泥沟村的村情概况

2024-05-10 13:43

1. 泥沟村的村情概况

泥沟又称弥高,位于广东省普宁市腹地燎原街道、距市区流沙约5.4公里,为燎原镇政府驻地,与果陇、光南、乌石、夏地、大员、白坑等乡毗邻。乡中有由北偏西、向南偏东走势的崎头山、虎地山、凤髻山、鹅地山,山连岭接,横卧于后岭溪与练江之滨,白坑湖之畔。乡中居民住屋,依山临水,各依地势朝向,有“倒地梅”(节节开花)之美称。乡旁四周有土地肥沃平原,主产粮食。1956年普宁兴修水利,引榕江水入后岭溪,蜿蜒流注乡中各地,再汇集牛水路沟与下栅沟入白坑湖。乡北以白坑湖为中心,西南有凤髻山、崎头山,越西北有大林山,转东北有小石山,组成一个巨大山字形,山环而气聚。其间有无数细流,宛如苍龙聚首于湖心,水涌而浪复。山环口,承东南之紫气;水凝重,作练江之源头。泥沟选址。意涵深远,英才辈出,与得天独厚之自然地理条件息息相关。泥沟属南亚热带温湿性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空气温和湿润,夏热时间较长,冬寒时间稍短,终年无雪少霜,宜农作物生长。泥沟乡地处广东省练江上游,东北有白坑湖斜卧、西南有后岭溪绕流,其间沟渠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耕地面积6000多亩,农业得天独厚,但由于小农经济的局限与较多的自然灾害,农业长期停滞不前,许多农民求温饱而不可得。然而泥沟人勤奋、聪明、守信,深明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之理, 深谙工商之道,海内外泥沟人努力工作,成功的工商巨子也不乏其人。

泥沟村的村情概况

2. 泥沟村的介绍

泥沟村位于广东省普宁市省道1930线燎原路段西侧,是燎原镇政府所在地,该村旅居海外华侨近8万人,是普宁市重点侨乡。泥沟村交通便利,普惠高速公路在该村设有出入口,省道1930线贯穿南北,一部分收入较高村民靠经商办服装加工厂,收入较低村民主要靠农业、农副产业,部分年轻村民在珠三角一带经商打工。村集体经济主要靠土地出让金,年收入40多万元。泥沟村自然资源丰富,有白坑湖水系及名贵鱼类“敕瓦丝”鱼;桃园荔枝,甘甜无渣;石母甘泉,经普宁市防疫站化验为标准甘泉;还有夕阳虎山、仙罗鼓山等著名风景区。

3. 泥沟村的历史源流

泥沟乡置寨至今约七百余载,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6年),张氏翠峰公偕妹翠娥从福建漳浦迁来泥沟开基创业,是为泥沟张氏始祖。该乡多姓集居,有张、许、陈、郑、孙、周、李等,人口众多,据2000年时候统计约1.8万多人,其中张氏人口最多,约12000多人,许氏人口次之,但该乡民风淳朴,社会风尚文明,礼尚往来,和睦相处。泥沟乡曾多次被市评为先进集体、文明单位,被广东省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村”。2009年泥沟入选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且为广东省内唯一活着的古村落。2012年11月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张氏祖先,可直溯至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张挥公乃黄帝三妃彤鱼之子。因挥公观弧星,发明弓箭,帝乃赐姓张。最初,发源在山西太原一带。汉朝时,张姓逐渐流入河南清河县一带。至明代,张氏已遍布全国各地,且成为当地望族。岭东张氏是由北方迁福建,再由福建迁入广东省。目前,张氏族居世界各国者甚众。据载,在全国百家姓中,张氏乃较大姓氏,已逾一亿之多。张氏裔孙为表达对祖先的纪念,每于住宅门额后匾上写着“清河世泽”或“金鉴流芳”、“曲江旧家”等字样。其典故是:张良公字子房,谥文成,为韩国大夫。四代韩国拜相,建庙清河。后佐汉高祖收秦破楚以定天下。官拜丞相,赠太子太傅,封留侯。因称“清河世泽”。张九龄公,字子寿,唐中宗景隆元年擢进士。开元中徵拜同平章事中书令。玄宗生日,百僚多献宝,惟公进《千秋金鉴录》,具陈前古废兴之道,帝赏异之。公文学冠一时,谔谔有大臣节。天下皆称“曲江公”,而不道其名,卒谥文献。著有《曲江集》行于世,后德宗建中元年,加封司徒,谕祭诏令建祠设像,墓在韶州府曲江县城廿里洪义里武临源。因称“曲江旧家”或“金鉴流芳”。泥沟张氏先祖原居于福建漳浦,元朝至元22年(1286年),因避战乱,偕妹及六位兄弟迁来潮州府,曰之:七峰下潮,又七星伴月。尔后,七位先祖分别在潮阳、湖东乡、小洋尾乡、秀陇乡、南溪镇、埔仔寨、河婆镇、澄海及泥沟开基创祖。另祖姑嫁与钱坑寨林姓。始祖翠峰公来泥沟时年25岁,自家学有一砖瓦手艺,便在石母山下置一瓦窑,以此为业。翠峰公有三子。明嘉靖庚辰年(1520)建张氏宗祠(翠峰公祠)。因风水关系,大房迁走南下,在陆丰湖东大林头另创基业,今成当地一大族。而二房三房便世代在泥沟繁衍生息,后裔遍覆世界各地。至十三世祖时,有七峰龙眼城裔孙,举人张中扬在泥沟任教,此先人博学多才,因感泥沟张氏子孙尚未有排辈序,故始从第四世祖排起,有二十八辈序:继子乙大衍天清,腾光上国鸣珂声。伯仲怡和咸济美,夔龙勋业动虞延。另最新考证:因原先资料记载翠峰公来泥沟开基是为简短,仅得数字,时间上:明永乐元年、癸未,与其他七峰来潮开基,以及钱坑林氏资料大有出入,故为落实翠峰公来泥沟开基具体时间,泥沟张氏组织人员走访钱坑,溪南等地,找来资料,得出一个有依据合理的结论:根据《钱坑乡林氏族谱》、《揭西县文物保护单位南山墓园》资料所载:南山公生于宋咸淳五年(1269),寿终于元顺至正三年(1343),妻普邑泥沟张氏。又,祖姑翠娥十八岁嫁与南山公并与南山公同龄,翠峰公比祖姑夫妇长七岁,故此推断出翠峰公应该是在二十五岁,元朝至元22年即1286年来到泥沟开基。七峰下潮创居各地:张德峰 创潮阳院后,分衍普宁下尾张、南溪、北溪、新铺、青洋、杜香寮等乡;张翠峰 创普宁泥沟乡(泥沟村),分衍陆丰湖东镇大林头、天星湖等乡;张铁峰 创普宁湖东、小洋尾(今名小扬美)、秀陇等乡;张锦峰 创普宁秀陇、浮江寮、葵岭、五石坛等乡;张立德 资料不详;张远峰 资料不详;张近峰 资料不详;张翠娥 嫁揭西钱坑林姓。另外有六峰:张裕峰 居揭西埔仔寨;张乐峰 居揭西河婆镇;张继(枝)峰 据族内传说,创居龙眼城(今名隆都镇);张锡峰资料不详;张维峰 资料不详;张朝峰 资料不详。在普宁及周边县市民间有传,俗称远峰、近峰、立峰、德峰、铁峰、翠峰、锦峰,即“远近立德铁翠锦”为“七峰下潮”,与另外“乐峰、继(枝)峰、维峰、朝峰、锡峰、玉(裕)峰”等六峰,又合称“十三峰”,皆因资料缺乏,诸“峰”字祖为何种关系,还待考证。  许氏子孙乃炎帝后裔,居于姜水之滨,因而以姜为姓。及后姜氏子孙分许、齐、申、吕四国。伯夷之后裔文叔字姜信者,为周武王封于许国(河南许昌),战国初(公元前403年)为楚国所灭,许国灭后,子孙分散,均以国为氏。唐林宝所著元和姓纂,分许氏为六系,高阳许氏,安陆(湖北应山)许氏,汝南许氏(始自尚书许商,移汝南平舆,今光州固始也),太原许氏、晋陵许氏(江苏武进)、中山许氏(河北定县)。各地许氏宗亲,不问其祖为谁,皆宗高阳(高阳世泽),奉文叔公为宗。闽粤许氏则始自汝南。汉许商,字建夏,其61世孙许陶(唐)与子天正,于公元669年随玉铃将军陈政出镇泉州(福建)。遂开基漳南。天正公11世孙烈、字俊整(宋),苦于兵革,移居潮洲,是为开潮始祖。后也因兵革频兴,俊整公15世孙善庆(元)移居潮阳溪头。明代永乐二十年(1422年)裔孙顺德与母王氏流至普邑泥沟乡定居,是为泥沟许氏始祖,传至今学字辈已24世,(若从文叔公算起,学字辈为114世)。现仍居乡者约3500余人,若包括国内外裔孙,约万人之众。辈序(自第九世排起)光前昆与仲 绍伯振家声佩锦斯为美 学经得大成盛朝隆翊赞 文运耀升平举世全雍睦 保和信永贞族 号腾蛟并起凤 克邦广显扬居心惟守正 明训在循良敦本昭仁冶 笃亲表德行芝庭施友爱 集福益绵长 据史料记载,陈氏系舜帝之后,经历代蕃衍,遍及全国各地,潮汕陈氏来自福建漳浦。清雍正八年(1730年)原居住揭西县棉湖西山村陈氏赞素公携眷到普邑泥沟乡安居落户,其时,租地耕种,清贫度日。传至天纵公,耕种之余兼经营生意,由于勤俭持家,生财有道,家资逐年丰裕,生五子皆有所作为。父子六人,也商也农,奋发图强,遂成为村中巨富,父子六人俱皆捐监,故世有:“陈氏五子六监生”之称谓。清末至民国期间,部份子孙为求生存谋发展,离乡别井,远渡东南亚各地,目前在该地区人口不下二千人。还有部份子孙搬迁至邻村上坛,以种地及操作木匠为生,至今也有300多人。在泥沟乡的陈氏子孙仅有600多人。泥沟陈氏原辈序:逸肇子臣,文朝以大,学可欲光,天历永万,际斯昌明,芳名世宗,亨嘉元振,蕃衍荣封。泥沟陈氏始祖赞素公为可字辈普宁县陈氏新辈序(建国前夕统一编排):宏广永继仁礼诗,钦尊伦纪正典仪, 毓秀腾芳萃蔚起,用昭厚实信维祺。丕创鸿图恢前列,平章柔睦际涌时,奕载贻谋垂统泽,衍庆麟英振家基。 郑氏源于春秋郑国国君郑桓公姬友。郑国今在河南新郑、荥阳、开封一带。所以郑姓人家的大门后匾上常常可以见到有“荥阳旧家”,或“荥水衍派”之类的字样,以示其祖先发源之地。泥沟郑姓,源远流长。宋宁宗嘉泰三年,癸亥科(1203),郑念二,又名浩源、碧泉、忠定,时年十六岁,中进士,二十四岁官拜明殿大学士、太子辅之职(一品官衔)后因受权奸所害,被贬于江西永定、上杭,自此,郑念二就在江西永定创祖,立为第一世祖。明嘉靖三年(1524)郑氏德兴、德轩二公,因避战乱从江西永定迁至泥沟,定居于村里潭墘,后岭两处。后来德兴公部分子孙迁移至本市高埔葵坑定居,派下子孙现有人口约3~40000人(现居葵坑村、龙掘村、梅树下村、华寮村及陆丰、番禺等地。后潭墘郑氏子孙又相继迁移外地,现住人口仅有几十人。以德兴公为开基派郑氏字辈:   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之秀奕世昌。   伯仲慈和敦礼义,兰桂廷英立纲常。   通德风规千载咏,崇公家训万年香。   子孙振起明庭上,文武经邦有荥阳。 孙姓来源,传说是写出《孙氏兵法》十三篇的大军事家孙武。现在山东省有个陈田孙村庄,是孙武先祖发源地。经历代蕃衍,遍及全国各地。明万历年间(1573年),孙氏顺居公,携眷来普邑泥沟乡潭墘寨安居落户,举五子,长子启还住泥沟开创基业,次子失继,三子耀还移居潮州庵埠,四五子情况不明,及后启还公子孙又向外迁移,有的到达台湾。清咸丰年间(1851—1863年),孙业春公(俗称老孙卵),于上海经商发迹,富甲一方,在泥沟毗邻村庄广置田地几百亩,民间有“骑马巡田”之传说,在家建筑四点金厝二座、企双虎厝一座及伙巷包,团团围聚,厝前有广埕,宽阔美观,乡人称为孙厝埕。孙业春公的子孙,先后乔迁海内外各地,现住泥沟仅有几十人。孙氏辈序(以七世祖起):云汝伯仲,文崇元宏,国思正承,君恩显荣,克修先业,振淑名望,奕叶世传。三十五世祖起辈序遵法守训,敬祖睦族,勤学力耕,紫阁重芳。 周氏子孙系出黄帝,周文王直系后代。周公姓姬名旦。当时住汝南的当地人称周文王一族后裔为周家。便改姬为周姓,“汝南周”也就成为周姓一族堂号,郡望也就在汝南,后逐渐东移南迁,遍及全国各地。广东周氏来自福建漳浦。元代晚期,五十一世祖南益公,携三子(凤、麒、麟)从长乐(今五华)迁移到普邑溪南乡,成为普宁周氏始祖。清道光年间,周氏森玉公(即普宁周氏蕃衍十五代)从大坝社前携眷来泥沟乡安居落户。至今已历七代,子孙蕃衍,连同旅泰族亲已近200人。周氏辈序(自十五世排起)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合家宜睦顺,守礼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泥沟村的历史源流

4. 泥沟村的历史源流

 泥沟乡置寨至今约七百余载,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6年),张氏翠峰公偕妹翠娥从福建漳浦迁来泥沟开基创业,是为泥沟张氏始祖。
  该乡多姓集居,有张、许、陈、郑、孙、周、李等,人口众多,据2000年时候统计约1.8万多人,其中张氏人口最多,约12000多人,许氏人口次之,但该乡民风淳朴,社会风尚文明,礼尚往来,和睦相处。
  泥沟乡曾多次被市评为先进集体、文明单位,被广东省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村”。
  2009年泥沟入选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且为广东省内唯一活着的古村落。
  2012年11月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张氏祖先,可直溯至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
  张挥公乃黄帝三妃彤鱼之子。
  因挥公观弧星,发明弓箭,帝乃赐姓张。
  最初,发源在山西太原一带。
  汉朝时,张姓逐渐流入河南清河县一带。
  至明代,张氏已遍布全国各地,且成为当地望族。
  岭东张氏是由北方迁福建,再由福建迁入广东省。
  目前,张氏族居世界各国者甚众。
  据载,在全国百家姓中,张氏乃较大姓氏,已逾一亿之多。
  张氏裔孙为表达对祖先的纪念,每于住宅门额后匾上写着“清河世泽”或“金鉴流芳”、“曲江旧家”等字样。
  其典故是:张良公字子房,谥文成,为韩国大夫。
  四代韩国拜相,建庙清河。
  后佐汉高祖收秦破楚以定天下。
  官拜丞相,赠太子太傅,封留侯。
  因称“清河世泽”。
  张九龄公,字子寿,唐中宗景隆元年擢进士。
  开元中徵拜同平章事中书令。
  玄宗生日,百僚多献宝,惟公进《千秋金鉴录》,具陈前古废兴之道,帝赏异之。
  公文学冠一时,谔谔有大臣节。
  天下皆称“曲江公”,而不道其名,卒谥文献。
  著有《曲江集》行于世,后德宗建中元年,加封司徒,谕祭诏令建祠设像,墓在韶州府曲江县城廿里洪义里武临源。
  因称“曲江旧家”或“金鉴流芳”。
  泥沟张氏先祖原居于福建漳浦,元朝至元22年(1286年),因避战乱,偕妹及六位兄弟迁来潮州府,曰之:七峰下潮,又七星伴月。
  尔后,七位先祖分别在潮阳、湖东乡、小洋尾乡、秀陇乡、南溪镇、埔仔寨、河婆镇、澄海及泥沟开基创祖。
  另祖姑嫁与钱坑寨林姓。
  始祖翠峰公来泥沟时年25岁,自家学有一砖瓦手艺,便在石母山下置一瓦窑,以此为业。
  翠峰公有三子。
  明嘉靖庚辰年(1520)建张氏宗祠(翠峰公祠)。
  因风水关系,大房迁走南下,在陆丰湖东大林头另创基业,今成当地一大族。
  而二房三房便世代在泥沟繁衍生息,后裔遍覆世界各地。
  至十三世祖时,有七峰龙眼城裔孙,举人张中扬在泥沟任教,此先人博学多才,因感泥沟张氏子孙尚未有排辈序,故始从第四世祖排起,有二十八辈序:
  继子乙大衍天清,腾光上国鸣珂声。
  伯仲怡和咸济美,夔龙勋业动虞延。
  另最新考证:因原先资料记载翠峰公来泥沟开基是为简短,仅得数字,时间上:明永乐元年、癸未,与其他七峰来潮开基,以及钱坑林氏资料大有出入,故为落实翠峰公来泥沟开基具体时间,泥沟张氏组织人员走访钱坑,溪南等地,找来资料,得出一个有依据合理的结论:根据《钱坑乡林氏族谱》、《揭西县文物保护单位南山墓园》资料所载:南山公生于宋咸淳五年(1269),寿终于元顺至正三年(1343),妻普邑泥沟张氏。
  又,祖姑翠娥十八岁嫁与南山公并与南山公同龄,翠峰公比祖姑夫妇长七岁,故此推断出翠峰公应该是在二十五岁,元朝至元22年即1286年来到泥沟开基。
  七峰下潮创居各地:
  张德峰 创潮阳院后,分衍普宁下尾张、南溪、北溪、新铺、青洋、杜香寮等乡;
  张翠峰 创普宁泥沟乡(泥沟村),分衍陆丰湖东镇大林头、天星湖等乡;
  张铁峰 创普宁湖东、小洋尾(今名小扬美)、秀陇等乡;
  张锦峰 创普宁秀陇、浮江寮、葵岭、五石坛等乡;
  张立德 资料不详;
  张远峰 资料不详;
  张近峰 资料不详;
  张翠娥 嫁揭西钱坑林姓。
  另外有六峰:张裕峰 居揭西埔仔寨;张乐峰 居揭西河婆镇;张继(枝)峰 据族内传说,创居龙眼城(今名隆都镇);张锡峰资料不详;张维峰 资料不详;张朝峰 资料不详。
  在普宁及周边县市民间有传,俗称远峰、近峰、立峰、德峰、铁峰、翠峰、锦峰,即“远近立德铁翠锦”为“七峰下潮”,与另外“乐峰、继(枝)峰、维峰、朝峰、锡峰、玉(裕)峰”等六峰,又合称“十三峰”,皆因资料缺乏,诸“峰”字祖为何种关系,还待考证。
   许氏子孙乃炎帝后裔,居于姜水之滨,因而以姜为姓。
  及后姜氏子孙分许、齐、申、吕四国。
  伯夷之后裔文叔字姜信者,为周武王封于许国(河南许昌),战国初(公元前403年)为楚国所灭,许国灭后,子孙分散,均以国为氏。
  唐林宝所著元和姓纂,分许氏为六系,高阳许氏,安陆(湖北应山)许氏,汝南许氏(始自尚书许商,移汝南平舆,今光州固始也),太原许氏、晋陵许氏(江苏武进)、中山许氏(河北定县)。
  各地许氏宗亲,不问其祖为谁,皆宗高阳(高阳世泽),奉文叔公为宗。
  闽粤许氏则始自汝南。
  汉许商,字建夏,其61世孙许陶(唐)与子天正,于公元669年随玉铃将军陈政出镇泉州(福建)。
  遂开基漳南。
  天正公11世孙烈、字俊整(宋),苦于兵革,移居潮洲,是为开潮始祖。
  后也因兵革频兴,俊整公15世孙善庆(元)移居潮阳溪头。
  明代永乐二十年(1422年)裔孙顺德与母王氏流至普邑泥沟乡定居,是为泥沟许氏始祖,传至今学字辈已24世,(若从文叔公算起,学字辈为114世)。
  现仍居乡者约3500余人,若包括国内外裔孙,约万人之众。
  辈序(自第九世排起)
  光前昆与仲 绍伯振家声
  佩锦斯为美 学经得大成
  盛朝隆翊赞 文运耀升平
  举世全雍睦 保和信永贞
  族 号
  腾蛟并起凤 克邦广显扬
  居心惟守正 明训在循良
  敦本昭仁冶 笃亲表德行
  芝庭施友爱 集福益绵长 据史料记载,陈氏系舜帝之后,经历代蕃衍,遍及全国各地,潮汕陈氏来自福建漳浦。
  清雍正八年(1730年)原居住揭西县棉湖西山村陈氏赞素公携眷到普邑泥沟乡安居落户,其时,租地耕种,清贫度日。
  传至天纵公,耕种之余兼经营生意,由于勤俭持家,生财有道,家资逐年丰裕,生五子皆有所作为。
  父子六人,也商也农,奋发图强,遂成为村中巨富,父子六人俱皆捐监,故世有:“陈氏五子六监生”之称谓。
  清末至民国期间,部份子孙为求生存谋发展,离乡别井,远渡东南亚各地,目前在该地区人口不下二千人。
  还有部份子孙搬迁至邻村上坛,以种地及操作木匠为生,至今也有300多人。
  在泥沟乡的陈氏子孙仅有600多人。
  泥沟陈氏原辈序:
  逸肇子臣,文朝以大,学可欲光,天历永万,际斯昌明,芳名世宗,亨嘉元振,蕃衍荣封。
  泥沟陈氏始祖赞素公为可字辈
  普宁县陈氏新辈序(建国前夕统一编排):
  宏广永继仁礼诗,钦尊伦纪正典仪, 毓秀腾芳萃蔚起,用昭厚实信维祺。
  丕创鸿图恢前列,平章柔睦际涌时,奕载贻谋垂统泽,衍庆麟英振家基。
   郑氏源于春秋郑国国君郑桓公姬友。
  郑国今在河南新郑、荥阳、开封一带。
  所以郑姓人家的大门后匾上常常可以见到有“荥阳旧家”,或“荥水衍派”之类的字样,以示其祖先发源之地。
  泥沟郑姓,源远流长。
  宋宁宗嘉泰三年,癸亥科(1203),郑念二,又名浩源、碧泉、忠定,时年十六岁,中进士,二十四岁官拜明殿大学士、太子辅之职(一品官衔)后因受权奸所害,被贬于江西永定、上杭,自此,郑念二就在江西永定创祖,立为第一世祖。
  明嘉靖三年(1524)郑氏德兴、德轩二公,因避战乱从江西永定迁至泥沟,定居于村里潭墘,后岭两处。
  后来德兴公部分子孙迁移至本市高埔葵坑定居,派下子孙现有人口约3~40000人(现居葵坑村、龙掘村、梅树下村、华寮村及陆丰、番禺等地。
  后潭墘郑氏子孙又相继迁移外地,现住人口仅有几十人。
  以德兴公为开基派郑氏字辈:   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之秀奕世昌。
     伯仲慈和敦礼义,兰桂廷英立纲常。
     通德风规千载咏,崇公家训万年香。
     子孙振起明庭上,文武经邦有荥阳。
   孙姓来源,传说是写出《孙氏兵法》十三篇的大军事家孙武。
  现在山东省有个陈田孙村庄,是孙武先祖发源地。
  经历代蕃衍,遍及全国各地。
  明万历年间(1573年),孙氏顺居公,携眷来普邑泥沟乡潭墘寨安居落户,举五子,长子启还住泥沟开创基业,次子失继,三子耀还移居潮州庵埠,四五子情况不明,及后启还公子孙又向外迁移,有的到达台湾。
  清咸丰年间(1851—1863年),孙业春公(俗称老孙卵),于上海经商发迹,富甲一方,在泥沟毗邻村庄广置田地几百亩,民间有“骑马巡田”之传说,在家建筑四点金厝二座、企双虎厝一座及伙巷包,团团围聚,厝前有广埕,宽阔美观,乡人称为孙厝埕。
  孙业春公的子孙,先后乔迁海内外各地,现住泥沟仅有几十人。
  孙氏辈序(以七世祖起):
  云汝伯仲,文崇元宏,国思正承,君恩显荣,克修先业,振淑名望,奕叶世传。
  三十五世祖起辈序
  遵法守训,敬祖睦族,勤学力耕,紫阁重芳。
   周氏子孙系出黄帝,周文王直系后代。
  周公姓姬名旦。
  当时住汝南的当地人称周文王一族后裔为周家。
  便改姬为周姓,“汝南周”也就成为周姓一族堂号,郡望也就在汝南,后逐渐东移南迁,遍及全国各地。
  广东周氏来自福建漳浦。
  元代晚期,五十一世祖南益公,携三子(凤、麒、麟)从长乐(今五华)迁移到普邑溪南乡,成为普宁周氏始祖。
  清道光年间,周氏森玉公(即普宁周氏蕃衍十五代)从大坝社前携眷来泥沟乡安居落户。
  至今已历七代,子孙蕃衍,连同旅泰族亲已近200人。
  周氏辈序(自十五世排起)
  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
  合家宜睦顺,守礼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5. 泥沟乡的历史沿革

宋元间(1271—1368)共98年
宋元间,今之泥沟乡区域内已有多姓先民创居,而迁徙往来不知几多,然涂沟寨即泥沟大寨尚未创建。其时,泥沟境属广东道潮州路潮阳县兴仁乡。
 
明洪武(1368—1398)共31年
洪武初年,朝廷改广东道为省、改潮州路为府,至十四年(1381),广东省潮州府潮阳县辖四乡所统之十四团又改为十六都,泥沟境属兴仁乡之氵戎水都第八图。
 
明建文(1399—1402)共4年
明永乐(1403—1424)共22年
永乐年间,张氏一世翠峰公(号三)自福建漳州大菜园南下入潮州,少年优游几经辗转而至泥沟,因爱此处湖山风水之美,遂决意落籍于此。公初择石母山之麓创居,以烧窑为业,后时往山下平洋勘访,继寻安居之所,冀以长远。
永乐二十年(1422),许氏三世顺德公随母米场王氏自潮阳溪头迁居泥沟为肇基祖。顺德公生于1415年,系溪头许氏子定公之长子。
 
明洪熙(1425共)1年
明宣德(1426—1435)共10年
宣德年间,张氏一世翠峰公婚订黄坑都西林章公之女婉和,不料章氏未婚仙逝,后继娶黄坑都溪南进上寨婉睦周氏为配。周氏妈号七,生于1410年,系溪南周三世,系进上寨创建人溪南二世麟祖周公之女。
 
明正统(1436—1449)共14年
正统年间,泥沟乡南仙埕山下之仙埕寨已建,为黄姓所创。民谚有云:未有潭墘郑,先有仙埕黄。
 
明景泰(1450—1457)共8年
明天顺(1457—1464)共8年
天顺元年(1457),郑氏一世德轩公与父兄自福建永定迁长乐再移泥沟创潭墘寨,以打铁为业。民谚有云:未有涂沟寨,先有潭墘郑。德轩公之三兄德兴、四兄德茂二公入潮创居泥沟后岭,而后弃寨继迁惠来高埔(后为普宁辖)。
      天顺年间,泥沟大寨初创,时有萧许黄洪杨等多姓杂居。因泥沟山后岭至仙埕一带素称风水薄而不如山前,故此后多有先创于山后的姓氏又移居山前大寨,姓氏之迁徙往来,不胜枚举。
      天顺年间,大寨南门外地头大老爷宫真君庙始建,祀保生大帝真君爷、木坑圣王介公、指挥爷、五谷爷、注生娘等诸神。
      天顺年间,许氏瑞彰公自福建迁来泥沟,创居寮顶寨,为许氏彰祖派肇基祖。
 
明成化(1465—1487)共23年
成化元年(1465)前后,张氏始祖翠峰公墓(生基)于祖公山虎地始建。
      成化十八年(1482),许氏六世宽素公出生,为靖渠公之长子。
 
明弘治(1488—1505)共18年
弘治五年(1492),许氏六世乐善公出生,为靖渠公之次子。
      弘治六年(1493),贵屿杨氏于泥沟乌石山鲎地、凤髻山凤地筑先祖大墓二座。
      弘治十三年(1500)前后,许氏四世清淮公墓砖坟于崎头山网地始建。
 
明正德(1506—1521)共16年
正德五年(1510),张氏传四五世而得泥沟大寨南门内祠堂地,遂建起祖厅公室,以奉先祖香火。后世称张氏宗祠于此始建。
      正德五年(1510),萧姓自泥沟大寨外迁他乡。
      正德五年(1510),许氏七世东田公出生,系宽素公长子。
      正德十年(1515),许氏七世昆山公出生,系宽素公次子。
      正德年间,泥沟大寨东门创有集市称砖埕,及后扩大至寨外东北侧。
      正德末年,许氏始创泥沟下栅寨,称许栅。
 
 
明嘉靖(1522—1566)共45年
嘉靖五年(1526),许氏七世尼山公出生,系乐善公次子。
      嘉靖八年(1529),郑氏三世见塘公出生,系云开公之子。郑谱记云开次弟云居移潮阳神沙磨、三弟丰振移惠来高埔。
      嘉靖十年(1531),泥沟郑氏脱籍长乐以免差役而正式入籍潮阳。其时普宁未置。
      嘉靖十三年(1534),许氏八世西林公出生,讳朝元,系昆山公长子。
      嘉靖十五年(1536),许氏八世清林公出生,系昆山公次子。
      嘉靖十八年(1539),张氏重修始祖翠峰公墓,肇启张灯结彩进兴灯仪式。
      嘉靖二十三年(1544),许氏八世桂林公出生,系东田公之子。
      嘉靖三十四年(1545),许氏八世和林公出生,系昆山公三子。
      嘉靖二十五年(1546),许氏八世茂林公出生,系尼山公长子。
      嘉靖三十一年(1552),潮阳县四乡十六都在册实籍18158户,99028人,泥沟丁口在其列。
      嘉靖三十六年(1557),许氏九世鸣泉公出生,系西林公之子。
      嘉靖四十二年(1563),潮阳析分洋乌、戎水、黄坑三都置普宁县,泥沟属戎水都八图。时在册有4565户,丁口24173。
      嘉靖四十六年(1567),许氏九世鸣岗公出生,系茂林公长子。
      嘉靖年间,张氏四世肇兴公迁居寮顶寨。
      嘉靖年间,张氏大祖派之三世双义公子裔、四世念三公等携眷迁南下,先居惠来葵坑,后世相继移创海陆丰多村。
      嘉靖末年,许氏南坑公从老东坑迁创泥沟崎头山寨,该寨历有刘姚黄张等多姓杂居。
 
明隆庆(1567—1572)共6年
隆庆五年(1571),郑氏五世达淮公出生,系见塘公次子。
      隆庆年间,许氏彰祖派传五世而从寮顶寨移创莲潭新厝房(莲潭寨)。
 
明万历(1573—1620)共48年
万历元年(1573),南门外真君庙移建于北门内,后世称老宫,原址留名宫地。
      万历元年(1573),孙氏顺居公从夏地浮山前迁来泥沟为肇基祖,居潭墘寨。
      万历二年(1574),许氏九世鸣皋公出生,系西林公次子,1587年承桂林公嗣。
      万历十年(1582),戎水都自普宁划回潮阳县,泥沟复归潮阳。
      万历十二年(1584),许氏九世鸣虞公出生,系和林公长子。
      万历十二年(1584),许氏九世锡圭公出生,系和林公次子。
      万历十七年(1589),许氏九世鸣德公出生,系和林公三子。
      万历十七年(1589),许氏十世调宇公出生,系鸣泉公长子。
      万历二十年(1592),郑氏五世养潜公出生,系达淮公长子。
      万历二十年(1592),张氏七世柱础公出生,系毓章公三子。
      万历二十一年(1593),许氏十世冲宇公出生,系鸣岗公次子。
      万历二十二年(1594),郑氏五世养淳公出生,为达淮公次子,系张氏六世毓章公女婿。
      万历二十四年(1596),张氏六世春松公壮年病故。
      万历二十五年(1597),张氏七世扬宇公出生,系春松公遗腹子。
      万历二十五年(1597),张氏七世玺粤公出生,系毓章公四子。
      万历二十五年(1597),郑氏六世如玉公出生,系养淳公长子。
      万历二十八年(1600),张国裕、许元、黄广于大寨北门内真君庙立乡规禁约碑。
      万历三十九年(1611),许氏十世觉全公出生(一记1602生),系锡圭公长子。
      万历四十年(1612),龙游举人钱梦松知澄海县,时题张氏宗祠匾额。
      万历四十六年(1618),许氏十一世玉芝公出生,系冲宇公长子。
万历四十七年(1619),漳州张士良进士匾送悬泥沟大寨内石门楼埕,后宗祠建成而再移悬宗祠之内。张士良与钱梦松系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科高宗谷榜同榜举人。
 
明泰昌(1620)共1年
明天启(1621—1627)共7年
天启元年(1621),泥沟张氏裕昆公葬大南山摩天石下。
      天启元年(1621),郑氏六世如升公出生,系养淳公次子。
      天启三年(1623),张氏八世嗣昌公出生,系玺粤公长子。
      天启七年(1627),张氏八世石中公出生,系玺粤公次子。
天启七年(1627),郑氏六世如恒公出生,系养淳公三子。
 
明崇祯(1628—1644)共17年
崇祯初年,张氏八世衍赵公、衍珩(名玱玉)公出生,衍为族号辈字,泥沟张氏辈序于明中肇创后启用,于此是为始见。
      崇祯九年(1636),许氏十一世君辅公出生,系守勤公之子。
      崇祯十六年(1643),许氏十一世君显公出生,系觉全公之长子。清初为生员。
      崇祯十六年(1643),许氏十二氏开亮公出生,系君弼公之子。
      崇祯末年,凤髻山下娘庵已移建于废置的后岭寨前,称后岭庵,原址留庵顶、庵路、庵路沟等地名。
 
清顺治(1644—1661)共18年
顺治元年(1644),张氏九世命之公出生,系文辉公长子。
      顺治四年(1647),张氏湖祖派六世光升公、光宇公、光德公举家惨遭九军杀害,后以七世子铉公为继。相传九军贼入大寨下角窜扰后于石门楼埕见张士良进士匾而止杀离去。
      顺治五年(1648),许氏十二世汝勋公出生,系玉芝公长子。
      顺治五年(1648),张氏九世友声公出生,系文辉公次子。
      顺治十四年(1657),许氏十二世俊候公出生,系玉芝公次子。
      顺治十五年(1658),张氏九世袭荣公出生,系朝辉公长子。
 
清康熙(1662—1722)共61年
康熙初年,沟墘园寨已建成,为苏氏所创。普宁县志记为沟墘围。
       康熙元年(1662),郑氏七世钦典公出生,系如升公次子,为大寨内石门楼埕张氏文也公之女婿。
    康熙三年(1664),许氏十二世科学公出生,系奕和公之子。
    康熙十二年(1673),许氏十三世颖夫公出生,系汝勋公长子。
康熙十四年(1675),张氏十世乾斋公出生,系友声公长子。
康熙十六年(1677),张氏十世永昌公出生,号清龙,系袭荣公长子。
      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氏八世俊尚公出生,系钦典公长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张氏十世望隆公出生,系友声公三子。
      康熙二十六年(1687),许氏十三世秀川公出生,系科学公长子。
      康熙三十一年(1692),郑氏八世俊清公出生,系钦典公次子。
      康熙三十一年(1692),许氏十三世敷在公出生,系代耕公长子。
      康熙四十三年(1704),许氏十三世惠文公出生,系科学公四子。
      康熙四十七年(1708),许氏十四世克愉公出生,系颖夫公三子。
      康熙四十八年(1709),许氏十二世国望公买乌石山仔头杨氏山地筑乌石大陂引水入泥沟,大寨南门前八狮陂始建。光绪普宁县志稿水利一节载,乌石大陂实名泥沟陂。
      康熙四十八年(1709),许氏十世觉全公寿届百岁朝廷赐建东亭升平人瑞百岁坊。普宁县志记四十九年百岁建坊,后雍正五年祀潮邑忠义祠。
      康熙五十五年(1716),郑氏九世荣万公出生,系俊清公长子。
      康熙五十五年(1716),许氏十四世克潘公出生,系敷在公之长子。
      康熙五十六年(1717),张许两姓于北门内老宫真君庙立轮流水班碑。
      康熙年间,黄姓自泥沟大寨迁大宅另创。
      康熙末年,仙埕寨已不知几度兴废,原迁居于此的诏安张姓移东山围另创,其国王庙后塌而神像随水流至大寨老宫前。
 
清雍正(1723—1735)共13年
雍正二年(1724),张氏十二世经纶公出生,系拱真祖派册名公之子。
      雍正三年(1725),张氏迁陆丰之九世裔孙张灿封御前特等侍卫,归祖地泥沟为始祖翠峰公之祠立号报本堂。张氏宗祠报本堂至此正式落成,后世称老祠、初祖祠、始祖祠。
      雍正五年(1727),郑氏九世辉星公出生,系俊清公三子,系张氏十世良臣公女婿。
      雍正八年(1730),张氏十一世士严公出生,系良臣公长子。
      雍正八年(1730),陈氏赞素公由棉湖狮山寨来泥沟定居为一世,系张氏十世乾斋公女婿。
      雍正九年(1731),许氏十四世克长公出生,系敷在公次子。
      雍正十年(1732),戎水都、贵山都西半部、洋乌都尾段划归普宁县,泥沟属戎水八图而自此归入普宁。时普宁全县在册丁口10073人(未具总人口数)。
      雍正十二年(1734),许氏国望公主建许氏宗祠世德堂,内园寨形成,后因办锲金小学而称锲金。
      雍正十二年(1734),张氏十一世仕韬公出生,系良臣公三子。
      雍正年间,张氏已于泥沟大寨外肇建国王庙,称新宫,祀陇尾三山国王之三王爷神位。
      雍正末年,许氏于下栅寨外肇建国王庙,称莲潭宫,祀陇尾三山国王之二王爷神位并双忠圣王张巡许远金身。
 
 
清乾隆(1736—1795)共60年
乾隆二年(1737),许氏十五世邦爱公出生,系克潘公长子。
        乾隆三年(1738),许兴让中式戊午科举人,知香山县。系泥沟许氏十四世,号克仁,其后为泥沟许氏撰立辈序诗。
        乾隆五年(1740),大寨北门内老宫真君庙重建,额真君古庙。
        乾隆五年(1740),张氏十二世金炳公出生,系作蟠公三子。
乾隆五年(1740),许氏十五世邦崇公出生,系克潘公次子。
       乾隆九年(1744),张氏大祖派迁陆丰湖东乡裔孙十二世光春公出生。
       乾隆十年(1745),普宁县志卷六载泥沟许君著、张望隆、张万长、张永昌、张腾桂、张作蟠、张作楫为监生。又载县赠泥沟许俊侯之妻赖氏媺著青编匾,旌表其德,赖氏系举人许兴让之祖母。又卷七载泥沟许君显孝行,并潮邑县令彭象升旌匾德光伦教、孝德可嘉。
乾隆十二年(1747),浙江黄岩总兵张灿为张氏始祖翠峰公墓立墓道碑于祖公山下洋间。
       乾隆十七年(1752),许氏十五世邦廷公出生,系克长公长子。
       乾隆十七年(1752),郑氏十世式昌公出生,系辉星公长子。
       乾隆十八年(1753),郑氏十世式平公出生,系辉星公次子。
       乾隆十九年(1754),泥沟大寨开新门,因门上塑吞口狮头而称狮头门。
       乾隆二十二年(1757),郑氏十世式金公出生,系辉星公三子。
       乾隆二十三年(1758),张氏二祖祠明德堂全面落成,门额张氏房祖祠。
       乾隆二十三年(1758),张氏十一世士嘉公出生,系寮顶万照公(阿光)之三子,后为邑庠生。
       乾隆二十五年(1760),张氏高楼派九世袭荣公满百岁,朝廷赐建升平人瑞百岁坊,称泥沟西亭、张亭。时有惠来举人张致中撰二联,而由县儒学训导湛汝楷、县云落分司蒋用楷拜赠百岁公,后各镌刻于坊柱东西两面。
       乾隆三十年(1765),张氏十二世光训公出生,名升平,系士广公五子,后世称七家公。
       乾隆三十一年(1766),张氏十二世光墀公出生,系仕韬公次子。
       乾隆三十四年(1769),许氏十六世广耀公出生,系邦崇公长子。
       乾隆三十六年(1771),许氏十六世广财公出生,系邦爱公之子。
       乾隆三十七年(1772),许氏十六世振玉公出生,系邦崇公次子。
       乾隆三十九年(1774),许氏十六世振福公出生,系邦崇公三子。
       乾隆四十年(1775),张氏十三世上卿公出生,系金炳公三子。
       乾隆四十年(1775),张氏迁陆丰十世裔孙张必俊任澄协中军都司。
      乾隆四十二年(1777),张经纶中式丁酉科第一名岁贡生为贡元,官乐昌教谕。系拱真祖派十二世,时称显爷。
      乾隆四十二年(1777),许氏十六世广让公出生,系邦廷公长子。
      乾隆四十三年(1778),郑氏十一世宏举公出生,系式昌公长子。
      乾隆四十五年(1780),许氏十六世广辉公出生,系邦崇公四子。
      乾隆四十六年(1781),郑氏十一世宏上公出生,系式昌公次子。
      乾隆四十六年(1781),张永昌为是年岁贡。系高楼祖派十世,雍正七年为监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卒,此间岁贡应是及后追赠,或系乾隆辛巳(1761)错记为乾隆辛丑而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张氏三祖祠已建成,额名敦睦宗祠。
      乾隆五十六年(1791),郑氏十一世宏照公出生,系式昌公三子。
      乾隆五十八年(1793),许氏十六世广永公出生,系邦廷公三子。

泥沟乡的历史沿革

6. 泥沟村的革命历史

普宁是一个革命老区,从大革命时代普宁就曾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在“七·七芦沟桥事变”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抗日救亡运动就已经在普宁展开,因此普宁便成为潮汕地区的抗战摇篮。在这一历程中,泥沟乡既是革命老区,又是新区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据点。这些都是有历史事实可考的。

7. 泥沟村的文化积淀

以侨乡和文化之乡著称的普宁市泥沟村,是个以张、许、陈等姓村民为主的多姓氏人口杂处的明代古村,总人口1.8万多人,各姓村民和睦相处,用勤劳的双手,在练江上游的虎山下创建了一方文明,成为璀璨的潮汕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如今,泥沟乡除了教育、养老等设施之外,还建有书画室、归根阁、烈士纪念陵园等精神文化活动阵地,这是一般乡村所鲜见的。泥构村文化积淀深厚,泥沟灯谜、泥沟英歌舞享誉海内外;有灯谜、民俗等乡土著作近20种存世。学校多过“米铺”“同声学校”旧址是一所老祠堂。是张伯封办学40载的地方。张伯封生于光绪末年,18岁毕业于本村维新高小学校,学业成绩优异,深受族中长辈器重,留校任教。1928年,张伯封举家迁居泰国,两年后又回国,在村中创办“同声文学专修学校”,亲自讲授文学课,开设谜语课。张伯封还让大儿子张仲延协助校务。父子办学40年,造就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如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赖少其、潮剧作家张华云、谜家庄笑生、张伯人等,都是同声学校早期毕业生。张伯封遗著有《腐伧诗集》、《一斑谜学》等。泥沟村社会风尚文明,素有文化之乡的雅誉,兴学育才早已成为村民的共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村中办起了群众、锲金、德育、弥高4所完全小学。民间还有平民、新民、新生、寄庐、友德、翠英等初级小学和砺青文学专修班、田间学园等。真可谓“学校多过米铺”!更可贵的是,学子读书明理,纷纷走上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他们中有22人为革命牺牲了。群众学校是地下党和革命知识分子创办、由泰国华侨捐助经费而办的,是当年普宁抗日救亡运动的据点之一。在泥沟,我们看到的中、小学校舍,都是非常漂亮的,且多与“华侨”两字有关。花园读书会旧址在泥沟村书画室隔邻有一座别具一格的小楼房,那是清末秀才张鸣知读书处“东芳别墅”。抗战时期,村里一班热血青年在这里组成“花园读书会”,阅读进步书籍,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等革命活动。该楼大门朝南,门楣上塑着“东芳别墅”4字,院子里一排3间朝东小楼房,为二层建筑,居中一间较大,前有约1.5米高的平台。正面墙壁塑着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一句话:“斯是陋室”,呈现着书香气。楼前是一个小花园,东边是一个4米见方的干涸水池,栏杆已毁,但仍隐约可见昔日之风韵。创建者张鸣知,曾到泰国谋生,发迹后归梓定居,修造这座小楼房,作为休闲、读书之处。据张氏族谱载,张鸣知在光绪年间,曾受命前往河南救灾,因功受朝廷诰封“光察使”,官居四品,并受赐“恩荣”牌匾。历代人才辈出泥沟村历代都有读书人,人才辈出。清代,有同治癸酉科拔元张珂彦,乾隆戊午科举人许兴让,光绪二十四年童试第三名(增生)许蕙生,还有近20名贡生、秀才等。这里,有几位读书人的治学精神值得一提:许蕙生。光绪年间参加童试取得显著成绩后,公派留学日本,在东京宏文文学院博物馆师范科攻读。学成回国后,任普宁三都公立高等小学堂校长,后创办乌石镇高等小学。上世纪20年代末,他因掩护普宁二中学生的革命行动,遭国民党当局猜忌,在避居汕头时病故。故居“淡庐”藏书1300余册,遗作有杂文、诗歌、对联等手稿。(《普宁县志》有传)张声典。“拔元”张珂彦之次子。邑庠生,例授太学生,学问渊博,教学严谨。是微书书法家,有手抄本《张氏手记》11本共150万字的遗作,已由普宁文史部门收藏。泥沟书画室保存张声典另一部手抄本《毗邻趣闻》,全书约20万字,全用特细狼毫竖写,极其工整秀丽,每字只有芝麻粒1/3大小,乍看书页上好像排列着一条条直线。张华云。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执教于普宁师范学校等多所学校,解放后,曾任汕头市副市长、岭海诗社首任社长。上世纪30年代,他受到陶行知先生教育学论的影响,回到家乡办起晓庄师范式的田间学园。他学识广博,能用比较的眼光审视潮汕历史文化,文学造诣很高,先后创作了32部潮剧,其中8部喜剧堪称精品。遗作有《张华云喜剧集》,诗词集《筑秋场集》,散文集《潮汕功夫茶道》等。张仲益。归侨教师,幼年时随父张伯封在泥沟同声文学专修所就读,1947年起在普宁多所学校任教,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毕生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又担任泥沟书画室主任。工诗词、书法,有著作《益寿苑诗文集》、《联文选辑》、《灯谜集》等问世。

泥沟村的文化积淀

8. 泥沟乡的介绍

您好,泥沟乡,隶属于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泥沟乡地处杞县西北部,杞县、兰考县、开封县3县交界处,东邻阳瑁镇,南邻平城乡,西邻开封县罗王乡,北邻兰考县三义寨乡。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2千米,总面积64.68平方千米。
其乡自然村共有20个,名字如下:中泥村,桩王庄村,李寨村,土楼村,胡寨村\x09周寨村\x09前小寨村,前泥村,将军庙村\x09
圈章村,代寨村,汪寨村\x09
焦喇村,后小寨村,杨庄村\x09
清凉寺村,吕寨村,丁寨村\x09
袁潭村,崔寨村,候吉庄村
纪寨村,聂府厅村,后泥村\x09
马南村,朱寨村,南聂村\x09
张大夫寨村,蔡寨村\x09马大府村,孔庄村,马北村【摘要】
泥沟乡的介绍【提问】
您好,正在为您整理答案,请您稍等一会呢【回答】
泥沟乡几个自然村,名字叫什么【提问】
回复?【提问】
您好,请您稍等一会呢【回答】
您好,泥沟乡,隶属于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泥沟乡地处杞县西北部,杞县、兰考县、开封县3县交界处,东邻阳瑁镇,南邻平城乡,西邻开封县罗王乡,北邻兰考县三义寨乡。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2千米,总面积64.68平方千米。
其乡自然村共有20个,名字如下:中泥村,桩王庄村,李寨村,土楼村,胡寨村\x09周寨村\x09前小寨村,前泥村,将军庙村\x09
圈章村,代寨村,汪寨村\x09
焦喇村,后小寨村,杨庄村\x09
清凉寺村,吕寨村,丁寨村\x09
袁潭村,崔寨村,候吉庄村
纪寨村,聂府厅村,后泥村\x09
马南村,朱寨村,南聂村\x09
张大夫寨村,蔡寨村\x09马大府村,孔庄村,马北村【回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