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和影响

2024-05-12 08:34

1. 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明代宝钞的肆意发行。明代初期,本来是以铜钱作为发行的货币使用,但到后来,随着与蒙古族的年年征战,很多铜钱都流失在外,明朝本身所储备的铜钱并没有多少,并不是支撑市场上的正常贸易进行。再加上,明朝可以开采的矿石并不多,制作铜钱的工艺过于繁杂,成本太高,在短时间内发行大量的铜钱填补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所以就只能用通过印纸币来缓解市场上的缺口。 在明朝的洪武年间,就开始了大量印钞,大量的纸币在市场上流通,但明朝的统治者很显然没有考虑到市场上的环境,没有做好足够的评估就肆意的大量发行纸币。一开始明朝的百姓还是非常喜欢这些纸币,因为只要用手中的金银就可以等额换取了,但到后面,市面上的纸币越来越多,远远超过了市场所承受的范围。市场上的纸币越来越多,带来的自然就是纸币贬值,钱就不值钱了,市场上的钱不值钱了,自然就需要其他的货币来代替,这时候白银货币化就十分的顺理成章了。第二个原因就是明代海上贸易的盛行,有大量的海外白银流入中国,提高了明代变硬的储备量。最后一点与明朝的内部市场有关,我们都知道,明代已经出现了最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高度的发达,即使是国内的商业也是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状态。2.影响:1)打破了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权;2)切断了通向恶性通胀之路;3)促进了明末市场的繁荣与商品经济发展;4)疯狂的白银掠夺与民众的贫困化;5)导致了明朝政治危机。在政治上,白银货币化最大的影响就是在财政税收上的,各地的商业发展加上海上贸易的频率大大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明代的税收有了很大的增加。最为关键的是,白银货币化已经开始反作用于明代的社会,对明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明代在国际上的地位如此之高,和白银货币化也离不开。

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和影响

2. 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主要是由于

答案A
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朝经济状况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四个选项中,C项海外贸易的发展和D项出现雇佣关系干扰性不大。但实行一条鞭法有一定干扰性。有的考生对于一条鞭法停止实行后保留了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印象较深,导致答题失误。其实,用银两收税体现了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由实物征收向货币征收的变化,它是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的表现,是果而不是因。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朝的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朝后期,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3. 明朝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

明朝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因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钱面额较小,一旦需要进行长途大宗交易的话,铜钱就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纸币就出现了。然而纸币虽然能够满足一切需求,但因为发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纸币非常容易滥发,从而引发极为严重的恶性膨胀后果。如此一来,白银这种价值较大,同时又相对于铜钱来说易于携带的贵金属就成了市场上的“刚需”。

明朝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

4. 白银如何成为明代中后期的主流货币的?

很多古装历史题材(明代以前)的影视剧中,人们下个馆子,随便买个小东西,出手就是几两银子。这给很多人误导,使人们误以为古代白银就是主要货币。事实上,大多数历史时期,白银并没有成为主流货币。
中国古代并不是产银大国,注定大部分历史时期,白银很难成为古代主流货币。实际情况是,多数时期,白银作为贵金属存在。白银从贵金属到主流货币,经历了唐宋的小范围使用、元朝作为价值尺度、明朝中后期大范围使用的过程。

篇幅有限,本篇仅以明朝宝钞崩溃为引子,科普一下明朝白银如何登上主流货币的地位。
【从纸钞说起】
纸钞从北宋开始流行,南宋、元朝时已经以纸钞为主要货币。明朝初期,也效仿元朝,纸钞主要货币,铜钱为辅币,禁止民间的金银交易。
明朝纸钞,名称叫“大明宝钞”,从1375年(洪武八年)正式发行,大额交易使用宝钞,一百文以下小额交易使用铜钱。最开始面值有六种(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后来又增加了更多面值。

【大明宝钞的缺陷】
相比碎金属、金属铸币,纸钞无疑是一种先进的货币形式。但是,大明宝钞的发行制度一开始就留下了很多缺陷。
其一,大明宝钞没有明确的准备金制度。
没有准备金制度,那么大明宝钞就没有发行量的限制。说白了,朝廷想印多少就能印多少,随着钞票的不断投入社会,钞票贬值必然会发生。

同时纸钞只能单向兑换。也就是说,官方公布的纸钞、铜钱、金银兑换比率,只针对朝廷拿纸钞收购民间铜钱和金银。民间金银可以兑换纸钞,但是民间纸钞想要兑换官方金银则不可以,这就让纸钞的信用大打折扣,只能靠皇帝和朝廷权威强行摊派。
其二,纳税不能完全使用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是明确的法定货币,但是明朝却规定,纳税的时候,不可以全部使用宝钞。商税缴纳,只允许七成使用宝钞,剩下三成必须用铜钱或金银。这就是逼迫百姓持有宝钞的同时,还要必须持有金银和铜钱。这是明朝政策的自相矛盾,是对大明宝钞权威性的又一损害。

其三,大明宝钞“倒钞法”让宝钞持有者的利益受损。
什么叫“倒钞法”?就是纸钞的以旧换新。我们现在都接受了一个概念:纸币不管新旧,价值不会变。但是明朝不这样,明朝最初,旧钞是兑换不了新钞的,这样宝钞破旧到一定程度就真成了废纸,人们自然对新旧宝钞进行区别对待了。
后来,明朝有了以旧换新的规定,却成为官方和不良官吏剥削民间的手段——强迫人们用新钞交税,但是旧钞换新钞还要收取很高费用(贯头钱)。

很明显,宝钞在百姓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有了不断贬值的风险。有替代品的情况下,明朝的百姓谁还愿意持有宝钞呢?事实上,明朝宝钞贬值在洪武中期就开始严重了。民间百姓怎么应对呢?尽量以铜钱、白银和实物(绸缎、布匹和米)作为代用品。
【大明宝钞的贬值】
在纸钞制度缺陷,百姓不愿持有的情况下,明代宝钞的大幅贬值,很快就发生了。
宝钞发行初期规定兑换比率为:一贯钞兑一两白银;到洪武中期,三五贯钞值一两白银;到宣德时期,一百贯钞值一两白银;到成化时期,两千贯钞难抵一两白银。

明朝百年时间,宝钞贬值的幅度达到千倍。这种趋势下,明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的法令,已经形同虚设。以持有实物和白银,来避免宝钞贬值带来的损失,已经在民间盛行开来。
随着明朝中期商品经济的大发展,白银交易越来越广泛。据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对明朝交易契约进行统计:早在1438年(正统三年)时,明朝交易契约中白银和实物交易已经成为主流(白银交易占64%,实物交易17%);而到景泰年间,交易契约中,白银交易已经占到90%;到成化年间,已经全面使用白银交易。
【白银的上位过程】
为了强行维持宝钞的流通,1394年(洪武27年),朱元璋发布了新的政策,停止铸造铜钱,禁止使用铜钱。本来明朝铜钱流通量就少,这一政策使铜钱更加沦为配角,反而使白银的使用更加频繁。
为什么是白银呢?中亚广泛使用白银为货币,宋元外贸中已经有白银的使用。元朝虽然使用纸钞,却以白银价值尺度(以白银定价,以纸钞支付),以白银为价值尺度同样在明朝深入人心。而且明朝对外贸易中,外商多以白银为主。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末期,“杭州诸君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以金银论价”。

明朝朝廷正式解禁白银交易,发生在正统年间,明英宗实施“金花银制”。“金花银制”正式允许民间交易中,白银、宝钞、铜钱并行使用。实际情况却是,宝钞不受欢迎,铜钱严重不足,白银事实上已经成为民间主要货币。
明朝朝廷认可了白银在民间的流通,不过,并不意味白银已经成为法定货币。
正统年间,朝廷官方的财政收支仍然以宝钞为主。也就是说,民间交税仍需要将部分白银兑换成宝钞,仍有诸多不便。明朝官员的俸禄是由一部分米和一部分宝钞组成。宝钞的贬值,也严重损害了官员们的经济利益。在官员们呼吁下,朝廷不得不顺势而为。
到嘉靖八年,明朝开始“课税、官俸俱用银”,北方防御蒙古俺答“增兵没戌,皆以银支给”。官方使用白银收支的情况越来越多,白银离法定货币越来越近。
确立白银法定货币地位的最后一锤——“万历新政”中的张居正“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本意是通过解决土地兼并,从而提高财政收入。不过,其中“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的措施,相当于把白银推到了国家法定货币的地位。此后,白银可以名正言顺流通于政府和民间。
这正是“一条鞭法”的积极作用之一,明确了白银主流货币的地位,使民间金融不再受到朝廷干预,无意间促进了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从此白银渗透到明朝社会的各个角落,民间使用银子成为常态。受明朝影响,清朝的货币制度一直以“银本位”为主。

【白银哪里来】
前面说过,中国历史上更早时候白银没能成为主流货币,是因为中国不是产银大国。那么明朝巨额的白银需求如何满足?
这要说到15世纪到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在墨西哥和玻利维亚发现了大量银矿,通过国际贸易,美洲廉价白银冲斥全世界。
而隆庆元年(1567年)的解除海禁,东南沿海进入了外贸大爆发时期。明朝中后期持续了将近百年的对外贸易顺差,白银滚滚流入中国。

据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考证,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的1/3涌入中国(总量在3.5亿两到5亿两之间)。跟据全汉升《明代中叶后澳门海外贸易》记载:仅1631年,马尼拉输入澳门白银就达1400万两,相当于万历年间朝廷国库收入的3.8倍。
明朝在海外白银大量流入的刺激下,工商业和民间经济空前活跃,白银交易在民间盛行。在宝钞逐渐崩溃的背景下,白银取代宝钞成为主流货币。而白银崛起,也反过来对民间经济产生了积极作用。

5. 白银在明代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白银在明代的时候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主要是因为明代的时候商品交易规模扩大,铜钱货币运输不便,必须使用更加贵重的金属货币进行补充和替代,而白银在明代的时候拥有大量的储备,而且满足贵重这个条件。
一、货币更迭的原因
最初,我国古代采用的货币是海贝,在夏朝的时候,海贝就开始起货币的作用。商和西周的时候,海贝是主要流通货币,到了东周的时候,货币就发展成了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战国时期则出现了小铜片状的布币,到了春秋的时候,这种货币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秦代的时候,则以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延续至清朝末期。在这期间还有其他货币的出现,但是主要使用的还是秦代时规定的货币。货币的更替其实就意味着朝代经济状况的变化。

二、白银的流通
在明代的时候,白银成了法定的流通货币。但这并不代表铜钱不被使用了,大额的交易都是用白银,小额的交易则是用钞票或者铜钱。在民间大家习惯使用白银和铜钱,尤其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地步的时候,都用铜钱来交易,是非常不方便的,铜钱也很有重量,这个时候就需要另一种价值更高的货币来代替铜钱。这就是为什么到了明代时期,白银成为最普遍的流通货币的主要原因。另外在明朝时期,朱元璋也曾经推行过纸币政策,但是纸币政策的发行是不限额的,也没有准备金,这就导致了通货膨胀,到了明中叶嘉靖时期,纸币就不能够使用了。在清朝时期还是主要以白银为主作为交易。
三、白银的兑换比例
白银与铜钱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常常变动。在道光初年的时候,一两白银可以换钱一吊,但是在咸丰年间一两白银居然可以换铜钱两三千,基本可以推断,在正常情况下,一两白银大约是可以换1000~1500文的铜钱。古时百姓生活水平不高的时候,一年大概需要20两银子,那也就是差不多20吊铜钱就可以了。

白银在明代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6. 白银为何会成为明清两朝的主要流通货币?背后原因是什么?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流通货币,而在影视剧中我们看到,白银会成为明清两朝的主要流通货币,其实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纸币泛滥,白银稳定,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之前,中国货币制度是金钱平行本位制度,但因金产量非常稀少的缘故,直接以金作为货币流通定然缺乏持续的供给能力。到宋以前,实施的是钱币平行本位制度,但帛作为实物来说,流通性是相当差的。纸币开始成为市面上流通的主要货币之一。

白银
然而,直至南宋灭亡之时,有两百五十多年历史的纸币发行,因为在法律上缺乏对纸币印刷的管控,导致了当时的社会通货膨胀现象十分严重。两百五十余年的时间内,纸币发行次数多达二十余次,然而每次都会严重贬值,甚至会恶性膨胀。但是在纸币通货膨胀的时候,白银却一直十分稳定,就导致了白银的流通。

白银
第二点:发展需求。纸币虽然能够满足一切需求,但因为发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纸币非常容易滥发,从而引发极为严重的恶性膨胀后果。如此一来,白银这种价值较大,同时又相对于铜钱来说易于携带的贵金属就成了市场上的“刚需”。正因如此,百姓在对纸币失去信心之际,白银便成了保值货币。
第三点:大幅度流入。随着纸币的泛滥从而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之后,白银就逐渐取而代之,成为百姓欢迎的流通货币。然而,若是白银的原材料如铜币一样缺乏的话,那么白银同样不可能成为市场上的主要流通货币

白银
所以在历史的推进下,纸币虽然发行了很长的时间,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导致其在市场上的价值越来越小,这时候就会有新的货币出现,而白银作为新的货币,可以很好地弥补纸币和铜币的不足,进而成为流通货币。


7. 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以下三点原因:(1)缺少准备金的“大明宝钞”强制推行造成的经济问题。(2)朱元璋的“洪武型”经济政策自身具有延续性和不易改变性的僵化特征。(3)大航海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地位,以及东亚贸易圈中白银自身作为国际货币的优势。拓展资料:明代货币制度演变不同阶段简述(一)通货混用阶段(1361-1375)。明朝建国前,1361年,朱元璋曾铸造铜钱,1368年元月,朱元璋称帝,铸“洪武通宝”,直至1375年,铜钱一直作为明朝的法定通货。但当时明朝政府并没有禁绝其他通货的流通,如宋代、唐代时期的铜钱或是蒙元时期的旧钞,甚至是类似布帛、粮食谷物等实物都可以在市场流通,货币市场相对混乱。(二)纸币推行使用阶段(1375-1435)。1375年,明朝政府发行“洪武宝钞”,自此禁绝金银交易,官方规定了纸币,银两及铜钱之间的汇率,并在1394年,铜钱也被禁用,“大明宝钞”成为了官方唯一的合法货币,官员薪俸和国家税赋都有体现。但这种纸币的发行并没有准备金,造成后期纸币大幅度贬值,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白银在这种大环境下成为一种在地下流通的非官方货币。(三)钞钱银兼用阶段(1436-1522)。由于“洪武型”经济政策的弊端,纸钞无法作为唯一法定货币,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开放了银禁,修正了国家货币政策,自此货币白银化呈现稳定发展趋势。(四)白银货币职能确立阶段(1522后)。嘉靖四年,明世宗进行税制改革,纸钞自此不再流通,白银确立了其唯一法定货币地位,明代的货币白银化完成。

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8. 明清时期,白银大量流入的影响

1368-1840 年的明清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清前期在抵御沙俄和西 方殖民者入侵的背景下奠定了今天疆域的基础,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明中后期,江南等局部地区工商业 市镇勃兴,商品流通扩大,在经济、社会、科技、思想等方面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 胀,在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镇压人民、钳制思想、遏制近代化因素成长、阻碍社会变革等方面带来严重恶果;这一时 期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从资本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明清农耕文明已无 法和西方文明相抗衡,至近代前夜的清中期,陷入深刻的危机。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