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陵的介绍

2024-05-10 14:08

1. 王金陵的介绍

王金陵(1917~2013.09.04),男,江苏省徐州市人,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第二、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第四、五、六届主任委员,第五届中央常务委员,民盟黑龙江省委员会第四、五、六届主任委员,民盟黑龙江省委员会第七、八、九届名誉主任委员。2013年9月4日,王金陵同志因病在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逝世,享年96岁。

王金陵的介绍

2. 王金陵的介绍

王金陵,男,少将,福建省石狮市塘头村,毕业于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曾任职于中央军委办公厅,李志民上将的秘书。代表性著作《李志民回忆录、怀念李志民将军》。

3. 王金陵的介绍

王金陵(1917- 2013),大豆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中国大豆杂交育种的开拓者。他在东北地区育成了“东农4号”、“东农36”等优良品种,后者把中国大豆种植北界向北推进100多公里;对大豆野生资源利用、生态区划、遗传研究、选择技术等颇多建树;从教50年,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为中国大豆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金陵的介绍

4. 王金陵的生平简介

王金陵,1917年3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一个牧师的家庭里。从少年起他就酷爱大自然和生物,特别是花草鸟鱼。这种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促使他在1936年从金陵大学附中升入金陵大学理学院工业化学专业后,又转到农学院农艺系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金陵大学由南京迁往四川成都。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激起了王金陵满腔的仇恨,曾多次参加游行示威,抗议和声讨日本军国主义的种种暴行。这种伸张正义的行动使他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坚定了他发奋读书,掌握技术,走“科学救国”的道路。大学四年级时,在著名作物育种学家、大豆专家、金陵大学农艺系主任王绶教授的指导下,他收集三四百份大豆材料进行性状分析,高质量地完成了毕业论文“大豆的分类”。导师的启蒙和熏陶使他对大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大豆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1941年春大学毕业后,他留校当了王绶的助教。初出茅庐的王金陵,怀着从改良大豆入手,逐步施展其“科学救国”的雄心壮志,跑遍了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查阅摘录了国内外有关大豆遗传育种文献资料,深入到四川几个重要农区了解农业生产和大豆种植情况,为日后向大豆科学进军做准备。1943年,王金陵离开金陵大学农艺系,应邀到陕西武功农林部省推广繁殖站任技术督导员,其后又转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佐、技士。这期间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放在大豆育种研究上。当时设备简陋,经费匮乏,试验田只有薄地10亩,几把尺子,两台天平,一堆纸袋、布袋和几把算盘,一台破旧的计算机就算是全部家当了。王金陵凭着他那股初生牛犊的闯劲,写出了《中国大豆栽培区域划分之初步研讨》和《中国大豆育种问题》等论文,发表在中央农业实验所的《农报》上,并获得中华农学会的奖励。东北是中国大豆的主要产区,大豆科技人员在这块广阔的田野上大有用武之地。他说:“东北是块宝地,我的事业就在那里,那是个冰的天地,我就要到冰国去。”带着开创大豆科研事业的雄心,他于1946年到吉林省公主岭农事试验总场接管该场工作。公主岭农事试验总场是日伪时期在东北建立的最主要的农业试验基地。日本投降后,一些接收人员忙于中饱私囊,根本无心过问业务。王金陵关心的则是作物育种的材料和试验资料。他到处寻找日伪技术人员留下的各类作物育种材料和总结资料,终于在试验总场主楼的屋顶天花板上找到了一堆杂乱无章的大豆种子标本。他如获至宝,经过整理种植、观察鉴定,初步选择、保存了一大批东北大豆品种资源,为以后富有成效地开展大豆育种工作打下了物质基础。2013年9月4日11时40分,王金陵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6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