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的师资力量

2024-05-18 17:25

1.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的师资力量

医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3人,教授12人,副教授23人;现有博士学位12人,具有硕士学位44人;硕士生导师1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和省级学术骨干3人。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的师资力量

2.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的介绍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其前身为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隶属国家煤炭部,始建于1985年,于1993年并入淮南矿业学院,更名为淮南矿业学院医学分院。1997年随学校更名而改为淮南工业学院医学分院,在新世纪的02年随学校改名安徽理工大学而名为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地理位置处安徽省淮南市。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方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为目的,做到了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相结合,外延扩展与内涵充实相结合,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加强基础与创建特色相结合,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

3.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的学院简介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始建于1985年,原为国家煤炭工业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后合并入安徽理工大学,成立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二十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学生近万名。设置有临床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护理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药学专业5个本科专业,设有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医学工程3个硕士点,设有传染性疾病研究所、消化病研究所、生殖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4个研究所。实验室设施完善,仪器、设备先进且配套齐全,有综合实验室14个,符合GMP标准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个,总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承担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专业100余门课程理论、实验教学。在校本科生2000余名,研究生50余名。医学院现有附属医院3所{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理工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三甲)、安徽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淮南东方医院集团(三乙)、上海奉贤区中心医院(二甲):安徽理工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和安徽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和教学医院13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所,三级乙等医院4所,二级甲等医院7所,分布在安徽、山东、江苏、上海、贵州等地,附属、教学医院共有病床数7500余张,正高职称教学人员179人,副高职称464人,承担着学生见习、实习的教学工作。学院注重对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严谨治学,确保质量。教学过程中,在加强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特别注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课实行项目-导师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能独立进行多项基本技术操作,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医学院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地区优势,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主要科研方向为生物毒理学、医学蜱螨与人类疾病、免疫学与变态反应性疾病、脐血干细胞、病原生物感染与消化道疾病、病毒性肝炎、创伤休克机理、遗传病与染色体疾病研究、生殖功能与不孕不育、煤矿创伤急救、蛋白质工程与生物芯片等。学院承担省、部科研课题及横向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通过省部级科研成果鉴定项目10余项,市级科研成果鉴定项目10余项;鉴定结论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有12项,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有9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获地市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在各级各类正式期刊杂志发表研究论文678篇,其中近10篇论文被 SCI收录,150余篇发表在国家权威或核心期刊;每年均有多篇论文在国家或省级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学院教学科研人员作为主编(著)或副主编(著)出版专著18部,教科书11部。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的学院简介

4.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的展望未来

安徽理工大学为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多科性大学,正在向“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目标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医学院将抓住机遇,优化育人环境,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努力办出高水平、办出有特色的大学。

5. 安徽医科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4年4月,该校成立了临床药理、皮肤病、卫生事业管理等65个省、校级研究所。建有1个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中央(财政部)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5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抗炎免疫药理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安徽人口健康与优生省级实验室、安徽人群健康与重大疾病筛查和诊断省级实验室、安徽天然药物活性研究省级实验室、徽省口腔疾病研究省级实验室、安徽口腔疾病研究省级实验室、消化疾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人畜共患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病原生物学省级实验室、安徽老年病分子医学省级实验室、安徽内分泌代谢省级实验室等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抗炎免疫药物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高校抗炎免疫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高校消化疾病重点实验室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抗炎免疫中药药理研究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中药药理(心脑血管)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安徽省生物医学基础与应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安徽省临床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安徽省新药安全评价中心      2007年至2012年,该校科技项目总经费达2.54亿元,其中纵向经费达1.99亿元,国家级项目经费占纵向经费的70.7%。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0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以上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9166篇,自然科学类三大检索论文714篇。出版学术著作200余部 。2009年至2013年,该校共承担“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4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近年来保持安徽省属高校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高校自然科学技术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三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和卫生管理奖各1项。先后以责任作者单位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学》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研究上居国内领先水平 。2008年度,该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5项,总资助经费1018万元;发表国内科技论文1612篇,全国高校排名第49位,首次进入全国高校50强,发表SCI期刊收录论文被引92篇223次,全国高校排名第98位,首次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该校皮肤遗传研究团队发现银屑病易感基因,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研究成果,这一发现标志着中国银屑病的易感基因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继2005年和2006年连续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之后,该校徐德祥和魏伟教授领衔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一项。2001级药理学硕士研究生一科技论文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2009年度,该校自然科学研究排名跃升至安徽省省内第3位、省属高校第1位。再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科普奖,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共有246项项目获得资助(含16项横向课题),资助总经费3384.81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9项,总资助经费1038万元;新增1项科技部“十一五”计划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973计划项目前期专项,1项863计划专项。发现银屑病、红斑狼疮和麻风病易感基因的三项原创性重大成果被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自然遗传》刊载 。发表论文全国高校排名第44位,全国医药类高校排名第12位,国内论文被引全国高校排名第66位。张学军教授研究组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银屑病、白癜风和麻风病易感基因的研究成果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 。  2011年,该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管理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各类省级奖项16项。发表国内科技论文2302篇,在全国高校排名位列第31位,SCI收录文献全国高校排名112位,35篇论文被评为“表现不俗的论文”,8篇论文进入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2010年自然出版指数中国报告》中该校位列中国区第13位,在《自然》子刊《自然遗传》排名上,该校名列全国榜首。共有426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总经费607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97项,资助经费3809万元,立项数和经费数继续稳居省属高校首位,连续10年保持递增,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截至2012年12月,该校发表在《自然遗传》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论文已达到17篇 。2012年,该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88项,总资助经费4339万元,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批优青项目资助 。 党委书记:李俊校长:曹云霞副校长:胡志、朱启星、金宗祥党委副书记:刘群英纪委书记:常业军  校长党委书记姓名职务任职时间姓名职务任职时间郭琦元东南医大校长1926年5月—1930年1月李广涛党委书记1951年2月—1956年6月郭琦元东南医学院院长1930年1月—1947年1月陈韧党委书记1956年1月—1964年2月张锡祺东南医学院院长1947年1月—1952年10月李广涛党委书记1964年2月—1966年10月张锡祺安徽医学院院长1952年10月—1960年5月崔剑晓党委书记1964年2月—1966年10月陈韧安徽医学院院长1960年12月—1964年2月陆志杰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0年2月—1971年4月李广涛安徽医学院院长1964年2月—1966年10月杜旭党委书记1971年4月—1973年5月陆志杰革委会主任1968年6月—1970年2月陈韧党委书记1973年5月—1976年6月李培生革委会主任1971年2月—1973年5月张长安党委第一书记1976年6月—1977年8月范瑞峰革委会主任1973年5月—1976年6月陈韧党委书记1976年6月—1977年9月龙云彩革委会主任1976年6月—1977年8月龙云彩党委书记1976年6月—1977年8月刘正文革委会主任1977年9月—1978年2月刘正文党委书记1977年9月—1979年1月程毅川安徽医学院院长1978年2月—1983年9月田玉秀党委书记1979年1月—1983年10月许建平安徽医学院院长1983年10月—1985年3月姚静篁党委书记1983年10月—1988年8月徐叔云安徽医学院院长1985年4月—1985年12月任诗书党委书记1991年3月—1995年8月徐叔云安医大校长1985年12月—1997年9月夏英庭党委书记1995年8月—2003年6月夏英庭安医大校长1997年9月—2001年12月桂宁东党委书记2003年6月—2008年9月张学军安医大校长2003年6月—2014年3月李俊党委书记2008年9月— 曹云霞安医大校长2014年3月—--------------------------------------------

安徽医科大学的学术研究

6. 安徽理工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5年9月,安徽理工大学拥有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26个和63个研究所。  国家级科研平台  国家工程实验室:  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与淮南矿业集团联办)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中煤矿山建设集团联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矿山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科研平台  省级重点实验室:煤与瓦斯共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现代矿业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省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矿山建设工程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高校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高校矿山建设工程重点实验室、安徽智能矿山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矿山掘进与运输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现代煤炭加工技术研究院、煤矿综合利用安徽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矿山机电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矿业企业安全管理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45年,1993年和2000年原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和淮南化学工程学校图书馆先后并入,由此形成本部图书馆、北区图书馆、西区图书馆。目前,三个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为4.48万㎡。阅览座位6400个。各阅览室和书库全部开架服务,实现了藏、借、阅一体化服务。自修阅览室的周开放时间为108.5小时,数字化资源24小时开放。 2011年末, 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总量达到355.38万册,其中纸质书刊143.04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1个:包括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SD外文数据库、EBSCO等数字资源。图书馆还面向重点学科,自建了3个特色数据库。 学术出版中心: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2007年9月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学术出版中心,是校直属机构,由学校直接领导。学术出版中心负责编辑出版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理工大学主办的《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两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一种非公开发行刊物《矿业科学技术》。

7.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培养

医学院现有附属医院3所{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理工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三甲)、安徽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淮南东方医院集团(三乙)、上海奉贤区中心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二甲):安徽理工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和安徽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和教学医院13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所,三级乙等医院4所,二级甲等医院7所,分布在安徽、山东、江苏、上海、贵州等地在校本科生2000余名,研究生50余名,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学院注重对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科毕业生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比例正逐年增高,亦有毕业后顺利进入国内一线城市著名三级甲等医院学习、工作者。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训教学,进行“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培养

8.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的学院发展及设施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位于安徽理工大学西校区 ,地处安徽省淮南市洞山中路,舜耕山下。长期以来,学院坚持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方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为目的,做到了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相结合,外延扩展与内涵充实相结合,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加强基础与创建特色相结合,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现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预防医学、药学5个本科专业,有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医学工程3个硕士点,设有感染性疾病、消化病、生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4个研究所和一个安徽理工司法鉴定中心 。实验室设施基本完善,仪器、设备配套齐全,有综合实验室10个,符合GMP标准的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个,实验室总面积达3500平方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