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月底,以什么为中心?

2024-05-19 05:15

1. 1935年3月底,以什么为中心?

1935年3月底,以油山为中心,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1935年红军长征后,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信丰县油山地区,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赣粤边红色根据地。
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及为争取革命胜利而浴血奋战的光辉足迹,并写下了脍炙人口《梅岭三章》、《赣南游击词》等光辉诗篇。梅岭也在附近。

人民支援永不忘
在崇山峻岭、千崖万壑之中,游击队员们顶酷热、冒严寒,昼行森林、夜宿山洞。在油山地区人民群众帮助掩护下,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克服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渡过了难关,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粤军的长期封锁,使游击队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我们像野兽一样的生活”。正如他在《赣南游击词》中描述的: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三更长。
敌人越是疯狂,群众越是千方百计地支援游击队。敌人封山封坑、移民并村,群众与游击队联系不上,心里非常着急。他们便利用初一、十五开禁日上山打柴的机会,带些粮食、盐、咸鱼和报纸、情报,在深山里到处丢,让游击队去拾。靠近大山的村子,敌人来搜山搜村时,群众就在山内山外、村内村外、墙头、树梢、窗口等地方做暗号,游击队看到这些暗号就及时避开了。

1935年3月底,以什么为中心?

2. 1935年3月底,以什么为中心开展游击战?

 油山。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为了加强赣粤边区武装斗争,中央分局和赣南省委决定成立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11月初,特委书记李乐天率领特委机关和一营红军700多人上油山开辟游击区。

1935年2月下旬至3月初,被围困在于都南部山区的红军,根据中央分局的部署,陆续出发向外突围,准备在中央苏区周围开展游击战争。

3月9日,陈毅等率领红军第二十四师七十团最后撤离中央苏区。途中陈毅巧遇原信丰县委书记曾纪财,陈毅在赣南组建红二十二军时,曾纪财是信丰县犀牛区委书记,由于他是当地人,对信丰、大余、南雄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陈毅等决定改变原定去福建的计划,突围到赣粤边区。

当天夜里,陈毅等和几个警卫战士,换成老百姓装束,在曾纪财带领下,向油山转移。他们巧过赣县王母渡,偷偷渡过信丰县桃江,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来到了曾纪财的家乡信丰县牛颈,历尽艰苦,几经辗转,终于在地下党的安排下,于4月初抵达了赣粤边游击区的中心——油山,和李乐天、杨尚奎等胜利会合。

随后,蔡会文、陈丕显率领的赣南省军区部队也上了油山,三路会师油山的部队加上当地的游击队,共有1400余人。

“人民支援永不忘”

在崇山峻岭、千崖万壑之中,陈毅率领游击队员们顶酷热、冒严寒,昼行森林、夜宿山洞。在油山地区人民群众帮助掩护下,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克服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渡过了难关,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粤军的长期封锁,使游击队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我们像野兽一样的生活”。1944年,陈毅在延安向美国观察组外交官谢韦思介绍南方游击战争时说。
正如他在《赣南游击词》中描述的: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三更长……

敌人越是疯狂,群众越是千方百计地支援游击队。敌人封山封坑、移民并村,群众与游击队联系不上,心里非常着急。他们便利用初一、十五开禁日上山打柴的机会,带些粮食、盐、咸鱼和报纸、情报,在深山里到处丢,让游击队去拾。
靠近大山的村子,敌人来搜山搜村时,群众就在山内山外、村内村外、墙头、树梢、窗口等地方做暗号,游击队看到这些暗号就及时避开了。

陈毅还在油山老表(老乡,江西方言)的掩护帮助下,把油山的上乐塔建立为特委交通站接头处,特委和游击队的许多情报、文件,军、政教材和项英、陈毅编写的《红军战士识字课本》。
都由上乐塔接头处印刷、交接或转发,游击队转移时将枪支弹药、文件和油印器材藏在塔壁内或埋在塔下。上乐塔成为赣粤边区特委和游击队的生命线。

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感叹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3. 1935年五月初, 红军()彻底摆脱了数10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

抢渡金沙江

1935年五月初, 红军(抢渡金沙江)彻底摆脱了数10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1935年五月初, 红军()彻底摆脱了数10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

4. 1935年,一支红军游击队未接到党中央的撤退命令,一直战斗了12年

  长征是人类 历史 上创造的一个伟大奇迹,而这个伟大奇迹从创造者就是中国红军。 
    毛泽东作为当时的红军领袖,写下了《七律·长征》这一首诗,正如诗中所写 
    这句诗充分体现出当时长征的困难还有长征的艰苦。 
     在长征队伍中有一支队伍受到周恩来的指令,负责掩护主力红军撤退,而这支队伍一打,就是12年。  
      那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1935年,红军的队伍到达遵义,随后在遵义召开会议。 
    在会议中,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在前期走了很长的错误路线,红军因此丧失了大块根据,也使得了红二军的人数由一万多减少到了三千人。 
    这样致命性的错误让红军在之前的路程中走得十分艰难。 
     好在会议及时指出了王明的“左”倾的错误,最终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挽救了在之后的长征中走错误路线的红军。  
         但此时的红军已经到了一个相对艰难的地步。   
    在这之后,中国红军来到了川南地区,在川南地区有许多游击队,红军到达川南地区后,与当地的游击队取得了联系。 
    当地游击队听说红军来了,全部都到红军所住的地方,都希望可以加入红军。 
    当时的红军需要实现战略转移,也要增加当前队伍的战斗力,于是,党中央在扎西召开军事会议。 
    对于游击队的成员问题,毛泽东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派谁去都舍不得。 
    会议结束后,经党中央的决定,整编了红军的队伍,同时决定留下保卫局第五连和一些干部,其中有伤员的队伍与游击队合并。 就此,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队成立。  
        
     川南游击队的主要任务就是,一在后方牵制敌军,配合红军长征,二在敌后方创建根据地,解放当地劳动群众,第三安置好伤员,做好队伍的思想工作。  
    而此时的国民党军已经对长江以南加强了防御,使得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无法汇合,这一情况的出现,毛泽东只能下令重新渡过赤义,回去占领遵义。 
    为了让中央红军尽快撤离,党中央决定,让游击队打着中央的旗号在川南地区行动,要让敌军认为红军在川南地区占领优势,这样才能让中央红军毫无声息的撤离。 
    但当时川南游击纵队的主力是中央保卫局第五连,这个连在经历了之前的战争之后损失惨重,即使加上当地游击队的人数还是不够。 
    就在毛泽东在为人数发愁时,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站了出来。 
     彭德怀把红三军团抽出三百人交到了游击队。  
       同时,彭德怀还将红三军团六师政委徐策推荐给了游击队,这样拼拼凑凑,川南游击纵队凑够了400人。 
    经党中央的决定,由周恩来向游击队的同志宣布任务,周恩来接到任务后,知道这次任务的危险性,虽然周恩来很舍不得,但由于当时形式危急。 
     周恩来只能当即给大家宣布任务。  
       宣布任务之后,周恩来看到了大家迷茫和不安的眼神。 
    虽然周恩来也不舍,但他依旧大声说道: 
    游击队的队员听到了周恩来的话之后,瞬间有了信心,并且齐声回应: 
    周恩来听到了同志们的决心,十分感动,随后周恩来告诉同志们: 
      但谁也没想到,这次下达命令竟然是川南游击纵队最后一次与周恩来见面。   
    而且在游击队十分困难的时候,队内部竟然出现了叛徒。 
    王逸涛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经参加过南昌起义,后来又上了井冈山。 
    但后来红军在井冈山开展反流氓习气整顿,王逸涛被清理了下来,被清理下来的王逸涛回到地方进行工作。 
    王逸涛在1930回到老家四川叙永县开始进行教书的工作,并在此结识了地下党员安硕普,两人就此结婚。结婚后,两人就此开展了一些地下活动。 
     1934年,王逸涛组建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叙永第一支游击队。  
        1935年2月11日中央红军开始正式向东南前进,川南游击纵队开始按照之前的计划掩护中央红军的行动。  
    一开始游击队打着中央红军的旗号向敌军发起挑战,成功扰乱了敌军的步伐,让敌军一时分辨不出来,成功为中央红军争取到了过江的时间。 
     在这期间,游击队一边和敌军周旋,一边向川南叙永地区前进。  
    在到达当地后,川南游击队与当地的游击队汇合,而当地的游击队正是由王逸涛带领的。 
    王逸涛带着游击队与川南游击队汇合后,经过商议,由王逸涛担任司令,此时的王逸涛还没有起叛变之心。 
     有了新游击队的加入,原有游击队的队伍扩大了许多。  
       而游击队面对敌军的攻击,直击敌军要害,使得敌军每日担惊受怕,非常害怕被游击队摧毁自己的势力范围。 
    虽然这样的进攻经常成功,但每次进攻之后,游击队的伤亡都十分惨重,这相当于自杀式进攻,这样长期下去,没打几次,游击队的人就明显不够用了。 
    在游击队面临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徐策不断在安慰在安慰大家,鼓舞大家的士气,并且在不断地变化根据点,让人们有喘息调整的机会。 
      而此时的王逸涛却有了叛变之心。   
    随着王逸涛带领的游击队影响在不断扩大,王逸涛的妻子安硕普越来越感到不安。 
    王逸涛想把妻子带到游击队与自己一起,但由于安硕普当时有孕在身,于是拒绝了王逸涛的请求,说: 
    听到妻子这样说,王逸涛只好让妻子留在县城。 
     但天有不测风云,在1935年3月,叙永县的地下党组织遭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破坏,安硕普等地下党组织成员被捉走。  
    安硕普的父亲为了救自己女儿出来,提出了让王逸涛“投诚”的方案,同时要保证王逸涛的安全,在王逸涛“投诚”后可进行升官。 
    这件事交给了省政府下令七区专员裴刚,裴刚在接到消息后,立刻将安硕普关入了监狱,  同时两次派人秘密前往游击队与王逸涛取得联系。   
       同时,裴刚对狱中的安硕普进行洗脑,发现洗脑没用,便将安硕普的父亲请来进行“说教”。终于,在狱中关了一年的安硕普顶不住压力,同意合作。 
     安硕普给在游击队的王逸涛写了信,信让裴刚秘密交给了王逸涛。  
    此时在游击队的王逸涛听说了妻子的遭遇后坐立难安。 
    之前王逸涛收到的信为了避嫌都交给了徐策过目,但这次王逸涛收到了裴刚的信之后,自己偷偷地处理了。 
      王逸涛在信中看到了妻子的哀求还有裴刚承诺的升官,他心中动摇了。   
    但当时的游击队正处于损失惨重,士气低迷的状态,一边是出生入死一起战斗的战友,一边是饱受折磨的妻子。 
     王逸涛经历了再三决定,最终选择了去救自己的妻子。  
    于是王逸涛让四弟偷走徐策的马,带着四弟离开了游击队。 
       在王逸涛离开游击队之后,一直躲在一个亲戚家,在和裴刚安排的特务联系。 
    在这期间,王逸涛也和游击队保持着联系,借家中有事这一说法骗过游击队众人,并且时不时给游击队送一些没有价值的情报。 
     由于王逸涛长时间的不归队,导致由王逸涛带来的叙永县游击队队员相继离开,这次给川南游击纵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随着王逸涛长时间的离队,再加上埋伏在叙永县的红军相继被捕,川南游击队认为王逸涛可能叛变。 
    于是当即决定开除王逸涛党籍,撤销纵队司令员职务,纵队司令员由徐策担任,余泽鸿担任特委副书记。 
    在这之后,由于王逸涛担任过川南游击队司令员,对川南游击队的战术了如指掌,给敌军提供了川南游击队行军路线,作战方式,游击时的落脚点,给川南游击队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川南游击队的人数由最开始的1000多人减少到了不足100人。  
    有一个“知己知彼”的敌人,给川南游击队的人们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也正是因为王逸涛的帮助,  使得游击队彻底与中共中央失联。   
    而没有接到召回命令的川南游击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和敌军周旋。 
    这时的王逸涛已经与蒋介石取得了联系,蒋介石对于王逸涛的行为十分看好,于是便让王逸涛夫妻俩加入国民党。 
        加入国民党后,王逸涛将川南游击队的所有策略都告诉了蒋介石。  
    有了王逸涛的加入,蒋介石对川南游击队进行了多次围剿。 
    1935年7月,王逸涛想要彻底消除川南游击队这个隐患,带领军队到三省交界处,对游击队进行围剿。 
    当时徐策正带领游击队路过红山口,却遭到了敌军的突袭,面对敌军,徐策临危不乱,冷静应战。 
     但这次的战斗给川南游击队带来了严重的伤亡,副政委张凤光不幸中弹牺牲。  
       徐策见到这样的状况,立刻带领剩余的队员占领山头,但在冲锋中,却不幸中弹,在徐策弥留之际,当即决定让余泽鸿代理他的职务。 
     在徐策弥留之际,他还拉着余泽鸿的手说:  
    余泽鸿看到了徐策垂下的手顿时痛哭流涕,但他知道,现在还不能倒下,现在的游击队还需要他。 
     于是余泽鸿受到了徐泽临终时的嘱托之后,带领队伍与敌军展开了拼命的博弈,终于夺下了敌军所占领的高地。  
        
    经历过这次行动之后,川南游击队一下失去了两个主力军,队伍中的人们又一次出现了低迷的情绪,而且川南游击队的处境也十分困难。 
     就在这时,余泽鸿站了出来,对人们的士气进行鼓舞,并且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带领着军队继续战斗。  
    在余泽鸿的带领下,川南游击队越战越勇,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围剿,川南游击队与云南游击支队取得联系,两支队伍加起来一共100多人。 
    先后在叙永长秧、马岭和江门剪草铺的公路重要地段进行埋伏,成功缴获前来围剿游击队的敌军武器。 
    经历了上次的围捕,敌军见识到的川南游击队的厉害,但敌军并没有退缩,再次对川南游击队进行围剿。 
    此时,为了能更好地和敌人对抗,余泽鸿将游击队分成了两队, 在分开没多久之后二队就被敌军发现,打乱了二队原有的计划。  
     二队的发现,让余泽鸿对一队进行了更好的隐藏。  
         但天有不测风云,队伍里再次出现了叛徒。   
    王逸涛得知消息后,将一队的行踪告诉了敌军,敌军随后就对一队进行了围剿。 
    余泽鸿带领将士们与敌军战斗了整整一天,最终只剩下20多人,突围失败,余泽鸿也因此牺牲。 
     在余泽鸿牺牲后,敌军为了确定余泽鸿的身份,让王逸涛来确认,王逸涛面对昔日的战友没有丝毫的愧疚之情。反而认为自己的“投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并且在这之后,王逸涛继续为敌军提供情报。 
     就在敌军放松警惕时,川南游击队由参谋刘复初领导的游击队对敌军进行突围。  
    敌军发现后对剩余17人进行围剿,刘复初带领游击队躲开敌军的进攻,最终突围成功。 
    刘复初带领游击队在山上进行隐藏,让敌军误以为游击队已经全部消灭。 
    在1936年初,刘复初带领将士们下山,召集队员,没过多久,游击队就有了2000多人。 
       刘复初带领这两千多人对敌军进行了再一次的突围,使得敌军伤亡惨重。 
     而在这时,红二军、红六军也要进行长征,此时,刘复初带领游击队给红二军和红六军进行掩护,让两个队伍顺利走出四川。  
    正是因为这次行动,让敌军十分气愤,再次对川南游击队进行围剿。 
      这次的围剿使得川南游击队几乎全军覆灭,刘复初也因此患上了重病。   
    患上重病后的刘复初,由于行动不便,不幸被敌军抓入监狱。 
    入狱后,敌军对刘复初进行威逼利诱,但这招对刘复初没有用,敌军没有从刘复初嘴里套出任何东西,敌军是在没有办法了,就一直关着刘复初。 
        直到1937年7月,在我党重视大局的努力之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随后在叶剑英的帮助下,我党成功将刘复初解救出来。  
    而在这之后的,游击队依旧没有放弃,任然继续战斗,这场战斗直到1947年为止。 
    后来,周恩来听说川南游击队还有人存活时,感到十分惊喜,也发自内心的为他们骄傲,同时也十分佩服川南游击队的战士们,能坚持战斗12年。 
    这个打了12年的游击队,无论中间有多少人的牺牲,无论是经历了几次的背叛,这支队伍仍然没有放弃。 
     一个又一个的领导站出来指挥作战,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敌军,掩护中央红军撤退到安全的地方,这种永不磨灭的精神就是长征精神。  
    红军翻过白雪皑皑的雪山,只见得红军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充分的写出了当时红军长征的艰苦,体现出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罕见的。红军也创造了人类 历史 的奇迹。 
    我们要学习长征精神的内涵,要乐于吃苦,有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要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虽然我们不记得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烈士的所有人员,但他们的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由此文纪念所有在战争中牺牲的先烈。   

5. 20.1930年到1931年,在红一方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的基础上形成了 A.鄂豫皖革命根据

中央革命根据地。
国民党军事“围剿”的重点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央局。当时,毛泽东、朱德领导下的赣南、闽西根据地,是全国各根据地中力量最强的。中共中央决定将苏区中央局和苏维埃中央政府设在赣南根据地。
此后人们把红一方面军所控制的赣南、闽西根据地称为中央根据地或中央苏区——作者注)和红一方面军。从1930年冬到1931年秋,中央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进行了三次胜利的反“围剿”斗争。

扩展资料:
中央根据地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与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是分不开的。在这期间,地方党组织在根据地人民群众中反复进行反“围剿”斗争的政治动员,领导人民群众支援红军作战。
根据地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实际行动组织赤卫队、交通队、侦察队、运输队配合红军,并掩护红军主力的转移和集中。他们实行坚壁清野,使气势汹汹、长驱直入的敌军在根据地内饥疲交困,吃尽苦头,战斗力大为下降。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军网-中央根据地的三次反“围剿”

20.1930年到1931年,在红一方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的基础上形成了 A.鄂豫皖革命根据

6.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采取了战略转移即长征的军事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历史意义: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

7.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

战略转移即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扩展资料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
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

8. 1934年10约,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

1934年10约,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长征途中的【金沙江】和【大渡河】的战斗,激发了毛泽东的创作灵感,在1935年9月28日的大会上,吟诵了“七律长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