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的储蓄率长期以来都居高不下?

2024-05-09 07:59

1. 为什么我国的储蓄率长期以来都居高不下?

我国的储蓄率长期以来都相对较高,这种情况其实有着深刻的文化、社会、经济层面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现象是支撑国内发展的较强动力。

首先,中华民族是一个在骨子里崇尚勤劳工作、积极储蓄的民族。在历史上,华夏大地经常遭遇水旱灾害的袭击,古代的先民就把积极储蓄当成了一个重要的习惯。毕竟,在灾荒年间,人的手中必须有粮才能度过生存危机。这种记忆,其实是刻在了整个民族的基因当中,一代一代传递了下来。在现代社会,虽然国人整体遭受灾害的损失要远远小于古代,但危机意识一直是国人的惯性意识。这种意识,使得人们在平日的生活中积极储蓄。

其次,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使得我国居民保持了良好的储蓄习惯。进入现代社会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这种社会形态是以货币的购买力作为衡量的。人们在生活中,只有储备了足够多的货币,才能应对日常吃喝住行、买房买车、赡养父母、培育子女、防范大病等需要。在一个货币才能给人带来安全感的社会中,储蓄率高企就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现象。

再次,全球疫情的爆发,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储蓄的重要性。自国内房价大幅上涨以来,国人的储蓄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大量的储蓄被人们用于支付房贷、车贷,而另一些储蓄则变成了消费主义之下的商品购买力。不过,全球疫情的爆发,影响了不少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受到疫情冲击的人们,意识到储蓄才是度过生活压力期的重要保证。因此,人们又逐渐减少了消费的频率,把储蓄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综上所述,我国居民更愿意储蓄,应对生活中遭遇的潜在风险,这种意愿使得国内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这种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现实的社会原因。毕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一种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对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储蓄的重要性。

为什么我国的储蓄率长期以来都居高不下?

2. 为什么中国的储蓄率这么高?

   钱钱钱,过日子离不开钱,或者就需要钱。但是除了生活用的钱,余下的钱应该如何用,每个人的安排都不同。不过,据说中国储蓄率是非常高的,世界排行居前列,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存钱呢?
   首先还得感谢我们的祖国,感谢国家强盛,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你想想,如果是像民国那个时候,我的天,政权都不稳,今天发行纸币明天废除;国家没有力气,银行管控不了,随时有破产的危险。在那个时候,谁还想要存钱?还不如换成黄金比较好呢,不对,黄金也不稳妥,还是花掉了才是自己的。而现在中国的局势这么好,可以说是世界上比较富强,比较安定的国家了,人民对政府有信任感,而且政府也有作为,所以大家才敢把钱都存到银行里。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毕竟经济跟政治是分不开的,更多的时候,政治对大多数的东西起着决定性作用。
   不过,还有另外一点,就是在中国,可以做投资的还是比较少的。股票波动太大,入股公司没多少人有渠道,国债也没有那么大量的发行,基金并不完全稳妥,还有什么?好像也没有别的投资可以做了,毕竟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很多东西都没有完善,所以人民常常就是有力气没地方出,有多余的钱没地方花的局面。希望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社会建设更加完善,让我们可以有更多投资的选择,不至于把钱都存在银行里,没有多大的升值空间。
    当然了,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也决定着中国的储蓄率非常高。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从古自今经历的变数都告诉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应该未雨绸缪。所以我们很喜欢做打算,做安排,争取把今后遇到的困难都给安排好出路,而有钱才有出路。所以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有存钱的意识,就是因为骨子里带来的这种观念在发挥作用。
    储蓄率高这件事情,是一把双刃剑:说它好,它让国家有更多的资金可挪用,从某些方面来讲也协助社会更加稳定,也让民众有安全感,未来遇到困难有退路;说它不好,如果大家有钱不是想着消费,而是想着储蓄,天啊,那我们的社会还能进步吗?毕竟推动社会进步的是消费,而不是储蓄。所以国家应该积极的、正确的引导经济,不要放任它。

3. 中国为什么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

中国人爱存钱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共识,结婚、买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所需的大额费用让很多普通家庭不得不早早就进行预备性储蓄。国民储蓄分为三个部分: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其中居民储蓄代表个人(家庭)的储蓄水平。
储蓄率的计算方式,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总额中用于储蓄的资金所占的百分比。简而言之就是个人收入去除消费量以后,用于存入银行的部分与总收入的比值。
储蓄率是一项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储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一项能够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衡量标准,在经济学分析中有一定的地位。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2-0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中国为什么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

4. 为什么我国目前居民储蓄率这么高

原因很多
1,我国的福利保障体系不健全.普通的老百姓面临着教育.医疗.养老的高额收费。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很低,只能靠自己攒钱来应对现在或者是将来的危机。
2,我国面对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并且投资收益得不到保障。在我国,大型的国企垄断了民生的各个行业,而且因为有种种的优势。往往,能够顺利的占据新的经济增长点,民企和个人投资者,很难有好的投资渠道。
3,收入差距过大。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过于少,无力消费。也无力承担医疗、教育、养老等高额的费用。这能把有限的收入储蓄到银行。
4、税负不合理,导致大量的企业和居民把钱都存在了银行,而不愿意重新投资。
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这对我们国家来讲,将会是十分不利的局面。
如果,我们的国家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大力改革政治体制,让更多的居民能享受到改革的收益,而不是承担改革的损失。那么,众多的既得利益集团要小心了。

5. 储蓄率的中国情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2013年9月,我国居民储蓄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中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结构已严重失衡。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进行分析,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储蓄率的中国情况

6. 中国为何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这个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因为我国很久以前就以小农经济为主,而小农经济,春种秋收,就需要把收获的农作物粮食储存起来,以供接下来一整年的食物,以及下一年的种子,因此,古时候,假如以农作物作为货币,我们就也算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
因此,收获之后将所有的粮食储存起来,作为粮食储备,以备不时之需或防范灾害就代代相传,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传下来,比如,不可“寅吃卯粮”,勤俭节约,等等。
而这种精神到了现代,就转化为,将劳动或投资所得的资本,也就是货币储存起来,以备后用,也就是我们今天的高储蓄率的来源。

7. 中国高储蓄率的利弊分析

利:高储蓄是当前我国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必要保障。根据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的观点,中国年均10%的GDP增长率中,除了2-4%的主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的6-8%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资本积累的贡献。
弊端:限制消费需求的扩大,居民储蓄保持高位一定会限制和减弱即期的消费需求,同时出现了目前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率的情况,在高储蓄率的背景下,国内居民平均消费水平降低,消费期望不断下降,国家一直希望将拉动消费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但是较高的居民储蓄愿望会成为抑制消费拉动的重要影响。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高储蓄率会导致投资在GDP中的比重较大,储蓄率水平高,意味着当前以投资品需求较高,例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而消费品需求相对较低,相应的投资品生产能力也要高于消费品生产能力。居民的消费意愿降低也会带来产品积压、滞销等问题,储蓄率高的国家一般都是贸易顺差。
高储蓄率意味着银行资金盈余较多,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居民资金存入银行后,通过银行的中介作用,可以满足企业长期贷款的需求。但银行放贷的增加也会产生负面作用,例如很多炒房炒地炒各种金融产品的投资者都是通过银行借贷进行高杠杆投资的,这也是诱发泡沫经济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储蓄率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居民储蓄率有点高(市场观察)

中国高储蓄率的利弊分析

8. 中国高储蓄率能持续多久?

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长期保持高储蓄率。高储蓄率通常只出现在经济起飞的前20-25年,中国的高储蓄率有望维持到2012年前后。在高储蓄率尚未走到终点之前,必须抓紧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可能出现的银行流动性风险。
世界各国储蓄率相差悬殊
近年来,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在世界各国当中名列前茅。在1994年中国的储蓄率高达43%。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资金来源。更为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在讨论长期发展战略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时候,“中国的高储蓄率还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就值得认真研究。
世界各国的储蓄率(总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差很大。在2001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为19.7%。富国的储蓄率大约在20%左右。例如,美国的储蓄率为16.5%,英国16.7%,德国19.6%,加拿大23.2%。西方各国的储蓄率在最近几年呈下降趋势。一般地说,富国的储蓄率高于穷国,例如,布隆迪的储蓄率为5.2%,缅甸11.3%,埃及15.1%。
富国和穷国的排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些经济体赶了上来,由穷变富。他们的储蓄率都比较高。只有他们才有可能大量投资,加快增长速度。亚洲四小龙(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在上个世纪储蓄率高,经济增长速度也高,例如,在1995年,韩国的储蓄率为36%,台湾地区27%,香港地区32%,新加坡高达50.8%。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亚洲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曾经出现了高速经济增长,他们的储蓄率也相当高,例如,在1992年,泰国36.2%,马来西亚37.2%。可惜,这些国家和地区在1997年遭遇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增长势头减缓,储蓄率也明显下降了。从世界各国统计数据可见,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长期保持高储蓄率。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经济体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保持了高储蓄率?为什么在一段时间之后储蓄率纷纷下降?
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储蓄率不同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一书中把经济增长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前阶段、经济起飞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在传统社会中民众收入很低、消费水平很低。能够解决温饱已属不易,哪里还有能力储蓄?在这个阶段不可能出现较高的储蓄率。如果要经济高速增长,一定要改革经济体制,打破旧制度的束缚,解放生产力。经济起飞(高速增长)意味着大量投资,大规模建设工厂、基础设施,改善交通和通讯。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必然来源于储蓄。显然,只有高储蓄率才能保证经济起飞所必需的大量投资。高储蓄率是经济起飞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储蓄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对立。当高速增长持续若干年之后,储蓄率将面临着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国民收入的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储蓄更多,另一方面,人们对提高生活水平的追求有可能降低储蓄率。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了激励生产积极性,必须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而民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降低储蓄率。
近年来,许多经济学家研究了储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HellmutSchutte和DeannaCiarlante在他们的书中指出:储蓄率的高低和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相关。亚洲各国的消费形态和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的宗教和文化对于居民的消费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拥有儒学背景的亚洲国家的储蓄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
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钱纳里指出,提高投资和储蓄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但是却不是充分条件。经济持续增长需要一系列制度变革。他指出,边际储蓄率在增长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常数。当人均收入增加时,边际储蓄率先增加然后再下降。平均储蓄率也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无论是边际储蓄率还是平均储蓄率都有一个高峰。
Aghevli,Boughton,Montiel研究了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贸易增长率、人口老化率、人口城市化程度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Edwards等人采用36个国家从1970到1992年之间的数据检验了储蓄率的决定要素,研究了导致各国储蓄率有如此巨大差距的原因。他们指出有必要将储蓄分解为政府储蓄和居民储蓄两个部分。政府储蓄对于社会储蓄率的影响是负的。也就是说,政府储蓄(投资)越高,整个社会的储蓄反而变低了。社会保障程度越高储蓄率越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越高则储蓄率越高。
根据他们的研究,影响储蓄率变化的变量有:(1)居民收入增长率,毫无疑问,如果收入增长的速度超过消费增长速度,储蓄率上升。
(2)人口年龄结构会明显地影响储蓄率。年轻人收入低或者没有收入,而他们预期在未来有较高的收入,因此年轻人的储蓄较少。居民储蓄主要来自于16-60岁的人群。老年人不仅不能继续提供储蓄,反而要取出以往的储蓄以供退休后的消费。如果老年人占人口的比例上升,储蓄率将下降。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3)相对价格的变化会改变储蓄率。如果在短期内消费价格指数上升,有可能使得居民推迟消费,而增加资本项目投资。
(4)利率可能对储蓄产生双方面的影响。提高利率可以提高储户对未来收益的期待,鼓励储蓄。但是对于未来财富的乐观估计又可能提高当前的消费,从而降低储蓄。前者称为收入效应,后者称为替代效应。大量研究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要高于财富替代效应。
(5)通货膨胀对储蓄也有两方面的影响。高通货膨胀会使得居民的财富贬值,物价上涨,为了保持生活水平不致下降,激励他们增加储蓄。与此同时,高通货膨胀使得投资的未来变得更不确定,从而降低人们储蓄的愿望。
新一代消费高于长辈
在经济起飞之前,储蓄率长期在较低水平上徘徊。在经济起飞时期,随着人均GDP增长,储蓄率逐步上升。也就是说,储蓄增长的速度高于消费。储蓄率在“起飞阶段”达到高峰。当储蓄率上升到30%之后,在这个高水平上波动了一段时期。储蓄和消费几乎以相同的速度增长,储蓄率保持基本不变。在“趋于成熟阶段”维持高储蓄率。在维持高储蓄率大约20-25年之后,消费的增长速度终于超过了储蓄。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储蓄率开始逐年下降。在“大众高消费阶段”,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逐步增加,储蓄率逐渐回落到“正常”水平。在储蓄率上升和下降之间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几乎和其他变量的波动没有影响。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储蓄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几乎和其他经济变量无关?
把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介绍到经济研究中,也许可以解释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储蓄率变化的原因。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于他的青少年时期。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造就了一个人的生活习性,包括他的消费习惯。出生于贫穷家庭的人很可能终身保持比较节俭的消费习惯。即使他们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之后,他们依然愿意维持原来的消费习惯,这群人的储蓄率必然比较高。而富家子弟从小花惯了钱,除非实在没有资金来源,他们将倾向于维持较高的消费水平。
大量统计数据证实,人们往往在青年时代业已形成他们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无论他们的收入或财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大多数人将保持他们的消费习惯不变。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未必能够增加他们的乐趣或者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存在着某些特例,但是从社会群体来观察,人们在消费上保持着巨大的惯性。这个惯性使得人们选择了各自的生活方式,各得其乐。
从16岁到60岁年龄段的居民是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同时也是主要的储蓄者。在经济起飞之前,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居民处于贫困状态,购买力有限,习惯于比较俭朴的生活。随着经济起飞,他们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收入也逐渐升高。刚刚摆脱贫穷的人对于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非常满足。即使他们的收入已经能够支撑较高的生活水准,但是惯性使得他们依然保持原有的消费习惯。大部分居民脑海中对于昔日贫穷的记忆,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增加储蓄,防止再度跌入贫困。此外,在刚刚开始经济起飞的国家中服务业欠缺发达,尚且不能提供高档次、多元化的消费选择,有助于在社会上保持俭朴的风气。
可是,人们并不愿意让他们的子女重复当年艰苦的日子。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人们有能力为下一代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条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消费习惯与长辈迥然不同。他们衣食无虑,可支配的资金逐渐增加。特别是随着开放,大量外国商品和消费方式传入境内。迅速发展起来的服务业为年青一代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消费攀比现象促使新一代具有高消费倾向。在亚洲四小龙,年青一代的消费水平普遍高于他们的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