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商业银行的风险

2024-05-16 14:46

1. 如何防范商业银行的风险

1.严格按照巴塞尔协定,控制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资本充足率尽量保持同业水平之上。
2.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和信贷审核,防范信贷违约风险。
3.银行资本不得投资于除政府债和金融债以外的其他高风险债券,确保投资收益的稳定和资产的安全。
4大力开展如第三方存管、代理基金买卖等无风险中间业务,扩大收入来源,增强风险防御能力

如何防范商业银行的风险

2. 商业银行如何降低风险?

降低风险就是需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 ( Risk Management )的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可分成三个最基本的方面。他们有信贷方面的风险,比如说潜在的坏账;他们还要面临流动性的风险,这会涉及到资产和债务的不匹配;另外他们还要应对操作的风险,如虚假个人消费贷款、关联企业骗贷、票据诈骗等等。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在一个典型的银行案例中,应有一个单独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还有不同业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的管理,即有两个报告机制,有关日常运作,向这种业务部门经理汇报;而有关信用方面,必须向有关信用经理汇报。在银行涉及的信息当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获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层面的细节。比如董事会所需要的是一个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样信息交给所有的人。另外,信息应当是具有灵活度的,还需要有灵活收集信息的方法。 
  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银监会已于05年12月31日颁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制度,系统的提出了对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的控制办法。 
  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一)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1.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1.1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 
  1.2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 
  1.3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 
  2.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2.1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应高于4%。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 
  2.2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 
  2.3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 
  3.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 
  3.1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20%。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同时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在险价值法和基本点现值法)计量外汇风险。 
  3.2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 
  4.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 
  (二)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1.正常贷款迁徙率为正常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正常贷款之比,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两个二级指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为正常类贷款中变为后四类贷款的金额与正常类贷款之比,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关注类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关注类贷款之比。 
  2.不良贷款迁徙率包括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次级类贷款中变为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次级类贷款之比,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为可疑类贷款中变为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可疑类贷款之比。 
  (三)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 
  1.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为营业费用加折旧与营业收入之比,不应高于45%;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1%。 
  2.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一级指标,为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属二级指标。 
  3.资本充足程度指标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4%;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8%。 
  核心指标的设置实质是将风险量化的方法,同时通过持续监测,衡量哪些做法是可行的,而哪些是不可行的,从而逐渐减少风险,将风险降至最低。风险量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计量和跟踪,必须要知道如何对数据进行量化,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大多数欧洲和美国的银行,目前都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这些信息要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收集,而且必须量化。第二阶段是评估的阶段。当银行量化有关信息之后,要对它进行衡量,因此在第二阶段需要很多相关技术的开发。银行可以建立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并从数据中拟合风险损失的分布,通过设置一个置信区间,比如95%,银行就可以计算出风险损失,也就可以为其分配资本了。为风险分配资本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当银行遭受某种灾难性损失的时候不至于瘫痪,甚至于倒闭。而到了第三阶段,就是向各个管理层提供数据,以让他们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组织与制度流程设置、风险监测以及风险分配预测资本能够对银行的风险实施有效控制,支持银行健康持续的发展。

3. 如何应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按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内部及外部因素可以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 一) 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内部风险 1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提取存款的需求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主要表现为存款人的提存和借款人的融资、贷款需求。由于客户未来的提存需求和贷款需求难以预料,银行可以立即支付的现金可能不足以满足支付需求,这时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会导致银行破产。 2 资本风险 资本风险是指银行资产质量差或银行经营总体风险大,而银行拥有的资本金较少,达不到金融管理当局或《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所引起的风险。资本是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银行的各种资产损失及表外业务的损失都要从银行资本中所提的呆帐准备和其它准备金中冲销。当银行的坏帐很多,或表外业务出现较大亏损(如被担保人违约衍生工具的交易出现大量亏损等), 这时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就可能低于银行负债的市场价值,即资不抵债,若无充足的资本弥补或冲销亏损银行就只得宣告破产。 3 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由管理者素质与能力等因素引起的风险,它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高级主管由于自身素质 (管理能力、经验、洞察力) 的局限,在制定银行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时,出现偏差或失误而引起的风险。 二是组织风险。组织风险是由于银行管理者组织管理水平低下所引致的风险。该风险主要表现在银行的组织管理工作杂乱无章、人浮于事;人员的安排、工作的衔接等都缺乏合理的安排;管理者未能充分调动各部门、各环节干部员工的积极性;无法协调所属部门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或业务,由此对银行的工作和业务带来不利影响或损失。 三是能力风险。能力风险是指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因不具备经营管理银行所需的足够的知识与能力所引起的风险。 4 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是指在银行营运过程中,由于技术设备出现问题或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失误或犯罪引起的风险。它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清算风险。清算风险是指银行在代理客户的资金划付和银行自身对外结算、清算过 程中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是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有两种类型:一种表现为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现存的银行服务系统由于技术设备陈旧而不能有效运作所产生的风险;另一种表现为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条件下,未能有效地监督和防范技术发展中的纰漏而产生的风险。 三是犯罪风险。犯罪风险是指银行营运过程中由于犯罪行为引起的风险。它主要表现为内部犯罪行为与外部犯罪行为以及内外勾结犯罪三大类。 5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经营者或参与市场交易人士在得到来自第三方面的保障之下,所作的 (商业)决定即使带来损失,也无须完全承担责任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补偿,致使其倾向于做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收益。 ( 二)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外部风险 所谓外部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外部经济因素变化给其造成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说外部环境风险属于不可控制的风险可分为以下几种: 1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立法风险。立法风险是指由于法律条文改变而对银行经营产生的风险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法律风险。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法制环境不健全;与银行经营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法律不完整、不细化、不配套;有些法律与相关的政策、规定互相矛盾;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大量存在。法律本身不完整和法制环境不健全使得银行债权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2 体制风险 体制风险是指政府改变管理行为与条例,从而使银行处于相对不利的竞争地位的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体制风险较多的表现为政策干预风险。 3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周期及结构变化对银行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国内,许多企业借款人长期来已习惯于计划经济的那套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善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对本企业的产品进行调整,升级换代,提高科技含量,以至于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大量积压,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本息。 4 竞争风险 竞争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产业机构参与银行服务业的竞争,引起的银行客户流失,存贷款利差缩小,投资报酬率降低,从而增大银行总风险,降低银行总收益的可能性。 5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风险指所有因客户违约(不守信用)所引起的风险,如资产业务中的借款人不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前取款形成挤兑,加剧支付困难表;外业务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导致或有负债转化为表内负债等等。狭义的信用风险指信贷风险。 6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的非预期变化,对银行赢利水平和银行资本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由于各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同,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的资产与负债的差额不同,因此市场利率变化对不同银行的影响差别很大。有些银行会因为利率的变化而增加收入,减少开支;也有些银行会因为利率的变化而减少收入,增加开支。 7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市场汇率的非预期变化,对银行的赢利水平和银行的资本市值所产生的影响。汇率的变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变动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游资的冲击, 利率变化,国际重大的政策、经济、军事事件等都会引起汇率的波动。由于各银行以外币计值的资产与负债金额不同,外汇交易的敞口头寸不同,所以,汇率变化对不同银行的影响也不相同。 8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的影响。如: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的健康状况;与商业银行业务密切相关的邮政、交通、通讯等公共系统的意外事故等等。 二、如何控制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为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对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① 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② 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③ 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 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④ 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⑤ 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⑥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在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

如何应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4.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1.信用风险:即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同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指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因市场价格变动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3.利率风险:指利率出现不利波动时,银行财务状况面临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情况,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不能快速增加负债或以合理的成本变现资产以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能力; 5.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 6.法律风险:包括由于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导致资产价值较预期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风险; 7.声誉风险:该风险源于操作失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等问题。点击查看→更多FRM注册和认证问题

5. 如何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如何防范信贷风险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重要启示是,在经济增长阶段忽视风险必将导致经 济减速阶段的风险甚至是危机的爆发。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商业银行的贷 款质量将首当其冲 一要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自 2002年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境内商业银行在旺盛的贷款需求 下产生巨大的盈利冲动,同时流动性过剩导致其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在盈利冲 动和压力的双重推动下,大多数银行更多地注重盈利而忽视和放松了风险防范, 贷款尤其是个人贷款增长速度居高不下。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重要启示是,在 经济增长阶段忽视风险必将导致经济减速阶段的风险甚至是危机的爆发。从当前 宏观调控态势和运行环境看,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近6年的快速增长后,未来几年 中国经济高位增长的势头可能放缓。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商业银行的贷款 质量首当其冲。同时,对中国的银行而言,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更好地防范全球金 融体系中的风险。我国金融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的 同时,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容忽视,必须深化改革,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提 高综合竞争力。 二要科学设计信贷产品。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 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面对房价不断上涨,忽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 源亦即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贷款公司和银行为了营销推出了一系列金融创新 产品,将这些贷款证券化,把风险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风险本身并没 有消失,而是为危机埋下祸根。因此,金融机构必须审慎经营,科学设计信贷产 品。同时,在具体业务操作中,必须恪守原则与标准,打好风险防范的基础。 三要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具体产品的关系。目前,中国房地产处于上升周期, 房价上涨较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发展得非常快。2007年以来,商业性购房 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来看,房价 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银行一定要高度重视房地产 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风险。对此,银监会对银行一再发出风险提示,要求银行 不能放松借贷标准,严格“三查”,严防假按揭和虚假贷款,并多次就银行房地 产贷款进行现场检查。同时,在房价不断上升的环境下,银监会还提示银行要高 度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 四要做好预警,控制规模与风险。近年来,出于战略调整和经营转型需要, 境内商业银行普遍将个人信贷作为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在目前资产价格快速攀 升、存在回调压力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个人住房信贷及个人住房抵 押贷款的风险,不能简单地将个人贷款或消费性贷款视为低风险贷款而不加选择 地大力发展。从上海地区银行房地产信贷投放看,个人信贷快速增长强化了银行 信贷长期化的势头,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的隐患加大。因此,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 我国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个人房地产贷款风险,加强信用系统建设,提高风险防 范能力。 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防范和制止金融机构违规发放不符合条件 的贷款。在当前动荡的金融环境下,金融监管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五是金融创新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所 谓金融创新中,次贷不仅很快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还被分配到各种金融机构的 投资产品组合之中。对冲基金及其他高杠杆机构以其财务杠杆工具几十倍、甚至 上百倍地放大与次级债有关的各种交易,这导致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 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放大了相关投资和交易风险,使金融活动背离了金融机 构的“谨慎经营”原则。当风险集中爆发时,再追溯原生信贷产品的发行质量, 为时已晚。因此,在产品设计与每一单合约执行过程中,就应按照谨慎经营原则, 合理评估无风险约束下的放贷行为

如何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6. 城市商业银行如何防范潜在金融风险

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城市商业银行各种潜在金融风险开始暴露,因此,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更应着眼于全局角度,加强对城市商业银行各种潜在金融风险的提前防范。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潜在金融风险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突出地体现为地方性风险。地方性风险源于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千丝万缕的行政关联。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系统重要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面临客户群体单一、经营范围和贷款投向存在地域限制、地方行政干预等制约因素,因而地方性风险较大。一是地方融资风险。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主体,且因其特殊背景易受地方行政干预,因而存在较大的贷款违约风险。二是跨区域经营风险。在异地经营方面,本地商业银行由于网点覆盖多、服务质量好,容易赢得本地政府和居民的认可,同时,地方政府也在诸多方面给予本地城市商业银行政策支持,这给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带来了竞争风险。三是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方向大多偏向于地方主导产业,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不利于分散金融风险。 其次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源于城市商业银行较高的不良资产余额,主要体现为信贷资产集中度较高。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范围非常广泛,而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范围主要集中于地方支柱产业,地方支柱产业因其对金融体系过度依赖而产生行业脆弱性。一旦经济形势逆转并引发金融危机,地方支柱产业就会面临流动性紧缺,导致其投资收益率和行业景气指数迅速下降,进而造成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甚至坏账率迅速上升,从而产生信用风险。 其三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以及内控体系不完善。一方面,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但其法人治理结构却不合理,地方财政一股独大并占绝对控股地位。以人员任命为例,城市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基本由地方政府委任,人员选择更多考虑其政绩而非全体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激励体系、监督体系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也不健全。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后,经营模式由原来的“总行—支行”变为“总行—分行—支行”模式,管理链条增长而没有相应的管理经验,从而内控有效性降低,使得各类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其四是金融创新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银行间竞争加剧,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收益来源的存贷利差变窄,因而创新金融产品、扩展中间业务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存在地域限制,其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市场流动性较差,且难以带来稳定收益,因而产生潜在的金融创新风险。 如何防范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潜在金融风险,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通过避免信贷资金财政化防范与化解地方性风险。首先是积极化解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这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加强短期和中长期贷款风险管理。城市商业银行应主抓短期贷款风险管理,通过加强法律和市场约束确定合理的融资规模,防止贷款风险爆发;地方政府主抓中长期贷款风险管理,通过财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其次是跨区域发展中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通过提供优质、便利、高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逐步与当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最后是分散贷款行业,贷款方向向中小企业倾斜。 第二,通过制定科学的战略性投资策略防范信用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应从“稳增长”的全局高度和“防风险”的战略性思维出发,把支持企业创新、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支持地方经济转型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未来发展立足点,在促进地方支柱产业战略转型的同时,扩大贷款范围,化解存量不良贷款。同时在进行贷款决策时,提高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预测、评估和防范体系。 第三,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防范操作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应促进股权结构分散,避免由于权力过度集中造成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及经济决策不公平的局面。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系统,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清晰界定操作权,做到权清责明,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内控职能。坚持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和银行文化知识教育,建立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借鉴大型商业银行特别是系统重要商业银行的“总行—分行—支行”经营模式的管理经验,增强内控有效性。 第四,通过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防范金融创新风险。城市商业银行首先要增强金融创新的意识,在推进金融创新过程中,密切关注国内同类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发展动态。其次,金融创新应以服务地方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为原则,避免金融创新过度虚拟化。同时,在跨区域发展过程中,在风险可控状态下应切实有效地向其他区域扩展中间业务。

7. 城市商业银行如何防范潜在金融风险

资料图片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作为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发展和支持地方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城市商业银行各种潜在金融风险开始暴露,因此,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更应着眼于全局角度,加强对城市商业银行各种潜在金融风险的提前防范。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潜在金融风险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突出地体现为地方性风险。地方性风险源于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千丝万缕的行政关联。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系统重要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面临客户群体单一、经营范围和贷款投向存在地域限制、地方行政干预等制约因素,因而地方性风险较大。一是地方融资风险。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主体,且因其特殊背景易受地方行政干预,因而存在较大的贷款违约风险。二是跨区域经营风险。在异地经营方面,本地商业银行由于网点覆盖多、服务质量好,容易赢得本地政府和居民的认可,同时,地方政府也在诸多方面给予本地城市商业银行政策支持,这给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带来了竞争风险。三是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方向大多偏向于地方主导产业,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不利于分散金融风险。 其次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源于城市商业银行较高的不良资产余额,主要体现为信贷资产集中度较高。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范围非常广泛,而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范围主要集中于地方支柱产业,地方支柱产业因其对金融体系过度依赖而产生行业脆弱性。一旦经济形势逆转并引发金融危机,地方支柱产业就会面临流动性紧缺,导致其投资收益率和行业景气指数迅速下降,进而造成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甚至坏账率迅速上升,从而产生信用风险。 其三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以及内控体系不完善。一方面,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但其法人治理结构却不合理,地方财政一股独大并占绝对控股地位。以人员任命为例,城市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基本由地方政府委任,人员选择更多考虑其政绩而非全体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激励体系、监督体系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也不健全。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后,经营模式由原来的“总行—支行”变为“总行—分行—支行”模式,管理链条增长而没有相应的管理经验,从而内控有效性降低,使得各类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其四是金融创新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银行间竞争加剧,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收益来源的存贷利差变窄,因而创新金融产品、扩展中间业务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存在地域限制,其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市场流动性较差,且难以带来稳定收益,因而产生潜在的金融创新风险。 如何防范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潜在金融风险,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通过避免信贷资金财政化防范与化解地方性风险。首先是积极化解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这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加强短期和中长期贷款风险管理。城市商业银行应主抓短期贷款风险管理,通过加强法律和市场约束确定合理的融资规模,防止贷款风险爆发;地方政府主抓中长期贷款风险管理,通过财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其次是跨区域发展中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通过提供优质、便利、高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逐步与当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最后是分散贷款行业,贷款方向向中小企业倾斜。 第二,通过制定科学的战略性投资策略防范信用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应从“稳增长”的全局高度和“防风险”的战略性思维出发,把支持企业创新、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支持地方经济转型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未来发展立足点,在促进地方支柱产业战略转型的同时,扩大贷款范围,化解存量不良贷款。同时在进行贷款决策时,提高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预测、评估和防范体系。 第三,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防范操作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应促进股权结构分散,避免由于权力过度集中造成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及经济决策不公平的局面。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系统,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清晰界定操作权,做到权清责明,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内控职能。坚持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和银行文化知识教育,建立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借鉴大型商业银行特别是系统重要商业银行的“总行—分行—支行”经营模式的管理经验,增强内控有效性。 第四,通过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防范金融创新风险。城市商业银行首先要增强金融创新的意识,在推进金融创新过程中,密切关注国内同类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发展动态。其次,金融创新应以服务地方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为原则,避免金融创新过度虚拟化。同时,在跨区域发展过程中,在风险可控状态下应切实有效地向其他区域扩展中间业务。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城市商业银行如何防范潜在金融风险

8.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1.信用风险:即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同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指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因市场价格变动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3.利率风险:指利率出现不利波动时,银行财务状况面临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情况,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不能快速增加负债或以合理的成本变现资产以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能力; 5.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 6.法律风险:包括由于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导致资产价值较预期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风险; 7.声誉风险:该风险源于操作失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等问题。点击查看→更多FRM注册和认证问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