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心理学的各种效应名称

2024-05-18 19:40

1. 求心理学的各种效应名称


求心理学的各种效应名称

2. 求心理学效应名字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1、这种现象被称为"狄德罗效应",也可以称为"配套效应",也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2、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的。
3、原故事: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3. 一个心理效应的名称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说,当一个窗户的一块玻璃碎了,其他的玻璃也会相续的被打碎。破窗效应在生活中的表现非常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旦某个状态或者规定被打破之后,这样的情况会陆续被打破。这里商店里面一直没有顾客,所有的人都会对进入商店有所顾忌,而当第一个人进去之后,这样的顾虑就消失了,那就会相继的有人进入商店。

一个心理效应的名称

4. 请教一个心理学的原理或效应的名字?

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又译作斯特普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念字和说出字体颜色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利用的刺激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红”这个字,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字的读音,即回答“蓝”。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
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
就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我们知觉的效果基本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
有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这玩意是我们知觉客观世界的关键线索。

5. 心理效应的名称

心理学效应→留面子效应

心理效应的名称

6. 心理学一些有名的效应

心理学一些有名的效应如下:
1、拍球效应拍篮球时,用的力越大,篮球就跳得越高。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潜能的发挥就越充分。优秀的老师总是尽可能地信任学生,不断鼓励学生;而批评则尽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
2、所谓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

3、沉锚效应,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4、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聚光灯效应,说的是人自己,会把自己的小过失放得无限大。有人觉得,当自己做错了事,人家一定会注意到并且不断耻笑,其实不会,大家只会记得当时那一刻,事后很快就会忘掉。
5、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

6、出丑效应又叫仰巴脚效应,犯错误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物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此种现象亦称为仰巴脚效应。

7. 请教一个心理学效应

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例: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请教一个心理学效应

8. 有一个心理学效应,忘了名字

狄德罗效应 - 概述
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 - 例子
先说生活中的“狄德罗效应”吧,人们分到或买到一套新住宅,为了配套,总是要大肆装修一番,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后,自然要以黑白木封墙再安装像样的灯池;四壁豪华后自然还要配红木等硬木家具;出入这样的住宅,显然不能再破衣烂衫,必定要“拿得出手”的衣服与鞋袜;就此“狄德罗”下去,有的也就觉得男主人或女主人不够配套,遂走上了离妻换夫的路子。
稍加留神,社会生活中的“狄德罗”亦非寡数。有的干部当到一定级别,不是先考虑如何尽职尽责,而是讲究办公室要有多大,汽车排气量要达多少,出差住的饭店是多少星。如此“狄德罗”下去,个人待遇和消费水平倒是配套了,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观念却不知跟谁配了套。
狄德罗效应 - 消费体现
搭配
在今天的城市消费生活中,市民们越来越注重各种消费品之间的搭配是否和谐和统一。例如,在服饰消费中,人们开始重视帽子、围巾、上衣、裤子、袜子、鞋子、首饰、手表等物品之间在色彩、款式上的相互搭配。在家居生活中,人们注重家具、灯具、厨具、地板、电器、艺术品和整体装修风格之间的和谐统一。每当人们搬进新装修好的房子的时候,原来的那些旧家具,如果与住房装修格调不合,常常不是拿来送人,就是当垃圾处理掉。(国外的学者把这一类消费文化现象,叫做“狄德罗效应”)。
在我们的消费生活中,物品往往以一个体系而出现,而不是以单个的孤立形态而出现,因为我们所需要的物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系列物品的组合。显然,物品之间有一个如何组合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时代,物品的组合逻辑是不同的。我们的消费生活,先后经历了从物的“功能组合逻辑”、到“系统组合逻辑”、再到“格调组合逻辑”的升级换代。 
物质短缺时代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消费品的短缺,也由于意识形态的干扰,中国居民的消费生活中的“狄德罗效应”还不明显。当时人们所考虑的,主要是如何解决物品短缺问题,而不是物品之间的协调统一问题。那么,是不是当时的物品之间就没有组合的问题呢?也有,但主要是物品之间的“功能组合”。所谓功能组合,指的是物品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例如,要完成坐在一起吃饭的功能,我们不但需要桌子,而且需要椅子。同样道理,有了沙发,也要有茶几;有了茶壶,也要有茶杯;有了铁锅,也要有锅勺。它们之间的搭配,就遵循了功能组合逻辑。事实上,由于当时消费品的短缺问题,即便是物品的这种功能组合,在当时也常常难以完全实现。例如,许多平房连卫生间都没有,居民必须到外头使用公共卫生间。它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后才逐步实现的。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消费品功能组合的实现,人们的消费生活进入了“系统组合”的时代。所谓系统组合,指的是与某种生活水平相一致的、满足各方面需求的消费品之间的配套组合。在这里,人们的消费需求之间构成一个系统,满足这些需求的消费品之间也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其中某个物品缺失,就会导致生活水平的缺损和消费心理缺憾。例如,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家电热”,就遵循了这种系统组合逻辑。人们买了电视机,也同样想要有电冰箱。有了这两样,还觉得没有洗衣机也不行。这“三大件”之间尽管不构成功能组合,却体现了系统组合,因为家用电器之间构成了代表某种生活方式的系统;缺了一样,生活方式就有缺口。弥补这种缺口,便成为当时人们消费的主要动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