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 教育志

2024-05-19 03:01

1. 怎样写 教育志

范例如下请参考。
校志的撰写提纲
一、图片资料:说明学校新旧变化、变革、改革创新,以及最能表现学校特色的资料。
二、文字叙述:尽可能翔实地叙述学校不同历史时期的办学规模、办学情况重大事件、学校的发展变化、领导班子变化、改革创新的举措。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供参考。
1、学校的历史沿革:(1)学校概况(2)历史沿革;2、行政组织(1)管理系统(2)职能部门(3)管理体制;3、教学工作(1)教学管理(2)教学质量(3)课程设置(4)学籍管理(5)教研活动(6)教研成果、课题;4、教师队伍建设;5、党群组织;6、德育工作;7、办学特色;8、学校基础设施建设;9、师表风范;10、桃李芬芳(历届高考录取榜、省级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11、后勤服务;12、名教风采(特级教师、省级劳模或先进工作者、教育专家、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成绩特别突出在本市有较大影响的教师)
以上条目仅供参考,在撰写过程中可以灵活掌握,但基本框架要符合志书的基本规范。
 
《乡镇教育》续志撰写提纲
第一节    概述
乡镇面积、人口,行政村数,学校处数,教学班数;中小学教师数,学历达标率;幼儿园处数,入园率,专任幼儿教师数,整体教育发展概况等。
一、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
分阶段概述本乡镇基础教育发展的状况。如1987年起,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时,本乡镇的经济基础和办学条件的实际状况;1994年底,本乡镇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工作,通过市县政府验收后又转入“两基”工作,当时本乡镇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本乡镇教育实施“两基”后至今,教育投入、发展的状况又有哪些变化?(要用具体数字,进行概括对比分析,用事实说明教育发展变化的轨迹)
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具体到各乡镇教委,应主要承担的任务就是如何配合县进修学校、职业中专以及后来的职教中心,做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教育和学历补偿教育及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如何加强对乡镇中小学生的分流管理,让学生合理进入到适合自己学习的高一级学校学习;另外,小学、幼儿教师离职进修、函授、各种短训班培训人次等基本的情况。
成人教育的重点之一是扫盲和利用乡镇成人中心学校对农民进行文化实用技术培训。扫盲阶段,如何建立乡、村二级网络,实行扫盲目标责任制,对这项工作的目标、责任和验收结果要概括求实地反映出来。1995年后,农村成人教育工作重点已全面转向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各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和村农民文化技校如何为农民致富服务等项工作,是乡镇续志的重要内容。
三、教师队伍(包括学前教育)
1986~2001年期间,本乡镇如何配合全县对教师,尤其是民办教师培训工作实现序列化?如对本乡镇民办教师进行注册登记、颁发教师资格证书,稳定民师队伍等等;本乡镇通过哪些形式?如在教师中开展大练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改革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
2000年后至今,对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又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有什么明显变化?这些情况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要结合乡镇实际做法,进行综合概述)
四、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
1、本乡镇教委对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认识水平。以什么为切入点加强对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的领导。
2、本乡镇从1986~2006年,可分几个不同的阶段,概括叙述开展的工作和做法。如建立教研网络、加强对乡镇教研室建设,重视培养科研骨干、对教学的考核评价,对教研人员的培养提高;推广课题成果、课堂改革实验、表彰教学成绩优秀教师等等。
3、乡镇中小学(幼教)教研成果展示。如对乡镇、学校集体荣誉称号的表彰和教师个人改革实验的奖励。(要做认真统计,进行综合展示)
第二节  组织机构
一、乡镇教育机构改革
可据全县教育机构改革的变化,结合乡镇教委机构的变化实际进行。如:1984年县第一次机构改革时,乡镇机构是如何变化的;1993年县第二次机构改革时,乡镇教育机构又是如何变化的;2001年3月,全县乡镇撤并为7个乡镇后,乡镇教育机构又是如何变化的。(每次变化后,乡镇教委历届负责人及任职期限)
二、乡镇学校沿革
把本乡镇从1986年至2006年期间,中小学处数的撤并变化情况(包括原有的联中)写清楚。
第三节  主要改革项目
一、领导管理体制改革
1、可根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及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后,乡镇地方政府是如何实行“分级办学,分工管理”体制的?
如本乡镇农村小学,学区联办小学的管理体制;乡镇初中、中心小学(包括幼儿园)、中心农民文化技校的管理体制。
2、在人事管理方面,乡镇教育组长的管理考察;乡镇中学校长、教育工会主席的管理考察;乡镇初中中层干部、中心小学校长、学区小学校长,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校长的管理考察;乡镇公民办教师的管理考察。
3、在财务管理方面,乡镇教育经费不同时期的管理变化。
4、在教学管理方面,教研网络的管理变化情况。(以上四点,可分四个层次进行概述)
二、可把原题目“职、成教改革”换成“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本乡镇中、小学幼儿教育)
1、校长负责制;
2、教职工定编限额聘任制、教职工聘任制;
3、岗位目标责任制;
4、学校内部其他方面的管理制度。
三、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略)
四、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介绍
1、学校简介
2、反映学校面貌的照片、学校负责人工作照、领导班子办公照
3、学校特色活动介绍(含照片)
 
 
校志目录
序
第一章  学校现貌;第一节  校址;第二节  历史沿革;第三节  现貌
第二章  学校体制与组织机构
第一节  领导体制;第二节  组织机构
附1:学校组织机构示意图
附2:2003——2004学年度学校领导分工职责
第三节  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第四节  发展规划与工作总结
附1:新洲县城关中心小学(1996——2000学年度学校工作规划)
附2:新洲区邾城街中心小学2001——2005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附3:邾城街中心小学学校工作计划(2004——2005学年度)
附4:科学的理论指导  务实的工作作风(2004年工作总结)
第五节  校务公开工作
附1:邾城街中心小学关于成立校务公开领导小组的通知
附2:邾城街中心小学关于成立校务公开监督检查组的通知
附3:新洲区邾城街中心小学校务公开工作自评报告
第三章  教职工与学生
第一节  教职工
附1:教职工结构表;附2:各级各类会员情况统计表
附3:邾城街中心小学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附4:邾城街中心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规定
附5:关于考勤、请假纪律的规定
附6:邾城街中心小学第四届教代会岗位责任制
附7:城关中心小学教师综合考评试行意见
附8:新洲县城关镇中心小学教职工岗位津贴浮动制
附8:武汉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附9:区教育局关于实施教师师德档案制度的通知
附10:武汉市新洲区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标准
附11:城关中心小学教师学习制度
附12:邾城街中心小学2004年秋季教职工基本情况
第二节  学生
第四章  教育工作
第一节  德育工作
附1:邾城街中心小学学生活动一周常规
附2:邾城街中心小学学生一日常规
附3:邾城街中心小学2002——2003学年度德育工作计划
第二节  体育、艺术、卫生工作
附1:邾城街中心小学《快乐对对碰》节目方案
第三节  学生安全教育
附1: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的通知
第四节  寒暑假期教育工作
附1:告家长书
附2:绚丽多彩的寒假“创新素质实践行”寒假活动反馈表
第五章  教学工作
附1:调整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安排表
附2:按市执行课程计划意见调整后小学初中课程安排表
附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年级课程安排表
附4:邾城街中心小学2004——2005学年度作息时间表
附5: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材料之七
附6:新洲县城关中心小学学科教学常规
附7:新洲县城关中心小学教研工作评价方案
附8:新洲县城关中心小学领导听课评课制度
第六章  教科研工作
附1:邾城街中心小学2004年秋教科研工作计划
附:《小学生学习指导》子课题《小学生心理指导策略》研究成果
第七章  教育教学成果
第一节  教育成果
附1:1985年后学校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第二节  教学业绩
附1:教育教学论文存目(1996——2001年)
附2:2003——2004学年度学生获奖名册
第八章  校园文化
第九章  教育交流
附1:优秀教案选登
数学教案
附2:优秀论文选登
减负——必须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点思考
第十章  校办产业
第十一章  经费、设施与存在问题
第十二章  人物选介
第十三章  历任校长书记简表
附1:邾城街中心小学校园平面图
附2:学校大事记
学校校志
序
    邾城街中心小学始创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时属新洲境内三所官立两等小学堂之一。初时有教职员工7人,学生91人,至2004年止,有教职员工249人,学生3470余人。教职员工是创办初期的35.6倍,学生是创办初期的385.6倍,在近百年的历史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与飞跃。学校的发展史,是新洲教育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缩影,折射出新洲教育人的一代又一代的艰辛努力与不懈探索。《邾城街中心小学校志》是学校历史中的第一本校志,她的问世,既是学校向广大师生进行热爱学校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又为家长、社会全方位地了解学校辉煌历史提供资料;她既可作为今天兴校的参考,又可为后人办学留作借鉴,对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校志主要记载了1907年至2005年98间学校发展的历程,在建国前的42年中,在国势衰弱、国民经济落后的大背景下,学校虽几经迁移,但发展十分缓慢,到1949年,学校只有150名学生,13名教职员工。1951年,新洲建县后,学校规模扩大,有教职员工18人,学生400人,到1954年定为实验小学时,有教职员工38人,学生920人。此后学校不断发展壮大。1996年——2005年,是学校飞跃发展的十年,曾出现过“超级大班”、“超级大校”的现象。在上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关心下,校园、校舍面积不断扩大,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栋两层教学楼、两栋平房教室扩展为三栋四层教学楼和一栋四层综合科技实验楼,彻底解决了“超级大班”的现象。十年中,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地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不断扩大。
学校始终致力于教书育人、科研兴校,以“创名校、出名师、育名生”为办学终极目标。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中心,以科研为动力,教科研工作如火如荼,方兴来艾,涌现出了一批科研型的教师,近年来还提出“学校是你创造的乐园,老师是你共同发展的伙伴,同学们是美好未来的主人”的办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办学理念。
    回顾总结过去是为了发展开创未来,学校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相距甚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很多,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教师福利待遇亟待提高,教育观念也须转变,这些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本校志编写过程中,多次得到区教育志办的领导与专家的关心,这里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校志与学校志
目前,至少存在两种语意下的“学校志”,分别体现着不同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立场。
【地方志语意下的学校志】
地方志中的“志”是记载某行政区划范围内、某个领域内自然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综合资料著述。“志”记录的是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限内的历史,体裁有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属篇章结构,是一种介于资料汇编和学术专著二者之间的资料性著述。从此语意出发,“学校志”是地方志的一种延伸,简称“校志”。一部优秀的学校志,不仅可以作为今天兴校的参考、后人办学的借鉴,而且是向广大师生进行爱校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可以帮助家长和社会全方位地了解学校,在现代社会,不失为学校打造自身形象的一种举措。
显然,这种语意下的“学校志”,不属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教育研究,尽管从广义上讲,各种校志当中对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学校各方面状况的描摹,可以帮助后世的人们对当年的教育获得一种相对真切的体悟,但,编志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探究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很少对学校各种教育现象与措施进行合理、合法性的追问。编写这样的学校志一般不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加入,属于纯粹的实践立场,更需要的是史学的而非教育学的理论观照。
【人种志语意下的学校志】
人种志研究是一种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交互作用”的实地调查研究,是研究者在现场进行长期的观察、访问、记录,针对所选择的场所、针对自然发生的对象而作的研究。其基本特点是需要研究者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并收集数据,通过叙事的方式描述资料,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我在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中采用了教育人种志的方法,但回避了此名称,而称之为“田野考察”(field research),并在经历了多次研究视野的收缩与扩展之后,将自己的研究方法命名为“学校志”。整个研究视野与方法调整的过程,简要的说是从“人种志”到“课堂志”再到“学校志”,因为我在田野考察中发现,在教学领域内开展人类学性质的研究,不能简单地参考人类学家的田野报告和“人种志”的方法技术,而王鉴博士在《教育研究》中介绍的“课堂志”虽更适切于教育研究,但视野又过于集中在40分钟内的课堂。只记录师生在课堂这个特定时空里的言行,往往难以实现“人类学”研究的品味,也不能充分展现中小学教育的全貌。因此,我提出“学校志”这个概念,即指介于无所不包的“人种志”与相对局限的“课堂志”之间,以一所或几所学校为参与观察的“研究现场”,重点考察学校这个特定社区内发生的诸多教育现象之文化特性,通过敏锐而详尽的描述来再现学校的文化生态,进而反思现象背后的机理与问题,属于微观的教育人种志。
无论从目录、体例、叙事风格等角度看,这种“学校志”都与前面的校志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再是为了给一所学校修史立传,也不同于教师们更为熟悉的各种学科性课堂实录,而更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加入,更需要教育的理论视野对实践世界的观照与解析。作为一项移植性的教育研究方法,“学校志”尚有许多研究技术乃至理论的问题有待解决,当前学术界对“叙事研究”、“质性研究”等的批评,“学校志”也同样必须面对,其中最严峻的莫过于,由教育理论工作者为主导的“学校志”(大多以教育叙事为形式),与教师自己撰写的教育日志、教学案理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到田野中去研究”与“在田野中研究”,这两个看似旨趣相似、甚至是殊途同归的提法,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立场看其实有着鲜明的差异:前者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带着足够的理论准备走向实践,后者则是教育实践工作者携着丰富的实践资源走向理论。“学校志”作为一种研究路径,更多指前者,意味着理论工作者主动出击,越过重重“守门员”,与实践工作者在教育现场的真实相遇,以自己的理论积累、研究视角为工具,记录下与教师们不尽相同的故事、细节,并做出更有理性光华的辨析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实践工作者既是我们的研究对象,也是我们的研究伙伴,彼此视角、观点的尊重与包容是相当关键的。可以说,没有足够的视阈融合与重叠共识,理论工作者即使天天泡在学校里,也未必能发现真正困扰实践工作者的问题,更难以提供有益的帮助。

怎样写 教育志

2. 教育局乡下老师进城教书申请书

写作思路:把自己在教学上的成就写下来,并且表达自己对进城教书的愿望。
在某中学工作的两年里我思想端正,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严谨踏实,教学能力较强,在x年x月所带的学生参加江西省英语竞赛中荣获市二等奖县一等奖的好成绩。对待学生,宽容博爱,爱生如子,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思想上,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我是终身向往,我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我非常热爱本职工作。从小我就立志要做教师,如今我梦想成真成为教师队伍的一员。我要当名师要当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的好老师,为此我不断努力着,碰到问题不是选择逃避而是用心思考向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请教。

我彷徨过,失败过但我不曾放弃过,我正朝着名师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着,通过我的付出来引导那些迷途的孩子走回正轨,而鼓励那些有学习能力却自制力差的学生,让他们重拾信心,找到人生的目标,勇往直前拼搏进取。
我希望能够走得更远,想进城工作,恳请领导批准本人参加上高县教师进城考试。在将来的工作当中,我决不辜负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期望,我必将恪守纪律、勤勉努力、认真学习、与时俱进、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件事,在工作各方面更上一层楼。谢谢!
申请人
日期

3. 《太上感应篇》和家庭教育有关吗

感应篇与家庭教育
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历代以来,遵行二书,其家状元甚多,然皆终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人之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讲,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然读书之时,不可即入现设学校。宜合数家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令其先读《四书》及《五经》耳。待其学已有几分,举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然后令其入现学校,以开其眼界,识其校事。不致动与时乖,无由上进矣。能如是,则有天姿者,自能有为。无天姿者,亦为良善。独善兼善,自利利他,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

《太上感应篇》和家庭教育有关吗

4. 吴凤鸣的人物生平

他自幼聪颖过人,思维敏捷,五岁时就开始读书识字。光绪十三年(1887年)凤鸣先生十八岁时通过院试入邑庠(县儒学),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受业于刘青藜(字乙观,同治辛未科进士、诰授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门下。一边随恩师学习一边以教书为业,以此养家糊口、维持用度。生活一直困难,经常得到恩师和岳母家的资助。光绪十九年(1893年)凤鸣先生赴省参加乡试,得中癸已恩科第八名举人,时年二十四岁。大同知府吴春海见其年少有为旋即聘为西席(知府家庭教师)。署隶雁门道巡抚授予他镌刻着“文魁”的木匾以示表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大同知府吴春海调升冀宁道,先生随吴春海到阳曲(今山西太原)坐馆执教,后来因义和团运动被迫散馆回到了大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先生任大同丰川书院山长(书院之长),并先后任丰川书院、平城书院主讲。先生非常重视平民教育,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全国废科举兴学堂的声浪中,取得了大同知县龙璜的支持,利用大同平城书院旧址(现在大同城区二中校址,位于大同城内县角东。西挨大同县署,东临县楼北街)创办了大同城内第一所官立高等小学堂,并亲自授课。同时在城内四隅又设立了四所蒙学堂。新式学堂设置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理科(理化、生物知识)、蚕桑、经学、图画、手工、音乐、体操等课程。开创了大同地区新学的先河,为大同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翻开了崭新一页。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大同府创立中学堂,先生被大同知府刘耕云聘为国文教员。这一年先生考取了内阁中书,他热血沸腾,满怀一腔报国热诚,充满信心地走进了内阁衙门。在北京供职期间,他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官场上的黑暗。对清朝政府置广大劳苦大众的疾苦于不顾,采取对外屈膝求和,对内残酷镇压革命起义的政策非常失望,先生为官清正,一心为公,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眼看着待在内阁衙门里虚度光阴,报国无望,他认为中国要富强,不受外国列强欺凌,应该从根本做起,先把教育办好。不如自己回到家乡教书育人,以教育振兴国家。于是就毅然地辞去了官职返回了家乡,仍然回到了大同中学堂讲学。宣统元年(1909年),北京创设经科大学,向全国征聘精通经学之士,先生前往应征。行至省城,恰逢山西省设立咨议局,因众望所归,被选为山西省咨议局议员。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先生应山西省都督阎锡山之聘,办理文案,草拟公牍(文件)。任省民政司秘书,内务司一等科员,省议会文牍科长等职,并兼任山西大学堂教授。民国三年(1914年)大同中学堂改组,更名大朔中学校。国文一科无人教习,众人推举凤鸣先生。先生迫于桑梓之情,又应聘回到了家乡,此时他还一直为省立第一、第三中学兼课。因其劳绩卓著,曾获得八等嘉禾章。民国七年(1918年)大同成立洗心社,先生被推选为社长,并兼任晋北军人讲学会讲长,山西督军公署咨议。又因热心公益事业,督军奖给三等奖章。先生性格耿直,嫉恶如仇,秉公办事,从不营私舞弊。民国八年(1919年)山西督军阎锡山排斥异己,大肆杀害进步人士。先生的同乡拳师宋士杰等几位参加过辛亥革命起义的壮士们也被闫锡山残酷杀害了。闫锡山的暴行使先生完全失去了对他的信心,他不愿再为其所用。意欲辞职回乡,又恐其不允,便不辞而别,星夜离开了省城。先生执教三十多年,教学认真负责,因材施教,从十八岁中秀才就开始任教,先后在私塾、知府西席、平城书院、丰川书院、大同高等小学堂、大同中学堂、山西省立第一中学、第三中学、山西大学堂、晋北军人讲学会等各类高等、中等、初等教育的学校、机构从事教学、教育活动。他的学生遍布三晋,晋北居多,众多的史料和《大同教育志》都称道;“晋北知名之士,多出自先生的门下,邑中人才,更赖甄拔。”当时晋北地区和大同城内有成就者大都曾是先生的学生。如郝绳祖,字绍庭(山西大学堂西斋毕业,授举人衔。曾任大同五女师校长、大同市政协副主席),兰敬铭,字效汤(山西大学文科毕业。任大同市民政局局长、大同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大同市委委员),王谦,字尊光(山西法政专门学校毕业,任同蒲铁路局局长、山西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李兴义,字仪亭(日本早稻田大学高等师范毕业,任山西省立模范小学、大同五女师校长、山西省议会议员、山西省视学),常嗣明,字子鉴(北京国民大学毕业,任省立三中校长、大同市政协副主席、大同市民革负责人),刘继汉(日本东京大学政治科毕业,任山西省并州学院教务主任,代理院长),武顺,子适之(山西工业专门学校毕业任大同复兴日报社编辑室主任),吴憬,字筱山(先生长子,山西大学堂国文科毕业,清朝政府奖给优贡,任山西省政府秘书、大同市文教局局长),吴凤翰,字尽忱(先生四弟,大同府中学堂第一班毕业,清朝政府授予岁贡,任大同县立工徒学校校长)等在晋北地区知名的军政、商贸、文化、教育、领域成就突出的人士、民主人士都曾是先生的学生。吴凤鸣先生是山西教育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由于对军阀政权的彻底失望,加之年仅十岁的小儿子多官儿在学校玩双杠时失手坠地身亡的沉重打击使得先生痛苦不堪,心灰意冷,从此足不出户,不问世事,闲居在家。终日借酒浇愁,民国九年(1920年)先生因为嗜酒过度,终为酒所伤,斐声三晋的一代名儒过早的撒手人寰,辞世而去了,享年仅五十一岁。先生的逝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悲痛。为了表达对先生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也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吴凤鸣先生一生为山西省,为故乡大同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和卓著功德以及先生高尚的人品,晋北军政、文化、教育、等各界名流和先生的学生集资在大同城西南瓦窑村通向城内的路边为先生修建了一座“德教碑”楼。遗憾的是这座碑楼在日寇侵华期间被砸毁,遗弃。曾著有《是亦馆诗文集》等著作。

5. 求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的详细资料

楼上的都行不行啊?别光从网上抄啊……
我是十九中在校的高二学生,十九中的硬件条件在北京市都应该是数一数二的,教学楼里有空调,塑胶操场,综合楼……但是十九中的老教师这两年都退休了,因为扩招所以来了大批的年轻教师。在这些教师中,有的的知识能力很强,但是不太会讲。但是这里的高中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教师团队,都很负责。但是学校的校长及人物就差点意思了……特别的贪……导致我们学生日子也不好过,你可以去“十九中”把看看,我就是吧主……
如果你还想知道其他信息,可以再找我

求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的详细资料

6. 西安文理学院怎么样?

西安文理学院挺不错的。
西安文理学院位于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学校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市政府主办、省市共建、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6年成为西安市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试点高校,2017年成为省新增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获批为“省级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3000余人,设有14个二级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1个关中书院。50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逐步形成师范教育、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电子信息、生物化工、商贸物流、社会治理、康养服务8个专业群。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100余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40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80%以上;外聘两院院士3人;柔性引进各类人才52人,其中学科首席专家12人;有国家、省、市级各类专家19人;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的15人。
以上内容参考:西安文理学院官网——学校简介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7. 礼泉的名人都有哪些??他们的事迹有哪些??

  吕效祖、阎景翰、曹伯庸是礼泉三位著名文化老人。他们都是关学继承者,学养精深;都长期从教,桃李满天下;都已过古稀之年,却笔耕不辍,著述迭出。更重要的是,三人都籍贯礼泉县,因为地缘关系而互相激励,在各自领域内均取得了卓然的成就,堪称为我省老有所为者的典范———
  曹伯庸:75岁,书法家

  漫步街头,翻阅书刊,曹伯庸先生的书法常常赫然闪烁于我的眼前,那种于法度严谨中流露出的高洁书香和高雅的书卷气息直沁入心脾,赏心而悦目。而在陕西师范大学家属区,退休后的曹伯庸先生与老同学阎景翰先生比邻而居,花园挨着花园,架上藤蔓厮缠在一起,就像在老家连畔种地一样,一看就知道,绝对是铁杆的乡里乡亲。在先生古色古香的客厅里坐定,听先生说故地往事,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先生说小时候曾去过我的老家,抬着轿请一位人称“八爷”的白发背头有遗老之风的风水先生,其子陈皮,小名叫“高兴”,给他留下的印象很深。

  刚刚出版的《宗山人》一书中有先生的简介:“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悉心临摹欧阳询《九成宫礼泉铭》,培养了热爱书法的兴趣。中年后,广涉诸家,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退休后,潜心书艺研究,作品益臻炉火纯青境界,书品、人品誉满三秦。其书作曾参加全国第一、二届及省、市多次书展,并被选送日、韩、新等国展出,有些被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单位和名家收藏,还被选入《中国长安当代名家书画精品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陕西老年名家书画选》等多种大型书画集。先生博学多才,于‘版本目录学’、‘古籍文献学’,文物、书画鉴定和篆刻等研究有素。于绘画、诗词,偶而为之,信手拈来,亦无不饶有情趣。近年来致力于书法教育工作,深受学员欢迎。”先生家学深厚,长期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终生职业为教师,其交游也尽是文化界的耆宿精英,故涵养深沉,蕴藉风雅,其书稳重沉著,清秀健挺。凡此经历,精学、多识、多能,在陕西书画界名流中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刘念先先生在《真体内充 蓄素守中———曹伯庸先生书法臆说》一文中写道:“书品基于人品,伯庸满腹诗书的诗人气质,反映于书作之中则气清形和,内涵秀雅;证之于人,则虚心谦和,耿直坦率,重视友谊,淡于名利,忠信为先,急公重义,宽以待人,尤为爱护青年、常怀赤子之心,不失敦厚之旨。故其书也稳重畅适,率真温纯。这些正是其书之所以耐人观摩之秘。”我想说,这也是晚辈如我等亲聆先生教旨的真实感受:凡虚怀博学者,其德艺之风必将山高而水长。

礼泉的名人都有哪些??他们的事迹有哪些??

8. 教育局属于什么单位

教育局属于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接受政府领导,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公共财政支出、不实行经济核算、主要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非物质生产和劳务服务的社会公共组织,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事业单位包括一些有公务员工作的单位,它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是一些国家机构的分支。 与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

拓展资料:
事业单位是具有公益性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和企业绩效工资最主要不同点在于经费来源和保障。企业绩效工资完全取决于企业盈利情况,根据企业的薪酬战略及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发放;而事业单位则不同,事业单位根据单位不同类别,其绩效工资的经费来源和保障有所不同,义务教育中小学绩效工资经费来源主要由县级财政保障,省级财政统筹,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财力薄弱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