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多少?

2024-05-08 11:23

1. 2014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多少?

  按照购买力平价(PPP)的计算方式,2014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为:17.6万亿美元。


  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总需求—社会总的购买力(买方);社会总供给—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卖方),如果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则会引起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都不利。

2014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多少?

2. 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是多少万亿人民币

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了63万亿元人民币,是全球第二个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的大国。中国经济从30多年前一个小的经济体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短缺经济体成为过剩经济体,从工业小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从一个温饱经济体正在嬗变为小康经济。

3. 2014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多少?

按照购买力平价(PPP)的计算方式,2014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为:17.6万亿美元。

  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总需求—社会总的购买力(买方);社会总供给—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卖方),如果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则会引起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都不利。

2014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多少?

4. 2008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多少?

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趋势预测   (一)经济增长走势分析与预测  我们对2008年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是: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11%以上的高位增长,从季度和年度增长来看,经济正在达到或接近周期性繁荣的顶部区域(经济增长从年度上讲最高点可能是2007年,从季度上最高点可能是2008年上半年),明年下半年或后年很可能进入温和调整期。其有三大理由:  一是消费增速明显加速是经济增长周期处于中部(繁荣期顶部区域)的一个重要信号。这是因为随着人们对经济增长信心的增强及前期收入的快速增长,人们开始扩大消费,即经济扩张由投资转向消费(投资增长仍处于高位),因此,经济增长将处于周期性最繁荣的区间。80年代的两次周期和90年代上半期的一次周期都是这样。当消费增长达到顶点时,投资增长便会明显回落,经济增长也随之回落。这次繁荣持续的时间比以前任何一次都长,主要是由于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及与世界经济景气重叠而导致的投资与出口的持续性“双扩张”。  二是物价增长进入第二波上升,其中价格增长的结构变化最引人关注,显示经济周期中增长率变化的信息。当前这波价格增长的特点是CPI加速而PPI减速、生产资料价格放慢而生活资料价格加快,这是经济处于扩张期后期的基本特点。两波价格上涨中生产资料价格的不同走势可能意味着经济周期中增长率阶段性变化正在酝酿中。  三是预计国内房地产在2008年下半年后将进入适度调整期,将使投资增长有所减速。房地产特别是住宅的繁荣已经持续10年,我们估计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房地产仍将保持偏热增长态势,正处于中期繁荣的顶部区域,但由于受多重因素的作用,房地产在奥运会后可能步入中期调整期。这些因素是:持续过高的房价对住宅需求的抑制作用、供给的释放及货币信贷的收缩效应以及人们对奥运会后房价上涨预期的变化等。房地产调整将明显地带动钢铁、水泥等相关重化工业调整,整体投资增长将会逐步放慢。另外,受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及世界经济增长可能逐步放慢的影响,出口增长将趋于放慢,对投资增长也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GDP增长的高位走平主要是源于周期性的因素及人们对奥运会后房价预期的一定变化,当然还有世界经济增长周期的变化的影响。预计2008年我国GDP可望突破28万亿元,增长11%,其中上半年超过11%,下半年会有所回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受出口放慢的影响将会有所回落,但受国内消费旺盛的支撑,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预计增长17.5%。为了与以前经济增长目标保持一致,国家对GDP增长的预期目标仍设定为8%。  (二)投资、消费和就业增长分析和预测  受高收益率和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等的影响,2007年投资增长呈逐季上升趋势,但由于前述所讲因素的影响,2008年投资增长可能趋于放慢,并逐渐步入周期性的调整期。房地产增长和出口增长可能双双调整将是投资回落的直接动因;也因为如此,流动性过剩问题在明年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积极性变化。与之相反的是,消费增长将继续有所加快,这是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是有利的,投资增长放慢意味着高耗能产业投资增长和产出增长的放慢,同时由于经济的适度调整将影响企业的利润,一些高耗能的落后企业将会被市场逐步淘汰。  预计2008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150694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4857亿元,增长16.5%。  明年就业增长的形势依然较好。目前尽管城镇单位新增就业有放慢的迹象(主要是由于其他企业如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增长有所放慢),但工业企业就业增长一直保持6%以上的较快增长态势,预计2008年这一趋势会延续。利用就业弹性预测方法,我们预计2008年城镇净增就业量将达到1032万人,新增就业岗位继续突破1200万个。2008年城镇就业增长的目标可设定为新增城镇就业1000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三)物价增长走势分析与预测 今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进入2002年以来的第二个上升期。二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3.6%,比一季度加快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三季度继续加快,特别是7月和8月CPI增长分别上升到5.6%和6.5%的相对高位,引起了社会对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担忧。我们认为,此轮物价加速上涨,不是一种内在的长期趋势,而是由于部分粮油及肉类产品阶段性的供应紧张而形成的价格“扰动”,不会对未来造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  2008年物价继续加速上升的可能性较小,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像2003年至2004年的物价上涨一样,目前推动物价大幅回升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本轮经济周期以来,除食品类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一直在1%上下窄幅波动,今年核心通胀率仅为0.7%,这说明经济增长的内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推动食品价格上涨的农产品涨价带有恢复性质,原因是短期性的供求不平衡;而且,我国农产品的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猪肉的缺口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我们认为,此波物价上涨的走势在性质上与2003年至2004年相似,持续性不强。2003年10月食品价格增长首次突5%(5.1%),持续了13个月,成为导致CPI短期内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这次物价上涨也是源于食品价格的明显上升,2006年12月食品价格再次突破5%(5.8%),目前已持续了9个月,预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二是在现阶段的增长环境中,流动性过剩与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偏快增长难以传导到CPI上。多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M2都保持了17-19%快速增长水平,去年以来虽然M1增速明显加快,这反映了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但由于实体经济中绝大多数产品并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相反是多数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结果,流动性过剩问题冲击的不是物价(CPI),而是资产价格,导致房地产与股票价格的明显上升,并加剧投资需求的膨胀(投资的膨胀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通过增加产能抑制产品价格上涨),即近阶段货币供应量增加或流动性过剩与CPI关系较弱。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不在货币方面,这是我们对近期物价增长走势比较乐观的原因。  从长期物价增长走势看,我国现阶段发生高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也较小,经济增长与通胀的组合仍然是“高增长低通胀”,这是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最基本特征(见表4)。2004年GDP增长10.1%,CPI增长3.9%,2005年和2006年GDP增长10.4%和11.1%,CPI则仅增长1.8%和1.5%。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1.5%,CPI增长3.2%,预计今年全年GDP增长11.5%,CPI增长4.3%。相对于GDP增长,目前CPI增幅依然较低,处于可承受的增长区间。而且,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看,目前经济增长正处于或已经达到繁荣期的顶峰区间,明年下半年或后年的经济增长极可能出现周期性回落,这对物价增长将形成下压作用。  因此,我们倾向地认为,明年物价增长将像2005年一样,趋于回落。预计CPI增长3.5%左右,宏观调控的目标可定为不超过4%。  (四)出口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预测  在所有宏观经济增长变量中,出口增长特别是贸易顺差的预测是最难的。影响因素太多,而且许多因素是相当不确定的。预计2008年出口增长将是回落的,主要是出口政策调整的效果所逐步显现。这在今年8月份的出口增长中已有所表现。8月份出口总额为1113.6亿美元,增长22.7%,比1-7月放慢5.9个百分点,比7月份大幅回落11.5个百分点,这显示了7月份开始实施的出口政策调整的积极影响。另一个可能导致出口增长回落的因素是美国经济增长受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将趋于放慢。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将会继续深化,但不会导致美国经济进入明显的衰退或萧条,不过,会使经济持续一段时间处于相对低位增长,这对世界经济景气和外部对我国出口需求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自2006年以来,出口最重要的支撑因素是国内工业产能释放所产生的“外推效应”,如2006年受钢材产能大量释放及国内需求放慢的影响,我国钢材贸易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2006年净出口额为2450万吨,2007年上半年则达到2510万吨,全年钢材净出口预计将超过5000万吨,而最近几年我国新增钢铁产能为7000-8000万吨,即70%的新增产能是通过出口增长来消化的。预计2008年出口的这种“外推效应”会继续加大。我国外贸出口政策调整在相当程度上是抑制这种“外推效应”过大。受以上“两减一增”因素的影响,预计2008年出口增长将回落到20%左右。贸易顺差将继续有所扩大,但增幅明显放慢。预计2008年贸易顺差为3084亿美元,增长20%。

5. 2012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

2010是40万亿,2011由于通胀5%,变成47万亿,名义增速在18%,实际是9.2%。证明除了通胀因素之外,3.8%是计算的固定基差。3.8%占14.2%的27%左右。
所以假设2012CPI降到3%,GDP放缓到9%,那么12%,乘以一个27%等于3.2%,所以总增长会是15.2。这个是保守估计。
47万亿乘以1.15等于54万亿人民币。
假设考虑到升值会到6.1.但是美元肯定也进入了升值周期,而且美元幅度应该更大,必然小于9万亿美元。(但是2010才6万亿)
美元幅度真的更大,外汇占款的流失会影响GDP进一步下降到8.5%,那么通胀会变成2.5%,这个就会变成11+3.1=14.1.
46.7=53.6
综上,这个数据似乎有点夸张。唯一的可能性就是2011年的通胀并不止5%

2012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

6. 2012年中国GDP总额多少?

2010是40万亿,2011由于通胀5%,变成47万亿,名义增速在18%,实际是9.2%。证明除了通胀因素之外,3.8%是计算的固定基差。3.8%占14.2%的27%左右。

所以假设2012CPI降到3%,GDP放缓到9%,那么12%,乘以一个27%等于3.2%,所以总增长会是15.2。这个是保守估计。

47万亿乘以1.15等于54万亿人民币。

假设考虑到升值会到6.1.但是美元肯定也进入了升值周期,而且美元幅度应该更大,必然小于9万亿美元。(但是2010才6万亿)

美元幅度真的更大,外汇占款的流失会影响GDP进一步下降到8.5%,那么通胀会变成2.5%,这个就会变成11+3.1=14.1. 46.7=53.6

综上,这个数据似乎有点夸张。唯一的可能性就是2011年的通胀并不止5%。

7. 2012年的中国宏观经济

首先,看国际环境,全球经济目前不景气,有欧债危机,希腊西班牙意大利法国 等等,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多米诺骨牌效应必然的事,目前希腊新政党是更倾向于留住,归根结底,和德国总理的慢慢谈判和较量中,咱们静待吧。全球央行在跃跃欲试,澳大利亚央行的降息,各个国家也纷纷放出宽松信号,中国自然会紧跟。月初的二次降息显然说明国内目前的态度。
我来一一列举中国目前前景的一些重要点,在10月份的1 8 大的背景下,肯定会有一些动作,首先是目前角色会想方设法的进行改革, 比如银行体制,利息市场化等等,为什么抓紧改革原因就不用说了吧。在新一代班子带领下,具体会发生什么我等p民消息闭塞,我不知道,当然我最关心的是房地产,或许会因为个别企业的连锁反应然后大跌,或许国家为了保住“股民”的利益,来一波上涨,圈点米缓解国有大企业资金压力。
其次由于南海问题的影响,军事压力不言而喻,军事背后就是经济,简单的说壮汉亮出白肌肉,可以威胁黄多进口点石油,或者减点税之类的,鉴于黄的性格,不会占到什么便宜。
还有就是房地产的走势,就不预测了,肯定会出现一个坑,然后如同股市底一般 呵呵

2012年的中国宏观经济

8. 2014年中国经济

我是金融专家,我会金融预测,根据我在08年的预测,当时只能预测到08年到2017年的经济走势,根据当时预测2012年内地金融危机爆发,问题是真的爆发了,只是很少人知道,一场国际级风暴即将袭来,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也不知道如何去预防,更别谈受益了,很多国际级别金融大亨利用应该是享用金融危机带来的利益,因为所谓金融大亨很多的团队去帮他整合资料,资料一般自己分析,分析完给出结论,接着就是一场利益的争夺战了。所谓金融只不过是能者居上。但是所谓大陆据我自身分析却不是能者居上。因为有政治因素。政治所导致的是能者居下。只要有权钱狗屁都能居上。

所谓2014年中国大陆经济!根据我08年的预测,2014年也是经济萧条!2014年到2017年都是经济很差的一些年头。因为这问题涉及到宏观金融,大概详情可看本人百度账号 更多资料 的个人简介空间金融宏观预测链接
另外我觉得造就2014中国大陆经济差的主要原因我觉得是不重视科学家,还有知识产权问题。但是实际性的问题是一些政治家 领导者的不做为,比如生意跟风很多造就产能过剩,产出大于需求,如果重视科学家,比如美国经济占很大比例都是靠科学家的研究发明来赚钱的。比如国际专利,或一些重大世界级发明 等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金融战争导致的2012金融危机爆发,就好像核弹爆炸一样,所带来的是延续性的危害,也就是金融危机过后的一些余温(经济萧条),还有银行贷款危机,企业信贷危机,企业信用也在持续发酵,实际性的问题比如资金外逃,贪官外逃,等等一系类问题。如果真要说的话要说很久的,我看就到此为止吧!如果楼主觉得还不够详细请到我百度私信我 或是百度账号详细资料有别的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