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2024-05-01 10:31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就其作用而言,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估算的次数远比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可见,估算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小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加强估算,淡化笔算,引入机算”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在明确要求发展学生的数感的同时,也强调了对估算的要求。即“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数感得到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估算过程的实效性,让估算过程体现策略性,并使学生在过程中感受蕴藏其中的思想方法,从而真正提高估算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转变思想,感受估算价值要提高小学生的估算意识,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切实重视估算,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2.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有的只需要了解大致的结果,有的很难算出准确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在倡导“有用的数学”这一大的教学环境下,估算更是备受青睐。那么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小学生们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呢?下面我结合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1贴近生活,感受估算的价值传统教学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的意识和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的更为广泛,更具有实用价值。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的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

3. 怎样培养小学生估算意识及估算能力

1. 培养估算意识,体会估算价值,让学生喜欢上估算 
学生的估算意识淡薄,主要原因是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较多地进行精确的口算、笔算练习,形成了学生精算的思维定势。有部分教师在估算教学的定位上出现偏差,将目标定位在只教会往大估,或是看到“大约”就估算,做一些机械的训练,这可能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定式,使得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2. 注重方法指导,实现方法多元化,让学生创造性的估算 
估算虽然是一种估计,但不是凭空猜想,它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结果也不是唯一的,所以估算方法的运用有两个目的指向:一是计算要简便,很快就可以计算出大概结果;二是估算的结果要尽可能接近实际结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和体验,在比较中理解估算方法的深刻内涵。 
3. 旨在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估算的内在价值。单纯地用算式进行一种机械的估算训练,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估算并不是离精确值越近就越好,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有时要把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如:“有350位同学要外出旅游,有7辆车,每辆车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把56看成50,这时7辆车一共可以坐350人,就算把数字估小,350人仍能坐,那么每辆车56座肯定够坐了。第二,把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如:“妈妈带了100元钱,买衣服要48元,袜子12元,够吗?”把48看成50、12看成20,就算把这两个数都估大了,答案才70元,所以100元肯定是够了。第三,让估计值与精确值接近比较合理。如在超市购物付钱时,就需要把钱尽量估算得与精确值接近些,可采用把一个数估大、一个数估小等方法。教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灵活的估算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与作用。估算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估算欲望,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得估算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显现估算的内在价值。唯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自觉地加以运用。

怎样培养小学生估算意识及估算能力

4.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估算技能。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从而发展出形式各异的估算方法和技巧。不过,数值估算有其自身的规律,其过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需要运用一定推理和判断等策略。针对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培养内容如下:
一、估算意识的培养
1.日常生活中的估算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著十分广泛的应用。凑巧,2004年3月10日看到一则报纸上的报导,觉得颇有意思,题目是《估算助你成功》,讲述的是一位富商靠估算取胜的经历。在课堂上,让一学生读了此文,并要求学生听完後写出感想片段,没想到有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道:「听了《估算助你成功》的文章後,我颇有感慨,原来,估算在社会上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从小学好估算,在解题时把估算都用起来,避免算出不可能答案,这样正确率就比较高。也许以後我并没有像蔡老师说的那样成为富翁,但当我掌握了估算方法,也许以後我的工作经常需要它,它给我的好处是无可限量的…… 似乎突然才发现,估算有那麼多好处!我想估算会让我终生受益的。」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原来学生并不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如此的价值与作用。然後笔者通过实际调查,整理估算的实践题,突出了估算的实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时时、刻刻有数学,充分发挥了数学教学的功能,为未来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大数目的粗略估算
《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对於数目较大的计算,先求出精确数的近似数,通常保留最高位或次位,然後用口算求出这些近似数的和、差、积、商。一般不求出精确的得数,只要求达到得数的高位数与精确得数高位数相同或相近的数。取近似数时,可藉助凑整的办法,如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为什麼要估算和怎样进行估算(一个要求是方便,另一个要求是接近)。例如:一箱果汁182 元,要去商店买9箱果汁需要准备多少钱?这里没有提「大约」,但包含「大约」,而且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经历大数目估算的全过程,经历猜想、探索、体验、实践,才能感受大数目,正确地估算出大的数目。如设计估算方案让学生亲身经历估算的全过程: (1)如果每人浪费1粒米,全国每天就要浪费多少米?相当於多少?并写出心中的感受。(2)从你出生至今大概用了父母多少钱?并写出心中的感受。(3)学校近期为什麼要禁止买零食、吃零食,调查本班同学一天吃零食花多少钱?一个月呢?一年呢?小学六年共花多少钱?全校1365人呢?然後写一篇片断感想。写出心中的感受,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各科学科的合一性。
3.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量的简单推算
学生在从事某种行为时,可以先对有关总问题做出粗略的初步估计,以确定此事可不可行,或者做此事有无必要,然後根据实际情况最後确定。如布置生活中的估算实践:(1)「五一」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一家人从黄岩到××市的旅行计划,并写出心中的感受。(2)估计自己家里的装修费用,并写出心中的感受。如此养成估算习惯,有助於增强学生行为的计划性。
二、估算能力的培养
估算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估算与其他数学知识也密不可分。估算以口算、笔算为基础,而估算的灵活运用反过来也会促进口算、笔算的更加熟练、准确,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所以在教学笔算或其他知识时,合理渗透估算,不仅使枯燥的计算变得富有生气,而且对估算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视的作用。
1、在口算训练中 估算大多是通过口算进行的,比较灵活简便,它可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观察比较,对问题作简约的推理後,接触到问题的本质,使问题得以解决。因而可以成立 「口算训练营」、「估算训练营」,对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如对参加估算训练营者布置作业:估计你从今天至小学毕业前夕,大约能做多少道题?然後写一片段,说说你的感想,会有什麼收获?

5.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英盛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离不开估算。在估计日常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时,估算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的估算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他们的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能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才能不断提高估算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估算的兴趣。在乘法估算的教学时,我就设计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因为是自己身边的问题,同学们兴致很高,纷纷猜测。有的说:“如果每班50人,那么学校52个班就大约有2600人。”也有的说:“如果每个年级有450人,那么全校6个年级就大约有2700人。”还有的说:“全校人数在2500到2800之间”……显然学生在在充分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过程中,既发展了发散性思维,也激发了学好估算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编排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需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诱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使之形成估算的意识。

  二、强化估算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范围,用来估计计算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要在每一课时中适时地运用估算,使之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要:1、培养兴趣愿意用。2、结合计算经常用。

  估算,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凝结与浓缩,其优点是简捷、迅速、流畅。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捕捉一切可利用的估算教学的课程资源,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科学的估算方法。长期这样坚持,学生就会感受到估算的好处,逐渐将估算内化为自觉、自主的意识,形成一种习惯。

  三、渗透基本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的方法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学生在生活背景和知识容量各有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思考角度,交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熟练地估算技能。针对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简单的估算方法:

  (一)大数目的粗略计算。

  对于数目较大的计算,先求出精确的近似数。通常保留最高位或次高位,然后用口算求出这些近似数的和、差、积、商。在对大数目的粗略计算时,估算的结果虽不一定精确,但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估算方法,可以给我们的计算和实际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日常笔算的验算。

  对日常笔算的验算方法很多,而采用估算的方法进行验算可以更直观,更简洁的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三)现实生活中一些量的简单推算。

  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最常估算的是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距离、多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较为简便:

  1、参照一个单位的量来进行估算。如1厘米、1平方米、1立方米等。

  2、可利用身边的实物作为参照物进行估算。如教室中黑板的长是3米,就可以以黑板为参照物,估算出教室的长是多少米等。

  四、采取合理的评价策略,关注估算结果

  学生估算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估算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估算,而且有利于学生估算技能的不断提高。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评价估算的结果。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是不一样的,估算结果是不唯一的,重要的是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而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一定越好。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比一比谁估的最准”,“谁最能干,估的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显然是片面的。二是重视评价估算的方法。估算时,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就是好的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需要,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三是注意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实际情况,应给予有计划性的评价。

  总之,估算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记忆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预见能力和判断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应把估算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持之以恒地创设估算的情境,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接受估算,培养他们对估算的兴趣、形成估算习惯、提高估算技能,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6.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估算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优越性。 
  小学生每天都接触到数学,但由于受以往数学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要想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正确认识并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例如:妈妈带了100元钱去商店购买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先把28、、43、24分别看成与其接近的整十数,列式方法:30+40+20=90(元),所以妈妈带的钱够。再例如:学校组织987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带8000元钱够不够?在此例中适当的方法是把987人看成1000人,8×1000=8000(元)所以带的钱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用估算方法去解决比精算更方便快捷。 
  二、开展游戏,激发学生估算兴趣。 
  估算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要让估算意识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除了创设情景,还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游戏。例如:在二年级教材中,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估重比赛。我挑选了一些物品,水果、鸡蛋、鱼等等。让学生依次掂量这些物品,写下这些物品的重量,最后我和学生一起称出这些物品的重量,看谁估计的重量最接近实际重量,谁就被评为“估重小能手”。经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估算的信心。激发学生对估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结合教学,渗透估算方法。 
  估算不是猜测,而是一种有根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将一些估算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近似估算法。可以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如227+382=?的计算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先估算,得出两种估算结果:一种是200+400=600;一种是230+380=610,由此初步确定和在600-610之间,当学生精算后与估算结果对比,从而判断结果是否正确,提高了正确率。 
  2、联系实际估算法。让学生记住人数,动物的只数、数的棵树、乘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的速度比人行走要快的多。发芽率、出勤率不可能超过100%。 
  例如:有菜籽300千克,出油率是15%,这些菜籽能榨出多少千克的油?有的学生用了错误的方法:300÷15%=2000千克,引导学生猜想300千克的菜籽能榨出2000千克的油吗?菜油会比菜籽更多吗?很快学生就知道是错误的。 
  3、以小估大法或者以大估小法。在估算时,如果遇到数过大或过小,难以估算,就先估计单位数,再根据单位数量估算过大或过小的数。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为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我先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上,让学生测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并走一走,走100米需要200步,用同样的步伐走2000步就是1千米。再例如,估计一颗花生的重量,我们可以先估计100颗花生的重量,再除以100,就能估算出一颗花生的重量了。 
  4、循规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0除外)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的规律进行估算。 
  四、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合理应用。 
  估算的结果是不唯一的、开放的。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用估算的方法取得的结果,有时就和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视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 
  例如:六年级学生去秋游,师生共39人,车票和门票每人104元,应该准备多少钱?教学时我首先结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并达成共识,应该准备多少钱?不需精算,估算即可。然后让学生独立估算“39×104≈”,并交流不同的估算策略。在将39估成40,没有异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将104估成100还是110更符合实际呢?这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推敲。显然,因为估少了钱不够,使多数学生再次达成共识,并确定把104估成110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准确值,又好算。
  再例如:李阿姨去商店购物,带了100元,她买了两袋面,每袋30.4元,又买了一块牛肉,用了19.4元,她还想买一条鱼,大一些的每条25.2元,小一些的每条15.8元。李阿姨带的钱够不够买小鱼?能不能买大鱼?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够不够买小鱼”可以这样估算,买一袋面不超过31元,两袋面不超过62元;买牛肉不超过20元;买小鱼不超过16元;总共不超过62+20+16=98(元),李阿姨的钱是够用的。第二问“能不能买大鱼”可以这样估算;买一袋面至少要30元,两袋面至少要60元;买牛肉至少要19元;买大鱼至少要25元;总共至少要60+19+25=104(元),已经超过了100元了,李阿姨不能再买大鱼了。这类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从数学上看,第一问要判断100元是否超过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适当放大;第二问要判断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是否超过100,适当缩小。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经常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和创设估算情境,会开发出他们无限的创意和智慧,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7.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离不开估算。在估计日常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时,估算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的估算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他们的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能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才能不断提高估算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估算的兴趣。在乘法估算的教学时,我就设计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因为是自己身边的问题,同学们兴致很高,纷纷猜测。有的说:“如果每班50人,那么学校52个班就大约有2600人。”也有的说:“如果每个年级有450人,那么全校6个年级就大约有2700人。”还有的说:“全校人数在2500到2800之间”……显然学生在在充分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过程中,既发展了发散性思维,也激发了学好估算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编排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需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诱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使之形成估算的意识。
二、强化估算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范围,用来估计计算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要在每一课时中适时地运用估算,使之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要:1、培养兴趣愿意用。2、结合计算经常用。
     估算,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凝结与浓缩,其优点是简捷、迅速、流畅。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捕捉一切可利用的估算教学的课程资源,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科学的估算方法。长期这样坚持,学生就会感受到估算的好处,逐渐将估算内化为自觉、自主的意识,形成一种习惯。 
三、渗透基本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的方法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学生在生活背景和知识容量各有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思考角度,交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熟练地估算技能。针对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简单的估算方法:
(一)大数目的粗略计算。
对于数目较大的计算,先求出精确的近似数。通常保留最高位或次高位,然后用口算求出这些近似数的和、差、积、商。在对大数目的粗略计算时,估算的结果虽不一定精确,但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估算方法,可以给我们的计算和实际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日常笔算的验算。
对日常笔算的验算方法很多,而采用估算的方法进行验算可以更直观,更简洁的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三)现实生活中一些量的简单推算。
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最常估算的是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距离、多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较为简便:
1、参照一个单位的量来进行估算。如1厘米、1平方米、1立方米等。
2、可利用身边的实物作为参照物进行估算。如教室中黑板的长是3米,就可以以黑板为参照物,估算出教室的长是多少米等。
四、采取合理的评价策略,关注估算结果
    学生估算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估算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估算,而且有利于学生估算技能的不断提高。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评价估算的结果。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是不一样的,估算结果是不唯一的,重要的是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而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一定越好。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比一比谁估的最准”,“谁最能干,估的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显然是片面的。二是重视评价估算的方法。估算时,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就是好的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需要,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三是注意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实际情况,应给予有计划性的评价。
总之,估算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记忆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预见能力和判断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应把估算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持之以恒地创设估算的情境,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接受估算,培养他们对估算的兴趣、形成估算习惯、提高估算技能,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8.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与估算能力

1. 培养估算意识,体会估算价值,让学生喜欢上估算 
学生的估算意识淡薄,主要原因是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较多地进行精确的口算、笔算练习,形成了学生精算的思维定势。有部分教师在估算教学的定位上出现偏差,将目标定位在只教会往大估,或是看到“大约”就估算,做一些机械的训练,这可能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定式,使得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2. 注重方法指导,实现方法多元化,让学生创造性的估算 

估算虽然是一种估计,但不是凭空猜想,它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结果也不是唯一的,所以估算方法的运用有两个目的指向:一是计算要简便,很快就可以计算出大概结果;二是估算的结果要尽可能接近实际结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和体验,在比较中理解估算方法的深刻内涵。 
3. 旨在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估算的内在价值。单纯地用算式进行一种机械的估算训练,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估算并不是离精确值越近就越好,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有时要把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如:“有350位同学要外出旅游,有7辆车,每辆车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把56看成50,这时7辆车一共可以坐350人,就算把数字估小,350人仍能坐,那么每辆车56座肯定够坐了。第二,把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如:“妈妈带了100元钱,买衣服要48元,袜子12元,够吗?”把48看成50、12看成20,就算把这两个数都估大了,答案才70元,所以100元肯定是够了。第三,让估计值与精确值接近比较合理。如在超市购物付钱时,就需要把钱尽量估算得与精确值接近些,可采用把一个数估大、一个数估小等方法。教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灵活的估算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与作用。估算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估算欲望,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得估算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显现估算的内在价值。唯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自觉地加以运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