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的发展历史

2024-05-18 15:44

1.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的发展历史

“工合”是“工业合作社” 的简称,口号是“努力干,一起干”。工合的团结奉献精神被当时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Evans F. Carlson)介绍回美国,并将“Gung Ho”(工合)一词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卡尔逊突击队鼓舞士气的口号,广泛传播,后被列入英文词典,意为团结、献身。1937年,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与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等和国内的部分爱国人士在上海发起工合运动,组织日本侵华战争阴影下的失业工人和难民开展生产自救,支援抗日前线,成为中国合作社运动史上最有影响的全国性群众运动。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简称工合国际)是为促进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而建立的国际性民间组织。1939年始建于香港,1952年停止工作,1987年在北京重新恢复活动。截至1945年底,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等国的捐款和物资总计价值上千万美元,许多外国技术人员来华无偿为工合工作。工合国际委员会在促进中国的工业合作事业,支援中国人民抗战和发展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谊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叶挺等中国革命领导人的高度赞扬。1942年宋庆龄视察成都工合恢复后的工合国际工合国际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国际民间非赢利性社团组织。它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中国合作经济学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有关研究所有业务来往,是国际合作社联盟下属的国际工业、手工业合作社委员会CICOPA的正式会员。工合国际同西班牙、法国、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日本的合作社组织或非政府组织进行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同其中一些单位建立了友好伙伴关系。2001年,工合国际和加拿大合作社协会签定了中加工合发展项目协议。工合国际委员通过推荐、协商并征得本人同意产生。现有中、澳、比、加、德、日、墨、新、英、美等10国的100余名个人委员。工合国际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每五年一次的委员全体大会。工合国际重新恢复活动后,由朱学范任名誉主席,路易·艾黎任主席。1987路易·艾黎去世后,杨波为主席。1998年的第二届全体大会选出15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主席王厚德,副主席吕宛如、李小林、柯马凯、张晓山;名誉主席为丁恩、杨波、陈翰笙、爱泼斯坦、黄华;顾问:刘庚寅、许刚、吴蔚然、何光。工合国际的日常办事机构为秘书处。委员会出版季刊《工合国际通讯》,报道本会活动,沟通内外信息,探讨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的发展历史

2.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的介绍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Industrial Cooperatives),简称工合国际(ICCIC),是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性民间组织和合作社民间促进组织之一。当年为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争取海外援助,促进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宋庆龄与国际友人发起,1939年在香港成立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1952年因全国合作总社成立,工合国际停止活动。1987年为配合国家改革开放发展战略而恢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注册为全国性社会团体,主要从事促进合作社发展、扶贫、妇女培训等社会公益事业。

3.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的理事成员

主席: 柯马凯(Michael Crook,英国)副主席: 苑鹏(法定代表)、荣大伟(Dave Bromwich,新西兰)、宋振东、余临执行委员:荣大伟(Dave Bromwich)、柯马凯(Michael Crook)、国鲁来、刘登高、李中华、沈大卫 (David Shanks,加拿大)、沈惠、宋振东、陶勇、王曙光、王勇、余临、苑鹏、张高陵、查添木(Tim Zachernuk,加拿大)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的理事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