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图书目录

2024-05-06 20:41

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图书目录

第1章 C++基础知识1.1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1.1.1 C++语言1.1.2 Java语言1.1.3 Visual Basic语言1.2 变量1.2.1 变量的定义方法1.2.2 const修饰符1.2.3 引用类型1.3 函数1.3.1 函数原型1.3.2 内联函数1.3.3 带默认参数的函数1.3.4 函数的参数传递1.3.5 函数重载1.4 名字空间1.5 动态内存分配1.5.1 内存申请1.5.2 内存释放1.6 作用域1.6.1 生存期1.6.2 全局和局部变量1.7 多文件结构本章 小结思考与练习第2章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概述2.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2.1.1 面向对象方法的产生2.1.2 面向对象方法的方法与结构2.1.3 类和对象的概念2.1.4 消息与事件的概念2.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点2.2.1 抽象性2.2.2 封装性2.2.3 继承性2.2.4 多态性2.3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2.3.1 面向对象分析2.3.2 面向对象设计2.3.3 面向对象实现2.3.4 面向对象测试2.3.5 面向对象软件维护本章 小结思考与练习……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图书目录

2.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图书目录

前言教学建议第1章面向对象方法概论1?1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1?2面向对象的基本原则1?3面向对象方法的主要优点1?4面向对象方法的发展史及现状简介1?5关于统一建模语言UML习题第2章什么是面向对象分析2?1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2?2面向对象分析综述习题第3章建立需求模型——用况图3?1系统边界3?2参与者3?2?1概念与表示法3?2?2识别参与者3?3用况3?3?1概念与表示法3?3?2用况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3?3?3用况之间的关系3?3?4捕获用况3?3?5用况模板3?4用况图3?5检查与调整3?6用况模型和面向对象系统分析模型3?7例题习题第4章建立基本模型——类图4?1对象与类4?1?1概念与表示法4?1?2识别对象与类4?1?3审查与筛选4?1?4抽象出类并进行调整4?1?5认识对象的主动行为及识别主动对象4?1?6类的命名4?1?7建立类图的对象层4?2属性与操作4?2?1属性4?2?2操作4?3建立关系4?3?1继承4?3?2关联4?3?3聚合4?3?4依赖4?4接口习题第5章建立辅助模型5?1顺序图5?1?1概念与表示法5?1?2顺序图中的结构化控制5?1?3建立顺序图5?2通信图5?2?1概念与表示法5?2?2建立通信图5?3活动图5?3?1概念与表示法5?3?2建立活动图5?4状态机图5?4?1概念与表示法5?4?2建立状态机图5?5包图5?5?1概念与表示法5?5?2如何划分与组织包习题第6章什么是面向对象设计6?1OOA与OOD的关系6?2面向对象设计模型和过程习题第7章问题域部分的设计7?1复用类7?2增加一般类以建立共同协议7?3按编程语言调整继承7?4决定对象间的可访问性7?5转化复杂关联并决定关联的实现方式7?6提高性能7?7调整与完善属性7?8构造或优化算法7?9定义对象实例7?10其他习题第8章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8?1什么是人机交互部分8?2如何分析人机交互部分8?3如何设计人机交互部分8?3?1设计输入与输出8?3?2命令的组织8?3?3用OO概念表达所有的界面成分8?3?4衔接界面类和问题域中的类8?4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准则习题第9章控制驱动部分的设计9?1什么是控制驱动部分9?2控制流9?3如何设计控制驱动部分9?3?1识别控制流9?3?2审查9?3?3定义控制流9?3?4进程间和线程间的通信9?3?5控制流间的同步习题第10章数据管理部分的设计10?1什么是数据管理部分10?2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10?2?1关系数据库10?2?2面向对象数据库10?3如何设计数据管理部分10?3?1针对关系数据库的数据存取设计10?3?2针对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数据存取设计10?3?3针对文件的数据存取设计习题第11章制品及部署部分的设计11?1制品设计11?2部署设计11?2?1概念与表示法11?2?2对系统的部署建模习题第12章OOD的评价准则12?1耦合12?2内聚12?3复用12?4其他评判准则习题第13章面向对象的编程实现13?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13?1?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简介13?1?2为实现OOD模型选择OO程序设计语言13?2用具体的OO程序设计语言实现OO概念和机制13?3数据管理部分的实现13?4状态机图的实现13?5用非OO程序设计语言实现OOD模型习题第14章面向对象测试14?1面向对象测试的概念14?1?1面向对象软件带来的测试问题14?1?2面向对象测试的参考过程模型14?2面向对象测试技术14?2?1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测试14?2?2面向对象的程序测试14?2?3面向对象的系统测试习题第15章系统与模型15?1系统与子系统15?1?1概念与表示法15?1?2对体系结构模式建模15?1?3划分子系统15?2模型15?2?1模型的含义15?2?2模型和视图15?2?3模型的抽象层次15?2?4模型间的一致性检查习题第16章案例:网上会议文件审批系统16?1系统的功能需求16?2需求捕获16?2?1建立界面原型16?2?2识别参与者16?2?3识别用况16?2?4建立用况模型16?3分析16?3?1寻找类16?3?2绘制状态机图16?3?3建立类图16?3?4建立顺序图16?4设计习题附录A面向对象的模型文档编制指南参考文献

3.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的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基 础 篇  第1章 面向对象方法概论31.1 什么是面向对象3  1.2 从认识论看面向对象方法的形成5  1.2.1 软件开发--对事物的认识和描述5  1.2.2 语言的鸿沟5  1.2.3 编程语言的发展使鸿沟变窄5  1.2.4 软件工程学的作用8  1.2.5 面向对象是软件方法学的返璞归真12  1.3 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12  1.3.1 对象13  1.3.2 类14  1.3.3 封装16  1.3.4 继承17  1.3.5 聚合18  1.3.6 关联20  1.3.7 消息21  1.3.8 多态性22  1.3.9 其他22  1.3.10 术语对照24  1.4 面向对象方法的历史及现状26  1.4.1 历史26  1.4.2 发展到软件生存周期全过程27  1.4.3 渗透到计算机软件的各个领域30  第2章 不同的分析与设计方法33  2.1 功能分解法33  2.2 结构化方法34  2.3 信息建模法35目录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 2.4 面向对象方法36  2.4.1 什么是OOA36  2.4.2 什么是OOD37  2.4.3 面向对象方法的主要优点38  2.4.4 几种典型的面向对象方法41  2.4.4.1 Booch方法43  2.4.4.2 Coad/Yourdon方法45  2.4.4.3 Jacobson方法48  2.4.4.4 Rumbaugh方法52  第3章 统一建模语言UML简介56  3.1 UML的背景与发展历史56  3.2 UML1概况58  3.2.1 UML1规范的主要组成部分58  3.2.2 语言体系结构和定义方式59  3.2.3 UML1的各种图和扩展机制62  3.3 UML2概况66  3.3.1 从UML1到UML266  3.3.2 UML2的4个规范67  3.3.2.1 UML基础结构67  3.3.2.2 UML上层结构68  3.3.2.3 对象约束语言69  3.3.2.4 UML图交换70  3.3.3 UML2的各种图70  第4章 本书的OOA&D方法概貌74  4.1 引言74  4.2 主要概念74  4.2.1 主要模型元素75  4.2.2 面向对象建模的主要原则76  4.3 模型及其规约80  4.3.1 基本模型--类图80  4.3.2 需求模型--用况图81  4.3.3 辅助模型--其他各种图82  4.3.4 模型规约82  4.3.5 OOA模型框架OOA模型框架83  4.3.6 OOD模型框架OOD模型框架83  4.4 建模过程85  4.4.1 OOA过程85  4.4.2 OOD过程87  4.5 OOA与OOD的关系88  4.5.1 一致的概念与表示法88  4.5.2 不同的目标、内容和抽象层次89  4.5.3 在软件生存周期中的位置90  4.5.4 两种不同的分工观点90  4.5.5 从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看OOA与OOD的关系92  第二部分 分 析 篇  第5章 建立需求模型--用况图975.1 需求分析和系统分析97  5.2 基于用况的需求分析基本思路98  5.3 系统边界与参与者98  5.3.1 系统边界98  5.3.2 参与者99  5.4 用况101  5.4.1 什么是用况101  5.4.2 用况的内容与格式103  5.4.3 如何定义用况104  5.5 用况图105  5.5.1 模型元素及表示法105  5.5.2 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107  5.6 开发过程与建议110  第6章 发现对象、定义对象类113  6.1 对象和类的概念及其运用113  6.1.1 概念113  6.1.2 类的语义114  6.1.3 在类的抽象层次建模115  6.1.4 如何运用对象和类的概念117  6.2 表示法118  6.3 发现对象118  6.3.1 研究问题域118  6.3.2 正确地运用抽象原则119  6.3.3 策略与启发120  6.3.4 审查与筛选122  6.4 对象分类124  6.4.1 将对象抽象为类124  6.4.2 审查与调整124  6.4.3 类的命名125  第7章 定义对象的属性和操作127  7.1 属性和操作127  7.2 表示法128  7.3 定义属性129  7.3.1 策略与启发129  7.3.2 审查与筛选130  7.3.3 推迟到OOD考虑的问题131  7.3.4 属性的命名和定位131  7.4 定义操作132  7.4.1 行为分类132  7.4.2 策略与启发133  7.4.3 审查与筛选134  7.4.4 认识对象的主动行为134  7.4.5 描述操作流程134  7.4.6 操作的命名和定位135  7.5 接口的概念及其用途136  第8章 建立对象间的关系140  8.1 一般-特殊结构140  8.1.1 相关概念140  8.1.2 表示法142  8.1.3 如何发现一般-特殊结构143  8.1.4 审查与筛选145  8.1.5 一般-特殊结构的简化147  8.1.6 多继承及多态性问题150  8.2 整体-部分结构152  8.2.1 相关概念152  8.2.2 表示法153  8.2.3 如何发现整体-部分结构155  8.2.4 审查与筛选156  8.2.5 整体-部分结构的高级应用技巧156  8.2.5.1 简化对象的定义156  8.2.5.2 支持软件复用157  8.2.5.3 表示数量不定的组成部分158  8.2.5.4 表示动态变化的对象特征159  8.2.6 两种结构之间的变通162  8.3 关联163  8.3.1 相关概念163  8.3.2 表示法及实现技术165  8.3.2.1 基本表示法165  8.3.2.2 二元关联的实现166  8.3.3 运用简单的关联概念解决复杂的关联问题169  8.3.3.1 带有属性和操作的关联169  8.3.3.2 三元关联和?n?元关联171  8.3.3.3 一个类在关联中多次出现173  8.3.3.4 关联端点的复杂情况174  8.3.4 如何建立关联180  8.4 消息184  8.4.1 什么是消息184  8.4.1.1 顺序系统中的消息184  8.4.1.2 并发系统中的消息185  8.4.1.3 消息对面向对象建模的意义187  8.4.2 消息的表示法187  8.4.3 如何建立消息191  8.5 关于依赖关系193  8.5.1 什么是依赖193  8.5.2 依赖的定义方式和表示法194  8.5.3 依赖关系对面向对象建模的作用197  第9章 建立辅助模型199  9.1 类图与其他模型图之间的关系199  9.2 包图201  9.2.1 包的概念、用途及表示法201  9.2.2 包之间的关系及表示法202  9.2.3 如何建立包图205  9.2.3.1 将模型元素打包205  9.2.3.2 包的命名208  9.2.3.3 组织嵌套的包209  9.2.3.4 减少包的嵌套层次210  9.2.3.5 建立包之间的关系210  9.2.4 用包图控制系统的视野212  9.3 顺序图212  9.3.1 顺序图及其用途212  9.3.2 主要概念及表示法213  9.3.3 顺序图的组织机制与复用217  9.3.4 关于顺序图的若干问题讨论219  9.3.5 如何建立顺序图221  9.4 活动图223  9.4.1 活动图及其用途223  9.4.2 主要概念及表示法224  9.4.3 一个活动图的例子228  9.4.4 关于活动图的若干问题讨论230  9.4.5 如何建立活动图232  9.5 状态机图235  9.5.1 状态机图与状态建模235  9.5.2 主要概念及表示法236  9.5.3 一个状态机图的例子241  9.5.4 如何建立状态机图242  9.6 构件图245  9.6.1 构件图的由来及用途245  9.6.2 主要概念及表示法245  9.6.3 如何建立构件图248  9.7 UML的其他几种模型图249  9.7.1 对象图249  9.7.2 组合结构图250  9.7.3 通信图251  9.7.4 交互概览图252  9.7.5 定时图254  9.7.6 部署图257  第10章 模型规约259  10.1 相关概念及问题讨论259  10.1.1 什么是模型规约259  10.1.2 模型规约是给谁看的260  10.1.3 描述语言的选择260  10.1.4 模型规约的组织方式261  10.1.5 关于对象约束语言OCL262  10.2 类图的规约264  10.2.1 目标与措施264  10.2.2 类规约的内容266  10.2.3 类规约的格式268  10.3 其他模型图的规约270  10.4 模型规约的建立过程270第三部分 设 计 篇  第11章 问题域部分的设计27511.1 什么是问题域部分275  11.2 实现条件对问题域部分的影响276  11.3 设计过程277  11.3.1 设计准备277  11.3.2 设计内容及策略277  11.3.2.1 针对编程语言支持能力的调整277  11.3.2.2 增加一般类,提供共同协议282  11.3.2.3 为实现复用采取的设计策略283  11.3.2.4 提高性能285  11.3.2.5 为实现对象持久存储所做的修改290  11.3.2.6 完善对象的细节290  11.3.2.7 定义对象实例295  11.3.2.8 修改或补充辅助模型及模型规约296  11.3.3 建立与OOA文档的映射297  第12章 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300  12.1 什么是人机交互部分300  12.2 人机交互部分的需求分析300  12.2.1 分析参与者--与系统交互的人301  12.2.2 从用况分析人机交互302  12.2.3 分析处理异常事件的人机交互305  12.2.4 命令的组织306  12.2.5 输出信息的组织309  12.3 人机界面的设计准则310  12.4 人机界面的面向对象设计312  12.4.1 选择界面支持系统312  12.4.2 选用实现交互界面元素314  12.4.3 用面向对象概念表示界面元素316  12.5 可视化编程环境下的人机界面设计320  12.5.1 问题的提出320  12.5.2 所见即所得的界面开发320  12.5.3 设计的必要性323  12.5.4 基于可视化编程环境的设计策略324  第13章 控制驱动部分的设计330  13.1 什么是控制驱动部分330  13.2 相关技术问题330  13.2.1 系统总体方案系统总体方案330  13.2.2 软件体系结构331  13.2.3 网络环境中的软件体系结构332  13.2.4 系统的并发性334  13.2.4.1 顺序程序和并发程序334  13.2.4.2 进程和线程335  13.2.4.3 应用系统的并发性337  13.2.4.4 术语讨论340  13.3 如何设计控制驱动部分342  13.3.1 选择软件体系结构风格342  13.3.2 确定系统分布方案342  13.3.3 识别控制流347  13.3.4 用主动类表示控制流349  第14章 数据接口部分的设计351  14.1 什么是数据接口部分351  14.2 数据管理系统及其选择352  14.2.1 文件系统352  14.2.2 数据库管理系统353  14.2.2.1 关系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354  14.2.2.2 面向对象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356  14.2.3 数据管理系统的选择356  14.3 对象存储方案和数据接口的设计策略358  14.3.1 针对文件系统的设计358  14.3.1.1 对象在内存空间和文件空间的映像358  14.3.1.2 对象存放策略359  14.3.1.3 设计数据接口部分的类361  14.3.1.4 问题域部分的修改362  14.3.2 针对RDBMS的设计363  14.3.2.1 对象及其对数据库的使用363  14.3.2.2 对象在数据库中的存放策略366  14.3.2.3 数据接口部分类的设计和问题域部分的修改374  14.3.3 针对OODBMS的设计376  第15章 构件化与系统部署378  15.1 面向对象方法与构件技术378  15.2 面向对象模型的构件化379  15.3 系统部署380  15.3.1 软件制品的组织381  15.3.2 系统部署过程与策略382  索引385  参考文献389  第一部分 基 础 篇  第1章 面向对象方法概论31.1 什么是面向对象3  1.2 从认识论看面向对象方法的形成5  1.2.1 软件开发--对事物的认识和描述5  1.2.2 语言的鸿沟5  1.2.3 编程语言的发展使鸿沟变窄5  1.2.4 软件工程学的作用8  1.2.5 面向对象是软件方法学的返璞归真12  1.3 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12  1.3.1 对象13  1.3.2 类14  1.3.3 封装16  1.3.4 继承17  1.3.5 聚合18  1.3.6 关联20  1.3.7 消息21  1.3.8 多态性22  1.3.9 其他22  1.3.10 术语对照24  1.4 面向对象方法的历史及现状26  1.4.1 历史26  1.4.2 发展到软件生存周期全过程28  1.4.3 渗透到计算机软件的各个领域30  第2章 不同的分析与设计方法33  2.1 功能分解法33  2.2 结构化方法34  2.3 信息建模法35目录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 2.4 面向对象方法36  2.4.1 什么是OOA36  2.4.2 什么是OOD37  2.4.3 面向对象方法的主要优点38  2.4.4 几种典型的面向对象方法41  第3章 统一建模语言(UML)简介56  3.1 UML的背景与发展历史56  3.2 UML1概况58  3.2.1 UML1规范的主要组成部分58  3.2.2 语言体系结构和定义方式59  3.2.3 UML1的各种图和扩展机制62  3.3 UML2概况66  3.3.1 从UML1到UML266  3.3.2 UML2的4个规范66  3.3.3 UML2的各种图70  第4章 本书的OOA&D方法概貌74  4.1 引言74  4.2 主要概念74  4.2.1 主要模型元素75  4.2.2 面向对象建模的主要原则76  4.3 模型及其规约80  4.3.1 基本模型--类图80  4.3.2 需求模型--用况图81  4.3.3 辅助模型--其他各种图82  4.3.4 模型规约82  4.3.5 OOA模型框架OOA模型框架83  4.3.6 OOD模型框架OOD模型框架83  4.4 建模过程85  4.4.1 OOA过程85  4.4.2 OOD过程87  4.5 OOA与OOD的关系88  4.5.1 一致的概念与表示法88  4.5.2 不同的目标、内容和抽象层次89  4.5.3 在软件生存周期中的位置90  4.5.4 两种不同的分工观点90  4.5.5 从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看OOA与OOD的关系92  第二部分 分 析 篇  第5章 建立需求模型--用况图975.1 需求分析和系统分析97  5.2 基于用况的需求分析基本思路98  5.3 系统边界与参与者98  5.3.1 系统边界98  5.3.2 参与者99  5.4 用况101  5.4.1 什么是用况101  5.4.2 用况的内容与格式103  5.4.3 如何定义用况104  5.5 用况图105  5.5.1 模型元素及表示法105  5.5.2 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107  5.6 开发过程与建议110  第6章 发现对象、定义对象类113  6.1 对象和类的概念及其运用113  6.1.1 概念113  6.1.2 类的语义114  6.1.3 在类的抽象层次建模115  6.1.4 如何运用对象和类的概念117  6.2 表示法118  6.3 发现对象118  6.3.1 研究问题域118  6.3.2 正确地运用抽象原则119  6.3.3 策略与启发120  6.3.4 审查与筛选122  6.4 对象分类124  6.4.1 将对象抽象为类124  6.4.2 审查与调整124  6.4.3 类的命名125  第7章 定义对象的属性和操作127  7.1 属性和操作127  7.2 表示法128  7.3 定义属性129  7.3.1 策略与启发129  7.3.2 审查与筛选130  7.3.3 推迟到OOD考虑的问题130  7.3.4 属性的命名和定位131  7.4 定义操作131  7.4.1 行为分类132  7.4.2 策略与启发132  7.4.3 审查与筛选133  7.4.4 认识对象的主动行为134  7.4.5 描述操作流程134  7.4.6 操作的命名和定位135  7.5 接口的概念及其用途136  第8章 建立对象间的关系140  8.1 一般-特殊结构140  8.1.1 相关概念140  8.1.2 表示法142  8.1.3 如何发现一般-特殊结构143  8.1.4 审查与筛选145  8.1.5 一般-特殊结构的简化147  8.1.6 多继承及多态性问题149  8.2 整体-部分结构152  8.2.1 相关概念152  8.2.2 表示法153  8.2.3 如何发现整体-部分结构154  8.2.4 审查与筛选155  8.2.5 整体-部分结构的高级应用技巧156  8.2.6 两种结构之间的变通161  8.3 关联163  8.3.1 相关概念163  8.3.2 表示法及实现技术164  8.3.3 运用简单的关联概念解决复杂的关联问题168  8.3.4 如何建立关联179  8.4 消息183  8.4.1 什么是消息183  8.4.2 消息的表示法187  8.4.3 如何建立消息190  8.5 关于依赖关系192  8.5.1 什么是依赖192  8.5.2 依赖的定义方式和表示法193  8.5.3 依赖关系对面向对象建模的作用197  第9章 建立辅助模型199  9.1 类图与其他模型图之间的关系199  9.2 包图201  9.2.1 包的概念、用途及表示法201  9.2.2 包之间的关系及表示法202  9.2.3 如何建立包图205  9.2.4 用包图控制系统的视野211  9.3 顺序图212  9.3.1 顺序图及其用途212  9.3.2 主要概念及表示法212  9.3.3 顺序图的组织机制与复用217  9.3.4 关于顺序图的若干问题讨论219  9.3.5 如何建立顺序图220  9.4 活动图223  9.4.1 活动图及其用途223  9.4.2 主要概念及表示法224  9.4.3 一个活动图的例子228  9.4.4 关于活动图的若干问题讨论229  9.4.5 如何建立活动图232  9.5 状态机图235  9.5.1 状态机图与状态建模235  9.5.2 主要概念及表示法236  9.5.3 一个状态机图的例子241  9.5.4 如何建立状态机图242  9.6 构件图244  9.6.1 构件图的由来及用途245  9.6.2 主要概念及表示法245  9.6.3 如何建立构件图248  9.7 UML的其他几种模型图249  9.7.1 对象图249  9.7.2 组合结构图250  9.7.3 通信图251  9.7.4 交互概览图252  9.7.5 定时图254  9.7.6 部署图256第10章 模型规约259  10.1 相关概念及问题讨论259  10.1.1 什么是模型规约259  10.1.2 模型规约是给谁看的260  10.1.3 描述语言的选择260  10.1.4 模型规约的组织方式261  10.1.5 关于对象约束语言(OCL)262  10.2 类图的规约264  10.2.1 目标与措施264  10.2.2 类规约的内容266  10.2.3 类规约的格式268  10.3 其他模型图的规约270  10.4 模型规约的建立过程270  第三部分 设 计 篇  第11章 问题域部分的设计27511.1 什么是问题域部分275  11.2 实现条件对问题域部分的影响276  11.3 设计过程277  11.3.1 设计准备277  11.3.2 设计内容及策略277  11.3.3 建立与OOA文档的映射297  第12章 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299  12.1 什么是人机交互部分299  12.2 人机交互部分的需求分析299  12.2.1 分析参与者--与系统交互的人300  12.2.2 从用况分析人机交互301  12.2.3 分析处理异常事件的人机交互304  12.2.4 命令的组织305  12.2.5 输出信息的组织308  12.3 人机界面的设计准则309  12.4 人机界面的面向对象设计311  12.4.1 选择界面支持系统311  12.4.2 选用实现交互界面元素313  14.4.3 用面向对象概念表示界面元素315  12.5 可视化编程环境下的人机界面设计319  12.5.1 问题的提出319  12.5.2 所见即所得的界面开发319  12.5.3 设计的必要性322  12.5.4 基于可视化编程环境的设计策略323  第13章 控制驱动部分的设计329  13.1 什么是控制驱动部分329  13.2 相关技术问题329  13.2.1 系统总体方案系统总体方案329  13.2.2 软件体系结构330  13.2.3 网络环境中的软件体系结构331  13.2.4 系统的并发性333  13.3 如何设计控制驱动部分341  13.3.1 选择软件体系结构风格341  13.3.2 确定系统分布方案341  13.3.3 识别控制流346  13.3.4 用主动类表示控制流348  第14章 数据接口部分的设计350  14.1 什么是数据接口部分350  14.2 数据管理系统及其选择351  14.2.1 文件系统351  14.2.2 数据库管理系统352  14.2.3 数据管理系统的选择355  14.3 对象存储方案和数据接口的设计策略357  14.3.1 针对文件系统的设计357  14.3.2 针对RDBMS的设计362  14.3.3 针对OODBMS的设计375  第15章 构件化与系统部署377  15.1 面向对象方法与构件技术377  15.2 面向对象模型的构件化378  15.3 系统部署379  15.3.1 软件制品的组织380  15.3.2 系统部署过程与策略381  索引384  参考文献388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的图书目录

4.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 面向对象方法概论1.1 什么是面向对象1.2 从认识论看面向对象方法的形成1.2.1 软件开发——对事物的认识和描述1.2.2 语言的鸿沟1.2.3 编程语言的发展使鸿沟变窄1.2.4 软件工程学的作用1.2.5 面向对象是软件方法学的返璞归真1.3 面向对象方法的主要概念1.3.1 对象1.3.2 类1.3.3 封装1.3.4 继承1.3.5 消息1.3.6 结构与连接1.3.7 多态性1.3.8 永久对象1.3.9 主动对象1.3.10 术语对照1.4 面向对象方法的历史及现状1.4.1 历史1.4.2 OO方法发展到软件工程的前期阶段1.4.3 当前的研究及实践领域第二章 为什么需要OOA2.1 什么是OOA2.2 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2.3 分析方法综述2.3.1 功能分解法2.3.2 数据流法2.3.3 信息建模法2.3.4 面向对象的分析2.3.5 分析方法的比较2.3.6 OOA的主要优点2.4 各种OOA方法第三章 本书的OOA方法概貌3.1 引言3.2 主要概念及表示法3.3 OOA的主要原则3.4 OOA模型及详细说明3.4.1 基本模型——类图3.4.2 补充模型——主题图. use case和交互图3.4.3 详细说明3.4.4 完整的OOA文档及详简程度的控制3.5 OOA过程3.6 OOA与OOD的关系3.7 技术支持第四章 发现对象. 建立对象类4.1 对象. 主动对象以及它们的类4.2 表示法4.3 研究问题域和用户需求4.3.1 研究用户需求. 明确系统责任4.3.2 研究问题域4.3.3 确定系统边界4.4 发现对象4.4.1 出发点——问题域和系统责任4.4.2 正确地运用抽象原则4.4.3 策略与启发4.4.4 审查和筛选4.4.5 识别主动对象4.5 对象分类. 建立类图的对象层4.5.1 异常情况的检查和调整4.5.2 类的命名4.5.3 建立类图的对象层4.6 例子第五章 定义属性与服务5.1 对象的属性和服务5.2 表示法5.3 定义属性5.3.1 策略与启发5.3.2 审查与筛选5.3.3 推迟到OOD考虑的问题5.3.4 属性的命名和定位5.3.5 属性的详细说明5.4 定义服务5.4.1 对象的状态与状态转换图5.4.2 行为分类5.4.3 发现服务的策略与启发5.4.4 审查与调整5.4.5 认识对象的主动行为5.4.6 服务的命名和定位5.4.7 服务的详细说明5.5 建立类图的特征层5.6 例子第六章 定义结构与连接6.1 一般-特殊结构6.1.1 一般-特殊结构及其用途6.1.2 表示法6.1.3 如何发现一般-特殊结构6.1.4 审查与调整6.1.5 一般-特殊结构的简化6.1.6 多继承及多态性问题6.1.7 调整对象层和特征层6.2 整体-部分结构6.2.1 整体-部分结构及其用途6.2.2 表示法6.2.3 如何发现整体-部分结构6.2.4 审查与筛选6.2.5 整体-部分结构的进一步运用6.2.5.1 简化对象的定义6.2.5.2 支持软件复用6.2.5.3 表示数量不定的组成部分6.2.5.4 表示动态变化的对象特征6.2.6 调整对象层和属性层6.3 实例连接6.3.1 简单的实例连接6.3.2 复杂的实例连接6.3.2.1 采用复杂的实例连接概念6.3.2.2 用对象表示实例连接的复杂性6.3.3 三元(及多元)关联问题6.3.4 如何建立实例连接6.3.5 对象层. 特征层的增补及实例连接说明6.4 消息连接6.4.1 什么是消息6.4.1.1 顺序系统中的消息6.4.1.2 并发系统中的消息6.4.1.3 消息对OOA的意义6.4.2 OOA对消息的表示——消息连接6.4.3 如何建立消息连接6.4.3.1 建立控制线程内部的消息连接6.4.3.2 建立控制线程之间的消息连接6.4.3.3 对象分布问题及其对消息的影响6.4.4 消息的详细说明6.5 例子第七章 划分主题7.1 主题概念的引入及其用途7.2 主题的表示方法7.3 如何划分主题7.3.1 低层主题的划分7.3.2 主题合并7.3.3 主题层次的控制7.3.4 异常问题的处理7.4 主题图的形成7.5 例子第八章 use case和交互图8.1 系统边界与活动者8.1.1 什么是系统边界8.1.2 什么是活动者8.1.3 系统边界与活动者对OOA的意义8.1.4 如何发现活动者8.1.5 例子——超级市场销售管理系统8.2 use case8.2.1 什么是use case8.2.2 use case对OOA的意义8.2.3 表示形式和例子8.2.4 如何定义use case8.2.5 关于use case概念的若干问题讨论8.3 交互图8.3.1 交互图及其表示方法8.3.2 交互图的用途8.3.3 如何建立交互图8.3.4 一些复杂问题的处理8.3.5 关于交互图描述策略的讨论8.4 开发过程和文档组织第九章 详细说明9.1 详细说明的组织层次9.2 类描述模板9.2.1 模板:一种支持机器理解的详细说明方式9.2.2 类描述模板的内容9.2.3 关系的说明策略9.2.4 类描述模板的基本格式9.2.5 类描述模板的建立过程及CASE工具支持9.4 完整的OOA文档第十章 OOA与软件复用10.1 软件复用10.1.1 概述10.1.2 可复用构件10.1.3 构件库10.1.4 软件复用的根本困难10.2 专向领域的复用及领域分析10.2.1 可复用的软件构架10.2.2 领域分析10.2.3 基于构件/构架的软件开发10.3 OOA对软件复用的支持10.3.1 支持软件复用的OO概念与原则10.3.2 支持软件复用的OOA方法10.4 复用技术对OOA的支持参考文献索引

5.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作者简介

StephenR.Schach,1972年获魏兹曼科学院理科硕士学位,1973年获开普敦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任教于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他著有多部有关软件工程、面向对象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教材。他还在国际上广泛讲授软件工程方面的课程,包括复用、CASE和面向对象范型等。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作者简介

6.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内容简介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以工作流的形式介绍了软件生命周期。《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特色●包括面向对象生命周期模型、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以及面向对象软件的测试和维护。●讨论了文档、维护、复用、可移植性、测试和CASE工具等的重要性。●包括了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和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P-CMM)的内容。●与语言无关。实例代码对于C++和Java语言背景的读者同样清晰。●包括600余篇当前热点研究文章、经典文献和书籍的参考文献。●包含2个用于说明完整软件生命周期的运行实例,还有7个较小的实例,分别用于突出说明特定的主题。●包括5种类型的习题,分别是概念理解、项目分析、课程设计、论文研读和实例修改。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方法具有下述4个特点:(1) 把对象作为融合了数据及在数据上的操作行为的统一软件构架,用对象分解取代了传统方法的功能分解(2) 把所有对象都划分为类。每个类定义了一组数据和一组操作,类是对具有相同数据和相同操作的一组相似对象的定义(3) 按照父类与子类的关系,把若干个相关类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下层派生类自动拥有上层基类中定义的数据和操作,这种现象称为继承(4) 对象彼此之间仅能通过发送消息互相联系,对象的所有私有信息都被封装在该对象内,不能从外界直接访问,这就是封装性

7.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介绍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一书是由美国作者StephenR.schach(沙赫查)撰写的著作,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发行,该书从面向对象范型出发对软件工程进行重新演绎,全面、系统、清晰地介绍了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工具,通过实例说明了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经典之作。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