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 太极 阴阳

2024-05-12 17:19

1. 无极 太极 阴阳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 非常道  。这个无极大道的概念是解释不清楚的。姑且说一说吧,能领悟多少是多少吧。
  
 易经说无极生太极。
  
  太极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太极是如何从无极中诞生的。无极是一切的有,又是一切的无。说它是一切的有,是因为有能生成物质世界的能量存在,说它是一切的无,是因为这些能量还没有形成任何物质形态,是无虚无实的状态,是一片混沌。就象万里晴空,什么也没有,但当云层翻滚,雷电交加的时候,一切就有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是科学的灯塔。但太极图由于阴阳两面方位的移动和变换,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象。先天八卦图,坤震离兑居左,坤为母,离再索而得女,兑三索而得女,三卦皆阴,只有震一索而得男为阳。故太极图左面用黑色表示属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乾巽坎艮居右,乾为父,坎再索而得男,艮三索而得男,三卦比阳,只有巽一索而得女为阴,故太极图右而用白色表示属阳,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

无极 太极 阴阳

2. 无极是太极吗?

无极和太极,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两个名词。是先人对事物发展进程中初识的两个阶段的认识。古人认为,事物将要萌发之前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这种混沌状态,称为“无极”。无,即是虚无之意,极,可理解为界限、形态。此时该事物是隐秘的、不露痕迹的。当该事物萌发之始,其形态面貌逐渐显露,这一阶段的状态,称之为“太极”,太有大之意。太极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大体轮廓,或原始面貌。再往后,该事物的内在的基本本质逐渐显露,称之为“两仪”。由此,事物由最初逐渐分化、发展,最终形成事物的各种不同的但相关的存在形态。
无极与太极,是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古人对物质世界的基本的朴素的认知。其概念在哲学上,属于辩证法的理论范畴。需要指出的是,无极不等同于“无”,而是蕴含、隐藏;太极也不等同于有,而是萌发、显露。它们都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关系。
在传统文化中,无极和太极的概念被广泛引用。尤其在传统的武术、道家丹功中,其概念在相关理论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比如在传统武术的套路演练中,每个套路都有专门的起势动作,最初由面向某一方向正姿站立,此即所谓“无极势”(现代或称“预备势”),此时,拳路未开,拳意隐藏不动。由无极式到起手第一个动作,称为“太极势”,是拳意萌动,拳式初开。

3. 太极拳不说阴阳,还是太极拳吗

太极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相辅相成……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yan一声)月刀等。

太极拳不说阴阳,还是太极拳吗

4. 无极和太极分别怎样解释

无 极 即 道 , 是 比 太 极 更 加 原 始 更 加 终 极 的 状 态 ∶ 无 极 , 本 来 是 老 子 用 以 指 称 道 的 终 极 性 的 概 念 。 《 老 子 》 第 二 十 八 章 ∶ 「 知 其 白 , 守 其 黑 , 为 天 下 式 。 为 天 下 式 , 常 德 不 忒 , 复 归 於 无 极 。 」 这 是 第 一 次 出 现 无 极 的 概 念 。 全 段 意 思 是 说 ∶ 虽 知 道 洁 白 , 却 安 守 於 昏 黑 , 便 能 做 天 下 的 模 式 。 能 做 天 下 的 模 式 , 永 恒 的 德 性 不 相 差 失 , 性 回 复 到 不 可 穷 尽 的 真 道 。 所 以 无 极 的 原 义 就 是 道 , 指 道 是 不 可 穷 尽 的 。 以 後 道 门 人 士 , 都 是 在 这 一 意 义 上 使 用 无 极 的 概 念 , 但 在 不 同 场 合 引 伸 的 侧 重 点 稍 有 不 同 。 庄 子 在 《 逍 遥 游 》 中 说 「 无 极 之 外 , 复 无 极 也 。 」 意 思 是 世 界 无 边 无 际 , 无 穷 之 外 , 还 是 无 穷 。 无 极 便 是 无 穷 。 汉 代 的 河 上 公 《 老 子 章 句 》 认 为 复 归 无 极 就 是 长 生 久 视 。 依 道 门 观 念 , 与 道 相 合 , 才 能 长 生 久 视 , 因 此 将 无 极 解 释 成 道 , 或 者 解 释 成 长 生 久 视 , 是 一 致 的 。 道 是 无 限 的 。 天 地 开 辟 之 前 , 它 已 经 存 在 了 无 限 的 时 间 , 而 且 会 永 恒 地 存 在 下 去 , 空 间 上 它 也 是 无 限 的 , 不 局 限 於 任 何 一 个 具 体 的 区 域 。 因 此 用 无 极 的 范 畴 称 道 。 在 宇 宙 演 化 的 角 度 使 用 无 极 一 词 , 常 与 太 极 对 举 , 指 比 天 地 未 辟 、 但 却 是 天 地 直 接 起 始 的 混 沌 更 加 古 老 、 更 加 终 极 的 阶 段 , 这 一 阶 段 , 就 是 道 。 因 此 , 无 极 是 太 极 的 根 源 。 修 道 者 都 追 求 与 道 合 一 , 道 门 术 语 称 与 道 合 真 , 在 具 体 机 制 上 便 是 返 回 到 元 初 的 终 极 的 状 态 , 这 就 叫 做 复 归 无 极 。  


从 无 极 到 天 地 开 辟 之 间 , 又 可 以 详 细 划 分 为 五 个 阶 段 , 称 为 " 五 太 " ∶五 太 , 指 太 易 、 太 初 、 太 始 、 太 素 和 太 极 。 它 们 是 从 道 演 化 出 天 地 之 前 的 五 个 阶 段 , 也 可 以 说 是 前 後 相 继 的 五 种 状 态 。 太 易 , 是 连 气 都 尚 未 出 现 的 状 态 。 ( 《 易 纬 乾 凿 度 》 和 《 列 子 》 都 说 ∶ 太 易 , 未 见 气 也 。 ) 宋 代 的 道 法 理 论 中 , 很 重 视 这 一 阶 段 。 《 道 法 会 元 》 卷 六 十 七 张 善 渊 《 万 法 通 论 》 说 ∶ 太 易 , 是 指 阴 阳 的 分 化 尚 未 出 现 , 广 大 无 垠 的 原 始 虚 空 ( 太 虚 ) , 当 这 一 阶 段 , 没 有 光 明 没 有 形 象 , 没 有 形 状 , 也 没 有 名 称 。 寂 静 呵 无 形 呵 , 这 就 叫 做 太 易 。 太 易 , 是 神 的 起 始 , 但 气 尚 未 出 现 。 ( 太 易 者 , 阴 阳 未 变 , 恢 漠 太 虚 , 无 光 无 象 , 无 形 无 名 。 寂 兮 寥 兮 , 是 曰 太 易 。 太 易 , 神 之 始 而 未 见 气 也 。 ) 在 太 易 之 後 的 阶 段 是 太 初 。 《 列 子 》 说 ∶ 太 初 , 是 气 刚 刚 出 现 的 阶 段 。 ( 太 初 者 , 始 见 气 也 。 ) 张 善 渊 则 认 为 ∶ 太 初 , 是 阴 阳 变 化 出 现 了 气 , 但 尚 未 有 形 象 。 太 初 , 就 是 气 的 开 始 而 未 出 现 形 的 阶 段 。 ( 太 初 , 都 有 名 无 实 , 虽 变 有 气 , 而 未 有 形 , 是 曰 太 初 。 太 初 , 气 之 始 而 未 见 形 者 也 。 ) 太 初 之 後 是 太 始 。 太 始 , 指 形 的 开 始 。 不 过 这 儿 说 的 形 , 并 非 感 官 可 见 的 形 状 , 而 只 是 在 开 天 辟 地 之 先 的 状 态 。 《 易 纬 乾 凿 度 》 将 之 定 义 为 ∶ 太 始 , 形 之 始 。 张 善 渊 则 说 ∶ 太 始 , 是 指 阴 阳 交 合 , 混 合 为 一 , 自 有 了 一 , 便 产 生 形 。 虽 然 有 了 形 , 却 尚 未 有 质 。 太 始 , 就 是 形 的 初 始 而 尚 未 有 质 的 阶 段 。 ( 太 始 者 , 阴 阳 交 合 , 混 而 为 一 , 自 一 而 生 形 , 虽 有 形 而 未 有 质 , 是 曰 太 始 。 太 始 , 形 之 始 而 未 有 质 者 也 。 ) 太 始 之 後 是 太 素 。 《 列 子 》 将 太 素 定 义 为 质 之 始 。 张 善 渊 认 为 , 太 素 , 是 太 始 变 化 成 形 , 有 形 然 後 有 质 , 却 尚 未 成 体 。 太 素 , 就 是 质 的 起 始 而 尚 未 成 体 的 阶 段 。 ( 太 素 者 , 太 始 变 而 成 形 , 形 而 有 质 , 而 未 成 体 , 是 曰 太 素 。 太 素 , 质 之 始 而 未 成 体 者 也 。 ) 太 易 、 太 初 、 太 始 和 太 素 四 个 阶 段 之 後 , 气 、 形 、 质 都 已 经 具 备 , 但 却 尚 未 相 分 离 , 形 成 一 种 混 沌 状 态 , 《 列 子 》 称 为 「 混 沦 」 , 其 它 道 书 便 称 为 太 极 。 张 善 渊 认 为 , 混 沦 是 道 之 体 , 由 它 的 动 、 静 形 成 阴 阳 的 变 化 交 合 , 产 生 五 行 , 和 万 物 的 化 生 。 这 种 混 沦 , 便 是 太 极 。 天 地 的 开 辟 , 便 是 从 太 极 开 始 的 。 ( 太 极 者 , 太 素 备 而 阳 变 阴 合 , 五 行 具 焉 , 万 物 生 焉 。 是 故 太 极 肇 判 , 轻 清 为 天 , 重 浊 为 地 , 大 道 彰 矣 。 ) 五 太 的 概 念 , 是 对 道 演 化 出 天 地 以 前 的 状 态 的 深 入 探 索 和 精 到 概 括 。 在 道 教 的 哲 学 和 法 术 理 论 中 都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

5. 道教里的无极和太极是什么关系?

无极和太极,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两个名词。是先人对事物发展进程中初识的两个阶段的认识。古人认为,事物将要萌发之前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这种混沌状态,称为“无极”。无,即是虚无之意,极,可理解为界限、形态。此时该事物是隐秘的、不露痕迹的。当该事物萌发之始,其形态面貌逐渐显露,这一阶段的状态,称之为“太极”,太有大之意。太极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大体轮廓,或原始面貌。再往后,该事物的内在的基本本质逐渐显露,称之为“两仪”。由此,事物由最初逐渐分化、发展,最终形成事物的各种不同的但相关的存在形态。
无极与太极,是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古人对物质世界的基本的朴素的认知。其概念在哲学上,属于辩证法的理论范畴。需要指出的是,无极不等同于“无”,而是蕴含、隐藏;太极也不等同于有,而是萌发、显露。它们都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关系。
在传统文化中,无极和太极的概念被广泛引用。尤其在传统的武术、道家丹功中,其概念在相关理论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比如在传统武术的套路演练中,每个套路都有专门的起势动作,最初由面向某一方向正姿站立,此即所谓“无极势”(现代或称“预备势”),此时,拳路未开,拳意隐藏不动。由无极式到起手第一个动作,称为“太极势”,是拳意萌动,拳式初开。

道教里的无极和太极是什么关系?

6. 太极与阴阳有什么关系?

曾仕强《易经的奥秘》:“中”是什么?“中”就是你要守住“道”,而“中”就是太极。  太极是什么?太极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太极与阴阳有什么关系?一阳一阴就叫“仁”,就叫“中”,就叫“太极”。

7. 太极与阴阳

太极与阴阳
  
  
        徐怀清//《妙真太极录》
  
         我们在对中华悠久文明的、从伏羲皇始画八卦为开端的、八千多年一脉传承的太极文化的发展研究中,不难发现的是,现代人的用以阴阳文化篡改、干扰、冒充和取代太极文化,是阻挡现代太极文化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和文化的顽疾和病根。因而,我们十分有必要、也必须对其太极文化与阴阳文化的区别进行澄清。
  
           在现代太极学中,对太极的定义是:时空的本体、世界的本源、生命的原动力。--------这是对先圣的太极文化传承的现代语言的表达。在这里,时空的太极本体是独一不二的、唯一不二的、真一不二的;太极的本质也是纯一不二的,太极的本能也是守恒不二的,太极的本性也是合一不二的。太极的实际存在的形式是整体的、体统的、体系的、系统的。也就是说,太极是时空的独立体、万物的共同体、万化的统一体。由此可见,太极的体统是与阴阳没有丝毫的一顶点关系的。
  
          只是在太极运化的体统、体系、系统中,太极的功能是一分为二的,太极的实质是见一含三的,太极的化育是三生万物的,太极的归藏是万化归一的。太极的共同体是一而万、也万而一的。而在太极事物的实有、实际、实体的万事、万物、万象、万性中,是存在有阴阳的二象、或二性的。但这里的阴阳的二象、或二性,相对于太极事物的万事、万物、万象、万性,真的是微不足道的。阴阳二性又何以能与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太极母体、太极祖宗而并驾齐驱、相提并论、同曰而语呢。
  
       关于阴阳的实际的存在,这是三岁孩娃都知道的事情。比如:白天是阳光的、夜晚是阴暗的,站在太阳下是阳明的、躲在树荫下是阴凉的,等等,这都是阴阳的事实存在和感受。其实,真正的阴与阳应该是太阳光产生的,同样也可以是雷电光产生的、是燃烧的火光产生的、是大街上的灯光产生的,是萤火虫屁股的亮光产生的,是古坟墓的鬼火产生的,是两块石头碰撞的火花产生的,等等、等等。这种阴与阳的两种普通存在的现象,事实上在太极事物的万千现象中是很不起眼的,更与太极的"总天地万物为一",是不在一个层面的,根本就不是一个话题和内容。
  
         但由于古人对阴阳的神秘和幼稚的认识、或晦涩的胡拉八扯、装神弄鬼、牵强附会、故弄玄虚,使的阴阳文化到处泛滥,这是历史的局限性的产物。现代人大不必再借以太极生阴阳的名义,用以阴阳来冒充太极、取代太极,或拿着阴阳这根鸡毛当令箭、或以其为遮羞布,到处蒙人、唬人、诓人、骗人,这纯属是自欺欺人,自取其辱。
  
         以现代人的知识、常识、认识,对于阴阳文化、阴阳原理、阴阳学说、阴阳思维,阴阳哲学,本应该是低能的游戏、不攻自破的。可是一些人总还是抱着古人的阴阳不放,泥古不化、鹦鹉学舌,还美其名曰:阴阳大法、国学精粹。其不知:正是阴阳文化是中国社会的祸乱顽疾、最大的病根。

太极与阴阳

8. 无极与太极的关系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