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国际化是什么意思啊?

2024-05-08 11:15

1. 金融国际化是什么意思啊?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超越本国国界,脱离本国政府金融管制,在全球范围展开经营、寻求融合、求得发展的过程。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希望高顿网校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更多证券从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金融国际化是什么意思啊?

2. 当代金融国际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金融业的国际化和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潮流,出现如下若干特点:(1)金融活动以境外市场为依据,受到的管制极少,甚至于几乎没有什么管制;(2)在世界范围内活动,影响面宽;(3)银行从事的国际性经营活动,于国内经营活动密切交织在一起。因此,金融业国际化在推动国际资本流动、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国内金融业必然产生重大影响。消极影响表现在:(1)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潜在威胁。表现为:国际融资便利条件容易导致信用规模膨胀,乃至出现债务危机;金融市场国际化和各种金融创新技术的出现,使资产转换的充分便利。但如果金融市场遇到重大震荡时,这种转换可能受阻,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暴露资产的流动性危机;许多大银行统一经营国内外业务,国际业务经营失利常会冲击整个银行的稳定。(2)给实施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带来困难,如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大量资本流动冲击货币供应、利率和汇率,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目标难以把握。

3. 为什么说金融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没有谁说金融国际化就是必然的趋势。
首先,目前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金融体系是美国的霸权地位决定的,这种强权地位不一定就是永衡的;
其次,以黄金本位的美元地位改由纸黄金再到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的纯纸质币金融品,也暴露了美元国际地位不稳,完全有赖美国的军事大国地位和强权政治加以维系;
再次,由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西方国家出现的动荡和危机必将持续动摇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第四,以欧元为核心的欧盟一体化以对抗美元对欧洲的洗劫在初露曙光就陷入了危机,前景并不明朗;刚有苗头的亚元设想就被掐死腹中;
第五,美国虽然处于衰退,美元处于难堪境地,但美国的霸权地位仍然稳固,替代美元的国际货币没有产生的机会;
第六,就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洗劫最后一块肥沃土壤亚洲和印度尚在崛起之中,无论是成功被洗劫或洗劫被成功对抗,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的通过汇兑和交易方式的洗劫将无法持续;
……。
结论,以美元或其它什么货币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一体化必将崩溃,人类社会将产生新的国际经济关系和新的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结算方式。

为什么说金融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4. 论金融国际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你这问题有点大啊 是写论文么  写这个 首先你要明确金融国际化 是什么东西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超越本国国界,脱离本国政府金融管制,在全球范围展开经营、寻求融合、求得发展的过程。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然后 就是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了,我认为这里的不同国家分为3大类 即发达国家 中等发达国家 贫困国家·· 当然这个总得来说对越发达的越有利,但是它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你分析的时候从不同国家的状况入手, 怎么入手?你得弄清楚以下问题金融国际化的动因  1.金融自由化政策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础 
  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金融体制改革,改变了金融落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美、英、日、德和法国为主的工业化国家相继实施金融自由化措施,放松金融管制、取消利率上限、引入创新金融工具、放宽市场准人和营业限制。 
  自由化政策突破和改变了各国金融抑制或金融管制的各种传统制度,形成了与金融国际化要求相适应的新规则。 
  2.信息革命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 
  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消除了各国市场之间和国际市场之间金融信息传递的时空障碍,提供了高速度、低成本处理大规模金融交易的技术手段。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范围的资金流动和交易清算瞬间即可完成。没有信息革命带来的现代技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国际化的形成是绝无可能的。 
  3.金融创新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运作载体 
  金融国际化需要新的制度、新的技术,更需要新的载体。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各国金融机构为了规避政府管制,拓展海外市场,掀起了金融创新浪潮。 
  新的金融市场、新的金融机构和新的金融工具,比如离岸金融市场、跨国银行、金融产品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等不断涌现,成为金融国际化的有效载体。 
  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金融创新的过程,金融创新不断为金融国际化的推进和扩展开辟道路。 [编辑本段]金融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金融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 
  一、金融市场国际化 
  金融市场国际化有两层含义: 
  ·伴随着金融管制的取消或放松和国内金融市场向国际投资者的开放,本国的居民和非居民享受同等的金融市场准人和经营许可待遇; 
  ·离岸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即在岸市场相比,离岸市场直接面向境外投资者的国际金融交易,与市场所在国的国内经济几乎无关。 
  二、金融交易国际化 
  金融交易国际化是指交易范围、交易对象、交易活动、交易规范、交易技术的国际化。 
  伴随着外汇管制和其他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国际金融市场上非中介化趋势日益显现。 
  所谓非中介化是指银行不再充当借贷双方的中介机构。经银行中介的国际借贷渐遭冷落,国际证券市场开始繁荣,并成为国际融资的主要形式和渠道。 
  证券化筹资工具中除了传统的欧洲债券外,还包括各类融资票据、公司股票的异地上市、存托凭证以及金融衍生品等等。 
  证券化融资的国际交易量及其增长,反映了金融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势头。 三、金融机构国际化 
  金融机构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 
  1.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机构日益增多,国际化范围扩大 
  这不仅是指跨国银行及其海外分支机构的增加,而且更表现为与证券化趋势相一致的各类直接融资代理机构的扩张。 
  2.金融机构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国际化程度提高 
  最近10多年中,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以全球化战略为指导,不断提高国外资产的控制额,同时更多地采用同业跨国收购或跨部门兼并的方式直接拓展海外金融市场份额,形成了诸如日本野村证券那样的“全球金融超级市场”、美国美林公司那样的“巨型零售经纪人商店”,以及所罗门公司那样的“全球证券贸易商行”。 
  四、金融监管国际化 
  金融市场和交易的国际化,使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日益摆脱各国政府的监管,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不平等竞争和经营风险日益加剧。 
  为使银行提高资产效率和规避经营风险,1988年国际清算银行与12个发达国家协商后公布了“巴塞尔协议”,该协议已成为当代全球银行业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 
  国际金融监管还在地区层面上展开,如欧盟的银行顾问委员会和监管当局联络组,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证券领域,国际证券委员会不仅致力于保障银行业与非银行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更关注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风险管理。 [编辑本段]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一、金融国际化的规模不断扩大 
  在当今各国普遍开放的全球政策背景下,金融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 
  1980年,全球资本市场金融资产交易的总存量为5万亿美元,1992年,这一存量升至35万亿美元。 
  除了绝对规模外,全球金融交易量相对于国际贸易和世界产值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 
  1980~1992年间,全球外汇、债券和股票三个市场交易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11%和10%;同期,全球出口和经合组织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分别为4%与3%。 
  二、各国的国际金融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国际金融依存度是指金融资产的跨国持有的程度。 
  它包括国内金融资产被外国居民持有和国内居民持有外国金融资产两个方面。 
  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基本实现了金融市场开放,允许金融资产的跨国经营。 
  尽管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与金融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但金融跨国化经营带来的积极效应,使它们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提高了国际金融依存度。 
  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金融国际化中的作用增强 
  在金融国际化的各个方面,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和欧盟中的发达国家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全球资本市场85%的融资流动仍集中在发达国家。 
  然而,自亚太地区新兴国际金融中心崛起以来,金融国际化集中于发达国家的传统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新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不断通过改革金融体制,投身金融国际化的潮流。尤其是新加坡和香港作为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使金融国际化获得了全球范围的发展依托。 
  四、金融衍生市场日益成为金融国际化的重要阵地 
  金融衍生市场是一种以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为基础派生出来的金融市场,它利用保证金交易的杠杆效应,以利率、汇率、股价的趋势为对象设计出大量的金融商品进行交易。 
  这一市场自1983年形成以来发展神速,交易工具已达1200多种,全球交易额1995年已达20万亿美元。 
  五、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全球发展融资》报告,外国直接投资加上在国外工作的本国工人汇款(汇回国内的部分工资),已超过外国私人贷款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资金来源。 
  这一变化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资本和人员的跨国流动)加快密切相关,将对发展中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这一市场正不断吸引着国际游资和金融机构涉足其间 [编辑本段]金融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金融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要条件,金融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存在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 
  一、金融市场国际化促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全球性金融中心、地区性金融中心和大批离岸金融市场构成了全球性的金融网络,使各国的经济和金融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外汇市场提供了货币交易的国际机制,而这种货币交易是跨国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 
  日益证券化的国际资本市场使发达国家的资本供给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机会得以联接,形成了资本有效配置的国际机制。 
  在国际金融活动中,制度、政策和货币的障碍越来越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金融交易国际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金融交易的自由化和国际化正越来越显示出金融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枢纽作用。 
  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跨国公司的生产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更为深刻的形式,金融国际化既是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又是生产跨国化、一体化的基础。 
  因此,金融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金融交易国际化作为金融国际化的核心,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三、金融服务自由化丰富了贸易自由化的覆盖范围 
  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由贸易自由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三方面的内容交融组合而成。 
  代表贸易自由化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不仅包含贸易自由化的内容,而且还涵盖了金融服务业自由化的内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服务贸易总协定已经达成,建立一个消除金融服务领域国家障碍的新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 
  可以预见,在国际金融中建立一个类似于国际贸易的自由体系,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下一个目标。 
  四、金融机构全球化支撑了生产一体化的持续发展 
  跨国银行和其他跨国金融机构是金融全球化的微观基础。 
  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不仅仍然是国际贸易持续扩张的金融基础,而且更是跨国公司全球化运行的坚强后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兼并收购与金融机构的全球化筹融资安排能力、国际范围的信用支撑能力直接相关,而这一轮以强强联手为特征的大规模跨国并购浪潮明显带有构筑一体化生产网络的动机。 
  五、金融衍生产品加大了对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 
  金融衍生产品自70年代初问世以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全球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金融衍生产品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提供的远期价格信息,对国际投资、生产、贸易和金融,均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为投资者提供了避险工具,有利于稳定投资者的预期,从而有利于稳定国际金融市场。 
  同时,作为转移风险工具的金融衍生晶也可能被用作投机工具,从而危及国际金融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 转移支付 

  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转移支付是包括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补助金、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这笔款项在西方国家是不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转让性支付。

  转移支付又分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1)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出性质,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上述支付还给本人。因而也有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是负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业者转向失业者,从城市居民转向农民。(2)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通过捐款与赠款进行的,例如公司对于下属非营利组织的赠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来购买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这种款项也被认为是转移支付。

  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出卖债券所得来支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从一些居民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但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这种支付仍然被看做是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个人认为不错了

5.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是怎样的

你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是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之一。金融市场发展超越国界的限制,与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渐趋向全球一体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和加速。主要表现在:①金融机构跨国化。不仅发达国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设立了大批的跨国银行,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在境外设立了一批离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②金融资产经营国际化。欧洲货币市场、欧洲债券市场和全球性股票市场的建立,使人们可在离岸市场上经营世界任何一国的货币金融资产。③货币国际化。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已经蜕化,人们可以通过国际汇兑来转移各国间的货币购买力。不仅美元、德国马克、英镑、日元可作为国际结算货币,而且还有大批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也逐渐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朝着世界货币的方向发展。④现代信息网络全球化。现代信息革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各国间的资金调拨业务可以通过电讯设备在瞬间完成,从而使各国的金融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⑤价格信号趋同化。任何一国的利率和汇率明显背离利率平价关系,都会导致社会游资在各不同国家之间的迅速流动,导致一国或数国外汇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从而使全球金融市场的价格信号趋向一致。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是怎样的

6. 为什么说金融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没有谁说金融国际化就是必然的趋势。
首先,目前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金融体系是美国的霸权地位决定的,这种强权地位不一定就是永衡的;
其次,以黄金本位的美元地位改由纸黄金再到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的纯纸质币金融品,也暴露了美元国际地位不稳,完全有赖美国的军事大国地位和强权政治加以维系;
再次,由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西方国家出现的动荡和危机必将持续动摇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第四,以欧元为核心的欧盟一体化以对抗美元对欧洲的洗劫在初露曙光就陷入了危机,前景并不明朗;刚有苗头的亚元设想就被掐死腹中;
第五,美国虽然处于衰退,美元处于难堪境地,但美国的霸权地位仍然稳固,替代美元的国际货币没有产生的机会;
第六,就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洗劫最后一块肥沃土壤亚洲和印度尚在崛起之中,无论是成功被洗劫或洗劫被成功对抗,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的通过汇兑和交易方式的洗劫将无法持续;
……。
结论,以美元或其它什么货币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一体化必将崩溃,人类社会将产生新的国际经济关系和新的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结算方式。

7.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是怎样的

金融市场国际化
金融市场国际化有两层含义:
·伴随着金融管制的取消或放松和国内金融市场向国际投资者的开放,本国的居民和非居民享受同等的金融市场准人和经营许可待遇;
·离岸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即在岸市场相比,离岸市场直接面向境外投资者的国际金融交易,与市场所在国的国内经济几乎无关。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是怎样的

8. 中国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 中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下)

  编者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改革与创新。金文撰写的《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一文,从历史的角度,全面阐述了金融业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的大趋势之下,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读后引人深思。人民网天津视窗将持续报道该文章。以下为在《新金融观察》第三十八期上刊载的“二十二、中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下)”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集中、统一、单一的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集管理职能与运营责任于一身,负责货币管理和信贷运营。除此之外,没有信贷市场、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也没有建立人民币价格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货币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发挥金融现代经济核心作用,支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支持金融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对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实施分业监管,积极发展信贷市场、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业发展和金融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为实体经济服务中得到持续发展。

  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建设

  新中国高度重视货币体系建设。统一发行人民币,迅速完成币制改革,确立人民币作为独立的统一的国家货币地位;合理确定本币价格及其利率水平,合理确定外汇价格及其汇率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开发人民币的货币职能;根据国家发展和国际分工需要,积极发挥人民币的重要作用,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和平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民币发行及币制改革。人民币(RMB)是中国法定货币,为纸币本位制货币,没有法定的含金量,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币主管机关。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主币共有12种面额,包括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和50000元。人民币取代国民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以及外国银行发行的各种外国货币,结束了旧中国长期存在的币制混乱历史,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和恢复发展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遗留的恶性通货膨胀问题尚未根除,战后物质极度匮乏,导致物价节节上涨,第一套人民币沿用了面额巨大的主币币值设计。1955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初步胜利,物价趋于稳定,财经状况好转,当年3月1日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并根据经济发展要求进行货币改革。主币改为1元、2元、3元、5元和10元共5种面额,以1元兑10000元的比价,发行新币并回收旧币,5月15日停止流通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及同时实施的币制改革,奠定了新中国独立、统一、稳定的货币制度基础,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于1962年4月20日发行第三套人民币,1987年4月27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1999年10月1日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建立了中国独立统一的人民币货币体系。

  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新中国成立起至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到1955年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在统一发行人民币的基础上,于1949年1月18日在天津首次公布人民币汇率,建立了以本币和利率为基础的外汇和汇率体系。人民币是纸币本位货币,与当时美元世界货币的金汇兑本位制没有直接联系,因此不能按照货币的黄金平价确定人民币价值及其汇率,只能采用物价对比法换算人民币的汇率。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货膨胀严重,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由1949年1月18日的80元(第一套人民币),调至1950年3月13日的42000元(第一套人民币),再调至1952年12月的26170元(第一套人民币)。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数量很少,对外贸易主体是私营企业。第二阶段,1955年到1972年的固定汇率制度。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外贸易主体改为国营企业,主要产品和贸易价格纳入国家计划,国家参照各国本币的汇率,确定人民币汇率,并使之与物价脱钩。1956年和1972年两个时点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分别为2.46元(币制改革后的新币,下同)和2.24元。第三阶段,1973年至1980年的一揽子货币加权平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又发生了严重的国际石油危机,很多国家将固定汇率制改为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频繁调整,并改用一揽子货币加权平均的汇价,作为人民币汇价调整变动的依据。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由1973年的1.98元变为1980年的1.49元。自新中国成立起至1980年,中国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内高度集权,对外高度封闭,国际贸易总量很小,国家外汇储备很少,适时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不断调整人民币汇率,促进了国民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之后至1996年之前,国家对汇率制度进行了几次改革。第一阶段,1980年到1984年的双重汇率制度。1979年,中国推行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对外贸易由计划管理改为市场竞争,同时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度,作为以市场手段管理外汇的制度试验。国家除规定官方外汇牌价之外,还规定出口结汇和进口用汇指标,以多结汇和少用汇的指标余额,适用于市场外汇价,官方外汇牌价和市场外汇价兑美元的汇率,分别为1.50元和2.80元。第二阶段,1985年到1990年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推行人民币双重汇率制度,对内加重了部分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对外造成了国际上的指责和非议。1985年1月,国家取消双重汇率制度,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定为2.80元。但此前实行的双重汇率制度已经打开了市场外汇价的人民币价格的汇率市场发现机制,重新恢复的单一汇率制不仅未能消除已经形成的市场外汇价,反而加剧了官方外汇牌价与市场外汇价的市差和价差,形成了新的双重汇率制度。第三阶段,1991年到1994年实行汇率并轨制度。1991年,开始实行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浮动制度,国家参照国际外汇市场情况,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地调整。1994年推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国家将官方外汇牌价和市场外汇价兑1美元的汇率,由1993年12月31日的5.80元和8.70元,统一定为1994年1月1日的8.70元,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直至2004年年底,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稳定在8.30元左右。

  人民币经常账户项目可兑换。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后,国家进一步深化外汇制度改革,1996年4月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旨在消除经常账户非贸易非经营性交易的汇兑限制,不再限制不以资本转移为目的的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和转移,不再实行歧视性货币安排和多重汇率制度,当年12月1日实现了人民币经常账户项目的可兑换。主要的政策制度措施是:消除因私用汇的汇兑限制,扩大供汇范围,提高供汇标准,允许中国居民境内的合法资产收益以及驻华机构和来华人员的合法人民币收入换成外汇汇出;废除企业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制度,由银行结汇售汇,取消境内的外币计价结算,废除外汇券,禁止外币在境内流通;外商投资企业经常性用汇纳入银行结汇售汇体系,可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允许在华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办理结套汇等业务,取消经常项目汇兑限制;取消外汇收支指令性计划,建立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国家对外汇和国际收支进行宏观调控,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继续调整完善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政策,包括降低出口产品退税平均税率,支持企业在国外投资;国际金融机构可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跨国公司可以集中操作外汇资源;提高个人出国(境)换汇限额,移民和非居民的国内资产可以兑换外汇出境;放宽外汇账户开户和外汇账户限额管理,推行经常账户项目可兑换便利化等。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施人民币汇率改革。第一,建立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根据中国贸易顺差程度和企业国际贸易适应能力,确定人民币汇率升值2%,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为8.11元,同时调高境内商业银行美元、港币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价格,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格在中间价的千分之三内浮动,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交易价格在中间价的一定幅度内浮动。第二,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参照国际外汇市场主要货币汇率,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降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中国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建立人民币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增强汇率等经济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健全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为推进资本账户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政策支持。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开始至2011年4月29日,经历了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由8.30元降到了6.49元,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累计升值率超过25%;中国的外汇储备由8189亿美元增加到30446亿美元。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制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以人民币报关并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算业务,包括进出口信用证、托收和汇款等结算方式。2009年7月先在上海等五个城市试点,2010年6月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试点,试点地区进出口量占全国进出口总量的90%。试点地区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10年为5063亿元,2011年1季度达到3603亿元。建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制度,增加了国际结算的货币币种选择,降低外汇汇率风险,减少国际贸易交易成本,适应居民和非居民以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实际需求;以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使之形成了以交易为基础的价格,增加了人民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的参照标准,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和完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开放,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