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科技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024-05-04 18:10

1. 保险业科技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保险科技行业促进政策力度加大,新技术与传统保险行业加速融合,行业整体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到2019年,我国保险科技市场规模达到775.4亿元。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蚂蚁金服保险、平安壹账通、众安保险位列保险科技排行榜单前三,并且行业头部企业多集中于科技集成领域。

政策推动新技术逐渐向保险行业渗透
保险科技指通过利用各类科技手段创新传统保险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保险行业深度结合,以提升保险业科技应用能力。2020年10月,中国银保监会在《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发展科技保险,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这对推动保险科技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险科技行业迎来政策红利。
2021年2月,《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出台,支持保险公司优化业务模式和服务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向保险业务领域渗透。

保险科技行业规模逐年增长
保险科技行业运用的技术有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及其他技术。根据Oliver Wyman 报告显示,科技从三个方面对保险业产生影响:一是完善在传统保险主张产生过程中所采用的运营模式;二是对影响保险主张及影响客户体验的现有保险产品进行技术升级;三是对业务模式进行创新,例如将保险植入到一个生态系统中。

2015-2019年我国保险科技行业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复合增长率为15.1%,2019年,其市场规模达到775.4亿元。目前我国保险科技行业尚处于资本投入阶段,未来,伴随着科技进步,保险科技行业规模将快速增长。

蚂蚁金服保险居排名榜首,头部企业集中于科技集成领域
根据INSLAB发布的《2020中国保险科技100强》榜单显示,蚂蚁金服保险、平安壹账通、众安保险分别位列榜单前三,美团金服、泰康在线、信美相互、京东安联、中科软、慧择网、北明软件占据第六至第十名。前十名企业多集中在科技集成和互联网新中介领域。

但从中国保险科技前100强分布的领域大类来看,数字化运营和服务企业数量有50家,占据了一半的份额;互联网新中介和科技集成企业分别有36家和13家。由此可见,排行榜中头部企业多集中于科技集成领域,尾部企业多集中于数字化运营和服务领域。

——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保险业科技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 智能制造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它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新发展?

实际意义
实际应用: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等。
发展前景
1、人工智能技术。因为IMS的目标是计算机模拟制造业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从而取代或延伸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因此人工智能技术成为IMS关键技术之一。IMS与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息息相关。
2、并行工程。针对制造业而言,并行工程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学,应用于IMS中,将最大限度的减少产品设计的盲目性和设计的重复性。
3、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是制造过程的系统和各个环节“智能集成”化的支撑。信息网络同时也是制造信息及知识流动的通道。
4、虚拟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模拟出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更有效,更经济、更灵活的组织生产,实现了产品开发周期最短,产品成本最低,产品质量最优,生产效率最高的保证。同时虚拟制造技术也是并行工程实现的必要前提。
5、自律能力构筑。即收集和理解环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强大的知识库和基于知识的模型是自律能力的基础。
6、人机一体化。智能制造系统不单单是“人工智能系统,而且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是一种混合智能。想以人工智能全面取代制造过程中人类专家的智能,独立承担分析、判断、决策等任务,说是不现实的。
人机一体化突出人在制造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在智能机器的配合下,更好的发挥人的潜能,使达到一种相互协作平等共事的关系,使二者在不同层次上各显其能,相辅相成。
7、自组织和超柔性。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各组成单元能够依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自行组成一种最佳结构,使其柔性不仅表现运行方式上,而且突出在结构形式上,所以称这种柔性为超柔性,类似于生物所具有的特征,如同一群人类专家组成的整体。


扩展资料
智能技术
1、新型传感技术——高传感灵敏度、精度、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的传感技术,采用新原理、新材料、新工艺的传感技术(如量子测量、纳米聚合物传感、光纤传感等),微弱传感信号提取与处理技术。
2、模块化、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不同结构的模块化硬件设计技术,微内核操作系统和开放式系统软件技术、组态语言和人机界面技术,以及实现统一数据格式、统一编程环境的工程软件平台技术。
3、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工业过程多层次性能评估技术、基于大量数据的建模技术、大规模高性能多目标优化技术,大型复杂装备系统仿真技术,高阶导数连续运动规划、电子传动等精密运动控制技术。
4、系统协同技术——大型制造工程项目复杂自动化系统整体方案设计技术以及安装调试技术,统一操作界面和工程工具的设计技术,统一事件序列和报警处理技术,一体化资产管理技术。
5、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在线或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自愈合调控与损伤智能识别以及健康维护技术,重大装备的寿命测试和剩余寿命预测技术,可靠性与寿命评估技术。
6、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嵌入式互联网技术,高可靠无线通信网络构建技术,工业通信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和异构通信网络间信息无缝交换技术。
7、功能安全技术——智能装备硬件、软件的功能安全分析、设计、验证技术及方法,建立功能安全验证的测试平台,研究自动化控制系统整体功能安全评估技术。
8、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多维精密加工工艺,精密成型工艺,焊接、粘接、烧结等特殊连接工艺,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精确可控热处理技术,精密锻造技术等。
9、识别技术——低成本、低功耗RFID芯片设计制造技术,超高频和微波天线设计技术,低温热压封装技术,超高频RFID核心模块设计制造技术,基于深度三位图像识别技术,物体缺陷识别技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智能制造

3. 企业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下新的机遇,也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产生突变,才具备“应万变”的适应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企业要适应互联网时代下新的市场、新的商业环境,要转型发展,离不开创新。
而从宏观层面来看,创新可分为基础技术型创新、工程技术型创新、客户中心型创新和效率驱动型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以用户为核心观念的不断深入,企业逐渐将关注点放到提效这件事上,用效率提升驱动企业创新改革的效率驱动型创新成为焦点。
所谓效率驱动型创新就是提出新思路、新方法颠覆现有低效的运营方式,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将想法落地实现改革。云视讯就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诞生的新技术,作为未来的基础通讯技术,解决了组织间远程沟通难、互动性差、效率低的痛点。云视讯技术的应用能优化企业内各个沟通、协作环节,对提高运营效率大有帮助。云视频会议系统具备让公司组织架构灵活化、人才引入全球化、培训体系完善化、客户服务精细化等优点。
组织架构灵活化
以往企业为保证部门间拥有良好的沟通、协作环境,大多采用集中部署办公区的方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国内市场,为适应业务分散化趋势,企业不得不推行分布式办公模式,传统低效的沟通、协作方式限制了企业发展。云视频会议系统完美解决了远程沟通难的痛点,全球领先的编解码技术保证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高清视频互动连接,全国各地的办事处、分公司通过网络就能进行实时面对面视频沟通交流,工作效率更高。
人才引入全球化
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人才引入策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线下面试的招聘方式受地域限制,HR只能在本市或临近城市招揽人才,使企业陷入“造血”能力不足的困境。远程招聘彻底改革了招聘方式,HR用云视频会议系统发起远程面试,将邀请卡通过邮件、短信、微信等方式发给候选人和用人部门负责人,各方用手机、电脑、微信小程序等一键就能加入其中,随时随地开启高清视频面试。远程招聘极大缩短了人才引入周期、扩大筛选边界,让招聘效率更高。
培训体系完善化
新员工入职培训、企业文化宣讲、员工业务能力提升等都离不开培训,完善的培训体系是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措施。云视讯技术未普及前,企业培训多采用线下组会、文字材料自学、异步视频等方式,效果并不理想。讲师使用智能培训系统在总部培训室就能与全国同事建立高清互动视频连接,互联网环境下都能享受1:1真人沉浸式教学体验。在线答题、课堂反馈等功能让讲师实时了解课堂效果和学员知识点掌握情况。教学效果可量化让企业培训更高效。
客户服务精细化
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是每家企业的宗旨,但真正将服务落到实处的并不多,精细化客户服务能力可以保证销量稳步上涨。以往业务员和客户多以电话沟通为主、出差见面拜访为辅,效果不佳。云视频会议系统颠覆了传统客户服务模式,不用出差,在工位就能和客户建立高清面对面视频连接,屏幕共享功能让云会议室内全部设备都能同步显示文件、图片、应用程序界面。沟通结束后还能在云文件夹内回看完整沟通过程,不错过任何重要细节。
互联网是效率的代名词,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也给企业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老板们必须时刻紧盯业务流程和环节,利用新技术不断优化不合理之处,从而实现以效率驱动企业创新变革的目的。云视频会议系统因其高效连接的特性,已成为了企业提效强力有的抓手。未来,以小鱼易连云视频会议系统为基础开发的远程招聘、智能培训、视频客服、沟通会商、视频会议等应用场景将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和政府机构。

企业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4. 论述题:1.简述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系。

2000年以来,北京软件产业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18号文件和《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强调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04年,北京软件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20亿元,是2000年的2.7倍,年均增长30%,产业规模占全国的34%。海关统计的软件出口为2.38亿美元,是2000年的5.3倍,年均增长52%,占全国的39%。累计认定软件企业2300家,累计登记自主开发的软件产品6000多个,增值税累计退税47亿元,软件从业人员数量15万人。经过几年的发展,北京软件产业正在成长为首都经济的新支柱产业,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升。同时,北京还涌现出一大批软件创新成果,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各领域初步得到了应用,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最近,中央多次强调,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软件产业作为一个创新最为活跃、甚至是创新决定成败的产业,应该走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前列。我们在前几年软件产业发展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做法,如启动了“扬帆工程”和“起航工程”,建设了支持软件企业创新的技术支撑环境――“三库四平台”,组建了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支持了一批自主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等等。但是,总体而言,我们对软件产业创新的认识和实践还处于探索和逐步成熟的过程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对于如何在软件产业的发展中,把“企业是创新主体”落到实处,走出一条中国软件产业的创新之路,我们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我们认为,这中间关键是要构造和完善软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从生态观、系统论的视角,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迎接未来五年软件产业发展的新高潮。
    下面,我简述一下我们对软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解,并介绍北京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方面的五个措施,供各位领导和兄弟省市参考,并给予指导。
    通过这几年软件产业的发展促进工作,我们体会到: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相类似,创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创新群落与创新环境之间,以及创新群落内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创新群落包括软件企业和服务机构。软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其中大企业在创新主体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中小企业依靠创新活力和专业优势,与大企业建立分工协作的合作伙伴关系。服务机构包括软件学院、科研机构、行业组织、投资机构等,这是创新资源的提供者。创新环境则包括市场、政策、体制、文化等要素,国务院18号文件就是创新环境的核心。以18号文件的发布为标志,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谋划下,我们初步形成了有利于软件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这个环境促进了服务机构提供更多的优质创新资源,推动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增强了对创新资源的吸纳和消化能力,进而对创新环境的优化又起到了反推作用。这就形成了一个从培育创新环境、引导创新资源,到壮大创新主体、利用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的生态循环。
    从这样一个创新生态系统来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几年软件产业走过的道路。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务院18号文件发布后的五年,也是我们建立软件创新生态系统雏型的过程,这也是18号文件留给中国软件产业的重要财富,对于谋划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进入2005年以后,北京软件产业的工作就围绕着构建完整有序的创新生态系统展开,概括起来,我们正在着力做好以下五件事情。
    第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技术创新的主体模糊不清,导致技术创新主体错位。这种错位具体表现在:在思想上,企业认为技术创新是科研机构的事情,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在行为上,许多企业不愿增加,或者不愿意对技术创新进行投资;在创新成果的转化上,作为创新资源提供者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作为创新资源需求者的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存在结构性的供需矛盾。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要实现由院所、高校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的创新体制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的创新体制转变。今年以来,我们积极支持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支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比如,我们支持的神州数码“国际化、开放式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研发及产业化推动”项目,用友公司和中软公司的“软件规模化出口外包开发管理平台研制”项目,联想集团的“闪联标准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等,都是围绕大企业核心能力提升进行的,这一批面向企业的重大科技与产业化项目,如同“投石激起千层浪”,有效地引导了软件产业创新主体结构的改变。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这个方针坚持下去。
    第二、鼓励企业用好用足北京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
    最近,我对中关村的几家软件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这几家企业在中关村园区发展了十多年,现在都蒸蒸日上。这些优秀软件企业的成长有两个共同原因,其一是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坚持在软件领域中发展,主业明确,“咬住软件不松口”,另一条是他们都能够很好地利用中关村地区的科技教育资源,在实践中形成了很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例如,汉王科技公司长期利用中科院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形成了多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神州数码公司与中科院软件所成立了软件研究院,与北航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中软总公司、用友公司都与大学开展合作,为软件学院和其他大学的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实现企业、大学和学生三方受益的合作模式。这些都是软件企业利用北京科技资源来积累核心技术、提高创新能力的很好例子。我认为,在北京,在中关村,软件企业对创新资源的掌握比对资金的掌握更为重要。如果在中关村的软件企业不能充分地利用优秀的科技教育资源的话,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第三、重点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今年我们总结北京软件产业发展情况和企业的现实需求,提出了“以大带小,以用立研”的发展思路,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同。“以大带小”旨在扶持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大型骨干企业,增强它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依靠这些大型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现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选择大型企业为龙头,鼓励大型企业运用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做解决方案集成,鼓励大公司将研发项目外包给中小公司,鼓励大公司建立扶植和规范小公司的认证合作体系,与小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以神州数码公司为例,在研发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过程中,拿出专门资金,用于采购几个中小软件企业的技术,集成在其系统中。另外,还通过OEM、内嵌、代理等多种方式,成立了解决方案中心,征集了十多家中小企业的方案,形成“解决方案集市”,为中小企业创造了面向客户、面向集成商的发展机会。
    再比如,用友公司积极发展ERP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目前在北京有20多家中小企业围绕用友开展业务,同时用友提供软件过程控制管理工具,通过对小企业的质量管理培训,也很好地加强了小企业的实施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四、倡导企业间关系既是竞争,更是合作。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已经不是过去那种“鱼死网破”的对立竞争的关系了,而是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竞合”关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各自得到发展,实现“双赢”。
    例如,北京市科委重点支持的“扬帆工程”,就体现了这种企业间新型关系的理念。参与“扬帆工程”的Linux相关企业,虽然在产品或服务方面具有竞争关系,但是大家本着合作的态度,围绕改进基于Linux的桌面操作系统的性能与功能的整体目标,联合攻关,联合行动,建立合作体,在软件关键核心领域实现突破,打造软件自主创新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推动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内外结合”的局面,也是企业间“竞合”关系的体现。“内外结合”最重要的是依托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的研发机构,引导跨国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紧密合作,推动跨国研发机构的技术转移和人才溢出。我们从今年开始实施一项旨在促进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合作研发的专项计划,将选择一批本地企业和研发机构,鼓励其与跨国公司建立外协合作和业务分包关系,推动跨国研发机构成为北京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一批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第五、联合才有竞争力,企业联盟是软件产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选择。
    我们看到,当前以产业链整合为核心的并购或联盟成为全球软件产业的重要趋势,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联盟与联盟之间、企业集群与企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国际竞争的形势要求我们的企业也要结成紧密的战略联盟,追求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联合发展。靠合作去竞争,在竞争中谋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联合竞争模式。
    最近北京一批软件企业在政府的倡导下,自发组成了“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就是北京软件企业联盟化发展的一次新实践。这个联盟主要由基础平台企业、应用平台企业、系统集成企业组成,基于开放的技术标准,推出统一的品牌,建立技术合作体系,共同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它们既是“以大带小”的联盟,又是“以用立研”的联盟,还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联盟。这个联盟的成立,在业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软件的产业化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这样的联盟行为,我们将积极给予重视和支持,鼓励创造一个联合的文化,创造一个合作的氛围,并发挥支持与协调作用,引导联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
    以上五点就是我们对于构建软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初步尝试。本次软博会对于我国软件产业的自主创新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北京也专门组织了展馆,向社会汇报我们在软件产业自主创新上的成果。但是我们认识到,中国软件产业的自主创新之路是漫长的,是艰辛的,也是充满希望的。我们有决心在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下,以构建完整有序的创新生态系统为突破口,将北京软件产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我们热忱地欢迎兄弟省市的领导和软件企业,扩大与北京的合作,与我们共同打造有世界影响的中国软件产业之都。

5. 科研项目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科研项目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6. 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上,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度,加深对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要战略意义的认识。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小康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个重要方面要看教育的体系结构、教师素质、质量水平、制度建设能否得到新的提升,更好适应亿万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为此,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2、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周期长,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方面要求,必须提前准备。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在国家层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适度超前部署教育现代化,用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正在形成长效机制。
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基础工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
在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特别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对优先发展教育、促使教育全面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局提出了根本要求,必将成为党和国家宏观决策的重要遵循。
扩展资料: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点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使学生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
还要把握好素质教育时代特征,重点抓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科学锻炼良好习惯;全面推进艺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勤工俭学、志愿服务、实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

7.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拾遗补缺:中小型企业在满足顾客对某些产品的少量需求或特殊需求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2、就业蓄水池:中小型企业对于劳动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不像大型企业那样严格,因此能吸收大量劳动力。
3、对技术革新的推动作用:竞争的压力促使中小型企业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占领各种市场缝隙,从而使不少中小型企业成为新技术开发的重要来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激烈,中小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搞好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工作,规避风险,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航信软件与国家涉税系统进行信息传递与要素延续,对企业经营过程涉及的诸多税种(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出口退税等)进行业务处理。
既可准确核算各种应纳税金进行申报纳税,提高财税人员工作效率,也可对企业账务、票证、经营、核算、纳税情况进行评估,更好帮助企业正确执行国家税务政策,进行整体经营筹划及纳税风险防范 ,为企业管理决策献计献策,为创利打下坚实基础。

扩展资料:
中小企业的特点:
1、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机制灵活,能发挥“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2、经营范围的广泛性,行业齐全,点多面广;成本较高,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艰巨:
一般来讲,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巨额投资的装备技术优势,但大批量的单一品种只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当出现某些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时,大企业往往难以满足。
3、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方向上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小企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8.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一、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40年代:为解决库存控制问题,人们提出了订货点法,当时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出现。60年代的时段式MRP: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使得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的复杂运算成为可能,人们为解决订货点法的缺陷,提出了MRP理论,作为一种库存订货计划——MRP(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即物料需求计划阶段,或称基本MRP阶段。70年代的闭环MRP: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及计算机系统的进一步普及,MRP的理论范畴也得到了发展,为解决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的管理,发展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月以及采购作业计划理论,作为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闭环MRP阶段(Closed-loopMRP)。在这两个阶段,出现了丰田生产方式(看板管理)、TQC(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制生产)以及数控机床等支撑技术。80年代的MRPⅡ: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得到充分共享,MRP的各子系统也得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工程技术等为一体的子系统,发展了MRPⅡ理论,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MRPⅡ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技术是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80年代MRP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成为90年代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随之产生。ERP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GroupInc.)在9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的,当时的解释是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供需链管理,推论各类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变革。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ERP已经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它强调供应链的管理。除了传统MRPⅡ系统的制造、财务、销售等功能外,还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支持集团化、跨地区、跨国界运行,其主要宗旨就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现阶段:融合其他现代管理思想和技术,面向全球市场,建设“国际优秀制造业”(WorldClassManufacturingExcellence)。这一阶段倡导的观念的是精益生产、约束理论(TOC)、先进制造技术、敏捷制造以及现在热门的Internet/Intranet技术。由此可见,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它是一个供需链管理的完善过程

  不论是最初的库存管理,还是后来的采购、生产、销售的管理,再后来的财务、工程技术的管理,企业外部资源的管理等等,都是针对企业供需链的管理而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2.它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这些企业管理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与计算机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越来越紧密。计算机技术成了实现它们的必要工具,计算机软件是它们的主要载体。

  3.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

  整个理论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相关技术的进步,一步步发展起来。

  二、ERP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发展

  ERP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已经历了近20年风风雨雨的历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约有700家用户使用它来管理自己的企业。首先,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工具已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共识,一些企业也很快就获得了应有的回报,虽然由于某些原因使得一些企业的应用不尽人意,但是从主流上来说ERP在中国的发展加速了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只有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现代化,企业才有活力和竞争实力,并渴望采用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拥有这种先进的管理工具。

  1、ERP在宏观上的发展ERP最初是一种基于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思想,是在MRPII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给出了新的结构。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联接的供应链,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在宏观方面:首先是功能的深度上,它在MRPII的基础上,增加了质量控制、运输、分销、售后服务与维护、市场开发、人事管理、实验室/配方管理、项目管理、融资投资管理、获利分析、经营风险管理等功能,并将这些功能都集成在企业的供应链中,原MRPII系统中对制造环节的管理只是ERP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和其它功能子系统一起把企业所有的制造场所、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多工厂、多地点的跨国经营运作;它还能帮助企业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大批量生产”两种情况或多种情况并存的混合型生产方式,满足企业多角化经营的需求;它的财务系统也不断地收到来自所有业务过程、分析系统和交叉功能子系统的触发信息,去监控整个业务过程,快速作出决策;再有就是它还具有决策分析功能,诸如决策、产品、融资投资、风险、企业合并、收购等。在企业级的范围内为企业提供了对质量控制、适应变化、客户满意度、效绩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这样,企业就超越了以物料需求为核心的生产经营管理范畴,能够更有效地安排自己的产、供、销,人、财、物,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其次是在管理的广度方面,ERP已打破了MRPII只局限在传统制造业的格局,并把它的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如金融业、高科技产业、通信业、零售业等,从而使ERP的应用范围大大地扩展,并逐渐形成了针对于某种行业的解决方案。这是由于不论一个ERP软件的功能多么齐全,都无法覆盖所有行业中的特殊需求,即除了较为公用的需求,如采购、库存、计划、生产、质检、人事、财务等之外,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殊需求,例如石油天然气行业中的勘探与开采、土地使用与租赁、石油/天然气在运输途中其体积随温度、压力等因素变化而变化的测量、换算以及损益值的计算等等;电力行业中的输配电、系统切换后的现场处理、电表的抄费计价;零售业中的补货、变价、促销等等,这些都需要有特殊的功能来解决和管理,从而需要有一套针对该行业的解决方案。为此,著名的德国ERP供应商SAP公司除了传统的制造业解决方案外,还与各个行业的应用专家一道开发并推出了商业与零售业、金融业、邮电与通信业、高科技产业、能源、公共事业、工程与建筑业等共18个行业的解决方案,它是以公用的财务(包括应收、应付、总帐、合并、资产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资金管理、获利分析、投资/融资管理等)、人事(包括薪资、差旅、工时、招聘、培训、发展计划、人事成本等)、后勤(包括订单、采购、库存、生产、质量控制、运输、分销等)等功能为核心,加入每一行业特殊的需求而成。有了行业的解决方案,就可满足不同行业业务的特殊需求,为企业应用ERP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三,从企业内部的供应链发展为全行业和跨行业的供应链。这是由于当企业面临全球化的大市场竞争环境时,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都成为世界上的佼佼者,如果全部业务都由自己来承担,它必然面对所有相关领域的竞争对手。因此,只有联合该行业中其它上下游企业,建立一条业务关系紧密、经济利益相连的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竞争环境,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因此,供应链的概念就由狭义的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扩展为广义的全行业供应链及跨行业的供应链。这种供应链或是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件或成品,再将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的供应链所构成的网络,或是由市场、加工、组装环节与流通环节建立一个相关业务间的动态企业联盟(又称虚拟公司,它是指为完成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等任务而由多个企业相互联合所形成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通过信息技术把这些企业连成一个网络)来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以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来完成单个企业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这样,ERP的管理范围亦相应地由企业的内部拓展到整个行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配送环节、流通环节以及最终消费者。在整个行业中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使多个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ERP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把这些企业的分散计划纳入整个供应链的计划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该供应链在大市场环境中的整体优势,同时也使每个企业之间均可实现以最小的个别成本和转换成本来获得成本优势。例如,在供应链统一的ERP计划下,上下游企业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使所有上游企业的产品能够准确、及时地到达下游企业,这样既加快了供应链上的物流速度,又减少了各企业的库存量和资金占用。通过这种整体供应链ERP管理的优化作用,来到达整个价值链的增值。

  这种在整个行业中上下游的管理能够更有效地实现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管理,以此实现其业务跨行业、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经营,对大市场的需求作出快速的响应。在它的作用下,供应链上的产品可实现及时生产、及时交付、及时配送、及时地交达到最终消费者手中,快速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链增值,以最大限度地为产品市场提供完整的产品组合,缩短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周期,使产品生产环节进一步向流通环节靠拢,缩短供给市场与需求市场的距离,既减少了各企业的库存量和资金占用,还可及时地获得最终消费市场的需求信息使整个供应链均能紧跟市场的变化。通过这种供应链ERP管理的优化作用,达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

  2、ERP在微观上的发展在微观方面:首先是在财务功能上,ERP已逐渐从“帐务”型管理向“理财”型管理发展。企业要想使自己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求生存的同时寻求更大的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又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来运作。目前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生产经营资金不足、资金调度盲目性大的问题,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计划地调度生产经营资金,实现企业财富的最大化,保持企业以收抵支及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避免破产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的生存下去为企业发展和扩充筹集必要的资金,有效地使用资金以实现利润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已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

  “理财”型的财务管理突破了以往只重视帐务管理的观念,首先它要考虑企业投资者的利益,即实现股东(投资者)财富的最大化。企业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在金融市场上以较低的费用成本和较低的风险有效地进行筹资,并将企业的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直接同重要的股东利益相关联,使投资者的资本能够实现高于其资本平均回报的增殖;其次,在日常的业务经营过程中合理安排好企业的资金结构和资金需求量,合理调度现有资金并加强资金控制,尽可能优化和有效地配置资金,使资金管理做到及时筹措、有效投资,以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转和稳步以及超速发展;第三,加强成本的管理、控制与获利能力的分析。既除了要控制每种产品的成本之外,还要对每一个部门或事业部的成本进行考核和控制,这可以通过把不同的部门划分为不同的成本中心,对这些成本中心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使生产和经营的成本缩减到最小,实现企业的成本优化。同理,获利能力分析也是对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部门进行的,可使企业实现有效的利润规划、预算控制及业绩考核等财务管理功能。用户可以按产品/产品组、客户/客户群、地区、销售机构、分销渠道…,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灵活地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的获利情况,辅助管理决策。例如:某企业有多种产品,可以通过对各种产品获利能力的分析来确定那种产品获利能力强,从而在下一计划期内多生产或多进货,也可以对各种产品根据不同的地区来进行分析,以使每种产品都准确地流向销路最好的区域,实现资源最有效的配置;第四,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的资金管理,它是对企业在采购、销售等供应链业务过程及贷款、证券操作等财务业务所产生的、或可能产生的资金流进行预测和监控,从而使企业可以随时监控企业的现金流动状况并预测企业未来的资金情况,企业有多大资金缺口或有多少富余资金,根据这些资金预测信息、企业财务业务目标和原则、及市场信息来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货币市场,为企业业务运作及时、经济地筹集资金或合理安排资金投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五是市场风险管理,主要有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管理两大功能,它可以使企业随时跟踪市场汇率、利率(比如LIBOR、FIBOR)、证券价格等市场数据,然后根据这些市场数据,利用国际通行的方法和数学模型对采购、销售等供应链业务过程所产生的现金流进行风险分析,以确定是否有必要、及如何进行风险防范措施,使企业在恰当的时间、采取合适的风险防范措施,保护和巩固供应链业务运作的经营成果。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的情况下,该模块对企业、尤其是那些外向行企业更具有现实意义。其次,企业面临一个越来越动态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需要处理来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大量业务的信息数据,企业管理必须将战略计划同企业计划相连接,并进行有效的模拟自动处理,这就要求系统能提供各种信息以支持企业组织中的运营、管理及决策功能,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管理人员的需要,运用公司中各部门、各地区的集成信息,以及决策层的知识和智慧来为公司的发展、经营等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决策,提高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使公司获得利润最大化。为此,企业管理的重点逐渐从业务层次的管理转向侧重于战略决策型的管理。例如,SAP公司为了满足全球化企业这种新的需求,推出了企业管理驾驶舱的新观念和新功能,可使企业在进行集体化经营过程中实现集团决策支持,使集团企业决策面向高层次、战略性、大范围的决策管理,它容许企业在最复杂的、动态的环境中进行控制,并使企业的信息流更加畅通,在复杂的结构中实现管理层次上的交流,使决策者将其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公司业务的关键要点上、通过从SAP的业务数据仓库(BW)和企业控制-执行信息系统(EC-EIS)中查看和提取公司的交易和业务经营信息和资料,如财务指标,市场环境与竞争对手的情况,公司内部的业务过程和公司员工的状况,战略性项目的状况等等,从而利用这些信息形成制定公司战略、战术决策的辅助参考资料、来影响和指导决策,并付诸行动,再将该行动转化为利润。

  其主要功能为:

  收集、分析公司业务中产生的信息和资料

  决策者能萃取决策所需的数据

  能让决策者聚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在制定决策时能从不同角度研究数据或观察数据间的关系以便深入了解问题

  提供各种精确的数据,以满足不同决策者及决策作业的要求

  可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多方面、多阶段、多层次的智能过滤服务

  具有决策、控制和预测功能,能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辅助人作出科学的决策最后,ERP将从面向事务处理的管理模式向面向智能、优化管理模式的方向发展,它可使管理人员按照设定的目标去寻找一种最佳的方案并迅速执行,这样就可紧紧跟踪、甚至可达到超前于市场的需求变化,快速作出正确的决策、并以最快的速度执行这些变化。例如,供应链优化管理、成本优化管理、资本优化管理、客户关系和股东关系优化管理、投资的增殖和优化管理、人员设备及资源优化管理等等,以此开发出市场最需要的产品,并实现以最正确的方式、在最恰当的时间内、最好的场所、以最好的设备、用最好的资源、由最合适的人员来进行生产,然后以最畅通的渠道将产品提交到市场、尽快完成资本循环,以实现社会资源在企业间、部门间的优化配置及充分利用。

  同时,先进的IT技术也为这种行业供应链的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手段,如网络技术、Internet/Intranet技术、EDI技术、条码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等,使得供应链或虚拟的企业联盟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在业务往来和数据传递过程中实现电子方式连接;在管理技术上,ERP也为企业提供了从内部到外部各环节上的管理工具。这样,ERP将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功能,来帮助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提供其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三、ERP的发展阶段

  从IT技术的角度来讲,ERP自身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机/工作站技术阶段,第二阶段是客户机/服务器技术阶段,第三阶段是互联网技术阶段。如果说从第一阶段转向第二阶段只是一个技术平台转变的话,那么第三阶段的变化就不仅限于此了,而更是一种业务平台、商业平台和经济平台的改变。互联网的广泛性、共享性和交互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同样改变了商业环境。企业面对庞大的外部信息和快速变化,必须从传统的注重内部资源的管理利用转向注重外部资源的管理利用,从企业内的业务集成转向企业间的业务协同。为此,新一代的ERP产品正在向客户端和供应端延伸,客户端的延伸是客户关系管理,而供应端的延伸则是跨企业供应链的同步管理。这两个延伸又恰好嵌入到网上电子交易中,从而形成了一个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的完整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