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同胞的爱国事迹

2024-05-21 05:11

1. 台湾同胞的爱国事迹

1、台湾爱国先烈翁泽生为振兴中华奋斗一生。
翁泽生,1903年生于台北,祖籍福建同安。早在青少年时代,他就在台湾积极参加和组织了一系列抗日爱国活动。为反抗日本殖民教育,他在父亲安排下到厦门读书,1924年毕业于厦门集美中学,同年考入厦门大学。
1925年,翁泽生转入上海大学学习,积极参与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1925年7月,翁泽生经瞿秋白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3月,由于叛徒出卖,翁泽生在上海被捕,后被押往台北日本监狱。长达6年的牢狱生活中,面对日寇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用生命捍卫党的组织秘密。
由于长期遭受折磨,翁泽生肺结核恶化。1939年3月1日,他获准保外就医,但已奄奄一息,当月19日在台湾病逝,时年36岁。
2、于右任的临终诗
国民党元老在1949年去了台湾,去了台湾后仍然念念不忘祖国。
在于右任临终前,拖着生病的身躯,写下临终诗《望大陆》,诗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3、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
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的干扰,摆脱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返回祖国,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
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分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激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人们。
4、爱国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
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5、余光中对祖国的依恋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2004年11月7日在海口演讲时告诫,台湾应为中华文化做加法乘法而非减法除法,不要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中华五千年的文化。
余光中在此间举行的中国青年文化发展论坛演讲,回答海南大学生关于台湾青年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态度提问时作上述表示。
余老说,一直以来台湾比较重视中国古典文学传承,大学研究或写论文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古典文学。但因政治原因,台湾近年奉行“去中国化”的教育,一些学校考核中国史地时,甚至仅考评学生台湾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这使中华文化在台湾有窄化之嫌。
余老以沉重的语气表示,台湾应有包容的心胸,为中华文化的发扬扩大做加法乘法,而不是排斥的心态,做减法除法。
在中华大文化这个大圆中,所有圆都是同心圆,圆心可以无所不在,圆规(边)则广大得无迹可循!否则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自己民族的本位文化,中国文化将被欧风美雨吹得漂零不堪。
余光中今天为来自海峡两岸的五百余名青年作题为《中国诗歌的天人合一》专题讲座,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信心拈来,娓娓而谈,让海峡两岸的青年们深深体验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好和深远。
他笑言,今天和青年们在一起他也变得年轻了。应学子的请求,余老还现场朗诵了脍炙海峡两岸的《乡愁》。

台湾同胞的爱国事迹

2. 台湾同胞的爱国事迹

蒋中正(1887—1975),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字介石。
1924年任黄埔军校校长。 1926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 1931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
1974年1月18日,南越政⺌府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派兵侵占中国西沙永乐群岛,并与守岛民兵发生冲⺌突,从而拉开了西沙海战的序幕。南沙海军火速支援,无奈越南舰队吨位和火力都有绝对优势,虽然中国海军浴血奋战,但是渐渐力不能支。紧要关头,中⺌央火速调动东海舰队支援。然而,东海舰队必然要通过台⺌湾国⺌民海军封⺌锁的台⺌湾海峡,如何安全通过,成为了中国海军的一个难题。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后,就说了一句话:“直接走!”。
中国海军通过台⺌湾海峡的消息很快被国⺌民党得知,当台⺌湾海军司令唐林向蒋中正请示如何应对时,蒋中正说了闪光的一句话:“你不知道西沙战事紧吗?”蒋中正明白,国共之争属于内斗,但是在外敌入侵的时刻,中国同⺌胞还是会团结一致抗敌的。唐林欲领命而去,蒋中正又指示说:“你们要一路护航,保证舰队安然通过。还有准备补给船,给前线送给养。”最后还补充道:“两⺌岸一家亲嘛”。结果,出乎东海舰队意料。国⺌民党不但大开绿灯放东海舰队过海峡,而且还一路护航,保证舰队的安全。此外,几十艘台⺌湾补给舰开赴西沙前线,为中国海军战士运送食物和澹水。
1月20日,东海舰队如期抵达前线,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海军形成绝对优势,将入侵越军几乎全部歼灭。西沙海战是中国海军史上最光辉的一战,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国共精诚合作的结果。而蒋中正在此事⺌件中的表现让人感动,也让我们对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评价。蒋中正一生最大的功是为保持台⺌湾没有从大⺌陆分离出去,而且坚决反⺌对“台⺌独”。蒋中正曾说过“谁搞台⺌独,我就要谁的脑袋”。

3. 台湾同胞的爱国事迹

蒋中正(1887—1975),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字介石。
1924年任黄埔军校校长。 1926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 1931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
1974年1月18日,南越政⺌府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派兵侵占中国西沙永乐群岛,并与守岛民兵发生冲⺌突,从而拉开了西沙海战的序幕。南沙海军火速支援,无奈越南舰队吨位和火力都有绝对优势,虽然中国海军浴血奋战,但是渐渐力不能支。紧要关头,中⺌央火速调动东海舰队支援。然而,东海舰队必然要通过台⺌湾国⺌民海军封⺌锁的台⺌湾海峡,如何安全通过,成为了中国海军的一个难题。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后,就说了一句话:“直接走!”。
中国海军通过台⺌湾海峡的消息很快被国⺌民党得知,当台⺌湾海军司令唐林向蒋中正请示如何应对时,蒋中正说了闪光的一句话:“你不知道西沙战事紧吗?”蒋中正明白,国共之争属于内斗,但是在外敌入侵的时刻,中国同⺌胞还是会团结一致抗敌的。唐林欲领命而去,蒋中正又指示说:“你们要一路护航,保证舰队安然通过。还有准备补给船,给前线送给养。”最后还补充道:“两⺌岸一家亲嘛”。结果,出乎东海舰队意料。国⺌民党不但大开绿灯放东海舰队过海峡,而且还一路护航,保证舰队的安全。此外,几十艘台⺌湾补给舰开赴西沙前线,为中国海军战士运送食物和澹水。
1月20日,东海舰队如期抵达前线,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海军形成绝对优势,将入侵越军几乎全部歼灭。西沙海战是中国海军史上最光辉的一战,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国共精诚合作的结果。而蒋中正在此事⺌件中的表现让人感动,也让我们对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评价。蒋中正一生最大的功是为保持台⺌湾没有从大⺌陆分离出去,而且坚决反⺌对“台⺌独”。蒋中正曾说过“谁搞台⺌独,我就要谁的脑袋”。

台湾同胞的爱国事迹

4. 两岸人们的感人事迹

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所以是密不可分,如果把台湾分裂出去,历史就没法写。这就是海峡两岸人民的感情基础。台海观澜:2OO6,闽台两地亲情交流感人事迹多  “六六大顺”,“六”在福建和台湾人的眼中,是一个吉祥顺利的数字。回首二OO六年闽台两地亲情的交流,顺风顺水顺情。  九旬阿嬷“回娘家”  阔别故乡七十四载的九十四岁阿嬷郑劝老人,终于回到了金门的娘家,与娘家亲人执手泪涟涟,其情其景,让人感慨又动容。  七十四年前,刚二十妙龄的郑劝离开家乡金门嫁到福建惠安县净峰镇上厅村,丈夫在她怀孕时去了南洋,再也没有回来。郑劝生下一女,女儿和女婿在十多年前先后去世,如今已当上曾祖母的她与三个孙子生活在一起。  七十四年来,故乡金门的山水时常在她的梦里萦绕,她渴望有生之年能回金门一趟,以慰乡愁。  七月十七日,在两岸媒体《厦门日报》和《金门日报》的联手帮助下,九十四岁的郑劝老阿嬷乘坐“新集美”号客轮从厦门和平码头出发,直航金门踏上了金门土地。  金门爱心基金会董事长许金龙表示,两岸热心团体与人士对于两岸隔绝带来不少乡亲离散,有家归不得的历史伤痕十分关注,对已与家乡金门的亲人取得联系的老人家,却因亲属关系、户籍登录认证规定有落差,无法以探亲名义申请返乡圆梦的,可循郑劝老阿嬷模式,在两岸的“人性关爱行动”机制下,一偿他们回家的宿愿。  之后,又有四位在厦门的金门籍阿嬷搭乘新集美号轮船,在与家乡离散数十载之后,重新踏上故土。  厦门市红十字会专门设立“寻亲救助基金”,帮助老家在台湾的老人完成回乡看看的心愿。  八旬老汉“归故里”  定居台北近半个世纪的张养成老人“魂归故里”,让家乡福建安溪的乡亲们感受了“福贵不离祖”的大义。  张养成一九五七年从家乡安溪县大坪乡萍州村到缅甸传播茶文化,一九六二年到台北与妻儿团聚定居台湾。  十一月十八日,八十三岁的老人在台北的家中仙逝。遵照老人的遗愿,十二月二十三日十二时,老伴高锦文率定居在世界各地的数十位子孙,千里行舟,凌波踏海,送老人归故土,让老人归息在安溪大坪家乡的恩泽园,了却老人“落叶归根”的夙愿。  老人的七个子女现分别定居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香港和台湾,都事业有成,孙子辈也开始在各地成家立业。老人生前常说,死后要归葬故乡,这样子孙后代与祖国与家乡的血缘关系才不会断。因为子女一定会回来给他扫墓的。  寻根谒祖“知我心”  四月十九日九时二十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偕家人在祖籍地漳州龙海市马崎村连氏宗祠举行祭祖仪式。表达出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  一个月后的五月二十日,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偕夫人、儿子到漳州平和县江寨村祭祖,实现了祖父等几辈人回祖籍地寻根谒祖的夙愿。“我终于找到自己的根了!”江丙坤说,身在台湾,不忘平和江寨同宗同源的宗亲,更忘不了祖先的“根”。  十月三十一日,《金门日报》总编林怡种历经二十多年的多方寻找,托了许多人,上网和上图书馆找了许多资料,还亲到两次泉州,终于在这一次找到曾祖的原乡——泉州市丰泽区城东街道前头社区。百年思乡情切切,今朝圆梦泪涟涟。看着原乡的祠堂、家园,林怡种感慨万千。  一桩桩一件件,闽台缘远流长的血脉亲情,在两岸的交流中得到了延续。

5. 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事例

台湾(Taiwan)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 东北邻琉球群岛, 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台湾岛面积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7成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变化大。由于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之交界,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丰富多元。
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较显著之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南宋澎湖属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设巡检司;明末被荷兰和西班牙侵占; 1662年郑成功收复;清代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分治至今。 
台湾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缔造了举世瞩目的台湾经济奇迹, 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于1990年代跻身发达经济体之列。台湾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半导体、IT、通讯、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全球领先。 
台湾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原住民族的南岛文化亦有影响, 近现代又融合日本和欧美文化,呈现多元风貌。

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事例

6. 两岸同胞的感人事迹

  一:

  去年金秋时节,橙黄桔绿,台柚飘香。笔者慕名来到闻名遐迩的“台柚之乡”———井研县千佛镇采访,看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果农们精心遍植着一种身世不凡,色鲜味美,经济与社会效益俱佳的柚树———梅湾台柚。 去年是这里的台柚生产形成基地规模,走上产业化之路,取得辉煌成绩的好年景。据介绍,该县台柚已发展到400万株,并在千佛镇建立了优质台柚基地,在研城、宝五、三江、石牛、门坎、高滩等乡镇形成了台柚重点种植区;全县已有台柚挂果树130余万株,产果4000余万个,产值达到6000至800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可从台柚生产中增收150至200元。而千佛镇已有柚树100万余株,其中挂果树已达60至70万株,产果300至400万个,销售收入可达1000万元左右。笔者透过车窗,看到专门销售台柚的“佛柚街”,沿街两侧,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挤满了成千上万参与台柚交易的果农和客商。果农们一个个笑逐颜开,乐不可支地把出售台柚获得的大把大把花花绿绿的票子装进鼓鼓囊囊的腰包。客商们则带着满意的神情,忙着把刚采购到的台柚运往成都、北京、重庆、广州等地销售。 在镇政府接待室里,热情好客的主人给我们送了几个台柚,让我们品尝。我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那馨香扑鼻、鲜美异常、甘甜可口,令人爽心悦目、残涎欲滴的台柚果肉,一边摆起了有关梅湾台柚的龙门阵。据说,当地知名人士、清代乾隆年间户部给事中和翰林学士雷轮,奉乾隆皇帝御旨巡视台湾政事时,有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人称“神医梅”的梅姓同乡医生随行。一天,雷轮巡视到一个头人家,正好遇见头人小女身染重病,四处求医问药都不见好,于是雷轮便叫梅医生给小姐把脉看病。梅医生一看,见是寒热入肺症。于是对症下药,施以清热发寒,表里两解之剂,没几日,梅医生药到病除,那小姐就病好如初了。头人父女千恩万谢,要以重金相送,可都被雷轮和梅医生谢绝了。雷轮在台湾三年巡视期满,离任回朝。临行那天,台湾百姓依依不舍,夹道相送。雷轮挥泪告别,好半天才离开巡府,出得城来,踏上归途。这时,忽然从路旁的送行人群中走出一个人来,上前拦住雷轮车驾,毕恭毕敬地拱手作揖说:“雷大人荣归,小人来迟一步,望大人恕罪!”言毕用手一招,侍候在侧的家人连忙抬出3株台柚树苗,放于雷轮面前,雷轮一看,见此人正是当年让梅医生为其女儿治过病的那个头人,忙说:“头人何罪之有?倒是我行色匆匆,未到府前告辞,还请海涵。”那头人百感交集地说:“雷大人巡视台湾,台湾百姓感恩不尽。小女又呈大人打救,恩重如山,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我知道大人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没啥送的,特将我房前这3株柚树苗相赠,万望笑纳。”雷轮见那头人诚恳之心,溢于言表,便应允说:“那好吧。我把这台柚树苗带回大陆,种到家乡,也可使子孙后代不忘台湾父老!” 这3株台柚树苗被雷轮和梅医生带回大陆,栽种到家乡梅家湾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不久即繁花盛开,硕果满枝。这种柚果风味特异,其外形之美观,香味之浓郁,果肉味道之甘甜,易于储存之便利,既是食用之美味,又是馈赠之佳品,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和交口称赞,被誉为“柚中之王”。当年的三株柚苗,不断生育繁衍,到今天连片成林,硕果累累的400余万株柚树,已成为雄据一方的支柱产业。 这些年来,伴随梅湾台柚的发展和崛起,海峡两岸人民共话台柚,友好交往,情系祖国,心系统一的感人事迹更是层出不穷。1987年,一井研籍台胞回家乡千佛梅湾探亲时,亲手栽下3株台柚树苗,作为纪念,寄托情思。如今,这3株柚树已经枝繁叶茂,开花结果。那台胞探亲期满,植柚返台后,给家乡亲人寄来一封书信诉说植柚衷情:“……草木也有相思意,人生岂无还乡情。我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亲人早日团聚……那几棵梅柑树该是枝繁叶茂了吧,这是我留给儿孙的唯一礼物。总有一天我要尝到亲手种的梅柑!……人生如梦,唯盼梦归故土呵!” 写到这里,笔者的耳边蓦然响起了几句曾在这一带流传的梅湾台柚歌谣:“梅家湾的柑子香又甜,香甜的柑儿数梅湾。提起梅湾柑哟,想起日月潭;兄弟姐妹同祖先,骨肉要团圆……”。

  二:

  蕲春台商孙永延 热爱家乡的感人事迹
  12月6日,《台商孙永延》一书首发式在蕲春县人大会议室举行,首发式由县政协副主席郑孟新主持,出席首发式的有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田文国,县人大常务副主任甘才志,县政府副县长石玉艳,以及原县政协主席徐国生及来宾50多人。他们高度赞扬蕲春旅台同胞孙永延先生长期致力于投资家乡经济建设,竭尽全力,呕心沥血,作出的显赫业绩和重大贡献。从1992年起,孙先生先后为家乡兴办了3家台资、台属企业。他的一片爱国爱乡赤子炽情令人敬佩,并一直为们所传颂。   孙永延先生生于1932年,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人,1948年进南京金陵兵工厂,次年随厂迁往台湾基隆,后任台湾颐明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为台湾最大的汽车制造厂裕隆汽车制造厂做汽车配件30多年。孙先生在台生意红火,积蓄渐丰,但故土乡情和骨肉同胞在他的心里留下抹不去的思念,他总忘不了故园乡亲。1987年底,海峡两岸初开交流之门,他极为振奋。1989年他从台湾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蕲春探亲,与县台办的工作人员一起参观了一些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企业。后来他又多次回乡探亲,当他耳闻目睹家乡的发展变化非常兴奋,但了解到乡亲们还不很富裕时,怎么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决心要回乡投资,为家乡做点有益的事情。
  蕲州镇大畈头村于1989年办起了一座造纸厂,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债台高筑,到1991年底,总负债56万元,濒临倒闭,镇政府决定拍卖该厂。这时,正逢孙先生从台湾回乡探亲,经一番调查磋商,孙先生以56万元人民币全盘接收债权债务的形式买下了蕲州造纸厂。随后将厂名改为蕲州永昌万利造纸厂,重新制订复兴规划,然后交给外甥孙嗣全经营。这是蕲春县第一家利用台资兴办的台属私营企业。孙嗣全按舅舅的经营方案,励精图治,开发新产品,使企业起死回生。为了发展壮大,孙先生又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如今,该厂年产万吨高光彩色喷墨打印纸工程项目已建成投产,现拥有9条生产线,设备50多台套,年产相原纸、铸涂纸、白卡纸、底层纸、彩喷纸、高光相纸等各种规格产品3万吨,已成为一家集科研、造纸、涂布加工、分切包装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700万元,流动资金1300万元,2007年产值8000万元,上交税收220万元,成为蕲春私营龙头企业和纳税大户。并先后帮助启动4家亏损企业,安排400多名下岗职工就业。该企业被评为黄冈市10家台属红旗企业和湖北省优秀台属民营企业。
  办好“永昌”这个台属企业,旗开得胜,更激发了孙先生在家乡投资的兴趣和热情。1992年,改革开放推动了两岸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孙先生又奔波于台湾与蕲春之间。他说,蕲春的石英石矿产资源丰富,可蕲春只卖石英石原料,何不找一个玻璃制品商来蕲春开发玻璃制品业呢?孙先生说到做到,竭力把愿望变为现实。他回台湾后,找到了与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好朋友、曾留学德国的玻璃制品专家、台湾新竹永阜企业公司董事长彭作孚先生。二人曾两度到蕲春考察,决定在蕲春办一个强化玻璃盖厂,走平板玻璃再加工增值的路子。于是,台湾颐明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台湾新竹永阜有限公司与蕲春玻璃制品厂3家合资成立了蕲州阜明玻璃有限公司。台方两企业提供设备技术,蕲方提供厂房土地水电设施, 1993年动工兴建,当年建成投产,主要生产强化玻璃盖,为玻璃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可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该合资企业经营亏损,最终停产。尽管如此,孙先生决定暂不把阜明公司经营失败的事告诉还想到蕲春来投资的其他台商,孙先生后来又带领新的台商仍继续投资农畜牧业,孙先生这种矢志不逾、百折不挠的爱乡情结尤为令人敬佩。
  1997年孙先生与蕲春籍台胞李竹荣、高济美先生带着台湾养猪协会刘纯佳等6位台湾籍台胞,在蕲州镇土台村承包荒山荒滩550亩,兴办台资独资企业蕲春永佳农畜牧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700万元人民币,养殖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等优质瘦肉型猪3000余头。
  前几年,“永佳”公司因猪价市场低迷,当初的股东都抽身而去,但乡情不泯的孙先生决不放弃,“永佳”由他一人一直支撑到现在。1995年孙先生曾患心脏病,做了血管通畅手术;两年后,又做了气球扩张手术;1998年,被迫开刀,做了心脏“搭桥”。由于身体原因,孙先生像一只候鸟,每年回到家乡,入冬时节,天一冷他从蕲春飞到台湾;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天一转暖,他又从台湾飞回蕲春,整天呆在“永佳”猪场。
  孙先生苦苦支撑了10年,2007年终于初见成效,“永佳”猪场第一次实现盈利。孙先生说,“不赚钱我干,赚钱就让股东们干,他们会回来的”。“把猪场办好,会有更多的台商来蕲春投资,让家乡脱贫致富”。
  桑梓情愈浓,报效心愈切。如今,孙先生年近八旬,仍为家乡的发展而操劳着。
  孙先生兴厂办场热爱家乡的感人事迹先后被黄冈市委机关刊物《黄冈通迅》和《湖北与台湾》网刊载,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周震亚等通过大量走访,深入座谈,广泛搜集素材,经艺术加工编著《台商孙永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全书共10章,15万余字,文字活泼流畅,图文并茂,展现了台商孙永延先生的风雨人生,讴歌了孙先生一片爱国爱乡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