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是一种什么文体?

2024-05-11 23:46

1. 八股文是一种什么文体?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一、正面
1、让科举能够发挥朝廷选任人才的功用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开启中国科举取士制度之先河,通过科举考试,按成绩来选取任用人才。科举考试由唐、宋时期的重视个人才气的诗赋、策论转而为明代的以《五经大全》的儒学经义为主,乃是科举制度为追求公平原则的落实。但是由于考试范围的限定化以及题目的不断重复,再加上参与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幅的增加,因而造成了士子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废书不观”等坏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经由科举市场决定政府人才来源所必须承受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于是在科举题目上出现了截题、搭题以及在文章写作上出现了综合了诗赋、策论的八股文等应变措施,这也就是说士子对于题目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在八股文章的写作能力上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水平,才能进一步的获取考官的青睐。
2、是诸儒在经学义理诠释方面沉淀升华所得的规范准则
明初大儒唯程朱之式是依,是一种普遍现象,故其于诸子学之观点亦因仍于程、朱,宋濂、解缙以及薛瑄等皆是如此。在明成祖永乐年期修撰的《五经大全》,如以科举制度的发展来看,顾炎武曾质疑“仅取已成之书,抄誊一过,上欺朝廷,下诳士子”、“…故使治经者以宋儒朱考亭先生之说为宗。上之所取,士之所以取于上;师之所教,弟子之所以传于师,其说皆必出于是。
上之所以取而不出于是,由变礼易乐,叛于时王之法也,无所逃当世之责;师弟子所习而不出于是,其罪若伪符节尺量之罪也,徇于路者得而讥之。”,可说是经过宋、元以来,诸儒在经学义理诠释方面的沈淀以及升华所得出的一个共同的规范准则。况且,文章的好坏较难有统一准则,八股文有固定格式,相对来说评判较为公正客观,争议度相对减少。
3、引发研究古籍文理的风气
在八股文对于外在形式上的“学古”以及风尚的追求之下,士人逐渐重视秦汉典籍于时文方面的运用,因此此时编纂的诸子学书籍也以尽量能符合士子的需求为首要,因而产生了对于古籍进行文章行文脉络的文理、文气以及文法、文句的评点书籍,
如沈津《百家类纂》、陆可教、李廷机《诸子玄言评苑》、陈深《诸子品节》、焦竑、翁正春、朱之蕃《新锲翰林三状元会选二十九子品汇释评》、焦竑、翁正春《新锲二太史汇选注释九子全书正集》、归有光、文震孟《诸子汇函》、陈仁锡《诸子奇赏》、郭伟《新锲分类评注文武合编百子金丹》、谭元春《庄子南华真经评》、孙、钟之衣《六子全书》、钟惺《老子文归》、陈继儒《老子隽》等书籍的产生皆是为应科举需求而为之评点。
二、负面
1、对学术的影响
八股文题目,内容,格式都限制太严。考生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因此扼杀了作者的创意。结果造成八股文内容空洞,专讲形式,成了文字游戏。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专研析八股文,但八股文的限制太严,而且题目限于经书,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程朱义理之学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下逐渐僵化。顾炎武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2、对政治的影响
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竭尽一生精力钻研八股文的写法,对政治,社会实际情况缺乏了解。而有些读书人亦对人情世事缺乏了解,一旦为官,缺乏足够的知识来应付民间大小事情,只好委任幕僚师爷及下级官吏决策事宜,使得吏治日渐败坏,政治难上轨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股文

八股文是一种什么文体?

2. “八股文”是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八股文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八股文在明清时期达到发展巅峰,明清中后期将“四书五经”的内容概括进八股取士中,内容需要使用古人语气,句子的长短、字体的繁简、声律都有严格的限制。八股文的发展意义在于其被作为历朝历代科举考试的借鉴。
它是一种以默写的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文体。通过对四书五经中的主要论点来立题,以特定的文体去阐释文题,文章的具体包含承题、起讲、议论、入手四个方面。
所谓的八股指的就是从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末尾处会有相对应的百十字的总结,在文章里每一组中需要出现排比样式的对偶性文字,共拼成八股。
到了后期明朝时,八股文的发展到达了一个顶峰。
其中经义开始转变为八股文,八股文的具体写作形式也发生了改变,按照应试者必需按照固定的体裁去写经注,不得自由发挥。到了清朝后,八股取士在形式上还是继承的以往,只是做出了一些小的调整。当然,在后期由于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向皇帝表明此应试的形式简单且无实际用处,最终在1663年八股文被废除。
八股文发展的意义在于对古代的朝廷选拔人才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通过命题写作的形式让科举制的考生增加自己的知识水平,由于八股文中所考察的内容是四书五经中的内容,所以要求人才全方面发展。
同时,由于八股文的写作体裁的独特性,也是儒学在经学义理中的全方面的体现和对写作的规范进行了约束。当然,这样写出的八股文对于当时的社会实际意义并不大。

3. 八股文是什么文体?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由宋而后,直至清末废科举,读书人自启蒙识字到开笔作文,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四书、五经,学习这些,考试这些。八股文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基础,学习内容下的产物。八股文的题目全出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扩展资料: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这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
元代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了。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 
进入21世纪,八股文现象仍然存在。比如很多英语作文,采用固定的模板来写。甚至一些考试中,如果不采用推荐的格式和模板,阅卷老师就会对此作文打低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股文

八股文是什么文体?

4. 八股文是什么文体?

八股文(英译: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扩展资料:
主要内容
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作为起讲后引出正文的突破口。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股文

5. 八股文的文体发展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 赅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这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元代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了。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顾炎武《日知录》中说道:“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如《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如《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若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是为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般,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人相传谓之八股。长题则不拘此,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

八股文的文体发展

6. 反对党八股的行文脉络

反对党八股的行文脉络如下:
1、学习本文纲举目张、结构严谨的论证特点。
本文以反对党八股立论,作为统领全篇的纲。依据论述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题,即“清算党八股,清除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藏身的地方”。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分析其根源并指出克服的方法。第三部分,指出反对党八股的重大意义。全文纲举目张,主题鲜明,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第一部分,作者开宗明义:“我现在想讲的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怎样拿党八股做它们的宣传工具,或表现形式。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如果不连党八股也给以清算,那它们就还有一个藏身的地方,它们还可以躲起来。
如果我们连党八股也打倒了,那就算对于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最后地‘将一军’,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短短数语,就把反对党八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呈现了出来。接着,分析了形成党八股的历史原因,又照应主题,指出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一下党八股的坏处在什么地方”。

如何分析?作者幽默地说:“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这句话是第一部分的结尾,又具有照应和过度的作用,由此引出了第二部分,列举党八股的八大罪状。
2、学习本文“分项列举,边破边立”和“摆情况—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论证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党八股八大罪状的具体分析,也是全文的重点。作者运用“分项列举,边破边立”的方法,一条一条列出党八股的罪状。对于每一条罪状的陈述,大体上是顺着“摆情况—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思路展开的,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和论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