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要构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2024-05-04 14:38

1. 我国要构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我国要构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内容是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
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已经进入新阶段,需要加快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采取新的对外开放战略、自主创新战略、贸易运行预警体制和摩擦应对机制建设等措施,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特点:
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开放经济强调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尽可能充分的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一般而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

我国要构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2. 过去五年,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什么稳居世界前列

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总结了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其中提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建立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二是形成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
三是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四是打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拓展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战略性的新坐标下,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新时代,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只有继续扩大开放,才能带来各种各样经济要素的交换,通过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竞争,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对外投资健康发展,实现商品、资本、技术、人员、服务、信息、数据等多维度要素与世界的有效交流与交换,推动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格局。
在优化区域布局中,一方面,沿海地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领域拓展;另一方面,要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西部地区应成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进一步拓展陆海通道。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扩大中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
参考资料:中国经济网—李钢: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3.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包括哪些方面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主攻方向,也立足当前,提出了不少重要举措,主要包括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三大方面。

  一、“放宽投资准入”。 第一、在政策法规上,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第二、在开放领域上,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第三、在对外投资主体上,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第四、在实施途径上,通过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第五、在管理体制上,要求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完善领事保护体制,提供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扩大投资合作空间。

  二、“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当今世界,由于 WTO 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不少国家和地区在积极探索建立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区,主要经济体纷纷将商谈自贸区作为重要战略推动,自贸协定已成为大国开展地缘政治和经济博弈的重要手段,例如美国正在推动的 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TIP(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面对新的国际贸易体制规划,为了确保我国在全球自贸区格局调整中不被边缘化,更好地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决定》提出了四个新,即“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新战略思维;“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形成新的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的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的新网络平台;同时也提出“扩大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开放合作”。

  三、“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早在 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就提出了实行全方位开放的问题。20 年来,我国内陆沿边开放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与沿海开放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此次《决定》进一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明确提出,一是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二是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四是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加快沿边开放步法;五是推进内陆地区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最终通过内陆沿边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包括哪些方面

4. 我国为什么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从外向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一词之差,既预示着中国经济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又意味着需要构建一套新的体制


   “要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合作的主动。”日前,有权威人士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伴随我国发展阶段的转换以及国际经济格局的变迁,中国经济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需要为未来几十年健康持续更高水平的发展作出谋划。
  回首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依赖出口和招商引资双轮驱动的传统外向型经济模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可谓‘功德无量’。”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谈道,作为一个GDP已跨过10万亿美元大关、年外贸总额达到4.3万亿美元以上的超大规模经济体,如今传统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利好正在削弱,新常态下其不可持续性也越来越明显。
  “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外向型经济模式基础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要求,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采访中,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强调,要看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层联系。“改革进入深水期,要动很多人、部门的利益,困难在所难免。”邢厚媛认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可以通过全方位开放来促进改革,加快推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其实,以往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体制,但是不规范的、支离破碎的。”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认为,如今需我国通过建立起市场配置资源的新机制,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空间等等一系列举措,来推进对经济体制各个环节、层面的改革,最终形成一个真正完善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这将为我国经济发展谋求更长远的新‘改革开放红利期’,来助力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并推动全球经济的进步。”他强调。
  从重招商到重制度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73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1%。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保持稳定的同时,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高达24.8%,成为外资眼中的“香饽饽”。
  在邢厚媛看来,全球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60%左右,发达国家在70%以上,我国与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显然,外资投资领域的这种变迁,可以“带动国内服务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符合高水平引进来的要求。”
  因此,邢厚媛认为,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过程中,需要“从过去更加注重制造业的开放,转向在做好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全方位开放,尤其是要分层次、有重点地着重放开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
  其实,此前成立的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就已将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作为核心内容。近日,国务院又批准北京市这一全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的省级行政单位开放金融、科技、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养老、IT六大领域的试点,这是“我国吸引外资扩大开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过去外资来中国主要看重的是要素成本优势,而现在则更多的看重中国市场,并且中国市场还在转型升级。”张燕生补充道,这就注定了中国会持续对外资形成吸引力,也就解释了在诸多不利因素作用下,201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同比下降8%,而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则保持增长3%的深层原因。
  因此,新阶段,就需要政府“脱离以往注重提供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旧思维,转变为注重健全外商投资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外资环境。”专家们普遍认为,这就需要着力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需要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例如,制定新的外资基础性法律,将规范和引导境外投资者及其投资行为的内容纳入外资基础性法律。
  “而对于外资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活动这些一般性内容,应该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由统一适用于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这将有利于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营造规范的制度环境和稳定的市场环境。”权威专家讲道。
  另一方面,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外资管理体制,重在事后监管,我国需要适应外资管理体制的变迁趋势,进行相应改革。”桑百川认为,通过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既能提升外商投资监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还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外资活力。
  当然,权威专家也强调,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的全方位开放也是建立在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之上的。
  “在对外资开放的过程中,涉及国家安全的部门、行业需要进行一定的安全审查这也是国际公认的惯例。我国现在需要做的是顺应开放趋势,修订完善安全审查的机制。”
  健全“走出去”战略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巨大产能,并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并且部分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邢厚媛讲道,尤其是面对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需求下降,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贸易摩擦加重的现实,传统的对外商品贸易面临挑战。
  “无论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条件,都在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从传统的商品贸易转型为资本经营、跨国生产,这是大势所趋。”
  “但是,‘走出去’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也是事实。例如,外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我国依然缺乏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战略等等。”权威专家就认为,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走出去战略的统筹谋划和指导,着眼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境外投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区域、国别规划体系,对企业走出去进行服务指导,提供政策支持和投资促进,“并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信用体系,以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
  另外,权威专家认为,健全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也极为重要。这就不仅需要政府保障我国境外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还要“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完善领事保护制度,提供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以推进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主体,因此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邢厚媛告诉本刊记者,中国企业自身也要进行战略系统升级,制定中长期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做好市场调研、依法经营基础上,满足东道国对中国技术、产能、资本的需求。
  “同时,中国企业要创新对外投资的合作方式,采取分工合作,集群式走出去,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产业配套,形成合力,避免单打独斗。”
  邢厚媛特别提到,由于部分投资国,尤其是部分不发达国家,其产业配套能力比较落后,单个企业在当地立足比较困难,企业抱团会相对容易得多。“目前,我国企业在国外建立的众多合作园区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模式。”
  此外,邢厚媛还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并且我国已经是不少沿线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主要投资来源地。
  “目前,政府的着力点应该更多地做好中观设计,做好与沿线国家的产业、政策对接,为企业投资合作提供便利,营造更好环境,而企业则是更好的研究市场,确保实现盈利。”
  引领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要从全球经济规则的接受者,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桑百川告诉本刊记者,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建设,需要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积极主动、灵活、多途径地参与全球经济体系,通过提出更多的新主张、新倡议和新方案来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体系规则和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一方面,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自由贸易区战略。
  桑百川认为,“区域主义经济日益成为国际贸易规则制定重要平台的背景下,中国要通过适时启动与其他经贸伙伴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与更多的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来使得中国主张的经贸规则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
  另一方面,要巩固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在桑百川看来,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中依然是主渠道,我国要加以维护并坚持均衡、普惠、共赢原则。
  “无论是联合国、WTO、G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金砖国家、欧亚联盟,中国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和主张,展现自己的影响力。”
  此外,专家们普遍强调,“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仅能推动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同时也是我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发挥全球经济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张燕生就认为,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可以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行动,理解中国的理念,能够反映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既维护我国利益,又促进共同发展的意图。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沿线国家反响强烈,一些国家正在着手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有效对接,有的合作项目已有成果。”权威专家告诉本刊记者,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宫超  

5.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既包括经济体制有包括什么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ABDE),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
A. 文化体制 B. 政治体制 C. 管理体制 D. 社会体制 E. 生态体制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既包括经济体制有包括什么

6.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内容包含哪些

第一,互利共赢是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必须始终秉持的时代理念。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互利共赢是引领我国扩大开放的重大理论创新,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第二,多元平衡是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必须始终把握的内在特征。现在看,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还将持续低迷,尤其是欧美日等传统市场消费疲软,进一步推进市场多元化更具现实意义。同20世纪90年代相比,目前多元化的内涵也在向深度拓展。不仅要重视出口市场多元化,也要强调进口市场多元化;不仅要重视引资来源多元化,也要强调走出去市场多元化。第三,安全高效是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要求。维护经济安全,最根本的是要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权。提高开放效益,最根本的是要破解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必须促进对外开放从注重规模速度向讲求质量效益转型,从依赖外源动力向立足内生动力转变,从扩展市场广度向挖掘市场深度跨越,从发挥低端要素优势向形成高端要素新优势提升。

7. 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有关史实,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2.列举

1.2001年加入WTO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2功绩: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
弊端:斯大林体制超越了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经济管理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有关史实,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2.列举

8. 你认为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第一,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对外开放,我国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拓展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意、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改革开放。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决不能有任何动摇。【摘要】
你认为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依据是什么?【提问】
      第一,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对外开放,我国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拓展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意、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改革开放。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决不能有任何动摇。【回答】
第二,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必须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还要看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如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等等。解决这些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要靠发展,也要靠改革,靠开放。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改革创新,从制度上消除发展障碍、化解发展难题、提供发展动力;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顺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顺体制机制,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回答】
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经过30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在经济体制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格局已经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得到发挥,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惯例接轨的对外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的框架已经搭起来了,基础奠定了,整个国民经济开始按照新体制的轨道和规则运行。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制度层面还有缺陷,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社会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经济法制还不完备,经济效率不高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与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相适应。我国体制改革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对外开放还要继续扩大。我们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