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进行需求分析

2024-05-05 21:21

1. 产品经理如何进行需求分析

本文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产品的定义、需求的定义、挖掘需求、需求分析。前两个模块主要讲解概念,后两个模块主要讲解方法论。个人认为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方法论同样重要,只有深刻的理解概念,才能支撑方法论,做出合理的判断。
  
  1  . 什么是产品 
  
 在互联网环境,都提倡以用户为核心,满足用户需求,产品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满足用户,产品的本质也就是商品,用于交易。
  
  产品具备交换价值 
  
 产品可以被交换,才具备价值。网络红人手工耿创造了一台倒立洗头机,这台机器就不是产品,它不具备交换价值,因为没有人在平日会倒立洗头。如:爱情、忠诚、友情这些也不是产品。
  
  2. 什么是需求 
  
 假设你是一家电影产品公司的产品经理,下图中这3种情况,哪种才是用户的需求?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弄懂需要、需求、欲望之间的关系。
  
  需要(Needs):  人  的基本需求 
  
  需求(Demands):  人有能力购买某个产品具体的欲望 
  
  欲望(wants):  人的想达到某种目,且超过目前的能力范围 
  
 根据上述需要、需求、欲望的定义,来解答上面的案例。
  
 “我要看电影”是用户的需要,因为电影是这个行业的基本要素,你必须提供看电影的服务。就如同理发店一定会提供理发服务。
  
 “我要花15元购买VIP,去看电影”,这是用户的需求。为了看电影,用户需要花费15元购买VIP,这15元是是在用户能力范围之内的。
  
 “我要免费看所有电影”,这是用户的欲望,很难满足,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因为电影资源在厂商手上,厂商希望通过它来商业变现,不可能全部免费开放。
  
  满足用户的“需要”是产品在行业的立足之本, 也是行业的门槛,这个“门槛”在大部分行业一定的成熟的方案,且实现难度低,可以通过收集市面上的产品,它们的公共点就是行业的“门槛”,如:OA系统的签到、审核功能,即时通讯的IM聊天功能等。
  
 行业的门槛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市场的发展,行业的门槛会不断上升。如:早期的网吧只要提供上网功能就行,对电脑配置没有太大要求。现在的网吧必须达到一定的配置,如:处理器必须达到I5,显卡要达到XX标准。
  
  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产品的核心功能、壁垒, 主要帮助公司实现商业价值,这个点很庞大,以本人B端的从业经验来说,如果想让用户付费,就让用户有感知。产品需要告知用户,它帮助用户节约了多少成本,提高了多少效率,带来的了多少营收,这样的数据最好在月报或者年报中展示。需要记住一点, 满足用户需求并不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上,产品给用户是“多”,用户给产品是“少”,  这样用户才愿意付费 ,这需要做到规模化、批量化。
  
  满足用户的“欲望”通常用于产品拉新、促活的手段 ,如:商品打折、拼团活动、送优惠券等,用户只需要付出极低的代价就能满足自己的欲望。
  
  3. 挖掘需求 
  
 能够直接获取的需求,价值都不大,有价值的需求它就像土里面的金属,需要挖掘。
                                          
 以上图的抖音为案例,我们在挖掘用户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入手。
  
 纵向: 采用“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方法 ,提取用户回答的关键字,不断的明确用户所说的场景。
  
 横向: 提取用户回答的关键字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不断的扩充用户场景。如:用户的需求为休息,那我们就需要明确用户是想睡觉还是不想工作,如果是睡觉,那我们是不是要准备一张床;如果是不想工作,那么用户的工作量是不是太多了,有什么办法减少工作量。
  
 纵向和横向的交点就是用户的需求/需要/欲望,如抖音案例:纵向挖掘出用户想看的内容为可爱美女跳街舞,横向挖掘出用户想看的内容为帅哥跳街舞,那么横向和纵向的交点为街舞,用户其实想看的是街舞,与帅哥、美女没有关系。
  
  4. 需求分析 
  
 挖掘到用户的需求后,我们就需要分析需求,需求分析大体有HMW、竞品分析、数据分析3种方法,这里介绍HMW这种需求分析方法。
                                          
 HMW分为5个步骤:
  
 明确用户场景问题;
  
 HMW分解问题;
  
 发散思维头脑风暴;
  
 分类排序;
  
 流程与原型设计。
  
  1)明确用户场景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需求中的用户场景问题, 可以参考5W1H模型, 如:什么用户,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
  
 以下举几下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明确问题还需要明确背后的目的,以及所带来的价值。其中价值具体分为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
  
 商业价值:能给公司带来什么,可以是营收、品牌传播、用户获取等等。
  
 用户价值: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可以是工作效率的提升,更好的操作反馈等等。
  
  2)HMW分解问题 
                                          
 分解问题可以从积极、转移、否定、脑洞、拆解这几个方面入手。 以用户的购买率低为案例 ,用HMW方法来分解这个问题。
  
  积极 
  
 积极:以用户为中心,挖掘对用户正向、有意义、方便、有趣点。
                                          
 我们可以看游戏行业在“积极”方面的做法,游戏行业的用户获取成本高,发行时间短,对用户的“固化”手段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一款游戏通过数据反馈,用户连续7天登录游戏,用户的留存率达到50%,连续30天登录游戏,用户的留存率达到90%。该游戏通常会采用以下两个做法
  
 签到:用户每天签到可获得一些小奖励,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一次大奖励,连续签到30天获得更大的奖励;
  
 连续不断的正反馈:用户在前期获得高频率的正反馈,如:礼包领取,快速升级、极品装备易获取等等。增加用户的沉没成本。
                                          
  转移 
  
 转移:他人/第三方来驱动用户做某一件事。
                                          
 以游戏行业为例,游戏产品通常会设计好友上线提醒和团队任务功能,让用户的好友和相关任务驱动用户提升游戏的活跃度。
                                          
  否定 
  
 否定:我们不去做某件事也能达成目的或用户不得不去做某件事。( 逆  向思维 )
                                          
 这里举一个逆向思维的例子,如:一家公司推出一件爆款女性衣服在线下门店销售,这件衣服用户拿起和试穿的次数很多,但购买率很低。
  
 首先我们可以提取到的关键信息:
  
 这件衣服的曝光率很高;
  
 用户很喜欢这件衣服。
  
 按照正常的思考路径,我们会思考衣服的定价、当前季节、门店的服务等等这些因素才导致衣服的购买率低。
  
 用逆向思维思考,假设用户成功购买衣服,用户会穿着这件衣服上班、逛街,那么是不是这件爆款衣服不适合在公众场合穿,才导致购买率低。
  
 这里介绍两种逆向思维的是思考方式
  
 果到因:正常的思维是由因到果,逆向思维需要从果逆推到因,如:用户的购买率低,由购买率低推导出是什么因素导致购买率低。
  
 假设相反结果:设立结果的反面,如:用户的购买率低,如果用户的购买率高,那需要具备什么因素。
  
  脑洞 
  
 脑洞:头脑风暴。
                                          
 站在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关键在于思维不受限,需要天马行空。可以组织设计、研发、测试、市场等同事一起进行头脑风暴,产品经理从中进行协调,引导头脑风暴的方向。
  
  拆解 
  
 拆解:分解用户的行为路径。
                                          
 用户的行为路径分析需要结合用户的相关数据,这部分后续会专门用一篇文章来说明。
  
  3)发散思维头脑风暴、分类排序、原型设计 
  
 发散思维头脑风暴、原型设计没有具体的方法论,不做重点说明,其中分类排序会在下一篇文章来讲解。
  
  5. 总结 
  
 本文介绍了需求分析的方法论,方法论只是“术”的层面,行业的经验,行业的理解才是“道”的层面,只有“术”与“道”的结合才能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如何进行需求分析

2. 产品经理需求分析的方法汇总

产品概念筛选之后,就需要投入资源开始推动项目进度了。首先要进行的就是需求采集,需求采集在产品研发和迭代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就像前面几篇文章所讲的,产品为满足需求而生,有了需求才有了产品前进的方向。 一般面对需求,要经过需求采集、需求验证、需求转化等过程,那么需求采集的方法有哪些呢?需求采集完了之后,如何进行有效转化呢?下面一起来探讨一下。
  
 需求的采集分类维度有很多种,下面主要阐述两种分类维度。
  
 1.第一个维度:直接采集与间接采集
  
  直接采集和间接采集分别对应着一手需求和二手需求 。区分一手需求和二手需求最主要是看需求是原始的还是加工过的,比如直接从用户采集的,那就是一手需求,而从行业报告、数据资料采集的需求那就是二手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看需求的提出者,如果需求提出者就是用户自身,那就是一手需求,如果需求的提出者是转述的需求 ,那就是二手需求。
  
 直接采集可以保证自己的产品更真实、更准确、更接底气,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保证采集到的需求有一定比例是直接采集,而对于二手需求,则要带着问号去看,要进行需求的深挖,防止需求被曲解。但是,某些二手需求比如客户反馈周报是已经经过整理的,准确性实用性都比较能得到保证,使用效率也更好。因此在实际需求采集工作中,也要灵活使用直接采集和间接采集。
  
 2.第二维度:Z字采集法
  
 Z字采集法的四个维度,说和做、定性和定量,用两个关键轴进行联系。两条关键轴将这个方法分成了四个象限,分别叫做定性地说、定量地说、定性地做、定量地做,这个路径恰似一个Z字,所以又称Z字采集法,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每一个象限都对应一种常见的需求采集方法,分别为用户访谈、调查问卷、可用性测试(即通过观察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发现需求)、数据分析, 比如在产品的规划阶段,听用户定性地说,随机取样200个用户访谈,确定产品方向;在项目早期,听用户定量地说,投放30万份调查问卷,确定需求优先级是什么;在项目实施阶段,听用户定性地做,通过选取20个用户进行可用性测试,更好地去满足需求;在项目上线 后,看用户定量地做,通过数据分析,不断改进产品。
  
 Z字采集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的循环过程,不断地采集、升级迭代来优化产品。
  
 3.实用的采集方法
  
 腾讯的10/100/1000: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看100篇用户写的相关文章、处理1000个用户反馈,以此来保持和用户接触的强度。
  
 阿里让产品去做客服,由此来熟悉客户。同理,产品经理去销售岗、技术支持岗轮训,都能加深对用户的理解。
  
 利用网络搜索引擎也是个好办法,例如使用百度搜索产品名称,可以看到最多搜索,以此来了解的困扰用户最多的问题。
  
 4.需求转化:Y模型
  
 采集用户的需求并解决它,是我们产品人的目标,我们要采取的策略是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这就涉及到需求有效分析。需求分析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叫Y模型分析法,如下图所示:
                                          
 “1”是用户需求场景,when/where/who/what,是需求的第一种深度——观点和行为;
  
 “2”是需求背后的目标和动机,是需求的第二种深度——目标和动机;
  
 “3”是解决方案,即满足这样的需求,我们做出了什么样的产品;
  
 “4”是人性,是需求的本质,对应马洛斯需求,是需求第三种深度——人性和价值观。
  
 再进行需求分析做出产品的时候,不能只听用户怎么说,即不能简单地从“1”到“3”,而要深入分析用户需求背后的目标和动机,即按照“1”到“2”再到“3”路径来进行分析和实现,更进一步地要上升到“4”,上升到人性和价值观的高度来思考需求背后的本质,每一款伟大的产品必然是满足人类最本真的欲望,如果能把需求挖掘到这个层次就找到了产品最本质的用户价值,例如Apple。

3. 产品经理如何做好需求分析(一)

最近在看一些刻意练习相关的知识点,觉得自己之前虽然收集了一些知识点,但并没有完全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打算按照模块化和体系化的方式,把产品技能树里面一些重要的技能点,重新梳理一下,大体的技能点可参考下之前的文章:
  
 搭建产品经理技能树,看完这篇就够了
  
 本篇文章主要是需求分析相关的东西,包括需求定义、需求收集、需求过滤、需求分析和需求取舍这几部分;在此之间一定要问一问这个需求要不要解决;多问为什么,为什么要解决,解决之后能对这个产品带来什么,在开发成本会不会提高,会不会有很多的利益等等;
  
 需求定义主要是定义什么是需求,毕竟不同的人理解的需求可能不太一样,需求收集主要是尽可能多的收集需求,并且进行合理的归类。
  
 当我们把需求收集完之后,再考虑要不要做,怎么做。需求过滤就是初步的进行需求筛选,需求分析是挖掘真实的需求,以及进行需求价值的评估,需求取舍是不同的需求之间进行较量,追求产品价值最大化。
  
 下面我们来分别看下这些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需求的定义,这个定义来源于飞哥《产品思维》中的定义
                                          
 ▲ 需求定义
  
 这个定义来源于飞哥在《产品思维》中的定义:
  
 用户对解决现存问题的需要。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目标用户、现存问题、需要解决。
  
 目标用户很好理解,我们定义的产品就是为了解决一部分人的问题,如果遇到问题的用户根本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群,那就需要慎重考虑了。
  
 现存问题指的是有实际场景,有切实遇到的问题,而不是我们主观臆测用户可能会有这样的场景,可能会需要。
  
 需要解决指的是现存的问题是需要被解决的,包括能力和意愿。
  
 假定我们定义的问题,用户根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或者问题根本不需要解决的,那我们提供的产品就很难有市场。
  
 如果我们定义的方案成本过高,用户没有能力负担,那我们也需要考虑其他的策略。
  
 ▲ 需求成因
  
 这部分主要是尝试着探寻需求形成的原因,也就是 Why。
  
 当我们采取一些行动的时候,我们是期望获得更好的结果,那倒退一步来看,其实就是对现状并不满意,所以我尝试着给出这样一个定义:
  
 因欲求不满,引发某种动机,想要填补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落差。这种动机,就是需求产生的原因。
  
 这里面有这么几个关键点,现状、预期、成本。
  
 现状指的是对现状不满意,如果对现状很满意,那可能就没有后面的东西了,然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总归会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预期指的是想要更好,这个预期的解决方案,好的标准是基于用户以往的经历、经验来形成的。
  
 比如同样是下午时光,有的人会想着点杯下午茶,有的人不会有这个想法,至于下午茶是奶茶、是咖啡还是果汁,以及同一家店的东西好喝不好喝,取决于个人的情况。
  
 成本指的是为了达成预期收益,用户需要付出的成本,包括直接采取行动的时间、金钱、脑力、体力等,也包括间接行动的心理成本、决策成本等,此外还有潜在的机会成本。
  
 用户对现状的不满意程度,以及预期的收益是推动用户产生行动的动力,而行动成本则是阻止用户产生行动的阻力,最终用户行动的可能性是:
  
 行动可能性=(预期收益值-现状满意度)-行动成本
  
 这个值越大,用户产生行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需求的迫切程度也就越强。
  
 我们做产品,就是找到现状满意度较低的点,给用户提供预期收益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然后降低行动成本。
  
 即使预期收益和现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仅仅只降低行动成本,也能让原本不可能发生的行为发生。
  
 比如共享单车之前在很多城市都有,不过是有桩的,需要到指定的地点骑车、还车,还要到特定的地方办卡、充值,移动支付+无桩+遍地都是的共享单车出来之后,很多原来不骑的人也开始骑了。
  
 ▲ 需求层次
  
 当我们做用户研究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用户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也会遇到用户直接给解决方案的情况,如果直接听用户的,我们可能会被带到坑里去。
  
 这个时候,需要更深层次的去理解需求,也就是:
  
 表层:观点和行为;
  
 深层:目标和动机;
  
 人性:人性和价值观。
  
 表层就是不管看用户怎么说,还要看用户是怎么做的。
  
 深层就是挖掘用户这么做是想达成什么目标,促使用户达成目标背后的动机又是什么。
  
 再往下挖其实就到了人性和价值观的层面,人性是基于我们作为人类的共同特点,七宗罪、贪嗔痴等,价值观则取决于我们的经历、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等。
  
 以减肥为例,同样是减肥,有的人可能就是说说,有的人为了减肥甚至会采用节食的方法,这是怎么说与怎么做。
  
 有的人减肥是为了塑形,有的人是为了身体健康,背后的动机也可能不太一样,有的人可能是为了找对象,有的人可能是最近受到刺激了。
  
 再往下深挖有些东西可能是相通的,比如我们大家都追求美的东西,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赞美,都希望能够身体健康。
  
 当我们遇到一个需求的时候,需要不断的进行深挖,因为不同的需求对应的解决方案是不同的。
  
 ▲ 需求是动态的
  
 最后想简单说下,需求其实是动态变化的,一是需求重点会不断转移,二是需求量会发生变化。
  
 需求重点的转移主要指的是当需求被很好的满足的时候,原来高层次需求会变成基础需求,原来不那么重要的需求可能会变成新的需求点。
  
 以手机为例,最开始的手机都是打电话、发短信,后来开始拼外观、拼性能、拼使用体验,有一些手机也会主打拍照这些差异化的功能点。
  
 需求的量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价格降低,需求量上升。
  
 相对价格=(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效用组合。
  
 在功能机的时代,最开始用的流量是1个月30M,那个时候觉得100M绰绰有余了,根本用不完,现在每个月至少几十G了,我们最开始其实是不知道自己对流量有这么大需求的。
  
 需求收集
  
 我们在工作中会收到来自各方的各种需求,可以把需求先收集起来,后面再进行过滤和分析。
  
 这部分主要包括需求收集和需求分类。
  
 
  
                                          
 ▲ 需求收集
  
 一是收集尽可能多的数量,二是覆盖尽可能多的渠道。
  
 收集是不需要进行大量思考的,分析是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所以可以把收集和分析作为两个独立的步骤,先追求数量,再追求质量,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质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我们收集需求的时候要尽量覆盖不同渠道的用户,因为来自同一个渠道的用户可能会比较接近,而不同渠道的用户特征是不一样的。
  
 比如App内反馈的用户大多是产品的重度用户,QQ的用户则会偏年轻一些。
  
 ▲ 需求分类
  
 为便于我们后续的需求分析,需要按照合理的分类方式来组织需求。
  
 我们可以按照用户的使用流程、功能类型或者需求类型来进行分类。
  
 使用流程指的就是用户使用产品的流程,以内容型产品为例,发现内容、消费内容、内容互动、内容分享、生产内容、管理内容等。
  
 需求类型指的是需求对于用户的重要程度,是底线需求,还是够用就好,是越多越好,还是制造惊喜的需求。
  
 功能类型指的是按照功能本身的重要程度,比如体验优化、核心功能、付费相关、运营需求等。
  
 需求过滤
  
 当我们把需求收集、分类好之后,就是对需求的初步过滤了。
  
 
  
                                          
 当我们发现一些明显不符合常理,或者根本没有什么使用场景的需求,可以暂时先过滤掉。
  
 另外是一些我们初步判定没有什么价值,或者短期内暂时无法实现的,也可以暂时先过滤掉。
  
 
  
                                          
 对于这部分被过滤掉的需求,可以进行定期回顾,有些需求可能受限于当时的环境、认知、阶段目标觉得没有价值,不可以做,后续可能又会变得可以做了。
  
 比如在网易云音乐中,最开始是没有做专辑收藏这个功能的,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又做了专辑收藏这个功能。
  
 本来打算一篇文章写完,写着写着发现内容好像有些多,索性就拆成了两篇。
  
 
  
  
 好久都没有更新了,最近几天会及时更新的,我最近也在做垂直电商和社群电商,有意的可以一起聊聊哦。

产品经理如何做好需求分析(一)

4. 产品经理如何分析用户需求?

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亨利福特
每一个产品狗都应该很熟悉这句话,正如码农喜欢将’对象’、’实例化’,’高内聚、低耦合’等挂在嘴边一般,但熟悉的并不一定真正了解,而要在实践中做到,知和行并不是天然一致的。
用户需求是产品经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不管是前期的行业调研、竞品分析,还是产品研发过程的沟通传达,还是产品上线后持续的迭代改进,头脑里都需要围绕用户需求展开。
产品经理要挖掘出真实的用户需求,是需要花些功夫的。用户需求,字面上看,由用户和需求两个词组成。分解来看,
首先,你的产品不是氧气,不是黄金,不可能所有人都需要,因此要确定具体的目标用户,越精准越好,通过用户研究来确定核心用户。然后去了解这些用户在现实生活中,或是在使用别的产品过程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用户们需要被满足,但尚未被满足的,即所谓的痛点。
挖掘核心用户的痛点,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另外,在研究竞品的过程中,产品经理尽量让自己变成小白,初步去感受竞品的不足,并思考潜在的机会。
通过以上两步,就能给出用户画像了。简单的理解,用户画像就是真实用户的虚拟化表达,但具备了真实用户的典型特征,以此为基础,产品经理就要从用户和需求的分析中加工出用户需求了。
为什么要用“加工”一词,因为产品经理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已经明显带有个人的主观意愿了。不同的产品经理面对同样的用户、同样的需求,由于个人经历、价值观、行业经验、认知等因素,往往得出的用户需求差异甚大。
回到开头的例子,马跑的不够快,用户的想法是要更快的马,而好的产品经理则会理解到“快”才是用户的核心诉求,与马无关,从而将实现快的方式从马转移到了车。
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在研发或者改进具体的产品过程中,产品经理都需要仔细分析,消耗不少精力去把握理解,没有想当然的事情。往往显而易见的表象,暗藏着不易察觉的线索,导致产品经理将结果错误归因,从而无法有效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需求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一书中提到个例子,听交响乐是一种高雅的行为,营销经理们大多乐观认为,只要有办法让人们走进交响乐厅,真正欣赏一次音乐会,那么音乐本身的美感就会将他们吸引回来。然而事实是,初次走进古典音乐大厅的人,却很少会再来。
如果不加分析,你可能会把问题归于初次听的人可能本身兴趣就不大,又或者嫌门票贵,演出不够精彩,音乐厅不够漂亮,点心不够可口等等,但如果我告诉你结论,恐怕会让你感到意外,答案是:停车位。
在2007年,9家交响乐团联合聘请了一支研究团队,对客户流失进行了分析。他们将用户群体分成6大类:核心听众、尝试听众、不表态听众、特殊场合出席者、茶点式听众、高潜质听众。
通过数据发现,尝试听众占全体客户的37%,却仅仅购买11%的门票,流失率高达91%。研究人员列出了体验古典音乐的78种不同特征,然后利用在线调查和其他考察用户行为的测试方法,浓缩出其中的16项,并对这16项特征的进一步分析,最终发现,初次听的人,不能很快地找到演奏厅附近的停车位,他们得不停地绕不停地绕(要是在现在,GPS分分钟搞定),这种麻烦地图影响了他们再次消费的意愿。
当然,结论是简单的,但是得出结论的过程,却非常考验研究者们的分析能力,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产品经理在挖掘出真正的用户需求之前,也必须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和思维框架,逐步去逼近真相,才有可能找到用户的心智模型。

5. 产品经理需求分析方法总结

 需求分析是产品经理诸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总结常用的分析方法如下:
   第一个方法: 1.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常用户或相关人员反馈过来的需求是表象,具体的建议。我们需要透过具体建议,找到客户的本质需求。本质需求通常表现在商家的目的,想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个方法: 2.用户行为及场景分析 ,需要我们对用户及其业务有充分的了解,再次基础上对客户建议中描述的场景和用户行为进行分析,从中抽象出客户的需求。
   第三个方法: 3.需求分级,可使用Kano模型 ,当我们抓到客户的本质需求后,还需要结合产品,用户,公司现状,对需求做出决策(是否采纳,优先级等问题)。
                                                                                   故刚刚的ABC三类需求,可分别为:基础型,期望型,兴奋型。所以若需求A在系统中未实现,需要立即优化。响应的优先级也是A>B>C

产品经理需求分析方法总结

6. 产品经理如何提升需求分析的能力?

需要思考指标现状,发现多维规律熟悉产品框架,全面定义每个指标的运营现状对比同行业指标,挖掘隐藏的提升空间拆解关键指标,合理设置运营方法来观察效果争对核心用户,单独进行产品用研与需求挖掘发现规律不一定需要很高深的编程方法,或者复杂的统计公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感觉和意识。
不能用你的感觉去揣测用户的感觉,因为每个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都不一样。很多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没有明显的显示,需要使用直觉与观察(数据可视化技术来呈现)。

7. 产品经理怎么能走好需求分析之路?

关于需求,有很多问题,去面试的时候,尤其会遇到。面试官经常会问:怎么判断真需求还是伪需求?怎么判断需求的重要性和优先级?项目过程中,如果插进一个需求,你该怎么办?
想要做好需求分析,就要解决上面的这些问题。

如何判断一个需求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工作中遇到的需求太多了,不加判断的话,很容易迷失其中。例如,互联网界最著名的例子,用户说他要一匹非常快的马,其实给他一辆车才是正确的,他想要的是更快的移动,而不是真的是一匹马。
我学习到的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方法是:真需求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需求,伪需求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需求。例如滴滴打车,他的需求并不是要打车,而是要快速移动,快速移动是他自古以来就有的需求,打车只是实现这个需求的一个手段。
如何判断一个需求的重要程度和优先级?
首先,做需求的时候,要明白公司的战略,从战略层出发。和战略层相匹配的,优先级就高,和战略层不匹配的优先级就低。例如,做一个电饭煲,他有很多功能,例如煮饭,煮饭的时候听音乐,这看起来都是需求。但是电饭煲的主要功能是煮饭,所以跟煮饭相关的是重点需求,其他就是次要需求。
项目过程中,插进一个需求,该怎么办?
这个,要通过第二点来判断,根据需求的优先级,如果优先级高,就插入,不高,则协商放进下一期。

产品经理怎么能走好需求分析之路?

8. 为什么说产品经理的需求分析能力很重要

作为一个过来人
首先想做好产品经理的硬性工作 必须要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样才能判断用户的需求 确定功能优先级 并做好可用性强的原型和需求文档
再者想要设计的产品或功能落地 需要强的执行力 以及沟通能力 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最后想要谋求长期的发展 必须要有强的学习能力和对产品的执着
总的来说如果要选一个最重要的能力 那就是逻辑思维能力 没有这个产品绝对是做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