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了什么?

2024-05-02 21:12

1. 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了什么?


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了什么?

2. 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利用一周的时间阅读了张宏杰版本的《曾国藩传》,从曾国藩一生的经历看,我们可以学到以下几点:
  
       第一、尚绌。 
  
       一是 在学习上。完全是“笨功夫”,父亲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就是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所以,他的文化基础非常扎实。  
  
       二是 在作战上。他带兵将就“结硬寨,打呆账”,从不凭奇谋诡计,和敌人死磕到底。
  
      第二、自律。 
  
        在三十而立之年,决定重新做人,立下了“圣人”之志,他脱胎换骨的开始: 写日记 。刚开始时,写日记和写字✍都坚持的不好,通过反省,他三十年如一日,连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写日记。
  
       第三、大格局。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也不乏一些和他唱反调的人,包括他提拔、栽培的人,包括左宗棠,沈葆桢等人,纵使左宗棠在旁人面前骂他,他也一笑而过,在左前线作战期间,他照样给他筹集充足的粮饷。
  
      第四、识时务。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他所在的时代,已是岌岌可危的清代,官员内部腐败不堪,他的追求不是“廉洁”,而是“办大事”,所以曾国藩在“大彻大悟”后认识到,一人特立独行,必然为众排斥,所以他竭力避免一水之清,众人皆醉我亦醉,与他人“同流合污”,才调动了四方资源为我所用!
  
     第五、尽人事,听天命。 
  
    青年时代的曾国藩,非常崇尚意志的力量,他认为人的意志是无所不能的。但在不惑之年,他意识到很多事情的发展不是单靠意志决定的,还由天时、地利、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天下气运,自有天意做主,因此,凡事只要尽了人事,就可以心地坦然!

3. 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什么(1)

        最近在读作家度阴山写的《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这本书通俗易懂,一个是离不开作者生动风趣的笔触,另外我想还因为曾国藩的起步和多数人比较接近,他不是一个天才儿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甚至有点笨的小孩,读他的人生经历,更容易让我们反观自省。那么,为何一个普通人能够名垂史册?不难想到,这和曾国藩身上诸多美好的品质息息相关——
  
          01勤奋 
  
         曾国藩曾写下一副对联: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一句话可以看出曾国藩怀揣着远大理想,对自己要求极高;第二句话意思就是做事要重视过程,不要太看重结果,这体现出曾国藩良好的心态,但其实也和他自身能力有关,他的耕耘较慢,短时间难见成效,但是他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在他身上,只要耕耘了就会有所收获。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曾国藩挑灯诵读的例子。一天,有个小偷溜进曾国藩的卧室,正准备搜刮一番,曾国藩就回来了,小偷只好钻进床底,他未曾想,这一钻,竟是三个时辰。在这三个时辰里,曾国藩反复背诵一篇很短的文章,但还是没有背下来。小偷再也扛不住,从床底下钻出来,在曾国藩面前把那篇文章流利地背诵出来,讽刺一番便扬长而去。曾国藩愣了一会儿,拿起书继续背诵起来……勤能补拙,勤奋让曾国藩走向成功。
  
          02毅力 
  
         曾国藩在二十三岁时,经过7次考试才考取秀才。在二十四岁时乡试中举。在二十八岁时考中进士,主考官是穆彰阿。殿试后,曾国藩获了个“同进士出身”的资格,他深知自己与翰林院无缘,但他心里一直有远大的抱负。正巧曾国藩的友人劳崇光是穆彰阿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劳崇光帮助曾国藩把诗文送给穆彰阿看。曾国藩的诗文根本入不了穆彰阿的法眼,但是他没有气馁,每一次被拒绝都重新写新的文章请劳崇光送给穆彰阿看,一连十几次结果都一样,劳崇光都有点不耐烦了。所幸最后一次,曾国藩得到了穆彰阿的召见,理由竟是他把穆彰阿感动了!由此进入了翰林院。
  
         穆彰阿自知曾国藩天赋不高,但曾国藩有着许多人没有的优点,那就是意志力。人的意志力是无穷的,可教日月换新天,这也是曾国藩取得非凡成就的秘密武器。
  
          03志向 
  
         曾国藩有着远大的志向,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像孔子、王阳明那样的人。他曾说:“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正是因为他慎终如始将立志作为人生信条。有了志向,才能明确方向,不忘初心,守得一方净土。
  
         为此,曾国藩刻苦钻研朱熹所著述的《四书》,坚持写札记修身克己,积极克服身上的臭毛病,从傲慢无礼的农家子弟蜕变成谦虚谨慎的翰林院学士。
  
         曾国藩身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业,我时常采用一些笨方法,现在想来也不必纠结,往后依旧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计较快慢,但求无愧于心。

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什么(1)

4. 从一介布衣,到晚清名臣,我们能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什么?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从今天开始,我会用一系列文章,为大家介绍我国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和理学家:曾国藩。主要参考的是何国松老师的《曾国藩传》,以及唐浩明老师的《曾国藩家书》这两本书。曾国藩其实是晚清时期中国 历史 上比较有争议的一个人,肯定他的人说是“千古第一完人”,“ 晚清四大名臣”,否定他的人称其是:“民族罪人”。所以,曾国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通过几期视频,我们来认识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曾国藩的生平事迹,以及曾国藩的思想和精神遗产。
  
 
  
     
  
  
 公元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小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但曾国藩并不是我们眼中的聪明孩子,甚至有点愚笨。关于曾国藩,你可能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曾国藩小时候读书非常勤奋,但从小有点笨,学东西很慢。有一天小偷去他家偷东西,正好曾国藩在背一篇文章。于是小偷躲在房梁上,想着等曾国藩背完书睡觉后再去偷。谁知道,曾国藩背了好几个时辰,到了深更半夜还是没背下来。躲在房梁上的小偷实在等不下去了,干脆跳下来,对曾国藩怒吼说:“像你这种笨人还读什么书!”然后把刚才那篇文章一字不落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当然,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有待于考证。但曾国藩与同龄人,比如他的同僚张之洞、胡林翼,甚至他的学生李鸿章相比,资质确实平庸。他先后考了七次,到了21岁才以倒数第二的成绩考中秀才,23岁中举,27岁殿试,位列三甲42名。相比之下,张之洞13岁就中了秀才,15岁就中了举人。
  
  
  
 和曾国藩相比,他的父亲曾麟书也不怎么样,父亲43岁时才考取一个秀才。但对于后辈的教育却是一丝不苟。父亲和母亲江氏对于曾国藩早年的影响很大,母亲刚强贤惠,曾国藩继承了母亲坚强而倔强的性格,而且从小又跟在父亲身边,父亲从早到晚给他讲书,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曾国藩日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也是理所当然。
  
  
  
 1838年,曾国藩上京赶考殿试,中了三甲第42名的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shù]吉士,从此开启了曾国藩的从政之路,开始了为朝廷效力的人生。
  
 
  
     
  
  
 在翰林院的日子里,虽然从事的是闲散文职。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地读书,还自立课程十二条。直到去世前一天都坚持写日记,可见曾国藩的毅力非凡。上天是会眷顾努力的人的,1842年曾国藩被委任到四川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正是因为这一次工作认真,清正廉明,深得同僚夸赞。回京不久的曾国藩在他的座师穆彰阿的保举之下成为了文渊阁校理。之后几年,曾国藩官员亨通,渐入佳境。
  
  
  
 而就在这个时候,远在广西的洪秀全却有着和他完全不一样的命运。在当时 社会 矛盾尖锐的广西山区, 社会 动乱不安,给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创造了条件。他创立了“拜上帝会”,开始在广州、顺德以及广西等10多个县进行传教活动。在晚清封建政权残酷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之下,洪秀全高举“太平”旗帜,打出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天下大同的全新世界,给组织动员群众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终于在1851年1月,这一天是洪秀全的诞辰。杨秀清、冯云山、石达开等人在金田村宣布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的第三天,太平军就挥戈东进,来势汹汹,而且屡挫清军。仅一年时间,太平天国的势力就已经从广西深入湖南。太平军来势汹汹,在岳州境内又建立起了水营,同时得到吴三桂大批军械炮位,声威大震,所向无敌,很快把武汉给攻了下来。清政府一方面紧急调整军事部署,另一方面号召各地团练乡勇,保卫家乡。
  
 
  
     
  
  
 1853年,42岁的曾国藩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面对清政府的节节败退,咸丰皇帝颁给湖南巡抚一道上谕,要求正在家中奔丧的曾国藩在湖南省团练乡民。接到谕旨还有点迟疑的曾国藩,后来还是勉强接受了团练大臣的任命。
  
  
  
 上任之后的曾国藩对未来的新军是什么样子的,心里并没有成熟的方案,不过还是看到了军队制度一些问题,于是开始着手改革军制:一是募兵制代替世兵制,二是把“兵为国有”变成“兵为将有”。对于湘军的训练,曾国藩也自有一套。主要归纳为操、演、巡、点四个方面。与八旗、绿营各营比较,除训练抓得紧外,每天两次点名、站墙子也是湘军的特点。这都是吸取以往教训,为提高军队战斗力采取的措施。
  
  
  
 湘军对士兵的饷章也十分优厚,但为了解决筹饷的困难,湘军采取了发半饷的方法,一般只发五成,余下的欠款往往会拖欠数个月甚至半年。如果有中途擅自离营的士兵,欠款一律没收。这种做法不仅减轻了筹饷的困难,又防止了士兵逃跑,还能引诱大批农民和书生踊跃参军。
  
  
     
 
  
  
 而湘军的水师是在曾国藩,转移到衡州之后才开始筹建的,他发现衡州城市蒸水和湘水的汇合处,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在汪觉庵[ān]和王世全的帮助下,他顺利招纳了一位对水师钻研有素的人才:彭玉麟。这个时候,湘军水师也成功建成,前来投军的有二三千壮丁了,不足一年就打造了一支拥有水陆两师的湘军军队。曾国藩暗暗欣喜,准备加大马力训练两军,争取早日练好,再上奏朝廷。
  
  
  
 这个事情他说给了另外一位晚清名将江忠源听,江忠源很快就把这件事禀奏了皇帝。结果皇帝发来的一封征调谕旨,要求曾国藩立即赴援外省。可曾国藩却坚持船炮不齐不出省作战的原则,拒绝了咸丰皇帝的命令,这虽让曾国藩其后的军事胜利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却让他摒弃了师友的私人情谊。身任湖广总督,又是曾国藩老师的吴文镕屡次向他发出救援,曾国藩都回信拒绝了,反复说,现在不能草率出兵的道理;他最得意的门生,团练时间最早,最深得清政府信任的江忠源危在旦夕,曾国藩也仅派出一千新兵赴援。最后两人先后兵败自杀,这给曾国藩带来了莫大的打击。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后面我将继续分享曾国藩的个人传记,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5. 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了什么?

因为曾国藩是近代最后一个追求传统人生目标“三立”的比较有名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立功立德立言”。在清统治者眼里他曾国藩这三点做得非常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忠臣。



首先,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是为立功;

其次,曾国藩留给外人一副谦谦君子、注重德行的印象,是为立德;

第三,曾国藩承袭了桐城派的文脉——桐城派被视为清代中后期文坛的正宗,是为立言。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忠君:这个思想在曾国藩的脑子里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了。朝廷曾经弃他不用,但他并无怨言,一心做学问。当朝廷又要他练兵打太平天国时,他立刻放弃心爱的学问,开始了戎马生涯。打败太平天国后,朝廷怕他的势力太大,于是他自动地、痛心地解散了自己的军队。



曾国藩被誉为当时的“中兴第一汉臣”!这是多么高的荣誉,可见他的忠心深得君主喜爱。他就像明朝晚期的张居正一样默默无闻的为这个岌岌可危的满清王朝贡献着自己力量,延续了清王朝的余辉。
而且曾国藩以儒家思想为大旗,广聚四方豪杰,平反治乱,可谓实现了读书人自古以来“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之终极抱负。



总之他的成功之处可分为三点。
一,此人出身一般,智力平常,却最终能成就功业,又多写家书日记善于包装自己,是成人励志的典范,在成功学的市场上炙手可热。
二,此人功高震主而得善终。屹立官场数十年不倒,是喜爱权谋者的榜样。
三,此人领导湘军对近代湖南崛起发展影响颇大。湘军兵士通过战功领赏抑或破城掠夺发财,返乡之后办私塾,延聘名师,教化子弟。



遂有湖南人群体崛起,因此湖南人多受其恩惠,奉为乡贤。综上所说,曾国藩无论从德、功、言等,都值得现在很多人所推崇

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了什么?

6. 我们能从曾国藩那里学到什么?


7. 曾国藩传记里,普通人能学到什么 ·上[23]

因为水清亦有鱼作者推荐,我抱着极大的兴趣开始阅读曾国藩传。
  
 其实,最早也看过张宏杰的《正面与侧面》,但印象不深刻了。而且当时看此书,有看《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志》的感觉,充满了演绎,所以虽然阅读体验尚可,但并非结合史料,以至没有太大印象。
  
 而《曾国藩》传则不同。根据时间发展脉络,结合作者扎实的史料整理功底,并辅以曾国藩传记、友人日记、与皇帝的奏折等特别重要的史料结合,综合阐述作者的观点。可以说,论证严密、逻辑清晰,史料充分,很可以阅读。
  
 而且,你还可以发现,一个原本资质平庸的人,如何通过努力、树立高远的目标、在事件中磨砺自己,并成长后日的强大模样。另外,曾国藩的文笔,确实也是很好的,读起来非常享受。
  
 作为一个普通人,似乎可以借鉴曾国藩之处颇多,为什么?因为他非常靠近我们普通人。资质上的平庸、家境上的普通(虽然还有一个举人父亲)、个性上的拙顿……我想这也是曾国藩在中国这么火——似乎代表另一种成功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大约读了不到1/4,然而已经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几点,非常想分享出来:
  
  1、自我砥砺和成长,是一个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过程。虽然辛苦,却是一个厚积薄发,万般重要的过程。 
  
 自从曾国藩立志做一个圣人以后,就开始坚持日更记日记,严厉鞭策自己。真的是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包含了各个方面。学问做的够不够、与朋友交往说话诚恳不诚恳,遇到女友有没有色心、心情是否浮躁……
  
 每一个方面都极尽挖掘之能事,甚至让我感觉都没有必要。而我感觉没必要之处,正式曾国藩赖以时刻警醒自己、提高自己的细微之处。
  
 提升自己,就像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进一寸有每一寸的不易。并且,这个过程,不是进一步就可以到下一步了,而是不断的反复,螺旋上升的。即使之前克服过的缺点,后面也还是屡屡再犯。
  
 克己,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而人性,是坚如磐石的本能。所以,这是一个时刻需要警醒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2、自我检核的反馈机制——外部激励——非常重要。 
  
 立志以后就是自律的过程。那么如何保证自己能够实行呢?有时候,自己不理会自己的要求,或者自己骗自己怎么办呢?
  
 曾国藩的方法是:把自己的日记,分阶段抄写出来,送给自己最可靠的朋友,和兄弟。让他们监督自己,并相互学习,互相砥砺。
  
 而京城作为当时的人文荟萃之地,他已经结交了很多可靠的诤友。他们不是的鞭策他、鼓励他。甚至,写日记反思这个习惯也是从友人哪里得到的灵感,并开始日日施行的。
  
 反馈机制,则确保自己的检视能够有效施行。这种外部激励不仅从制度上,更是从心理上保证自己不可懈怠,而曾国藩始终认为,人的精神力量是大过身体能量的。
  
  3、耻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心理能量,但要结合高远的目标 
  
 所谓,知耻而后勇。曾国藩的经历也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想要办理团练,但是在湖南处处碰壁,受尽讥讽和耻笑。几乎地方势力处处掣肘,寸步难行。直到绿营兵上门大闹,伤了曾的几个亲兵,并且,自己在绿营兵的大刀之下仓皇逃窜,这种耻辱可以说尤其深刻钻心,让他夜不能寐。
  
 终于曾国藩决定转战衡阳,在异地从新开始。
  
 首站靖康之败,让曾国藩美好的梦想破灭,并觉无法面对曾经对他有所期待和处处讥讽的人,包括皇帝在内。于是,羞愧之下,投身中流。
  
 索性,另一部的胜利,让他燃起希望。而后来的人生中,比这个大得多的困难也不是一次两次。而每每遇到几乎坚持不住的情况,曾国藩都提醒自己不忘长沙遭遇的耻辱。
  
 这是一个强大的心理能量,让他数次度过难关。
  
  “打脱牙和血吞”,把屈辱活生生的吞下去,就成了滋养他意志和决心的营养。 只有真实的做出成绩,才是对怀疑、打击最有力的回击。
  
  4、识大体、顾大局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则太难。
  
 试想,在自己性命堪忧,火烧眉毛的战场,我们还能心不动,为大局去考虑吗?这无疑是非常难的。
  
 而他和胡林翼的交往,真正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胡林翼是抗击太平军时少有的跟他有力配合的同僚。而因此,曾国藩的提携下,胡林翼的仕途顺风顺水。甚至提拔速度超过了自己,在自己虚职的情况下,胡林翼得到了湖北巡抚的实职。
  
 胡林翼因为兵少,在湖北艰苦的抗击太平军,而另一面,在江西的曾国藩,实则也很困难。主要战将只剩一个罗泽南的情况下,面对胡林翼的求援,他没有私心护己。
  
 他觉得,武汉的战略地位更重要。于是,不顾己方人的劝阻,拨出自己的最精锐部队6千左右去支援他。从此,曾的部队力量开已经向胡林翼倾斜,以至造成在江西惴惴不安,时刻都有倾覆危险的境地。
  
 这种在畏难时刻,不顾自己,从大局考虑,是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一点。
  
  5、根据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以此顶住压力 
  
 曾国藩的湘军,起头的时候,谁都没有看好,除了曾国藩自己。
  
  官场觉得是笑话,皇帝觉得是小打小闹,只有曾国藩是抱着以后强大了救国的目的去做的。 
  
 所以,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把湘军训练事业走上了正途。
  
 而俗话还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湘军成立没多久,国家多处面临太平军的威胁、如南京、安徽等地……每遇到困难绝望之际,皇帝就想起来,曾国藩还有一支湘军,并且不管实际情况,也不管湘军的战斗力到底有没有达到标准,一道道圣旨下来,让曾国藩速速来救。
  
 曾国藩一次次的抗旨(比较委婉的)拒绝。因为他知道,一是,自己的战斗力还不达标,器械不够,兵力锻炼不足。现在出山,就是白送性命,那也谈不上救国的的远大目标了。
  
 除了皇帝屡屡施压,还遇到其他好友面临求援的情况,他都是予以拒绝。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座师,被调到湖北抗击太平军时,面对自己的亦师亦友的座师求援,他还是没有轻举妄动。直到座师一封信来,告诉他:我被人陷害没有希望了,必须一死,而你的军队还有希望,要看实际情况,不要为了我随意调配。曾国藩竟至泪如雨下。
  
 这种艰难的处境,读到的人都可以深切体悟。
  
 而事实证明,曾国藩,确实为湘军的战斗力赢得了时间和足够的资源。后来的湘潭大捷、武汉大捷等都是最直接的证明。
  
 好了,今天就先说到这里,下期继续分享。

曾国藩传记里,普通人能学到什么 ·上[23]

8. 我们能从曾国藩那里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