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24-05-05 04:36

1. 试述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但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理解战略机遇期这一概念,不仅要考虑有利的方面和积极的因素,还要重视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可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基础、国内外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入手来考量。
一、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首次明确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其实,GDP翻番和邓小平同志设想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翻番概念相同,讲的是纯经济总量的翻番,是经济总量指标。而新提出的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翻番目标,则说明我国不再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
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翻番是人民生活指标,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含义不仅仅限于单纯的经济总量的问题,在研究人均GDP翻番的时候要考虑比较多的因素,具体讲包括6点。
其一,经济总量的增长。
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较大规模的经济总量,居民收入是不可能提高的,居民收入更不可能翻番。因此,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和GDP翻番是密切相连,和经济总量的较快增长紧密相关。所以,为了保证人均收入翻番,必须做到GDP翻番,即财富这块蛋糕必须首先要做大。
其二,经济结构的调整。
长期过高的投资率实际意味着长期偏低的消费率,而消费率偏低便直接影响即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比较好的进展,如能够实现降低投资占GDP的比重,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将有利于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
其三,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解决贫富差距,缩小收入差距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能够对现有的收入分配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居民收入的差距,将有利于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
其四,宏观调控的稳定性。
要想真正地提高居民收入,一定要做好宏观调控,特别是要保持价格水平的问题,居民人均收入应当在名义翻番的基础上,再增长与CPI相同的幅度,才算真正实现了翻番。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有效化解物价上涨压力,抑制通货膨胀。
其五,推进全面改革。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的经济状态应该说是一种帕累托状态,几乎全国所有的人、所有的阶层、所有方面的人都可以从改革中获益,所以都支持改革。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不具备帕累托状态,改革必然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改革的阻力就会比以前大了,要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就必须推进改革。
其六,居民财产性收入。
调查显示,目前居民的财产分布是不均的。在居民的财产中主要是房产,金融财产很少。在金融财产里大多是银行储蓄,非银行储蓄很少。居民财产性收入决定居民人均收入能否翻番,实现居民收入翻番,首先要使居民有比较公平的财产;其次,在财产性收入里如何提高居民金融财产的收入;第三,在金融财产里如何提高居民的非储蓄性金融财产的收入。
二、改革开放为发展奠定基础。
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自然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些辉煌的成果给我国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高达9.8%,经济不仅高速增长,而且保持了长期、持续、平稳的增长。经过30年的壮观发展,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积极扩大内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不仅拉动了即期经济增长,而且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对促转变的共识充分凝聚,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三农”工作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工业生产克服种种困难,不仅在产出方面保持较快增速,而且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重要保障。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已经具备了较好基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教育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2012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达到102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1.97%,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此外,国家重点加强对水、大气、土壤等污染的防治,大力加强林业、草原建设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城乡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结构不断改善。
三、国际环境变化带来新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影响重大的事件,特别是2008年以后相继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世界经济出现严重动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都在增多。我国应该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变化的新特点,努力抓住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的机遇,促进国内各项事业发展。
在政治方面,目前国际上维护和平、制约战争、反对霸权的力量正在进一步壮大,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基本稳定,这有利于我国发展。进入新世纪,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上升,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战略依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我国能够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发展自己。
在经济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要求各个经济体之间、区域之间实现互利多赢,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在增加。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相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有利于我国利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全球市场。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实力逐步壮大,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逐步上升,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为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带来新的机遇。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或接近触底,或不同程度地显露转机。各大国际机构预测世界经济今年增速可能略高于去年,这也有利于我国继续开拓国际市场。
在科学技术方面,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势必带来产业革命。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压力正在转化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动力,传统技术和产业衰落将为新技术新产业腾出发展空间,这是我们必须抓住的重大机遇。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的科技革命悄然而至,将推动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国发挥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通过大力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率先取得技术突破,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国内外环境中存在的风险。
机遇之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特别是当前发达国家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根深蒂固,主要是:储蓄率过低、福利消费过高的经济模式问题;产业空心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过度发展的经济结构问题;过度杠杆化的金融结构问题;高赤字、高政府债务率的财政结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它们深陷危机,难以解脱。目前,西方各国为了摆脱危机,扭转“高失业、高债务、低增长”状态,纷纷采取大规模非常规措施,放松货币供给,新一轮货币战争悄然发生。国际经济环境在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进一步上升。这些情况都会增加我们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从国内看,我们也面对不少矛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并存;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凸显等。它们有些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有些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些是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造成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关键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部署,全面落实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各项要求,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参考资料: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011/c40531-23164281.html

试述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目前我国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稳中有变、和中有斗、缓中有紧、喜中有忧,对我国利多于弊.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历了56年的建设,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7位,中国进出口贸易居于世界第3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超过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从整体实力看,中国仍属于国力次强国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老四件”(即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持续了几十年,80年代逐步兴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高级音响)现在已司空见惯,进入21世纪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车、通讯、旅游)正迅猛发展.随着居民消费结构逐年升级,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开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达7180元,增长达3.3倍;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开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达2185元,增长4倍多.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据2005年12月经济普查第三号公报发布,我国2004年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第一产业为13.1%,第二产业为46.3%,第三产业为40.7%.这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仍未达到完全合理和优化.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大动作,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这个问题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就提出来了,到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 我国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
  (一)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短缺,综合比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的1/3;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矿产和森林等基本生存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3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
  (二)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一是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医疗卫生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就医难、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普遍.目前,我国有近1亿人没有获得医疗服务,有3000万贫困人口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服务,800多个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的条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人口的覆盖面不到10%.城乡卫生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占人口20%的城市集中了80%的卫生资源.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91个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公正指数中,中国排在188位.
  二是农村教育严重滞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文盲人口为8507万,文盲率高达6.72%,基本上是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40%低于小学,48%低于初中.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十分低下,中小学危房面积3700多万平方米,全国尚有431个县没有实现“两基”目标.
  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我国人口总量庞大,未来20年,人口数量仍将继续增加,劳动力人口在2015年以前也将继续增加,一方面,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另一方面,也使就业压力增大.2002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3%,按国际标准,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已比城市更为严重.今后,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这一趋势将更加显著.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国有企业老职工的原有欠帐尚未完全弥补,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仍然狭窄;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不强,国家、单位和个人负担的比例不够合理,管理成本过高;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相当薄弱;不符合规定的提前退休以及冒领养老金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在今后20年,贸易保护主义很可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日渐高涨.而我国则是反倾销案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并已成为世界上受贸易保护主义损害最严重的国家.一些发达国家进一步构筑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阻止我国产品进入.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
  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技术水平方面,大规模集成电路、精密机床、数控机床及大型加工中心、飞机和汽车制造以及冶金、化工、采油、采煤、发电等大型成套设备,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二十年的差距.在经营规模和效率方面,以汽车行业为例,国外大中型汽车生产企业年产量均超过100万辆,通用和丰田更是分别达到400万辆.而我国汽车制造业布局极为分散,每个职工年生产汽车1辆左右,仅相当于国外的1/10左右.同时,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也同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再从服务业来看,总体发展水平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2.3%,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约30个百分点,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竞争力弱.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现代服务业,如基础电信、金融、保险、咨询、会计、物流配送等行业,与国外相比,竞争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比如,2000年,我国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相当于GDP的2%左右(保险深度),远低于7.8%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
  首先,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较快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1990年的29.8%提高到2003年的60.3%.与一些大国相比,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还是比较高的.其次,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比如,去年我国消耗的铁矿石、氧化铝约50%、铜资源约60%、原油约34%都要依靠进口解决.第三,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据统计,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这些情况都表明,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4. 我国现在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论文题目:论中华崛起之良遇与潜危》改革开放以后,“身土不二”的思想束缚被打破,中华之辉煌欲重耀于世界。从2001年“三喜临门”起,中国的发展迎来新的春天。新的世纪里充满活力中国将新的清新注入世界。从WTO开始,继举办奥运、世博会盛典举办成功,中国的经济凭借极其迅猛之速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多边外交活动下良稳的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又好又快发展。 但当春雷咋惊,经济全球化的弊隙开始显露,金经危机的浪潮翻涌而来中华之复兴,道途出现坎坷…

希望采纳

5. 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6. 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这一重大论断,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形势任务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为我们党和国家谋划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

扩展资料:
针对国内形势而言,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带来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步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升级,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会逐步发生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党作出判断,“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是基于当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

7. 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第一个层面,海外投资。一方面,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较多海外投资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一些项目可能面临着资产价格缩水、投资收益下降、投资回收期延长等一系列风险。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国际金融危机延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大、经济恢复越慢,我国海外投资的潜在机会就会越多。

  第二个层面,进出口贸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目标地也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次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会带来冲击,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订单减少的风险。我国一般性贸易出口收入、贸易顺差、外汇收入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可能都会发生重要变化。

  就我国进口而言,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可能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关税、降低出口价格、放松技术封锁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铜、铁矿石等价格大幅调整降低了我国进口相关商品的成本,这些都有利于相关商品的进口。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扩大技术类、资源类、短缺类、价格优势类商品的进口。

  第三个层面,金融证券保险业。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联动、汇率波动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对银行贷款业务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传导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波动及其对证券机构经营、业绩和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波动对保险业经营及业绩的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对保险业投资收益的影响。

  就影响程度而言,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对外有所开放但尚不充分,这就决定了此次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一方面,在国际金融、证券市场没有稳定之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单边行情。另一方面,影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仍是国内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今后我国仍会坚持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发展路径,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会进一步加强。

  第四个层面,房地产业。这次危机从源头上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因此,由房地产市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我国几个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可能面临一些海外投资客抛售房产、抽离资金的情况;其次,基于美国这次房地产市场危机的深刻教训,我国未来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控制房地产虚假需求的扩大和价格的暴涨暴跌,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金融业系统性风险。

  第五个层面,旅游业。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受危机影响较深的国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增加就业的需要,可能会出台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的举措,以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因此,我国居民出国旅游可能会更加便利,国内旅游业面临着旅游人数分流的潜在压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影响,海外入境的人数可能会明显减少,这对涉外旅游会产生较大影响。

  第六个层面,劳动就业。此次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放缓,新增就业机会可能相对减少。因此,未来一定时期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失业金融从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我国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也可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个层面,经济增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会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同时,我国经济仍是投资推动型经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网、城市基础实施、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一旦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深而出现GDP增速下降较多时,我国投资型经济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八个层面,经济地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恢复经济的复杂程度、困难程度会比我国大得多。因此,在未来几年增速趋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将会缩小,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将会上升。具体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价可能会考虑“中国企业谈判因素”,而不是过去那种我国“需求什么”国际市场“炒什么”、“涨什么”的格局。

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8. 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当前,世界经济基本面良好,主要经济体保持增长。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按年率计增长4.1%。日本经济稳健增长,通货紧缩状况基本消除。欧盟经济预计全年将增长2.1%,增速快于去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国际贸易保持较快发展,新一轮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据联合国预测,全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达3.6%。  但世界经济运行也面临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资源能源价格高位震荡、贸易壁垒增加、货币政策环境趋紧等问题和挑战。地区热点问题持续、恐怖主义活动、地震等自然灾害频仍也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成本和风险。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中国面临的机遇。其—,世界形势的缓和,为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2)中国面临的挑战:其一,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二,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军备竞赛的作用相对下降,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到了首位。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第三,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第四,正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面对以上挑战,只有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迎接各种挑战,尽快地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