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书法家的行书比较好?

2024-05-18 16:15

1. 哪个书法家的行书比较好?

一、王羲之的行书比较好。
1、原因
(1)王羲之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2)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更有《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初月帖》等著名行书作品传世。
(3)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2、王羲之个人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二、行书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书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哪个书法家的行书比较好?

2. 著名的行书书法家有谁

韦诞(179-253),字仲将,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擅长各种书体,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于张伯英,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题署尤精。韦诞的书法欣赏特点是如龙盘虎据、剑拔弩张。

3. 哪位书法家是写行书的?

书圣王羲之擅长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就是行书写就。

哪位书法家是写行书的?

4. 古代哪位书法家的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5. 现在哪位书法家的行书最好?

一、王羲之的行书比较好。
1、原因
(1)王羲之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2)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更有《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初月帖》等著名行书作品传世。
(3)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2、王羲之个人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二、行书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书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现在哪位书法家的行书最好?

6. 当代哪位书法家的行书最的最好

■张大千(1899一1983),名爰,字季爰,又字大千,号南场丈人,70步后署爰翁、爰皤。四川内江人。当代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画大师。一生多富传奇色彩。早岁即有艺名。享高寿。富可敌国。书法以魏碑为宗,也习唐宋,从【瘗鹤铭】、【石门铭】、【云峰刻石】、〈郑文公碑〉等得趣最多。以行草书胜,长撇长捺,纵横有象,笺致老到,结字舒展,雄强中寸露秀逸之气。他的用笔和结体均异于常人,个性独特,人称“大千体”。张大千早年从曾熙、李瑞清学艺,可谓法门高深,学有巨源。但因画名太响,书名终为之所掩。
●溥心畲(1896—1963),名儒,字心畲,满族,清宗室,著名画家,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擅长书法。他的书法,来自帖学一路,主要得自于“二王”,结体潇洒、用笔轻盈、秀逸多姿。特别是他题在画上的书法,与画境和谐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秀美、高雅的意境。
●齐白石(1863—1957),中国著名画家、篆刻家。无论是画还是书法,都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在书法上也颇有造就。他的书法,篆隶、行草都独具一格。篆隶来源于“天玺纪功碑”,笔法纯用篆书笔法,笔画横平直竖,显得真力饱满、厚重而又古朴,有种奇肆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安徽歙县人,著名山水画家。亦善书法。所作行书,任笔自然,看似漫不经心,而又内含骨力。篆书很有特色:喜用半干的焦墨写篆,特别是大篆。运笔较慢,笔画时粗时细,有一种散淡而又古拙的味道。
●徐生翁(1875——1964),浙江绍兴人,早年姓李,名徐,号生翁,晚年复姓徐。他初学颜真卿,后宗北碑。他的的字结体奇崛、生拙古辣,有时看上去好像完全放弃了用笔,但别具情趣。他的字一直不为别人称道,但的确是格调高古。
●徐悲鸿(1895——1953),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画、油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造诣很高,之所以常常被人忽略,完全是为他的画名所掩。曾经得到康有为的指点,作行书喜用中锋,结体漫不经意,有种稚拙的儿童体的韵致。
●潘天寿(1897——1971),杰出的书画家。他的篆隶,取法【三公山碑】、〈褒斜道〉,行草书从晋唐入手,然后融入黄道周、倪元璐的险绝。书风整体来看是豪放一路,“一味霸悍”。特别是读他的画上题字,只见大小参差错落,与他的画一同构造险绝的意境。
●陶博吾(1900——1996),著名画家、书法家,江西九江人。早年求学于上海昌明艺专,得黄宾虹指授,后归隐乡里,以布衣终其一生,生前不大为人所知,声名不出乡里。可谓“百年孤独”!所作山水、花鸟,用笔奇肆老辣,全用篆籀笔法。书法也是结体奇崛,纯用中锋。喜欢用大篆集联。他的书法,在吴昌硕的基础开辟了新的风貌。
●来楚生(1903——1975),浙江萧山人。以“书画印”三绝著称,所作花鸟意趣盎然,篆刻更是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他的书法,以草书成就最高,线条简练飞动,结构稍紧,形成绵密、筋骨内含的效果。
●陆俨少(1909——1993),上海嘉定人,著名山水画家。曾任职于上海中国画院、浙江美术学院。他的行草书则纯粹用篆籀笔法来写,以笔法为上根据笔法调整结构,而后顺势引出章法。所以他的书法显得醇厚饱满。
●谢稚柳(1910——1997),江苏武进人。现当代著名画家、书画鉴定家。他的书法,和他的画一样,来源于陈洪绶,起笔轻缓、结体奇崛而又秀丽多姿。至于草书,则用笔圆转灵动,潇洒流落、飘然出群。
其他兼善书法的画家还有蒲华、刘海粟、王个移、丰子恺、等人
■学者型书法家
对于学者来说,书法,仅仅是自己诸多方面修养的一面而已,并不以此自重。然而,人们在敬仰他们文艺、学问上的成就的同时,惊喜地发现他们在书法方面的才能。
●李叔同(1880一1942),名文涛,字叔同,别名很多。浙江平湖人,出生于天津。是近现代少见的全才式人物。他是中国最早一批留学国外学习美术者之一,最早将话剧引入中国,最早创办美术教育,也是最早开始用人体模特写生的人。精书法、擅篆刻。对音乐也很有造诣。他的学生中,著名的有音乐家刘质平、画家丰子恺。
李叔同的字自然要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即出家前与出家后。李叔同受时代风气影响,早岁自然学习魏碑,对【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爨宝子】等碑曾反复临习。不过李叔同写碑较一般人为润泽,似乎主要在取其奇妙的结构。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面目。李叔同出家后,“诸艺俱舍,独书法不废。”他以书法弘扬经律,广结佛缘,但早期那种凌厉的才子气与魏碑那种刚劲雄伟的风格不见了,代之以起的是安祥肃穆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一副面孔。李叔同晚年的书法形式上以抄写佛经的册页、对联为主。字体偏于狭长,用笔较轻、较慢,章法空间十分疏朗。呈现一派肃穆、高古的佛家气象。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实,鲁迅在书法上的造诣极高。他早年抄写过很长时间的古碑,并热衷于搜寻碑帖拓片,对书法、美术有着很高的鉴赏力。他的书法,古雅厚重,文人气十足。无论是精心书写的对联,还是即兴书写书写的手稿、书信,都大有可观。在一次拍卖会上,鲁迅的一页手稿曾被卖到4万元人民币。可见它的价值。
●马一浮(1882——1962),浙江绍兴人。原名浮。著名学者,通多国外语,精于佛学、儒学的研究,解放后曾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他的书法,主要来源于褚遂良,兼融各家。以行草书成就最高,字的体势向右上倾斜,用笔尖峭,转角处圭角鲜明,而又有种散淡的文人气息,格调很高。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郭沫若具有多方面的学养,书法也卓然不群。他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用笔爽辣干脆,注重提按,有一种潇洒、傲然的才子气。尤其善于题匾。“荣宝斋”三字可算作他的得意之作。
●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的字,是典型文人的字,用笔较细,字的中宫很紧,而笔画外延很长。显得文雅、含蓄,有节制。
●陆维钊(1899一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多署劭翁。浙江平湖人。当代一位传统中国文化修养相当全面的书法家。1979年始,受命招收国内第一批书法篆刻研究生,所以他又是一位书法教育家。陆维钊开始也师魏碑,但他决不抑帖,走的是碑帖并重的道路。他以“碑可强其骨,帖能养其气“,可谓善学者也。;他以篆隶为基础,融入草意,刨造出一种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的新体,用笔方圆兼备,结体方中偏扁,人林“扁篆”,即古人所渭“非老手莫能到”的“蜾扁体”。

7. 当代书法界谁的行书写的最好?

目前活着的名望最高,写得最好的是沈鹏。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成员简介
  
名誉主席:沈鹏
主席:张海
副主席:申万胜、朱关田、旭宇、吴东民、吴善璋、何应辉、言公达、张业法、陈永正、邵秉仁、林岫、段成桂、聂成文
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
副秘书长:陈洪武、戴志琪 

沈鹏,1931年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1950年起在《人民画报》社工作,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并兼任编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出版界专家待遇,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沈鹏既是编辑出版专家,又是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及诗词作家,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当代书法界谁的行书写的最好?

8. 中国三大行书书法帖包括哪些?

中国三大行书书法帖为《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二、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三、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他即兴作此两首寒食诗,并书写了《寒食帖》。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扩展资料
行书的出现与兴盛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
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
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也是出自王羲之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