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文化历史人物?

2024-05-07 12:29

1. 南平文化历史人物?

1、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
2、延平郡王:郑成功
3、南平的第一位状元:黄裳
4、南宋状元、宰相、诗人、英烈:文天祥
5、宋代名医:宋慈
6、婉约词祖:柳永
7、南平理学名家游酢
8、邵武南宋诗人严羽
9、邵武南宋名臣李纲
10、《通鉴纪事本末》作者:袁枢
11、一代名相:真德秀
……

南平文化历史人物?

2. 南平的历史资料拜托各位了 3Q

南平概况   南平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辖一区四市五县,即延平区、邵武市、建阳市、建瓯市、武夷山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共121个乡镇、19个街道办事处,1601个村委会、69个居民委员会,136个社区居委会,辖区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现有户籍总人口304万人,常住人口286万人。   基本特征,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南平是中国东南的一个重要旅游区。闽北旅游资源丰富,是华东地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密集区之一。雄伟秀丽的奇山异水、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乡土人情共同组成了独具闽北特色的旅游资源。目前,已有一至三级中高档旅游资源实体181处(延平茫荡山,建阳考亭书院、建窑遗址,建瓯万木林,邵武天成岩、李纲祠、和平古镇,光泽的乌君山、武夷天池,顺昌华阳山等)。武夷山是全国仅有的4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之一,她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福建省旅游经济开发区于一身,南平境内省级风景名胜区有:延平茫荡山、浦城浮盖山、建瓯归宗岩、松溪湛庐山、政和洞宫山。南平市区还有12万亩水面的延平湖,是避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近年来我市致力于构建“北山南水”的大武夷旅游经济体系,集中体现在“一个做大、两个带动”。“一个做大”就是武夷山做大。“两个带动”就是以武夷山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周边县(市、区)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闽北的战略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004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6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7%;旅游总收入17.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全市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5.5%。   (二)南平是福建的粮食主产区。南平有8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全省共有30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亿多公斤,素有“福建粮仓”之称。200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03.86万亩,粮食总产量140.14万吨,在全省均居第一位。   (三)南平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林区。全市有林地面积2964万亩,森林蓄积量1.25亿立方米,有“绿色金库”、“南方林海”之美誉。现有竹林526万亩,立竹量7.87亿株,建瓯和顺昌荣获国家林业部首批命名的十大“中国竹子之乡”称号。近年来我市减征木竹笋税费,对集体山林实行经营体制改革,使我市林业产业链得到拓展延伸,林产加工业大有可为。2004年林业产值25.3亿元,比上年增长6.4%。   (四)南平是福建重要的畜牧水产区。近年来,在长富集团、大乘公司的带动下,我市乳品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省最大的新兴乳品产区。目前已发展奶牛基地牧场50个,奶牛存栏4.5万头,比1996年底增长56.2倍;奶类产量12.17万吨,比1996年增长60倍,带动农户种植牧草继续扩大。“长富”、“大乘”牌鲜奶荣获绿色食品标志,成为福建畅销品牌。2004年畜牧业产值32.18亿元,占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4.1%,其中,延平、光泽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接近40%。肉蛋奶总产量36.92万吨,比上年增长11.4%;人均拥有肉蛋奶129公斤。炉下母猪基地是全省最大的母猪生产乡镇,光泽圣农肉鸡畅销海内外,“大禾”“丕哥”牌种猪、建阳将口蛋品、建瓯板鸭等产品品质优良,畅销市场。南平还是全省最大的库湾养殖区,2004年水产品产量9.85万吨,比上年增长5.6%;渔业产值13.59亿元,比上年增长6.9%,畜牧水产业已成为南平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    补充:  (五) 南平 是福建的一个重要工业区。现有工业企业328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44家。工业行业比较齐全,分布在36个行业大类(全国共有39个行业大类)中。初步形成了以机电器材业,纺织服装业,林产工业, 食品加工业 ,化工医药业,冶金建材业,电力、蒸汽、自来水生产供应业等重点行业为支撑的 工业体系 。 现有工业企业技术装备大都在90年代初中期水平,有些企业如南孚、亚明电器、劳特公司等达到90年代末水平,甚至是国际先进水平。 现有大中型企业36家,南纸是全国三大 新闻纸 生产企业之一,也是我市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南铝为福建唯一一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南孚碱性电池生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太阳电缆 公司是全省最大的电缆生产企业,南纺公司连续十几年为全国纺织行业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1999年被评为全国党建先进单位,“学南纺,创五好”活动在全市乃至于全省展开。主要名优产品有:“南孚牌”高能碱性电池,“星光”牌新闻纸,“太阳”牌电线电缆,闽牌PU革基布,“长富”、“大乘”牌乳制品,闽铝牌铝型材,南亚牌振流器、 触发器 ,师豪牌饲料金霉素等22种。 (六)南平是福建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6年南平就建立了共产党的地下支部。 抗日战争 和 解放战争 时期,福建地下党省委一直坚持战斗在 闽北 ,被中央誉为“红旗不倒”的红色土地。举世闻名的“赤石暴动”,就发生在 武夷山 下。1930年,闽北革命根据地和赣东北根据地合并,形成著名的闽浙赣根据地,曾经留下 彭德怀 、 方志敏 、 叶飞 、曾镜冰、 肖劲光 、 陈丕显 等人的足迹。目前全市共有革命老区县8个,老区乡镇56个,老区行政村631个,老区人口89.6万人。  荆州市 南平镇地处 江汉平原 南部,与 洞庭湖平原 接壤。全镇总面积87平方公里,城区规划 建设面积 10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人,城区常住人口3.6万人,农业人口2.4万人。全镇辖15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199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成为全省中心镇、荆州市明星乡镇;2003年被上级批准建立南平工业园区。   补充:   南平市 历史: 汉建安初(196-205)境内始置汉兴( 浦城 )、 南平 、建安( 建瓯 )、建平( 建阳 )4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瓯)。晋元康元年(291)属 江州 。南朝陈永定初(约557)属闽州,后属丰州。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县,属 泉州 (州治今福州),大业三年(607)属建安郡(郡治今福州)。唐武德元年(618)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天宝元年(742)复置建安郡,乾 元元 年(758)改为建州,属江南东道。五代闽龙启二年(934)属闽;天德三年(945)改建州为永安军,旋改忠义军;南唐保大四年(946)置剑州,州治剑(浦今南平)。宋开宝八年(975)改忠义军为建州,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剑州为南剑州,五年(980)置 邵武 军,治所邵武,端拱元年(988)改建州为建宁军, 绍兴 三十二年(1162)改建宁军为建宁府,属福建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十五年(1278)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改南剑州为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南剑路改为延平路,均属江浙行中书省福建道宣慰使司(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为福建省)管辖。明代境内并置建宁、延平、邵武3府。清亦同。清末为延建邵道(驻南平),领3府。延平府领南平、顺昌、将乐、沙县、尤溪、永安6县和上洋厅,建宁府领建安、瓯宁、建阳、崇安、浦城、政和、 松溪 7县,邵武府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4县。1913年废府制,为北路道(驻南平,领16县)。1914年为建安道。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1933年11月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延建(闽上)省,1934年境内为第三、第九、第十行政督察区,1935年改为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1940年改水吉特区为县。   补充:  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各县相继解放,为第一、第二专区,1950年3月第一专区改建瓯专区(9月改建阳专区),第二专区改 南平 专区。1956年建阳专区并入南平专区,划入闽清、三明2县,增设 南平市 ,撤销水吉县,共辖南平市和南平、顺昌、建阳、建瓯、沙县、邵武、浦城、崇安、光泽、松溪、政和、建宁、将乐、古田、尤溪、泰宁、屏南、闽清、三明19县。1959年划出闽清、松溪、政和3县,1960年南平县并入南平市,三明县划归三明市,松溪、政和县合并为松政县,1962年撤销松政县恢复松溪、政和县。1963年划出古田、屏南2县,1964年增设建西县,1970年划出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5县,增入松溪、政和合并的松政县,撤销建西县,南平专区迁驻建阳,改为南平地区,1971年改为建阳地区,1975年松政县复为松溪、政和2县,1983年邵武撤县设市,1988年建阳地区迁驻南平,改名南平地区,1989年撤崇安县设省辖县级武夷山市。1992年建瓯撤县设市。1994年建阳撤县设市,同时撤销南平地区,设省辖地级南平市,原南平市改为延平区。   补充:  首建孱 陵县 时,县城设在柴林街,又名孱陵街,280年,县城设二圣州, 南北朝 末年,二圣洲被江水冲毁,县城迁至油江口,取名梅园,并 砌砖 石城墙。"周围三里有奇",城门四座,上有城楼,东为 蒙城 门,西为孱陵门,南为 崇明 门,北为大昕门;1628年,梅园失火,焚烧一昼夜,致使城内 外官 署、民间、祠庙、城楼焚毁,烧死700多人。公安藉御史 毛羽 健向朝延上疏,请求迁城椒园,建土成一座,城门四座;163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迫近 荆州 ,公安籍 锦衣卫 掌卫事都督 同知 邹之有向朝庭上疏惊呼"时流贼遍满","足为寒心",请求迁城于祝家岗,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将新城全部烧毁,县城复迁椒园;1648年,县城迁斗湖堤,只建官署,未筑城墙,1651年县城迁祝家岗,复建官署城门,1717年县城重加修建,"周围计五里三分",四门建有城楼;1873年, 松滋 江堤溃口,洪水浸及公安,县城被水冲毁后即迁唐家岗, 越明年 筑土城,"城周围五百五十丈",四座城门建有城楼,东为朝阳门,西为宝城门,南为文星门,北为迎恩门; 辛亥革命 后,民国县署仍设城内;1926年改名为县政府,驻地未变;1938年11月11日,日本侵华飞机9架首资轰炸 南平 ,县署城墙全部摧毁,县政府迁驻 狮子口 ;1943年3月迁王家厂、6月迁支苏堡;1944年1月迁驻申津渡;1945年8月 抗日战争胜利 ,10月县政府迁回南平;1949年7月公安县解放,县人民政府驻地南平;1952年新设 荆江 县,人民政府驻斗湖堤;1955年公安县与荆江县合并,人民政府迁驻斗湖堤。

满意请采纳

3. 南平的历史简介

南平概况 
 
 南平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
 
 辖一区四市五县,即延平区、邵武市、建阳市、建瓯市、武夷山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共121个乡镇、19个街道办事处,1601个村委会、69个居民委员会,136个社区居委会,辖区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
 
 现有户籍总人口304万人,常住人口286万人。
 
  
 
 基本特征,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南平是中国东南的一个重要旅游区。
 
 闽北旅游资源丰富,是华东地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密集区之一。
 
 雄伟秀丽的奇山异水、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乡土人情共同组成了独具闽北特色的旅游资源。
 
 目前,已有一至三级中高档旅游资源实体181处(延平茫荡山,建阳考亭书院、建窑遗址,建瓯万木林,邵武天成岩、李纲祠、和平古镇,光泽的乌君山、武夷天池,顺昌华阳山等)。
 
 武夷山是全国仅有的4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之一,她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福建省旅游经济开发区于一身,南平境内省级风景名胜区有:延平茫荡山、浦城浮盖山、建瓯归宗岩、松溪湛庐山、政和洞宫山。
 
 南平市区还有12万亩水面的延平湖,是避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近年来我市致力于构建“北山南水”的大武夷旅游经济体系,集中体现在“一个做大、两个带动”。
 
 “一个做大”就是武夷山做大。
 
 “两个带动”就是以武夷山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周边县(市、区)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闽北的战略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004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6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7%;旅游总收入17.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全市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5.5%。
 
 
 
 (二)南平是福建的粮食主产区。
 
 南平有8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全省共有30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亿多公斤,素有“福建粮仓”之称。
 
 200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03.86万亩,粮食总产量140.14万吨,在全省均居第一位。
 
 
 
 (三)南平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林区。
 
 全市有林地面积2964万亩,森林蓄积量1.25亿立方米,有“绿色金库”、“南方林海”之美誉。
 
 现有竹林526万亩,立竹量7.87亿株,建瓯和顺昌荣获国家林业部首批命名的十大“中国竹子之乡”称号。
 
 近年来我市减征木竹笋税费,对集体山林实行经营体制改革,使我市林业产业链得到拓展延伸,林产加工业大有可为。
 
 2004年林业产值25.3亿元,比上年增长6.4%。
 
 
 
 (四)南平是福建重要的畜牧水产区。
 
 近年来,在长富集团、大乘公司的带动下,我市乳品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省最大的新兴乳品产区。
 
 目前已发展奶牛基地牧场50个,奶牛存栏4.5万头,比1996年底增长56.2倍;奶类产量12.17万吨,比1996年增长60倍,带动农户种植牧草继续扩大。
 
 “长富”、“大乘”牌鲜奶荣获绿色食品标志,成为福建畅销品牌。
 
 2004年畜牧业产值32.18亿元,占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4.1%,其中,延平、光泽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接近40%。
 
 肉蛋奶总产量36.92万吨,比上年增长11.4%;人均拥有肉蛋奶129公斤。
 
 炉下母猪基地是全省最大的母猪生产乡镇,光泽圣农肉鸡畅销海内外,“大禾”“丕哥”牌种猪、建阳将口蛋品、建瓯板鸭等产品品质优良,畅销市场。
 
 南平还是全省最大的库湾养殖区,2004年水产品产量9.85万吨,比上年增长5.6%;渔业产值13.59亿元,比上年增长6.9%,畜牧水产业已成为南平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
 
 
 
 (五)南平是福建的一个重要工业区。
 
 现有工业企业328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44家。
 
 工业行业比较齐全,分布在36个行业大类(全国共有39个行业大类)中。
 
 初步形成了以机电器材业,纺织服装业,林产工业,食品加工业,化工医药业,冶金建材业,电力、蒸汽、自来水生产供应业等重点行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
 
 现有工业企业技术装备大都在90年代初中期水平,有些企业如南孚、亚明电器、劳特公司等达到90年代末水平,甚至是国际先进水平。
 
 
 
 现有大中型企业36家,南纸是全国三大新闻纸生产企业之一,也是我市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南铝为福建唯一一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南孚碱性电池生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太阳电缆公司是全省最大的电缆生产企业,南纺公司连续十几年为全国纺织行业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1999年被评为全国党建先进单位,“学南纺,创五好”活动在全市乃至于全省展开。
 
 主要名优产品有:“南孚牌”高能碱性电池,“星光”牌新闻纸,“太阳”牌电线电缆,闽牌PU革基布,“长富”、“大乘”牌乳制品,闽铝牌铝型材,南亚牌振流器、触发器,师豪牌饲料金霉素等22种。
 
 
 
 (六)南平是福建著名的革命老区。
 
 早在1926年南平就建立了 *** 的地下支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福建地下党省委一直坚持战斗在闽北,被中央誉为“红旗不倒”的红色土地。
 
 举世闻名的“赤石暴动”,就发生在武夷山下。
 
 1930年,闽北革命根据地和赣东北根据地合并,形成著名的闽浙赣根据地,曾经留下彭德怀、方志敏、叶飞、曾镜冰、肖劲光、陈丕显等人的足迹。
 
 目前全市共有革命老区县8个,老区乡镇56个,老区行政村631个,老区人口89.6万人。
 
 荆州市南平镇地处江汉平原南部,与洞庭湖平原接壤。
 
 全镇总面积87平方公里,城区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人,城区常住人口3.6万人,农业人口2.4万人。
 
 全镇辖15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
 
 1991年被省 *** 确定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成为全省中心镇、荆州市明星乡镇;2003年被上级批准建立南平工业园区。
 
 南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五代十国时曾是南平国、南平郡之府地,清末同治年间始建为县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二、四军团会师于此,1955年以前一直是公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南平曾率先在全国兴起畜禽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1998年,全镇人民英勇顽强的夺取了抗洪史上称之为"南平保卫战"的伟大胜利,"新时期的好战士"李向群在此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洪战歌。
 
 南平区位优越,环境宽松。
 
 南平地处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的交汇处,水陆交通便捷,207国道横贯全镇,河道上通长江,下泻洞庭;北距古城荆州60公里,西距焦枝铁路47公里,是晋、豫、鄂等经207国道通往东南沿海的必经之路,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近年来,南平镇委、镇 *** 不遗余力地改善发展环境、投资环境、人文环境,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努力构建和谐诚信的新南平。
 
 南平物产丰富,经济发达。
 
 南平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是水旱兼作区。
 
 镇委、镇 *** 长期坚持农业产业化、企业民营化和建设城镇化的发展战略,镇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农业以粮棉油、珍珠养殖、畜禽、林果等为主,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格局。
 
 工业经济形成了机械制造、塑料制品、造纸包装、生物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工业企业达到100多家。
 
 南平基础完备,功能齐全。
 
 镇内建有22万千伏、11万千伏变电站各1座,日供水万吨的水厂1座,教育、文化、卫生、通讯、互联网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
 
 南平工业园区已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整体发展框架已经形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南平市历史: 汉建安初(196-205)境内始置汉兴(浦城)、南平、建安(建瓯)、建平(建阳)4县,属会稽郡。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瓯)。
 
 晋元康元年(291)属江州。
 
 南朝陈永定初(约557)属闽州,后属丰州。
 
 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县,属泉州(州治今福州),大业三年(607)属建安郡(郡治今福州)。
 
 唐武德元年(618)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天宝元年(742)复置建安郡,乾元元年(758)改为建州,属江南东道。
 
 五代闽龙启二年(934)属闽;天德三年(945)改建州为永安军,旋改忠义军;南唐保大四年(946)置剑州,州治剑(浦今南平)。
 
 宋开宝八年(975)改忠义军为建州,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剑州为南剑州,五年(980)置邵武军,治所邵武,端拱元年(988)改建州为建宁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建宁军为建宁府,属福建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十五年(1278)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改南剑州为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南剑路改为延平路,均属江浙行中书省福建道宣慰使司(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为福建省)管辖。
 
 明代境内并置建宁、延平、邵武3府。
 
 清亦同。
 
 清末为延建邵道(驻南平),领3府。
 
 延平府领南平、顺昌、将乐、沙县、尤溪、永安6县和上洋厅,建宁府领建安、瓯宁、建阳、崇安、浦城、政和、松溪7县,邵武府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4县。
 
 1913年废府制,为北路道(驻南平,领16县)。
 
 1914年为建安道。
 
 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
 
 1933年11月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 *** ”(即“福建人民 *** ”)延建(闽上)省,1934年境内为第三、第九、第十行政督察区,1935年改为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0年改水吉特区为县。
 
 
 
 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各县相继解放,为第一、第二专区,1950年3月第一专区改建瓯专区(9月改建阳专区),第二专区改南平专区。
 
 1956年建阳专区并入南平专区,划入闽清、三明2县,增设南平市,撤销水吉县,共辖南平市和南平、顺昌、建阳、建瓯、沙县、邵武、浦城、崇安、光泽、松溪、政和、建宁、将乐、古田、尤溪、泰宁、屏南、闽清、三明19县。
 
 1959年划出闽清、松溪、政和3县,1960年南平县并入南平市,三明县划归三明市,松溪、政和县合并为松政县,1962年撤销松政县恢复松溪、政和县。
 
 1963年划出古田、屏南2县,1964年增设建西县,1970年划出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5县,增入松溪、政和合并的松政县,撤销建西县,南平专区迁驻建阳,改为南平地区,1971年改为建阳地区,1975年松政县复为松溪、政和2县,1983年邵武撤县设市,1988年建阳地区迁驻南平,改名南平地区,1989年撤崇安县设省辖县级武夷山市。
 
 1992年建瓯撤县设市。
 
 1994年建阳撤县设市,同时撤销南平地区,设省辖地级南平市,原南平市改为延平区。
 
 南平镇历史
 
 公安,昔称七省孔道。
 
 早在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即建孱陵县,(公安县的前身)。
 
 县域凭临长江天堑之险,又当南北皇华驿道(现为207国道)要冲。
 
 东联汉沪,西接巴蜀,南控湘粤,北通陕豫,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至209年,刘备领荆州牧,扎营油江口,改孱陵为公安县,图谋霸业。
 
 公安县名始于这时。
 
 219年,孙权趁刘备进川之时,进而亲驻公安夺回了荆州,又复县名为孱陵。
 
 280年,分孱陵立江安县,县邑设二圣洲;548年,改江安县为公安县;589年,将孱陵县和永安县并入公安,改名公安镇属荆州总管府南郡;742年,公安属荆南节度使管辖;925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国都设江陵,公安为南平国属县;北宋初年,公安属荆州湖北路江陵府,后又名为荆南府;1130年,公安县升为公安军,置镇抚使;1135年,撤销公安军,恢复公安县建置,属荆南府,1364年,公安属湖广行省荆州府;1376年,公安属湖广布政司为第二县;1912年,公安属湖北省荆南道;1932年,公安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49年7月公安解放,属荆州专员公署领导;1968年,公安属荆州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8年,公安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领导,1995年,公安属荆沙市人民 *** 领导,至今。
 
 首建孱陵县时,县城设在柴林街,又名孱陵街,280年,县城设二圣州,南北朝末年,二圣洲被江水冲毁,县城迁至油江口,取名梅园,并砌砖石城墙。
 
 "周围三里有奇",城门四座,上有城楼,东为蒙城门,西为孱陵门,南为崇明门,北为大昕门;1628年,梅园失火,焚烧一昼夜,致使城内外官署、民间、祠庙、城楼焚毁,烧死700多人。
 
 公安藉御史毛羽健向朝延上疏,请求迁城椒园,建土成一座,城门四座;163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迫近荆州,公安籍锦衣卫掌卫事都督同知邹之有向朝庭上疏惊呼"时流贼遍满","足为寒心",请求迁城于祝家岗,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将新城全部烧毁,县城复迁椒园;1648年,县城迁斗湖堤,只建官署,未筑城墙,1651年县城迁祝家岗,复建官署城门,1717年县城重加修建,"周围计五里三分",四门建有城楼;1873年,松滋江堤溃口,洪水浸及公安,县城被水冲毁后即迁唐家岗,越明年筑土城,"城周围五百五十丈",四座城门建有城楼,东为朝阳门,西为宝城门,南为文星门,北为迎恩门;辛亥革命后,民国县署仍设城内;1926年改名为县 *** ,驻地未变;1938年11月11日,日本侵华飞机9架首资轰炸南平,县署城墙全部摧毁,县 *** 迁驻狮子口;1943年3月迁王家厂、6月迁支苏堡;1944年1月迁驻申津渡;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0月县 *** 迁回南平;1949年7月公安县解放,县人民 *** 驻地南平;1952年新设荆江县,人民 *** 驻斗湖堤;1955年公安县与荆江县合并,人民 *** 迁驻斗湖堤。

南平的历史简介

4. 南平国的政治

南平在其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因受制于其时特定的政治、军事环境,从未称帝,而一直以藩镇自居,故在其独立的小王国之内,藩镇体制占据主导位。然而,较之唐末藩镇而言,南平割据性更强,自主权更大,即便是藩属中原王朝、称臣于吴、南唐,也不过是借此以庇护自身,免遭灭顶之灾而已。而在藩镇体制之外,南平的政治又不乏王国体制的色彩,尽管这种特征并不明显。而且被藩镇体制所主导,也始终未达到成熟体制的地步,但其己然有所显现,并作为藩镇体制的补充而长期存在。就此而言,南平在政治上具有典型的双轨制特点,实际上与马楚、吴越政权井无本质差别。

5. 南平的历史沿革

汉建安初(196-205)境内始置汉兴(浦城)、南平、建安(建瓯)、建平(建阳)4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瓯)。晋元康元年(291)属江州。南朝陈永定初(约557)属闽州,后属丰州。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县,属泉州(州治今福州),大业三年(607)属建安郡(郡治今福州)。唐武德元年(618)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天宝元年(742)复置建安郡,乾元元年(758)改为建州,属江南东道。五代闽龙启二年(934)属闽;天德三年(945)改建州为永安军,旋改忠义军;南唐保大四年(946)置剑州,州治剑浦(今南平)。宋开宝八年(975)改忠义军为建州,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剑州为南剑州,五年(980)置邵武军,治所邵武,端拱元年(988)改建州为建宁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建宁军为建宁府,属福建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十五年(1278)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改南剑州为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南剑路改为延平路,均属江浙行中书省福建道宣慰使司(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为福建省)管辖。明代境内并置建宁、延平、邵武3府。清亦同。清末为延建邵道(驻南平),领3府。延平府领南平、顺昌、将乐、沙县、尤溪、永安6县和上洋厅,建宁府领建安、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政和、松溪7县,邵武府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4县。1913年废府制,为北路道(驻南平,领16县)。1914年为建安道。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1933年11月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延建(闽上)省,1934年境内为第三、第九、第十行政督察区,1935年改为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1940年改水吉特区为县。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各县相继解放,为第一、第二专区,1950年3月第一专区改建瓯专区(9月改建阳专区),第二专区改南平专区。1956年建阳专区并入南平专区,划入闽清、三明2县,增设南平市,撤销水吉县,共辖南平市和南平、顺昌、建阳、建瓯、沙县、邵武、浦城、崇安、光泽、松溪、政和、建宁、将乐、古田、尤溪、泰宁、屏南、闽清、三明19县。1959年划出闽清、松溪、政和3县。1960年南平县并入南平市,三明县划归三明市,松溪、政和县合并为松政县。1962年撤销松政县恢复松溪、政和县。1963年划出古田、屏南2县。1964年增设建西县。1970年划出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5县,增入松溪、政和合并的松政县,撤销建西县,南平专区迁驻建阳,改为南平地区。1971年改为建阳地区。1975年松政县复为松溪、政和2县。1983年邵武撤县设市。1988年建阳地区迁驻南平,改名南平地区。1989年撤崇安县设省辖县级武夷山市。1992年建瓯撤县设市。1994年建阳撤县设市,同时撤销南平地区,设省辖地级南平市,原南平市改为延平区。 2014年5月27日,从省政府办公厅获悉,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平市行政区划调整,同意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

南平的历史沿革

6. 南平在历史上是不是叫南平国

 
  东晋十六国时湖北荆门带建立小国南平历史悠久福建开发早地区之早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有土著人此繁衍生息东汉时期南平、建瓯、浦城已建县距今达1800年建阳、邵武、武夷山等县也有千年历史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闽北两次成福建政治、经济、文化心;宋代闽北经济、文化发展度居于全省、甚至全国领先位置建窑成全国八大名窑之矿冶业鼎盛时期全国福建重点福建又闽北心又建阳、建安(今建瓯)二县刻书占全国三分之强闽北印刷业十分发达建阳麻沙成全国三大印刷心之此外造纸业和茶叶也相当发达 南平文化积淀深厚福建文化发源地之闽越文化摇篮被誉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里人杰地灵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了2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邵武李纲、浦城真德秀、建瓯杨荣等历史文化名人朱熹、宋慈、辛弃疾、陆游、蔡襄、杨时、柳永、严羽等都曾闽北留下足迹特别朱熹闽北琴书五十载所人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之说
   

7. 南平的历史沿革

 
  汉建安初(196-205)境内始置汉兴(浦城)、南平、建安(建瓯)、建平(建阳)4县,属会稽郡。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瓯)。
  晋元康元年(291)属江州。
  南朝陈永定初(约557)属闽州,后属丰州。
   
  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县,属泉州(州治今福州),大业三年(607)属建安郡(郡治今福州)。
  唐武德元年(618)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天宝元年(742)复置建安郡,乾元元年(758)改为建州,属江南东道。
  五代闽龙启二年(934)属闽;
  天德三年(945)改建州为永安军,旋改忠义军;
  南唐保大四年(946)置剑州,州治剑浦(今南平)。
  宋开宝八年(975)改忠义军为建州,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剑州为南剑州,五年(980)置邵武军,治所邵武,端拱元年(988)改建州为建宁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建宁军为建宁府,属福建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十五年(1278)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改南剑州为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南剑路改为延平路,均属江浙行中书省福建道宣慰使司(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为福建省)管辖。
  明代境内并置建宁、延平、邵武3府。
  清亦同。
  清末为延建邵道(驻南平),领3府。
  延平府领南平、顺昌、将乐、沙县、尤溪、永安6县和上洋厅,建宁府领建安、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政和、松溪7县,邵武府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4县。
  1913年废府制,为北路道(驻南平,领16县)。
  1914年为建安道。
  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
  1933年11月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 *** ”(即“福建人民 *** ”)延建(闽上)省,1934年境内为第三、第九、第十行政督察区,1935年改为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0年改水吉特区为县。
  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各县相继解放,为第一、第二专区,1950年3月第一专区改建瓯专区(9月改建阳专区),第二专区改南平专区。
  1956年建阳专区并入南平专区,划入闽清、三明2县,增设南平市,撤销水吉县,共辖南平市和南平、顺昌、建阳、建瓯、沙县、邵武、浦城、崇安、光泽、松溪、政和、建宁、将乐、古田、尤溪、泰宁、屏南、闽清、三明19县。
  1959年划出闽清、松溪、政和3县。
  1960年南平县并入南平市,三明县划归三明市,松溪、政和县合并为松政县。
  1962年撤销松政县恢复松溪、政和县。
  1963年划出古田、屏南2县。
  1964年增设建西县。
  1970年划出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5县,增入松溪、政和合并的松政县,撤销建西县,南平专区迁驻建阳,改为南平地区。
  1971年改为建阳地区。
  1975年松政县复为松溪、政和2县。
  1983年邵武撤县设市。
  1988年建阳地区迁驻南平,改名南平地区。
  1989年撤崇安县设省辖县级武夷山市。
  1992年建瓯撤县设市。
  1994年建阳撤县设市,同时撤销南平地区,设省辖地级南平市,原南平市改为延平区。
  
  2014年5月27日,从省 *** 办公厅获悉,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平市行政区划调整,同意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
  
   

南平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