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面临的障碍

2024-05-19 01:38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面临的障碍

  一是历史积怨和领土主权争端。东盟成员国内部的领土争端一直存在,历史上越南入侵过柬埔寨,至今两国关系貌合神离。近期,马来西亚与印尼出现了关于西巴丹岛和利吉丹岛的主权争执,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之间出现了关于白礁岛的争执,印尼与菲律宾之间也发生了有关岛屿主权的争执,这些都反映出东盟内部尚缺乏地区整合的大局观念。
  二是成员国内部政局不稳。东盟许多国家都是党派林立、纷争不断,有的国家军人政府当政,有的国家内阁变换频繁。另外有些国家的反政府武装及恐怖分子活动猖獗,加上近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反恐战争的刻意扩大及对伊斯兰教派和回教徒传统的敌视,造成东盟国家内部民族情绪高涨。政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外来直接投资,阻碍经贸活动的正常进行,客观上对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以及未来自贸区的整体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是民族宗教差异。东盟内部宗教信仰不同,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是传统的回教国家,泰国和柬埔寨则遵从佛教,菲律宾大部分国民信奉天主教,而越南和老挝则是“社会主义”体制。近年来,随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抬头及回教徒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矛盾不断激化,加上恐怖主义和伊斯兰教徒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宗教信仰间冲突时有发生。
  第三,东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经贸结构的雷同化
  东盟的10个成员国中,既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又有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存在巨大差异。新加坡的人均GDP目前已近3万美元,而越、老、缅、柬四国还不到400美元,人均GDP相差约70 倍,远远高于欧盟内部的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的30倍的差距水平。东盟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成员国间经济政策的协调。
  第四、东盟内部缺少核心的经济力量和协调机制,主导权纷争激烈
  现实情况表明,区域经济合作离不开核心经济力量的协调和引导。1995年墨西哥发生严重金融危机时,正是因为美国的全力注资解救才使得危机没有波及其他的美洲国家。区域内核心国家的职能在于协调成员国政策、稳定区域内部经济发展。而东盟成员国中这种核心国家目前尚不存在,中坚力量的缺乏降低了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凝聚力。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中,东盟各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竞相贬值本国货币, 造成危机在各个国家中迅速蔓延,东盟内部缺乏核心力量和共同应对机制的弊端暴露无遗。
  对于东盟成员国来讲,争夺主导权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印尼无论从人口还是领土面积上讲,都是第一大国,但是其经济实力的相对不足无疑影响了其大国地位和形象。多年来,印尼政府积极扩大对外交往,做“东盟龙头老大”的梦想始终没有动摇,只是目前国内纷乱的政局和不太景气的经济形势使其力不从心。马来西亚对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尼一直耿耿于怀,2002年10月,马来西亚政府提出,“为更有效协调东盟成员国与中日韩三国在政治、经济、贸易、交通、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建议在马设立10+3秘书处,期限为5年,马政府愿提供1000万美元作为基金。但大多数成员国认为10+3秘书处与东盟秘书处在功能上有所冲突,且10+3机制的许多事情完全可以交由东盟秘书处处理,另行设立10+3秘书处没有必要。作为最发达的成员国,新加坡力图在东盟中拥有最大的发言权,但因其历来与美国及以色列等国关系密切,且经常性的单边对外交往,故其在东盟中的主导地位很难形成。
  总之,核心经济领导力量的缺乏以及内部成员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将使得东盟自贸区以及东盟-中国自贸区的发展布满坎坷。
  第五,东盟内部个别成员国与其他国家单独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问题
  东盟自贸区主要是要求成员国相互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以使东盟各成员国享受到其他成员国共同的关税优惠,对各成员国与东盟外其他国家另行制定经贸政策并没有明确限制。近年来,东盟个别成员国不满足于当前东盟自贸区的进程,进而单边出动与周边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2002年1月,新加坡和日本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对双边贸易中99%的商品和新加坡对日出口中94%的商品予以免税,同时对农产品以外的进出口商品作了减免税规定。新加坡目前正积极与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台湾就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频频进行洽谈。另外,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去年12月访问日本时,也表达了与日本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愿望。客观上讲,东盟个别成员与区外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极有可能破坏东盟整体的利益, 使得未与东盟建立自贸协定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通过某种捷径进入东盟市场。同时,不排除“马太效应”的发生,如更多的东盟成员国相与效仿,东盟自贸区未来发展则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变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面临的障碍

2. 中国东盟自贸区 如何发展?

中国与东盟贸易前景
1 大力发展产业内高低端贸易。
首先,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由于中国的出口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不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中国需要积极主动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其次,根据东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结构、经济结构及经济技术水平寻求合作领域,开展经贸合作,扩大区内贸易规模。例如,与新加坡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和金融领域的合作。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物流服务业也非常发达,新加坡拥有世界级的现代化国际机场和高度自动化的港口。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占GDP的66%(农业不到1%,其余绝大部分为制造业)。其中商业服务(包括对外贸易)、交通通讯、批发零售、金融服务等是服务业最主要的行业,相比较而言,新加坡在这些行业的优势较明显,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企业进驻新加坡,可以充分利用新加坡与国际市场广泛联系的渠道和网络,不仅可以将业务辐射整个东南亚地区,甚至可以进入东南亚本区域以外的市场。
2 不断深化在能源资源领域贸易。
印尼是石油输出国组织11个成员之一,石油蕴藏量估计为500亿桶,天然气储量为73万亿立方米,是东盟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文莱、马来西亚的石油储量也很可观;越南的铝土矿、铁矿、煤矿相当丰富;菲律宾仅目前已探明储量的矿藏中,就有13种金属矿和29种非金属矿,其中金、铜、镍、铬的矿储量分居世界第三、四、五、六位,品位都比较高。这些资源类产品可以大量满足中国市场的市场需求,这些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落后,中国企业在资源开发加工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可参与矿产开发,如承包铜矿、银矿、金矿、锌矿、铁矿的勘探和冶炼,参与石油与天然气开发等等。
3 注重加强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合作。
人力资本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载体,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归根到底是靠人力资本的提高来实现的。中国与东盟在全面经济合作和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本积累,根据不同行业建立人才交流中心,为人才的流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对人力资本的积累主要靠中国提升教育水平和对人才的吸引力,最重要的就是避免高端人才向发达国家流失。
4 积极采用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
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是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 开展加工装配业务, 以企业自带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投资为主, 经加工组装成制成品后就地销售或再出口到别的国家和地区。企业采取境外加工贸易模式开展海外投资, 首要的优点是可以将成熟的技术设备和过剩的生产能力搬迁到市场销路较好的国家和地区, 从而带动出口。能够使企业过剩的生产能力继续发挥作用, 继续获得收益, 从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此外, 部分东盟国家出现中国企业盲目竞争最终惨淡收场的情况。中国政府必须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产业链, 避免恶性竞争,引导企业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过程?

  2001 年4月,中国与东盟成立了自贸区联合研究小组,并于当年10月提交研究报告,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决策的依据。联合研究小组“根据GTAP模型的测算,如果双方建成自由贸易区,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长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长55.1%。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GDP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东盟国家的GDP增幅为0.9%,总量增长54亿美元;而中国的增幅为0.3%,总量增长为22亿美元”。
  自贸区建设进程回顾
  ·2001年11月,“10+1”宣布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
  ·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下调农产品的关税。
  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
  ·2004年底,《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签署,标志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
  ·2005年7月20日,《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7000种产品降低关税。
  ·2009年8月15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
  中国-东盟自贸区2010年1月1日建成,惠及19亿人。
  编辑本段
  产生原因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
  当今世界经济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风起云涌,发展很快。WTO的成员国基本上都与其它有关国家建立了自由贸易关系。中国和东盟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度高,全球经济的变动会对其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中的负面影响和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
  中国与东盟关系密切发展的需要
  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建自贸区的良好基础。
  一是,山水相连,息息相关,相互间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和相似的历史遭遇。
  二是,资源禀赋各具优势,产业结构各有特点,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
  三是,在国际社会事务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对经济发展有着对稳定和增长的共同愿望。
  四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改善和发展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友好关系,相互间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不断有新的发展,尤其是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相互间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此,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及时做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积极发展和密切相互间的经贸合作,建立自贸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促使
  1997年,东南亚遭受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受危机打击的东盟各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中国政府顶住巨大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确保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帮助东盟国家最终克服了金融危机。中国在危机中表现出的负责任邻国的风范赢得东盟各国的普遍好评,与中国的关系迅速改善和发展。
  经历金融危机后,东盟更加明确了地区需要加快经济一体化,以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来防止危机的再次发生和冲击,中国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因而选择和中国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必然而积极的选择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2年至2010年),启动并大幅下调关税阶段。自2002年11月双方签署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始,至2010年1月1日中国对东盟93%产品的贸易关税降为零。
  第二阶段
  (2011年至2015年),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即东盟越、老、柬、缅四国与中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亦实现零关税,与此同时,双方实现更广泛深入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
  第三阶段
  (2016年之后),自贸区巩固完善阶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过程?

4.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有哪些?

 尽管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充满风雨,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东盟-中国自贸区的建立充满信心。今后几年内,自贸区以及双边经贸关系将出现以下发展前景: 
  第一,双方的贸易将有更大的增长,贸易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随着入世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加快,特别是我国的制造业将会有快速发展,将带动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增加。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占很大比重,而这一产业多为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加工,这将导致相关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口的增多。从成本结构来看,在食品、农矿产品、能源和电子产品等方面,东盟与我国相比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因而从东盟进口石油、天然气、棕榈油、天然橡胶、热带木材等资源性初级产品以及电子电器等机电产品的零部件及半成品将会进一步增多。据分析,按照我国年均10%的进口增长测算,从东盟的进口在2005年预计将达到355亿美元,比2000年的133亿增加近1.7倍,年均增加40多亿美元。如果按照90年代以来从东盟进口增长21%的速度计算,进口数量还将大大超过上述数字。由此可见,我国入世将为东盟产品的出口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有利的机遇。与此同时,我国对东盟的出口也将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这种增长一方面来自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来自对东盟具有潜在优势的产品。与东盟产品相比,我国纺织品、服装、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等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些产品的进口占东盟从我国总进口的21%,今后几年我国将仍然保持这些产品的出口优势。此外,我国的机械电子设备、精密仪器、钟表手表、车辆、金属产品和化工产品具有潜在优势,1993-1999年东盟大量增加了上述产品的进口,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东盟同类产品的总进口增长率,因此,在东盟市场上这些产品的份额将会继续增加。 
  伴随着双边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互出口增多,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将会有明显增大。 
  第二,双方的相互直接投资将逐步扩大 
  尽管目前东盟和中国都不是对方投资的主要市场,特别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更少,但随着双方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投资壁垒的逐渐消除,相互投资将会增多。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海外投资是重要的措施,投资的重点区域今后首先将是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周边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东盟新成员国。随着我国电信、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的开放,一些较发达的东盟成员国也将扩大对我国的投资。 
  第三,经济合作领域将日益拓宽 
  随着双方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的正式启动和实施,双方的经济合作将进入一个全面深化发展的新阶段,服务贸易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合作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另外,金融和科技领域的合作将会全面展开,特别是随着“清迈协议”的实施和“电子东盟”的启动,我国与东盟在金融、保险与电信领域的合作将更大规模地展开。基础设施的合作步伐也将加快,同时将带动相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农业、环境保护、能源、知识产权及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小企业等方面的合作也将启动,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合作。

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合作历程中历史性的一步。它充分反映了双方领导人加强睦邻友好关系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中国和东盟之间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中新的里程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会创造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按人口算,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经济规模上看,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创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

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

尽管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充满风雨,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东盟-中国自贸区的建立充满信心。今后几年内,自贸区以及双边经贸关系将出现以下发展前景:第一,双方的贸易将有更大的增长,贸易结构进一步合理化随着入世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加快,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将会有快速发展,将带动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增加。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占很大比重,而这一产业多为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加工,这将导致相关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口的增多。从成本结构来看,在食品、农矿产品、能源和电子产品等方面,东盟与中国相比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因而从东盟进口石油、天然气、棕榈油、天然橡胶、热带木材等资源性初级产品以及电子电器等机电产品的零部件及半成品将会进一步增多。据分析,按照中国年均10%的进口增长测算,从东盟的进口在2005年预计将达到355亿美元,比2000年的133亿增加近1.7倍,年均增加40多亿美元。如果按照90年代以来从东盟进口增长21%的速度计算,进口数量还将大大超过上述数字。由此可见,中国入世将为东盟产品的出口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有利的机遇。与此同时,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也将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这种增长一方面来自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来自对东盟具有潜在优势的产品。与东盟产品相比,中国纺织品、服装、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等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些产品的进口占东盟从中国总进口的21%,今后几年中国将仍然保持这些产品的出口优势。此外,中国的机械电子设备、精密仪器、钟表手表、车辆、金属产品和化工产品具有潜在优势,1993-1999年东盟大量增加了上述产品的进口,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东盟同类产品的总进口增长率,因此,在东盟市场上这些产品的份额将会继续增加。伴随着双边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互出口增多,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将会有明显增大。第二,双方的相互直接投资将逐步扩大尽管目前东盟和中国都不是对方投资的主要市场,特别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更少,但随着双方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投资壁垒的逐渐消除,相互投资将会增多。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海外投资是重要的措施,投资的重点区域今后首先将是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周边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东盟新成员国。随着中国电信、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的开放,一些较发达的东盟成员国也将扩大对中国的投资。第三,经济合作领域将日益拓宽随着双方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的正式启动和实施,双方的经济合作将进入一个全面深化发展的新阶段,服务贸易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合作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另外,金融和科技领域的合作将会全面展开,特别是随着“清迈协议”的实施和“电子东盟”的启动,中国与东盟在金融、保险与电信领域的合作将更大规模地展开。基础设施的合作步伐也将加快,同时将带动相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农业、环境保护、能源、知识产权及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小企业等方面的合作也将启动,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合作。

7. 东盟自贸区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别

东盟是一个地方性的经济组织:包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
东盟自贸区是这些国家之间的一些贸易互助的群体,也可以称作区域共同体。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东盟和中国的合作组织。东盟是作为一个个体和中国谈判,贸易等。
因为中国实在太大了(力量不对等),如果单个国家和中国来往的话,担心会被吃掉或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像欧盟一样,单个国家无法在世界上有所作为,就联合起来成为欧盟,意图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东盟自贸区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别

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2016年之后),自贸区巩固完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