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作家是谁

2024-05-18 20:56

1. 这个作家是谁

比尔·波特:追寻中国隐士的禅旅
无论是比尔•波特的新作《禅的行囊》,还是大嘴美女朱莉娅•罗伯茨演绎的《饭、祷、爱》(Eat Pray Love),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外放下羁绊,开始明心见性之旅。在这个精神旅程中,中国成为他们“修行”的驿站之一。他们在这里探寻修复心灵密码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敲打和启迪着这个东方国度,在传统资源向现代转化中,我们做得怎样,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比尔•波特:禅的相遇

  中国人最近才发现比尔•波特,可是比尔•波特在40年前就迷上了中国。

  国人邂逅比尔•波特,多是因为他的《空谷幽兰——寻访现代中国隐士》,这本涉及中国隐士传统和探访中国隐士现状、文(译)笔清雅的书,把这个美国中年男子推到中国读者面前。如今,比尔•波特的新作《禅的行囊》中译本又于不久前出版,依然是横穿中国的文化探寻之旅,只不过,这一次不是“隐士”,而是“禅宗”。这一次,没有摄影师同行,是孤身一人,但对比尔自己来说,自从40年前接触中国文化的那一刻起,他便不再觉得“孤身一人”了。

 “就在那时,我感觉自己最终找到了度过此生的方式。”这是他在1970年的某一天,初读艾伦•瓦茨的《禅之道》时的感觉。那是他接触到的第一本关于禅宗的书,但很奇怪,他理解起来毫无障碍,似乎就像心底潜藏很久的话被说出来一样。

  也就是在那一天,比尔•波特开始了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此后至今,40年过去了,他沉浸在禅的世界里,他成为了一个中国诗歌的翻译者、一个东方文化的寻访者,而更重要的一个身份,按照他的话说,“我成为了一个‘修行者’。”


  不曾反叛的青春

  出生于1943年的比尔•波特与同龄人相比,并不显得叛逆。他的成长岁月,正是美国战后的黄金时期,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经历战争一代的美国父母们,都雄心勃勃地为孩子们规划一个中产阶级的未来。不曾想孩子们却以摇滚乐、牛仔裤和迷幻药来表达他们的反抗。比尔•波特的同龄人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成了嬉皮士,除了他。

  比尔总喜欢一个人独处,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他可以一整天钓鱼、看云、听风而不发一言。他没有玩伴,也没有朋友,他的父亲开着规模巨大的连锁酒店,每天忙于生意而无暇顾家。比尔就像每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地成长。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他高中时代。因为父母离婚,家道开始衰落,最后竟至于破产。人人为此惋惜,但比尔•波特却不,“这样我再也不用担心需要继承家业,去当一个酒店老板。”

   但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他尝试读大学,换了三个专业——艺术、心理学、英语文学,却都只读一年就放弃了。直到1964年,那时,距离风起云涌的嬉皮士运动的最高潮还有上几年。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早已成为年轻人们的生活圣经,而摇滚之父鲍勃•迪伦也开始发布他的新唱片,年轻人都在蠢蠢欲动。比尔却在此时被抓了兵役。他尝试逃跑,并差点成功,但最终发现这只是徒劳。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以自愿延长一年兵役的代价,换取了被派到德国而不是越南的机会,没有成为那些倒在越南稻田里的两万美国大兵中的一个。

  从1964到1966年,比尔•波特,或者说比尔军士,在德国一家安静的军医院里躲过了越南战场的硝烟,也躲过了美国本土的狂欢、嗑药、飙车、滥交女友等等年轻人玩到极致的把戏。结束兵役之后,他进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这一次,他成绩还不错,居然念到了毕业。1968年,也就是年轻人们闹得最凶的一年,他又被学校派到德国大学学习。

  1970年,大多数嬉皮士开始回家了,用青春去反抗父母,反抗政府,反抗体制之后,他们发现青春就那么几年。用完之后,日子还是要继续,而安分守己地过父母们给安排的中产生活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眼看着,比尔•波特就要躲过嬉皮士们带来的一切,但此时他却遭遇了禅。

 

  命运或缘分

这几乎是一场后知后觉的相遇。嬉皮士们闹得最为凶狠的那些日子里,禅宗是他们的一种标签,是对“狗日的主流价值”的反叛。大多数嬉皮士们并不知道“禅”到底在说什么,但那些“顿悟”啊、“冥想”啊、“心性”啊什么的,听上去都是那么的特立独行,那么有异域风情,那么具有反叛意味。 

他们的精神导师们,也就是“垮掉的一代”,多多少少都成了禅宗的鼓吹者。凯鲁雅克在小说里,艾伦•金斯堡在诗歌里,约翰•凯奇在音乐里……传达出来的禅宗的意象让年轻人们着迷。

  相比较而言,艾伦•瓦茨倒成了中规中矩的禅宗介绍者。这位师从日本禅师铃木大拙的英国人,原本是一个基督徒,但在接触禅宗之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拾。那本他最知名的《禅之道》出版于1957年,随后就成为西方世界里介绍禅的经典。这并不是说他在书中写出了多么惊人的论述,而是在那个年代,他的确是西方世界中最了解禅宗的,在禅宗的信徒中最了解西方的。

  这本小册子作为美国年轻人了解禅的入门书已经很久,只是比尔知道的太晚了。但这并不影响他一见如故的感觉。有些时候,时代的浪花看似没有将你卷入潮流,但仍不能阻拦那些飞溅到身上的水滴。而禅宗,就是那个时代飞溅到比尔身上的水滴。40年后,他说,“这不是命运,是缘分。”

如果不是这个“缘分”,比尔或许会顺顺当当地成为一位人类学博士,但禅让比尔放弃了走向主流生活道路的机会。他在唐人街认识了一位叫做寿冶的和尚,这位和尚教他打坐,修行。

寿冶和尚不懂英文,而比尔还听不懂中文,天知道这位中土和尚和洋弟子到底是用什么法门来进行交流,也许正如禅宗所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比尔•波特学得兴起,干脆连哥大的博士奖学金也辞掉了。他给台湾的佛光寺写信,希望前去学习,居然有了回音。1972年,他带着仅有的213美元和一张机票来到台湾,在那一呆就是20年。

在台湾,他去过佛光寺,上过台北文化学院,最后在一个叫海明寺的寺院里呆了两年。寺院里的生活极其清净,无人打扰,比尔每天打坐,累了就看佛经,而主持悟明法师对这位洋弟子的行为似乎也不闻不问。直到有一天,这位德高望重的和尚对比尔说:“你是不是该出家了?”

这句话吓得比尔•波特落荒而逃。那时候,他正热恋着一个姑娘,是在台北文化学院认识的,每个周末,他都要偷偷地溜出寺院和这个姑娘幽会。悟明法师的话将比尔送回到现实——禅院的修行生活并不枯燥,但他还放不下姑娘和酒。
 

追寻中国隐士 

从海明寺出来之后,比尔•波特在阳明山竹子湖附近租了一个农舍。那里有云,有风,风景绝美。他靠到台北的补习学校教英文维持生计,剩下的时间他开始用来翻译中国诗歌和佛经。海明寺留给比尔的印记就是他在这里读到了寒山诗。这又是一场后知后觉的相遇。 

这个唐朝和尚自1950年代被译介到美国之后,就掀起了一股热潮。尤其是施耐德,他在1955年出版的《寒山诗选》里描绘出一个佯狂似癫、不谙世事,但又随心随性、崇尚自然的隐者形象。于是,这位中国唐朝并非主流的诗僧,转眼在1000年后的异域成为了一名反抗主流文化的“垮掉的英雄”。这让寒山和尚的声誉远远超过李白和杜甫,受尽年轻人们的顶礼膜拜。

比尔迷恋上了寒山,但施耐德短短的24首选译显然不能满足这个正深陷禅宗不能自拔的爱好者的要求。一半为了锻炼中文,一半为了满足求知欲,他开始动手翻译寒山留下来的300多首诗歌。 

1983年,《寒山诗歌集》出版,这是英语世界里第一本寒山诗全译本。书里,比尔•波特第一次用了“赤松”这个笔名。打坐、修行、翻译诗歌还有佛经,“赤松居士”在竹子湖畔与云、风作伴,这日子听上去很美,但比尔却一直无法解决一个问题,就是那个他为之逃出海明寺的姑娘。 

她成长于台北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没有哪个父母放心将女儿嫁给这么一个无钱无势、非僧非道的“洋混混”。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持续了7年,最终还是比尔取得了胜利。中国古语说,“女生向外”,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但比尔也付出了“代价”——他不得不在台北最大的英文广播电台找到一份“正经”职业赚钱养家。在电台里,比尔主持新闻和访谈节目,颇受欢迎,薪水也十分丰厚,这个工作一直持续到1989年。看上去,这个美国的落难公子在台湾似乎体面光鲜地混入了主流社会。

  但是有一天,他突然一动念:既然在中国古代有那么多像寒山一样的隐士,那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他要辞了工作去大陆寻访隐士。这个主意听上去非常疯狂,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最后一期访谈节目的嘉宾说了出来,访谈嘉宾为之瞠目结舌,但比尔•波特还是决心一试。

  那时候,除了中国的古代诗歌和佛经,比尔对大陆几乎一无所知。在一个美国摄影师的陪伴下,他们两眼一抹黑地踏上了寻找隐士之旅。北京、大同、五台山、恒山、西安……他们一路犹如唐僧取经般走走停停,边走边问。大多数人对隐士的问题茫然不知,没有人相信,历经数十年的文化隔断,中国还能存在那些只有传说中才出现的人物。

  一日,他们爬上西安附近的一座山,只为了去拜访一下中国第一部佛教人物编年史的编撰者——道宣和尚的舍利塔。路上下着雨,山路湿滑泥泞,道宣的舍利塔孤零零地立在山岗上。

  就在下山的路上,他们推开了一座残破寺院的大门,这里有四五个和尚,比尔问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终南山”。自此,比尔•波特敲开了中国隐士天堂的大门。和尚开列了一长串分散在终南山上修行的隐士名单,他们有的刚刚来到,有的则已在这里修行了四十多年。

  一旦找到了寻找的路径,隐士们似乎比比皆是。追随着这些隐者的足迹,比尔发现,隐士传统在这个古老的国度不但从来没有中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福建太姥山,他们遇到了一名85岁的修行者,1939年上山之后就再也没有下过山。


  禅的旅途

  1993年,比尔•波特终于回到了美国定居。他一本一本地写着有关中国的书。他写了《相遇中国隐士》(中译《空谷幽兰》),翻译了《道德经》《千家诗》《菩提达摩禅法》《心经》《中国僧诗选》……这些书并不足以养家,“每本书一年有1000个或是500个读者”,这让他不得不借助美国政府提供的低收入家庭福利卡维持生活,但他却以此为乐,“我还没有找到比翻译中国佛经和古诗更有意义的事情。”

  最近,他再来中国。这一次,他沿着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的足迹,重走了一趟禅宗在中国的传播之旅。这不再是一次好奇的寻访,其中不少地方他都来过多次,抛却了初来乍到的那些新鲜感,他想了解到更多。在路上,他一路寻,一路读。庙宇内的高僧、山野中的隐者,或是路边随缘遇到的行人,都成为他好奇发问的对象。 

  他想知道,“禅”的本意到底是什么?“禅”为什么会在中国落地生根,绵延不绝?一代一代的人甘受清贫,离群寡居,苦苦修行又是为什么?

  这些问题难有答案,而旅行却变得越来越指向内心,两个月的行程,最终变成了对他这数十年来追寻禅宗的心路历程的一次梳理,“走在路上,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只是为了我自己。”

来源:凤凰网佛教

这个作家是谁

2. 这个作家叫什么?

印文:维臻画印

这应当是“畅维臻”的画印。
畅维臻,京华画院副院长,号三宝堂主,生于1947 年,山西河东人。人物、山水、花鸟皆长,尤精于画猴。

3. 这个作家是谁

日本科幻之父——海野十三
资料:(1897年12月26日-1949年5月17日),原名佐野昌一,别号丘丘十郎。日本科幻小说家、推理小说家、科学解说家,创作了大量科幻小说、推理小说和冒险小说,人称“日本SF的始祖”,同时亦是日本“科幻推理小说”的开创者。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41059.htm

这个作家是谁

4. 这个作家是谁

云中岳
 
云中岳(1930年-2010),,本名蒋林,台湾“超技击侠情派”武侠作家。六十年代初尚在军队服役期间写了《傲啸山河》,开始了武侠小说创作。后写《古剑忏情记》、《大地龙腾》、《京华魅影》,有作品80多部。 

5. 这个作家是谁?

这位作家是【陈玉川】

陈玉川,汉族,河北武强人,1946年9月24日出生,作家,中共党员。1965年应征入伍,历任解放军六十九军战士,山西省建工局安装公司工人,山西省作家协会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文学创作二级。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山西作协创联部主任。
【主要作品】
共发表文学作品百余万字,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一夜夫妻》、《凤仙楼》,报告文学集《时代脊梁》,散文集《沏壶清茶度假》。
【获奖情况】
短篇小说《年味》获1988年《山西文学》优秀作品奖;
《雅号》获1990年城市文学时代潮征文优秀作品奖;
报告文学《工业文明的尖兵》获山西环保潮大型系列征文文学作品三等奖;
报告文学《站在蓝天下》获“中流砥柱”三等奖。

这个作家是谁?

6. 这是哪位作家?

静
                      作者:贾平凹
 去年秋季,我去兴庆宫公园划了一次船。去的那天,天阴,没有太阳,但也没有下雨,游人少极少极的。我却觉得这时节最好了,少了那人的吵闹,也少了那风声雨声;天灰灰的,略见些明朗,好像一位端庄的少妇,退了少女的欢悦,也没上了年纪的人的烦躁,恰是到了显着本色的好处。 
  同游的是我的妻,她最是懂得我的;新近学着作画,是东山魁夷的崇拜者。我们租得一只小船,她坐船首,我坐船尾,这船就是我们的,盛满了脉脉的情味。桨在岸上一点,船便无声地去了,我们蓦的一惊,平日脚踏实地的一颗心,顿时提了起来,一时觉得像飞出了地球的吸引层,失去了重量,也失去了控制,一任飘飘然去了。 
  船箭一般地飞去了四五米,突然一个后退,一瞬间地停止了,像一个迷丽丽的梦,突然醒了,觉得凭一只木船,自己在了水上。心倒妥妥地落下来,默默看着对方,都脸色苍白,脖颈上的筋努力地用劲,便无声地笑了。妻说:古人讲羽化而登仙,其实大致如此,并不会轻松的。这话倒也极是。 
  倏忽间,船就打旋起来,像一片落下的树叶,便见光滑的水面有了波纹,像放射了电波,一个弧圈连着一个弧圈,密密的、细细的,传到湖心。以前只认为水是无生命的,现在却是有了神经;神经碰在了岸上,又折回来,波纹就不再是光洁的弧线,成了跳跃的曲线,像书写的外文,同时有一股麻酥酥的滋味袭上心头了。桨继续划动着,起落没有声息,无数的漩涡儿悠悠地向四边溜去,柔得可爱,腻得可爱,妻用手去捉拿,但一次也没有成功。 
  我们调正了方向,向湖心划去,妻终是力小,船老向一边弯,未了就兜着圈儿。她坐到船尾来,我们紧挨着,一起落桨,一起用力,船首翘起来,船尾似乎就要沉了。但水终没有涌进后舱。我们身子深深往下落,正好可以平视那湖面。水和天并没有相接,隔着的是一痕长堤,堤边密密地长了灌木,叫不上名儿,什么藤蔓缠得黏黏糊糊。堤上是枫树和垂柳,枫叶成三角模样,把天变成像撒开的小纸片儿,垂柳却一直垂到树下,像是齐齐站了美人,转身过去,披了秀发,使你万般思绪儿,去猜想她的眉眼。湖面上,远处的水纹迅速地过来了,过来了,看了好久,那水纹依然离得我们很远,像美人的眨着的脉脉的眼,又像是嘴边的绽着的羞涩涩的笑。我们终于明白那柳之所以背过去,原来将眉眼留在了水里。 
  船到湖心,我们便不再划,将桨双双收在舱里,任船儿自在。妻便作起画来,我仰躺在船里,头枕在船帮上,兀自看着天。天也是少妇的脸,我突然觉得天和这水,端庄者对端庄者,默默地相视;它们是友好的,又是距离着,因此它们不像月亮绕太阳太紧,出现月圆月缺,它们永远的天是天,水是水,千年万年。我还要再想下去,突然一时万念俱灭,空白得如这天,如这水一般的了。 
  划了两个钟头,湖面上依然没有第二只船,一切都是水,灰灰的白白的。我一时想作些诗,来形容这水的境界,却无论如何想不出来。我去过革命公园的湖,那水里有了绒绒的绿藻,绿得有些艳了;也去过莲湖公园的湖,那里生了锈红的浮萍,红得有些俗了,全没有兴庆宫公园的湖来得单纯,来得朴素。我只好说,兴庆宫公园湖里的水,单纯得像水一样,朴素得像水一样。 
  诗没有作成,我起身去看妻的画,她却画了一痕土岸,岸上一株垂柳,一动不动的一株垂柳,柳条自上而下,像一条条拉直的线,柳的下方,是一只船,孤零零的一只船。除此都空白了,我不必要再作诗了,她真是东山魁夷的弟子,是最深知这兴庆宫公园的湖水了。 
  作于一九八一年十月五日夜静虚村 
  (选自贾平凹《爱的踪迹》,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赏析: 
  《静》再现自然、融我于自然,是一篇“物我合一”的典范之作。 
  开篇两节看似平淡,细细读来,便觉得“盛满了脉脉的情味”。且看那“一点”,“一惊”,“一时”、“一任”,端庄而平静,却隐含了深沉和力度。 
  大自然的美是含蓄的,似“端庄的少妇”,需要用心去发现,故游山玩水也是“并不会轻松的”。看;吧,妻子“脖颈上的筋”正“努力地用劲”,然而,在大自然里,他们却是“无声地笑了”。 
  船像树叶,水纹像电波,波纹又似“书写的外文”,“柔得可爱,腻得可爱”,使人读了自有一种“麻酥酥的滋味”。这一段描写,细致而形象,似一双温柔的手拨弄着4/4拍的曲儿。 
  曲儿并未终止,而是“溜”了出去。且看:“堤上是枫树和垂柳,枫叶成三角模样,把天变成像撒开的小纸片儿,垂柳却一直垂到树下,像是齐齐站了美人,转身过去,披了秀发,使你万般思绪儿,去猜想她的眉眼。湖面上,远处的水纹迅速地过来了,过来了,看了好久,那水纹依然离得我们很远,像美人的眨着的脉脉的眼,又像是嘴边的绽着的羞涩涩的笑。”这一段从枫叶到垂柳,从垂柳到水纹,广泛设喻,化静为动,妙不胜言。这一切构成一个宁静安适的环境,一种平静和谐的生活,随着视角的变换,移步换景。有所见,必有所感,于是,我“觉得天和这水,端庄者对端庄者,默默地相视;它们是友好的,又是距离着。……”在这样的天地里,作者思绪万千。“突然”,他又“万念俱灭”,宁静的环境融化了这个“我”。在作者的妙笔下,天与水,人与自然,情与景,意与境,互相渗透、交融,而隐含在文章中的美,却如井水暗隐,永远甘甜。 
  文末,作者将兴庆宫公园湖里的水同革命公园的湖水、莲湖公园的湖水作了比较,从而衬托出兴庆宫公园湖水的单纯、朴素。读罢全文,万悬皆释。全文无一“静”字,却通过妻子作画,使旨意毕露。 
  总之,本文通过细腻的观察,借助贴切的比喻,尤其是博喻的运用,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和谐宁静生活的情怀。(湖南 向明康)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0-11-28 22:04 
          
转发到:   
heshuqing477二级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积分商城 
(1)条消息等待处理
今天你做任务了没?全部任务新手任务之回答篇 +20新手任务之入门篇知恩答礼 +70知恩答礼wap篇 +80进入个人中心

7. 请问这是那位作家写的

作者:郭沫若 诵读:王卉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上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蕙。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请问这是那位作家写的

8. 请问这是哪位作家?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


德国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  论家、诗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