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2024-05-09 16:31

1.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解决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人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什么人从事学术研究的问题.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职责,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必然途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站稳立场,为人民做实学问、做好学问、做真学问,切实发挥好党和人民事业的思想库作用.一、为人民做学问必须始终坚持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区别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唯物史观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哲学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决定了党的根本宗旨就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政治路线就是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根本认识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根本作风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从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到党的根本宗旨,从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根本认识路线到党的根本作风,构成中国共产党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的事业,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事业.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坚持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反映人民群众心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基本要求,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二、为人民做学问必须始终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属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是有着严格的、鲜明的政治属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学术观点.就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其中绝大多数学科是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有着明确的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一些学科即使没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也同样有一个为什么人即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为什么人服务,为多数人的利益服务还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是摆在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重大课题.不能简单地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价值中立的,是可以超越阶级立场的,更不能认为有政治性、意识形态属性和价值倾向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就不是真正的科学.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就有一个坚持以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的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就会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开展科学研究,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拿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科研成果放在第一位.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2.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不是所有的人的问题,
只是人的思想,人的社会方面,
举例来说,医学也研究人的身体方面。

而按学科分类,
人的思想,是人文,即哲学。
人的社会,是社会学科。

因此,只是按分类不同而已

3.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因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最终是人(而非动物和其他事物)的快乐幸福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4.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因为人乃是高等动物
而且还是个复杂奇特的生命体
是社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5. 一个人可以由两国国籍吗

可以
在国际私法上,区别本国人和外国人的根本标志是国籍。如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31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外国人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这里的外国人是指具有外国国籍的自然人,也包括无国籍人。 
在国际公法上,国籍是自然人对某国负有忠诚义务的根据,也是国籍国对其行使外交保护的根据。多重国籍者可能要对多个国家负有忠诚义务,这往往会给他带来许多麻烦,特别是在战争时更是如此。如果其两个国籍国之间发生战争,则无论他选择忠诚于哪一方,都会被对方视为叛国行为。无国籍者没有这些忠诚义务,但当其权利在某个国家受到损害时,将得不到任何国家的外交保护。 
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国籍法,来确定哪些自然人具有本国国籍。这似乎不会产生冲突。但实际上,由于各个国家赋予国籍的原则不同,有人可能具有多个国籍,有人可能没有国籍,因而产生国籍上的冲突。在国际私法上,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籍的情况,称为国籍的积极冲突;一个人没有国籍的情况,称为国籍的消极冲突。如果某一法律关系中,需适用当事人的本国法,那么,在积极冲突的情况下,就需要确定以他的哪一个国籍为准;在消极冲突的情况下,由于当事人没有国籍国,就要确定应适用什么法律。� 
国籍的积极冲突与消极冲突的发生,是由于各国对于国籍的取得、丧失和恢复的规定不同。国籍的取得� 
(1)生来取得。即因自然人的出生而取得某国国籍。有的国家采血统主义,即当事人以其父母的国籍为国籍;有的国家采出生地主义,即自然人具有其出生地国的国籍。血统主义又有双系血统主义(自然人出生时,须其父母双方均为本国公民,其子女方取得本国国籍)与单系血统主义之分。出生地主义中,对出生地的认定标准也不同。比如,依英国法,凡出生在英国商船上的人,均为英国公民,而不论其出生时,该商船位于什么地方;而美国认为,在美国领海内的商船上出生的人,取得美国国籍。如果一艘英国商船停泊在美国港口,则在该船上出生的人即同时具有英美两国国籍。如果新生儿的父母不是英国或美国公民,其国籍国采血统主义,则他还同时具有父母的共同国籍,如果其父母的国籍不一致,则还可能出现四重国籍。� 
(2)传来取得,或称派生取得。国籍的取得不是基于出生的事实,而是由于嗣后的原因。 
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国内法上的原因,如归化(入籍),即当事人自愿申请取得某国国籍,或由于婚姻、收养而取得一国国籍;一是国际法上的原因,如领土变更(领土割让,国家合并)会导致该项变更所涉领土上的居民的国籍发生变更。� 发生国籍变更时,如果所涉国家对于国籍的取得与丧失的规定不同,也会出现双重国籍与无国籍的现象。如一国规定,本国妇女与他国公民结婚的,当然丧失内国国籍;而其夫方的法律规定,外国妇女与本国男子结婚,并不当然取得夫方国籍,则该妇女就成为无国籍人。如果双方规定相反,则该妇女就具有双重国籍。� 
2.国籍的丧失� 
(1)自愿丧失。又包括两种情形:第一,申请出籍,即原具有某一国国籍的自然人要求退出这一国籍。第二,具有双重国籍或多重国籍的人,从中选择一个作为其国籍,而放弃其他。� 
(2)非自愿丧失。包括由于婚姻、收养、入籍或领土变更等事实,造成自动丧失原有国籍。有些国家还规定可以剥夺国籍。� 
3.国籍的恢复� 
因各种原因丧失国籍的人,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重新取得原有国籍。中国《国籍法》第13条规定:“曾有过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具有正当理由,可以申请恢复中国国籍;被批准恢复中国国籍的,不得再保留外国国籍。”� 
(三)国籍冲突的解决� 
即如何确定当事人本国法的问题。� 
1.对于国籍的积极冲突,各国冲突法多区分不同情况,采用下列方法解决:� 
(1)如果当事人的两个或多个国籍中,有一个是内国国籍,则一般以内国国籍优先,即以内国法为当事人的本国法。因为每个主权国家均有权决定谁是它的公民,而没有义务屈从于另一国的相抵触的规定。� 
(2)两个或多个国籍均为外国国籍时,各国的实践不一致,主要有以下解决方法:� 
①当事人住所或惯常居所所在地国的国籍优先。� 
②按国籍取得的先后来确定。� 
一种做法是取得在先的国籍优先。理由是既得权应受到尊重。但生来取得的多个国籍,往往同时取得,无先后之分。另一种做法是取得在后的国籍优先。理由是当事人有选择国籍的自由。但在生来取得的情况下,多个国籍可能同时取得,无先后之分。� 
③以与当事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为国籍国。这一方式更为合理,但判决上不如前两种方法确定且简便易行。确定哪一国国籍与当事人有最密切联系时,主要应考虑:当事人在哪一国出生,在哪一国拥有住所或惯常居所,在哪一国行使政治权利,在哪一国从事业务活动等。 
有时还要考察当事人的主观态度,如他的日常行为与内心态度倾向于哪一国。

一个人可以由两国国籍吗

6. 哲学和社会科学有什么关系

1.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学问:神学、哲学和科学。 
2.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不是科学
3.哲学永远都是在提问题,永远都是“在路上”,对这些问题的公理化的解答就是科学。物理学、天文学、心理学、政治学这些学科最初都是从属于哲学的,这是科学不够发达的表现。有人为了提高哲学的地位,想尽一切办法把哲学说成是科学,这与其说是给哲学以荣耀,还不如说是给哲学以羞辱,是极端无知的表现。现在大学的学报都分为“自然科学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而不是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对哲学性质的深刻把握,是有道理的。

7. 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什么级别

省级科研创新基金?省级

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什么级别

8. 如何理解社会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问题导向”已经成为使学科生长、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必然取向。同样,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找到活水源头,也必须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关注现实问题。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企盼和渴望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和迫切。如何在理性层次上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整体的辩证的把握,把纷杂的现象纳入本质的有序之中,对社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取向并加以理论上的引导,这正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面临的来自实践的呼唤。当务之急是以问题为导向,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 
     针对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是需要予以特别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的。     
     一是真问题与假问题。众所周知,有价值的理论,首先在于它的客观性,即它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东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都希望自己研究的问题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首先必须是一个真问题。但有时由于研究者囿于偏见或者被某些假象所迷惑,往往错将假问题当作真问题。更有甚者,有些研究者故意制造一些假问题,即所谓“炮制的问题”。尽管这些人倒腾的是假学问,但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却是真问题。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充分重视真假问题的研究,确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真假问题意识,提高对有价值问题的敏锐感和学术研究的理性自觉。
    二是原始问题与衍生问题。就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的发展逻辑来说,关注原始问题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克服华而不实之风的至关重要的一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就曾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对物理学上的原始问题的关注,可见原始问题及其求解在重大科学发现和学术创造上所处的地位。由于原始问题具有客观性、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蔽性、思考问题的多向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性等特点,所以,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原始问题的关注,实质上也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创之风的关注。解决原始问题的过程可能衍生一系列新问题,反之,在解决衍生问题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些原始问题。一般来说,对原始问题的研究充满探索性和高风险,对衍生问题的研究则往往是满眼的叠嶂和迷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原始问题的寻找与发现,却需要沉潜于学术的研究者的一双慧眼。      
     三是热点问题与冷门问题。一般来讲,热点问题是那些大家比较关心,并且是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冷门问题虽然也很重要,但往往由于其关注度较差容易被研究者忽视。其实,热点问题并非都是真正需要研究的真实的难题,相反,一个耐得住寂寞的研究者往往凭自己的研究实力将一个冷门问题变成众人瞩目的热点问题,从而在“爆冷门”中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况且“热点问题”与“冷门问题”是相对的,“一个时空背景下的非学术主流,可能跃居另一个时空背景下的主流”(李金铨:“视点与沟通”,载《读书》,2003年第11期)。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热点问题,但不要盲目追热作秀。关注热点,就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的激情,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新问题、新情况,并进入这些新的、前沿的学科研究领域;不盲目追热,就是要在热点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严谨治学的态度、缜密理性的思维,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富有创新性的见解。     
     四是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着既要本土化又要国际化的双重任务。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在国内学术界颇为流行所谓与国际接轨,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然而就在这种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尊奉”西方思想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种“潮流”,这种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主问题域,只有在本国主问题域中进行的研究,才有可能成为本国所需要的前沿性研究。实际上,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有自身的优势,我们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如何使这些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有机构成要素,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原创性开掘的关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作出独立的贡献,就需要对自己本土中存在的特殊问题作出解释和回应,并通过这种对特殊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逐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最终提出一些为西方社会科学界所无法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和理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断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