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及其团队研发了什么量子技术

2024-05-19 00:59

1. 潘建伟及其团队研发了什么量子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近日成功研制出全球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最多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号”,宣告全球最大量子比特数的超导量子体系的诞生。

量子计算机原型机发布后,我国首个可操纵的超导量子计算机体系“祖冲之号”问世。该成果将为促进中国在超导量子系统上实现量子优越性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后续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通用量子计算的研发提供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近日成功研制出全球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最多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号”,宣告全球最大量子比特数的超导量子体系的诞生。这篇名为《在可编程二维62比特量子处理器上的量子行走》的论文5月7日发表在《科学》杂志。

量子计算机是全球科技前沿的重大挑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角逐的焦点。超导量子计算已成为最具希望的候选者之一,它的核心目标是增加 “可操纵” 的量子比特数量,通过提升操纵精度来实现落地应用。祖冲之号” 可操纵的超导量子比特多达62个,而此前谷歌实现 “量子优越” 的“悬铃木”53个量子比特。研究团队在大尺度晶格上首次实现了量子行走的实验观测,并实现对量子行走构型的精准调控,构建了可编程的双粒子量子行走。

潘建伟及其团队研发了什么量子技术

2. 潘建伟及其团队研发了什么量子技术

潘建伟及其团队研发了量子计算机技术。
1、科研综述
2022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包小辉、张强等,将长寿命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与量子频率转换技术相结合,采用现场光纤在相距直线距离12.5公里的独立量子存储节点间建立纠缠。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与上海技物所、新疆天文台等单位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时间传递稳定度达到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量级,可满足目前最高精度光钟的时间传递要求。

2、学术论著
根据2022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显示,潘建伟在《Nature》《Science》《PNA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并受国际权威综述期刊《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邀请先后撰写关于多光子纠缠实验和现实条件下量子通信安全性的综述论文。
3、成果奖励
根据2022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显示,潘建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3. 潘建伟教授用什么量子科学?

墨子号。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墨子号),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
2017年1月18日,中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2019年1月31日,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中国研究人员2019年2月14日在美国华盛顿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预计将超出预期寿命、继续工作至少2年以上,并展开更多国际合作。



2001年,31岁的潘建伟从欧洲回国,在中科大组建了量子信息实验室。2003年,当大多数人仍致力于在实验室内部的原理性演示时,潘建伟和同事们已经萌生了“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的初步构想,“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是这个构想中的关键节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围绕这一远景目标,潘建伟团队开始了十余年的技术积累。他带领团队在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等方面不断取得国际领先的突破性成果。
2005年,潘建伟团队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13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实验,证实光子穿透大气层后,其量子态能够有效保持,从而验证了星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

潘建伟教授用什么量子科学?

4. 潘建伟:下一个量子突破将在五年后发生

  光子盒研究院出品 
    最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朱晓波等和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Adán Cabello教授合作,   首次实验排除实数形式的标准量子力学。研究人员利用超高精度超导量子线路实现确定性纠缠交换,以超过43个标准差的实验精度证明了实数无法完整描述标准量子力学,确立了复数的客观实在性。 
        2月3日,西班牙《国家报》[1]报道了对潘建伟院士和Adán Cabello教授的采访。  
    报道首先回顾了这项中国和西班牙团队合作的研究。去年,一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2]提出了一个想法,即基于实数的量子理论的替代方案可以通过实验被证伪。这是量子领域的顶尖科学家潘建伟提出的一项挑战,塞维利亚大学的物理学家Adán Cabello参与了这项挑战。他们的联合研究证明了“复数(例如-1的平方根)在标准量子力学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结果使得使用这种技术的计算机的开发取得了进展,根据Cabello的说法,“在以前无法进入的领域测试量子物理。” 
    现年51岁的潘建伟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维也纳大学博士研究生,他领导着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成功的量子研究团队之一,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Frank Wilczek称为“自然的力量(a force of nature)”。潘建伟在维也纳大学的论文导师、物理学家Anton Zeilinger补充道:“没有潘建伟,我无法想象量子技术的出现。” 
    潘建伟在这项研究中的领导地位至关重要。他解释说:“这个实验可以被视为两个玩家之间的 游戏 :实数量子力学和复数量子力学。这个 游戏 是在一个带有四个超导电路的量子计算机平台上进行的。通过发送随机测量基数并测量结果,就可以获得 游戏 分数,该分数是测量基数和测量结果的数学组合。 游戏 规则是,如果 游戏 分数超过7.66分,则排除实数量子力学,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 
    这个实验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塞维利亚大学合作进行,并被科学杂志《物理评论快报》[2]报道。它旨在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复数对于自然的量子力学描述真的有必要吗?结果排除了标准量子物理中只使用实数的替代方案。 
       根据潘建伟的说法:“物理学家用数学来描述自然。在经典物理学中,实数似乎可以完整地描述所有经典现象中的物理现实,而复数只是有时被用作一种方便的数学工具。然而,是否需要复数来代表量子力学的理论仍然是个未知数。我们的结果排除了对自然的实数描述,并确立了复数在量子力学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Cabello补充道:“这不仅仅是排除一个特定的替代方案,实验的重要性在于,它展示了超导量子比特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使我们能够测试量子物理的预测,而这些预测是我们迄今为止进行的实验无法测试的。因为它们需要对几个量子比特进行严格控制。现在我们将能够测试它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陆朝阳教授是这项实验的合著者,他说:“量子计算机最有希望的近期应用是量子力学本身的测试和多体系统的研究。”这一发现不仅为量子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前进的道路,也为在原子和亚原子水平上理解粒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接近自然的新途径。 
      实现拥有拥有数百万量子比特的计算机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中国和西班牙团队的研究结果使得扩大现有量子计算机的用途和理解困扰科学家多年的物理现象成为可能。 
    参考链接: 
    [1]https://english.elpais.com/science-tech/2022-02-03/jian-wei-pan-the-next-quantum-breakthrough-will-happen-in-five-years.html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160-4 
    [3]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8.040403 

5. 我国量子技术领跑全球,潘建伟团队再曝好消息:破解世界级难题


我国量子技术领跑全球,潘建伟团队再曝好消息:破解世界级难题

6. 量子通信实验成功了,为什么还有人会黑潘建伟

量子通信实验成功了,但为什么潘建伟的“量子通信”理论仍被质疑?各位, 这个话题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平时老百姓喜闻乐见,经常讨论的话题,属于社会热点话题,比较接地气,也比较能引起大伙儿的共鸣。其次,这个问题具有科普的性质。我们知道,作为文字工作者,其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阐述事实,澄清谬误,引领社会舆论,起到为大众发声,为正义呐喊的作用;第二,文字工作者应该宣扬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正能量。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文字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自己具有传道、解惑的职责,为百姓做好科普工作,是我们的应尽职责。今天的话题,正是具有科普价值的,所以是个好问题。小编就来聊聊这个话题。量子通信实验已经成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量子通信理论仍被质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那些质疑的人呢是对量子通信和量子力学的实质并不是很了解,仅凭表面的东西去衡量下结论!特别是对“量子通信”四个字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量子力学里的量子纠缠速度是瞬间造成的,远超光速,于是有人就会误认为“量子通信”就是以超光速传播信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量子通信的信息传播仍旧是光速,并不违背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通信讲的是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其次,是有些人虽然了解量子通信,但不了解甚至本能地抗拒量子力学,所以有关量子通信的任何东西总是抹黑质疑!还有一种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卑感不由自主地流露,说白了不管什么东西都认为国外的好,认为任何高科技都应该是国外先有,然后才能中国有!

有些人对于我国的量子通信技术就提出这样的疑问“量子通信这么厉害,为啥美国不去搞呢?”,好像什么科技都必须先经过美国,不然就是一种伪科技!最后说一点,理论基础科学但实际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条路又必须走!牛顿的经典力学经过了几百年才有了航天飞机和卫星的上天,我们不能因为基础科学的漫长道路就选择放弃,不然我国的科技永远只停留在表面,跟着别人的似屁股后走!

7. 最近关于潘建伟及量子通信的消息怎么变少了?

前段时间很火的量子通信最近怎么无声无息了?

最近关于潘建伟及量子通信的消息怎么变少了?

8. 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是真是假,到底该相信谁?

量子通信工程是国家品牌,很多测评专家的专业知识也在那里。量子通信的国际学术界也很权威,能被这么多人认可,说明量子通信真的很厉害。
墨子号推出已经快三年了。有哪些新发现?量子通信与大众有什么联系?是伪科学吗?1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说了很多话。
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以来有哪些新发现?潘建伟说,“墨子”作为科学实验卫星,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实用。为了实现卫星与地球之间非常远距离的量子保密通信,它还有一个基本的科研目标,需要验证爱因斯坦严格意义上的“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
潘建伟透露,墨子推出后,性能指标远超预期,原本计划两年内完成的科学实验任务在两三个月内完成,所以性能上有充足的时间做一些改进,现在有很大的进步。同时,“墨子”将卫星与地面之间的密钥编码量增加了40倍,现在一秒钟可以传输约40万个密钥,可以满足一些保密通信的初步要求。
潘建伟说墨子也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因为目前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结合的不太好,针对提出的测试协调模型。墨子做过实验,证明一些理论方案是不正确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潘建伟表示,希望量子通信能尽快投入实际使用,希望未来能研制出一颗中高轨道的卫星,使其24小时全天候工作,以弥补墨子只能在夜间工作的遗憾,保证密钥能在更长的时间内生成。
近年来,对量子通信的质疑从未中断过,甚至有人认为量子通信是“伪科学”。对此,潘建伟回应说,公众对量子通信技术有所怀疑,主要是因为量子力学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有很大不同,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一定对量子通信的先进理论有很好的理解。因此,公众会怀疑量子通信的科学性,担心这项技术不成熟。
潘建伟进一步解释说,创新通常经历从产生到广泛应用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当公众接触到一个新的领域时,最初的反应通常是不可靠的。比如最早的相机,大家都觉得灵魂被吸进了相机,不敢用。所以有人认为早期的量子通信是伪科学。等它成熟了,他们觉得这项技术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产生了怀疑。“现在,我们确实有许多创新成果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应该有信心。”
但潘建伟也表示,目前量子通信正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科普工作。“当量子通信被广泛使用时,每个人都没有什么异常的感觉,创新过程就完成了。”
至于量子通信的作用,潘建伟表示,信息安全对国家和个人都很重要,从银行账户的密码保护到不开车的远程控制都有。量子通信原则上可以提供一种无条件的、安全的通信手段,这将大大提高未来的信息安全水平。
潘建伟表示,中国目前在量子信息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即使在某些方向上,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也不能过于乐观,部分优势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强烈冲击。与传统的国际科技强国相比,中国以往的科研组织模式主要是短期科研项目,在满足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以及科技资源的整合和支持力度上仍然不足。与发展相比
潘建伟表示,他所从事的量子信息科学已经进入深化和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需要跨学科交叉融合和攻关。他希望国家在这一领域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国家实验室。
去年,在全国政协双周咨询论坛上,潘建伟发表了“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演讲。考虑到欧盟、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量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国家战略已经启动,国际竞争激烈,潘建伟建议中国尽快实质性启动相关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和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同时, 依托相关领域最具优势的创新单位开展国家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具体负责相关重大科研任务的总体部署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