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意味着计划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2024-05-08 13:54

1. 宏观经济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意味着计划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储蓄 投资恒等式就是在一国的一年的经济总量中储蓄量与投资量是处于恒等状态的,也就是一年储蓄量=一年投资量,只有维持这样的恒等状态才不会危及到一个国家经济形式的正常运转.

宏观经济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意味着计划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2. 储蓄投资恒等式是什么?

储蓄投资恒等式是1、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2、两部门:消费者(居民)和企业,I=S;即三部门基础上去掉政府储蓄(T-G)3、三部门: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部门,I=S+(T-G);四部门基础上去掉国外部门储蓄(M-X)4、四部门: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部门、国外部门,I=S+(T-G)+(M-X)拓展资料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靠国民产出这一概念来衡量和表现。它包括五个总量: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国民生产总值(gnp)。 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 由于国民生产总值从支出看是y=c+i,从收入角度是y=c+s,因此有c+i≡c+s,即s≡i 。要注意,这一恒等式是由储蓄和投资的定义而来的。 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 从支出看y=c+i+g,从收入角度看是y=c+s+t。(这里,s仍是家庭部门储蓄,也可写作sp,g是政府购买支出,t指政府税收。)因此有c+i+g≡c+s+t,亦即i≡s+t_g。这里t_g可看作政府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储蓄,也可写成sg≡t_g。因此有i=sp+sg。 包括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的四部门经济 从支出角度看,y=c+i+g+x,从收入角度看,y=c+s+t+m(这里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因此有c+i+g+x≡c+s+t+m,亦即i≡s+t—g+m_x。在此,m_x可作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因为m从外国立场看是出口,即取得收入,x从外国立场看是进口,即支出,因此,m_x是外国的收入减去支出后的余额,可看作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可用sr表示,因此有i≡sp+sg+sr。 可见,无论从多少部门的经济看,储蓄投资易于恒等式总成立。

3. 大家是怎么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储蓄=投资的

投资股票在经济学中不属于投资。股票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用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借以获得收益的行为。股票投资的收益是由“收入收益”和“资本利得”两部分构成的。收入收益是指股票投资者以股东身份,按照持股的份额,在公司盈利分配中得到的股息和红利的收益。资本利得是指投资者在股票价格的变化中所得到的收益,即将股票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得到的差价收益。1、股票与储蓄存款虽然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但其性质不同。股票是以资本信用为基础,它体现着股份公司与股东之间围绕着投资而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储蓄存款则是一种银行信用,它所建立的是银行与储户之间的借贷性债权债务关系。股票的购买者是股份公司的股东,而存款人实际上是贷款人,他将自己暂时闲置的资金借与银行。2、股票持有人和银行储户的法律地位及权利内容有所不同。股票持有人和储户虽然都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相应的责任,但股票持有人处于股东的地位,有权参与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而储户则仅仅是银行的债权人,其债权的内容限于定期收回本金和获取利息,但不能参与债务人的经营管理,对其经营状况不负任何责任。3、股票和储蓄存款虽都可使货币增值,但其风险性不同。股票是向股份有限公司的直接投资,它可根据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直接获取所追求的收益-股息和红利。这一收益可以很高,也可能很低或没有,它随股份公司的经营业绩而定,每年都有所不同,处于一种经常性的变动之中。而储蓄存款则仅仅是通过实现货币的储蓄职能来取得收益-存款利息。这一增值部分是事先约定的、是固定的,它不会受银行经营的影响。4、股票和储蓄存款的存续时间和转让条件不同。股票是无期限的,不管情况如何变化,股东都不能要求股份公司退股而收回股本,但可以进行买卖和转让。而储蓄存款一般是有固定期限的,储蓄存款人到期就可收回本金和利息。即使提前支取,任何形式的储蓄都能收回本金,而股票只能到证券市场去转让,其价格要随行就市,能否收回投资要视交易时的股市行情而定。

大家是怎么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储蓄=投资的

4. 宏观经济学中投资等于储蓄怎么理解?

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是会计学意义上的概念,它和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储蓄等于投资是两回事。
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是事后实际发生的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的,不管宏观经济是处于经济萧条还是通货膨胀状态,它描述的是账面上数字收入与支出的一致性。
宏观经济均衡中的储蓄等于投资是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储蓄和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投资相等,但现实生活中的总支出与总收入并非自然达到均衡,如果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储蓄和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投资不相等,就会出现经济萧条或者通货膨胀等情况,它解释的是现实经济运行的均衡状况。

政府作用
宏观经济学指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或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
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减税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以克服经济萧条。
扩大政府开支,主要是扩大政府的购买或订货,增加公共工程经费和扩大转移支付,目的是通过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导致财政赤字。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经济的常态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扩张性的赤字预算,也就成了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常备政策工具。

5. 宏观经济学中投资等于储蓄,你是怎么理解的?

   投资永远是一种储蓄。如果买股票算投资,为什么不买国债呢?如果买国债算投资,为什么不储蓄投资呢?这时候宏观经济学家会告诉你,他们说的投资不是你说的投资,他们说的储蓄也不是你说的储蓄。在宏观经济学家看来,把钱存入银行就是储蓄,用钱购买国债和股票也是储蓄。简单地说,在金融资产中流通的货币被认为是储蓄。那么什么是投资?就是用这笔钱购买不能直接消费的机器、设备、工厂等实物资产。根据宏观经济学家的这个定义,储蓄=投资意味着金融资产=实物资产。

    储蓄等于投资是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或高宏业的西方经济学中看待的。如果是后者,那么首先,储蓄等于投资的公式假设社会只有两个部门,家庭和企业。为什么我们会把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做比较呢?这就是我们讲的一个原因。 

    我的理解是,首先,投资和储蓄是商品市场的概念,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例如,今年经济生产300种产品,消费100种,政府使用100种。那么剩下的100种是储蓄和投资。宏观层面的投资和你在日常生活中说的不完全一样。

在宏观层面,也是一种把产品藏在枕头底下的投资,叫做存货投资。所以如果你站在现在看过去的某个时间段,投资和储蓄永远是对等的。但请注意,还有一个更令人费解的点:这种投资称为事后投资。无论调查的时间段内商品市场是否平衡,事后投资始终等于储蓄。您可以将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与事后投资相对应的概念称为计划投资,它是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由需求决定的投资。

宏观经济学中投资等于储蓄,你是怎么理解的?

6. 宏观经济学中如何理解在均衡条件下投资等于储蓄?

用通俗的话来说,我们以两种方式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总产出:收入和支出。
收入方法是,我在计算经济中所有人的收入,这是经济的总值。
支出方法是,我计算每个经济体中每个人的收入,这是经济的总产出。

在理论上,这两个值应该是相等的,因为你支付的钱是别人得到的。好的,然后让我们考虑一下如何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控制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的收入。你的全部收入用于两部分:消费和储蓄,应该永远是你的总收入。然后我们认为,在一个平衡的经济中,所有的资本都应该被充分利用,或者平衡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会花掉你所有的收入,但你会省下一部分。

那么,就必须有另一个部分的经济使用这个资本,他们使用的形式是投资。所以,在一个平衡的经济中,多少储蓄,应该有多少投资,因为你的储蓄将用于投资,换句话说,其他投资基金是你的储蓄,都是平等的,经济达到平衡。

相应的货币被分为消费和储蓄。当没有投资时,假设生产和消费是相等的。储蓄等于生产中未被破坏的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即投资。它只是间接的货币形式。与其为投资储蓄,投资于相应的繁殖扩张,给人们额外的财富以形成储蓄。重要的是要知道,在那之前资本家们积累了财富,资本家的资本积累,以及工资和利润的这部分,是相应的储蓄。

7. 宏观经济学 储蓄等于投资的相关问题

货币资金实际上也是一种商品,它在市场上的流通过程就是一种交换过程。同任何一种实体商品一样,它当然也应该有价格,它的价格就是利率。银行是资金市场的中介,它的中介收入是通过利息差来实现的。投资需求者向银行借贷资金,须要支付费用,这个费用就是利息,即购买“货币资金使用权”需要付讫的价格。同理,银行从储户手中借入储蓄资金,也需要支付费用,即“货币资金使用权”的价格。但二者之间有一个差,这个差就是银行的利润。银行须要有理性地把握这个差的大小,也就是说,银行不能过于贪心。银行贷出货币的利率不能大于社会生产平均的利润水平,否则,将无人向他去借贷,这样将会滞碍投资需求;银行借入储蓄资金的利率也不能太低,否则,将会滞碍储蓄需求,使得资金市场的供给不充分,同样也无法保证投资的需要。因此,这个利率水平就是保证资金供给(储蓄)与资金需求(投资)是否均衡的一个考量指标。

宏观经济学 储蓄等于投资的相关问题

8. 宏观经济学中储蓄投资恒等式怎么理解

储蓄投资恒等式是事后实际发生的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是会计学意义上的概念,不管宏观经济是处于经济萧条还是通货膨胀状态,描述的是账面上数字收入与支出的一致性。储蓄投资恒等式和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储蓄等于投资是两回事,宏观经济均衡中的储蓄等于投资是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储蓄和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投资相等,但现实生活中的总支出与总收入并非自然达到均衡,如果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储蓄和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投资不相等,就会出现经济萧条或者通货膨胀等情况,解释的是现实经济运行的均衡状况。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或者储蓄等于投资可能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种是会计学上的恒等关系,另一种是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在研究国民收入核算的时候用的是前者,而在研究国际收入决定的时候用的是后者,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假设:经济中就只存在两部门,即消费者和企业,不考虑折旧,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相等,都用Y表示,支出角度:Y = C + I收入角度:要素总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剩余部分用于储蓄,于是,Y = C + S所以 C + I = Y = C + S,即 I = 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主要差别在于存货投资),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C + I + G = Y = C + S + T即 I = S + (T _ G)(本人储蓄 + 政府储蓄)储蓄,投资恒等式还是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