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货币制度的新变化

2024-05-05 06:33

1. 明朝中后期货币制度的新变化

明王朝建立后的百年间,国内农业生产获得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中后期,即
15世纪以后,国内城市经济与商品货币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比较突出的,在
全国建立了30多个新兴的商业城市,商品货币关系活跃,促使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农
村,佃农日益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而佃农本身又开始分化,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佃
农以及由富裕农民上升的中小地主,均乐于雇用雇工形式的劳动力。雇工成为当时农民
阶级中仅次于佃农的农业劳动力队伍。雇工又分为两类:“计岁而受值者日长工”,“计日
佣者谓之短工”;在货币经济方面,贵金属白银开始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于宋代、继续推行于元代的纸币制度,它在明代是
继续推行或是被别的货币制度取代,或是与铜钱、白银货币制度并行?它的发展是直线
向前的还是曲折前进的?当时的诸思想家又是如何认识和评论的?本文试从这些方面作
点介绍和评述。
一、承袭宋元继续推行纸币制度
根据史书记载,明朝初年,继续实行纸币制度。开始参照元代的办法,用钞不用钱,
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但不久由于纸币逐渐贬值,且贬值愈来愈厉害,元朝统治者不得
不放弃专用纸币之法,改行钱钞并用的制度。
明朝的纸币,是朱元璋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发行的。纸币的名称叫大明通行宝
钞。宝钞面额分六种: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每贯等于铜
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金银只可以用来领用钞票,不许流通。持有
金银者,不许私下交易,只能卖给政府。洪武十年规定,一百文以下的数目用铜钱支付。
商税的输纳,七成用钞,三成用钱。洪武二十二年,由于流通的需要,加印发行小钞,分
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共五种。在形制方面,大明宝钞四周有龙纹花
栏,上面横题的大明通行宝钞六个字。花纹栏内两边各有四个字一行的篆书:“大明宝钞,
天下通行”;中间有钱贯的图样。下面则印明为中方省或户部奏准印造,与制钱通行,伪
造者斩,以及告发者的赏银数目。末有洪武年月日。洪武以后,虽然继续发行,但仍用
洪武年号。一贯的大钞,长约9. 5市寸,宽为6市寸,一贯以下的小钞,长宽都小得多。
其形制大小钞没有多大分别①。
明代实行的纸币制度与宋元比较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实行纸币制度的二
百多年间,只有一种形制的钞票。这与元朝的纸币不同。元代在几十年间,自己的钞票
改了几次名称。二是明朝的纸币不实行分界的办法,由于旧钞越来越多,以新换旧、从
中舞弊的倒钞问题十分突出。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情势下,商人对钞票的新旧加以差
别对待,同时税务、钞局官员,利用新旧钞票价格的不同,强迫人民用新钞纳税,他们
则换成破烂钞票送缴国库,从中取利。三是白银的流通越来越广,信誉极高,终于成为
明朝的正式货币。在白银流通不断扩展的形势下,大明宝钞的流通范围却越来越小,以
至完全退出流通领域。正统(公元1436年)以后,宝钞已不通行,只有官傣还是用钞折
付。由于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具有许多优点,在纸币已不通行的情况下,仍被许多
人认为有必要保存。直到明术,还以钞票来代表货币,或称钱钞,或称钞银,而实际上
支付的却是银或钱。这说明纸币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另一方面,由于纸币易于印制,易于为统治阶级利用来作为搜刮民脂民膏,弥补财
政赤字的工具,直至明王朝即将灭亡的明末,仍念念不忘发行钞票。天启年间(公元1621
年),由于财政困难,给事中惠世杨曾建议用钞。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给事中何楷
又请行钞。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蒋臣的行钞建议曾获得在朝掌管财政的大臣倪
元路等人的赞同。最高统治者思宗朱由检更是争不可待,愿行钞法。当时,户部议行钞法

明朝中后期货币制度的新变化

2. 南宋元明三朝货币制度的不同点?

南宋:货币铸造和管理高度集中,金属货币和纸币并行,币种复杂多变,货币形态多种多样,金属货币成色差、质量低;
元朝:实行纸币本位制,参用白银,禁用和收缴铜器铜材和铜钱;
明朝:实行中央集中的货币政策,明初,仿元钞法,以宝钞为主币,在全国推行,因措施不当,宝钞至明中叶不再通行,虽多次禁民间用银锭,但屡禁不绝,后由官府带头将银作货币,形成银锭、铜钱并行币制,直到明亡。

3. 明朝的货币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在明朝初年,朝廷曾强制推行大明宝钞,严禁使用金银货币,但是明朝发行宝钞既不考虑商品总量,也不计算货币周转率,毫无节制的滥发导致宝钞很快失去了货币的职能,之后被市场淘汰。
而宝钞制度的失败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白银这种备受百姓信赖的货币使用规模不断扩大,朝廷也不得不以白银作为交易媒介。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海外白银的流入,尤其是在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之后,各类杂税统一征收白银,这让白银成为大明的官方交易货币,同时也标志着明朝银本位货币体系确立。
总的来说,明朝的白银货币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被迫发展过程,在明朝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现实脱节之后,朝廷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白银货币体系并没有建立一套合理的铸币制度,仍然是以秤量货币为主。


大明宝钞
明朝初年强制推行宝钞的原因:明朝在开国之前就已经发放铜钱,朱元璋起兵时铸造大中通宝,建国以后又发行洪武通宝,这也是明朝初期的主要货币。但是因为元朝的统治者携带了大量的金银、铜钱出逃蒙古,造成市面上可用于交易的货币严重失调。
而且明朝可供开采的铜矿并不多,导致铸造铜钱出现了一定的困难。最为重要的是,开采铜矿需要征调大量的人力,这些穷苦百姓刚刚结束战乱,明朝的统治者也担心这些人聚集起来会引发农民起义。因此不能大规模开采铜矿铸造铜钱,而且铜钱也不方便大量携带,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
明朝统治者学习元朝发行纸钞,但毫无节制的滥发宝钞,导致宝钞迅速贬值为了解决铜料短缺的困难,以及弥补财政支出造成的亏空,明朝开始决定印制宝钞。并于洪武七年设立宝钞提举司,之后于洪武八年正式印造宝钞,并且规定严禁民间使用金银交易。
大明宝钞共设有六种币值,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两百文、一百文。
在刚刚发行宝钞时,大明宝钞很是受欢迎,明史记载:明初,钞甚通行。但是大明宝钞并没有以实价货币为基准的准备金,明朝对宝钞的发行数量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且百姓可以用金银换取宝钞,但不可以用宝钞兑换金银,最终毫无节制的滥发宝钞,导致宝钞迅速贬值。
在洪武二十七年,一贯面值的宝钞实际价值大约一百六文,此后明朝并没有合适的措施挽救宝钞的市值,其结果就是宝钞不断贬值。但是宝钞却并没有退出市场,朝廷主要使用宝钞折抵一部分官员的俸禄,之后一直到天启七年,大明宝钞正式退出市场。


明朝官银
宝钞的崩溃使白银成为大明的主要货币明朝初年虽然禁用白银交易,但是随着宝钞的不断贬值,白银逐渐在民间流通中占据主导地位,之后白银逐渐成为大明的主要使用货币。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白银货币化的几种体现:
1、赋税折银
明朝早期的赋税主要以米麦等实物为主,后来变化为可以夹杂一定的折色,即以米麦为本色,钱钞绢布等为折色。但是诸如绢布等用于赋税折色的物品,本身并没有货币的职能,只有白银曾经有过长期充当法定货币的历史。因此在隆庆元年,朝廷规定银钱并使。到了正统元年,朝廷彻底放开白银禁令,并正式使用赋税折银,即以白银作为赋税改折对象。
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当钞,弛用银之禁。朝野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官俸用钞,钞壅不行。
这里的米麦折银是明朝赋税制度的新变化,也就是金花银的雏形。在万历时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以白银作为征税的唯一货币,使得白银作为主流货币的地位更加稳固。
2、国家财政支出逐渐以白银为主
明朝初年,朝廷发放给官员的俸禄主要米麦等实物为主,绢和布为辅,以后又掺杂了一定的钱钞。但随着宝钞的不断贬值,明朝开始在支付给官员的俸禄中增加白银的比例。在嘉靖七年,官员俸禄中的绢和布也全部换成白银。到了万历年间,官员的俸禄进一步简化,全部以白银为主。
在明朝的军户屯田制度失去作用以后,朝廷推出的开中法也逐渐崩坏,明朝开始以白银为货币支付军费。在成化年间,朝廷开始向边疆地区发放年例银,之后军费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也成了户部太仓银的主要支出。在嘉靖元年朝廷支出的年例银为59万两,到了万历三十六年增加到490多万两。巨额的军费和官员俸禄开支,使得明朝的上下阶级手中拥有了大量的白银,这些人使用白银消费,同时也推动了白银的全面货币化。

即将出海的商船
3、海外贸易主要以白银为主,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
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海外贸易的不断扩张,促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其中日本是最早向中国输入白银的国家。从嘉靖时期到明朝末年,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约为两亿两,其次就是欧洲地区与明朝的贸易往来也带来了大量的白银。
巨额白银流入中国,不但缓解了中国银矿资源的匮乏问题,而且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明朝货币制度的转换。
白银货币化对于明朝的影响白银的货币化在明朝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对明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封建商品经济的影响:
明朝庞大的市场对白银有着巨大的需求,虽然明朝的白银产量较低,但是通过海外贸易却带来了大量的白银,这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本积累。这种通过贸易获得白银的手段,比殖民掠夺更加友善,使得明朝能够与世界商品交易市场接触。而且明朝的赋税折银,军费和官俸都以白银结算,推动了明朝的上下阶级都使用白银交易,这也为明朝的商品交易市场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同时也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促进作用。


明朝市井图
使明朝开始与世界经济相联系
明朝的白银货币化使得明朝的经济系统开始与世界经济体系相联系,在对外贸易中,中国输出丝绸、瓷器等商品,而白银则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以白银为主建立起来的世界货币体系初步形成。但是明朝并没有抓住这一机遇,依然龟缩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当中,也就无法在即将开启的海外贸易浪潮中分一杯羹。
总结语中国古代一直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其货币体系并不发达,以铜钱为例,这种货币表现的价值不高,而且还不容易大量携带,并不利于商品交换。宝钞虽然比铜钱更为便利,但是这种不成熟的货币制度,很快就造成了整个货币体系的混乱,直到白银正式成为官方货币之后,明朝混乱的货币关系才得到终结。
明朝的白银货币化是一种被动的修正过程,而且明朝并没有及时控制白银的发行权,这导致明朝逐渐失去了对货币经济的掌控。在此之后明朝制定的货币政策一直都落后于市场现实,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体系受到冲击,新的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同时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总体而言,明朝的白银货币化带来的正面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

明朝的货币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 明代的货币制度主要分为哪几类?

明代的货币制度归纳起来可以分为:钞、钱、银。明代早期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后来改为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钱钞并用。至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通更加广泛,尽管朝廷禁用金银交易,但民间一直在使用白银。

5. 明末时期的物价水平和货币体系

明朝的物价(万历年)。 
  
    明朝物价: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人民币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13.2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人民币8.6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人民币26.4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民币元132.2元/匹 
  
    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人民币39.6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人民币16.5元/斤 
  
    会试用黄绢伞二把价白银六分合人民币3元/把 
  
    刑部用铁锹五把价二钱五分合人民币33元/把 
  
    官用桂圆重二斤八两价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29.5元/斤 
  
    以上物价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记》。 
  
    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两值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约20元,考虑到当时没有工业化炼铁,这个菜刀价格也跟我们现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这600多元钱在我们现在大酒店里还不够,可是在小酒家里也确实可以随便上菜了。 
  
    房产价格:“可成道:‘在坟边左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五十两银子。若买得他的,到也方便。’春儿就凑五十两银子,把与可成买房。”—— 《三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低档房产50两一宅,约人民币33040元。高等大宅院:1000万以上。“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员外途穷忏悔》。看来明朝有钱人的房子还是真够贵的。 
  
    物价的稳定。明朝初几年和末期时物价曾有过一两白银买一石大米,正统年间也有一两可以买四石的年景,崇祯帝国乱时还有过二两一石的物价。但比起民国末年物价天涨,总算银子还是硬通货。明朝的物价基本是平稳的,尤其是官俸硬比例,一两比二石大米。对稳定货币价格有相当作用。 
  
  
  
  税收。 
  
    《明史·食货五》“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宛署杂谈》“至万历十年内,又蒙题,将铺行下三则免征税契,买价不及四十两及典价,一概免税,其买价至四十两以上者,每两止税银壹分伍厘。” 
  
    《明史·食货二》建文二年诏曰:“江、浙赋独重,而苏、松准私租起科,特以惩一时顽民,岂可为定则以重困一方。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明史·食货二》宣德五年二月诏:“旧额官田租,亩一斗至四斗者各减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之三。著为令。”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一,也就是3.3%。后来明朝皇帝与内阁考虑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万历时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也就是在营业额少于26432元以下的免税。——这算是照顾弱势群体吗?农民税在洪武初原先有三至四斗,后来民田税收减为每亩一斗米,约 18.9斤。官田为一至三斗多一点。人民税收少,也跟明朝的政府机构精减有关,但发生战争时费用大量不够,崇祯国乱时期,为求一点兵费,皇帝几乎四处求告。万历年间最好收成时全国财政一年有200万两白银,还是张居正改革搞下来的。明朝万历时总人口约6000万,人均每年负担国家税支0.033两白银,约人民币22元。 
  
  
  
  福利。 
  
    《明史·食货一》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复下诏优恤遭难兵民。然惩元末豪强侮贫弱,立法多右贫抑富。 
  
    明朝没有叫化子和流浪汉,每个县都有养济院免费收留。《宛署杂记》载“每名口月给太仓米三斗,岁给甲字库布一匹。”入养济院的条件是:“查都城内外之老疾孤贫者,籍其年以请。”由于有待遇以至于某些人发达了也不走,“间有家饶衣食、富于士民者。”也在里面混个名字捞个实惠。遇水灾旱灾流亡的人,凡有力可耕者,国家给田每人15亩耕种,给牛和农具。贫民没钱买地葬的,国家给地。老人八十岁以上的,国家赐爵。爵是有收入的。也就是国家养老。不过要等到八十岁。 
  
  
  
   过节。 
  
    春节、元宵、清明、瑞午、中秋、重阳。对于现代瑞午节来说来说明代比较这个节日。 
  
    “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数行而出。文职大臣仍从驾幸后苑观武臣射柳,事毕皆出。上迎母后幸内沼,看划龙船,炮声不绝。”——明代《菽园杂记》。 
  
    明代人生活如此。清兵入关后,强权政治,焚典改史、剃发易服,税收重重,民皆奴才,生活档次降低,难怪反清复明一直进行了半个清朝。 
  
  
  
  大体的水平是: 
  
  唐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1000-2000元; 
  元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1000-1900元; 
  宋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800-1600元; 
  明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700-1400元; 
  清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300-1000元。
1640年(崇祯)苏州的大米有多贵呢?100个铜钱一斤,也就是大约50-100元人民币一斤。想想吧,一个3口之家每月要花3000元人民币买米,一个月的食品成本就到4000元以上,那是个什么概念 当然 这是末末期了。。。快崩了

明末时期的物价水平和货币体系

6. 明朝货币制度

最主要的原因和现在差不多。
纸钞印起来成本太低(铸铜钱1000钱在洪武年间需要成本550文,成本太高使官府如无必要绝不会铸造铜钱,而民间也不会出现假钱,纸钞成本则忽略不计),而过于低廉的成本则促使了从宋代开始历代可以印制纸钞的政府都会疯狂的印制纸钞(包括当代),直到纸钞贬值到没有价值被废除为止。
明朝也存在这个问题。而为了防止纸钞出现如前代那样后来货币冲击先前货币,造成整个货币系统贬值崩溃的情况,明代就采取了每隔一段时间发行新版纸钞的办法。这样即使新版纸钞数量多于旧版,贬值的也是新版纸钞,不会冲击整个货币系统。
至于楼主所说的官员强迫人民新钞交税而自己旧钞上交国库得事情则是地方官员为了敛财的私自行为。实际上这还算好的,明宪宗时期的苏州知府强令人民上交硬货币白银和铜钱,而自己则以纸钞上缴国库。
至于纸钞为什么会被白银取代,原因是因为自隆庆开关以后,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中国,数量多了而已。否则的话当时明朝纸钞虽然十分混乱,但也远远没有到元代那种钞买钞的地步,倒也不会被废除。当然这也和张居正变法有关,张居正规定天下人只能用白银缴税,纸钞失去了流通意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