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陈志武

2024-05-18 12:26

1. 金融的逻辑—陈志武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空间”指的是未来不同的盈利或亏损状态,未来不同的境况。
  
 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也就是,只有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这回事。
  
 阿里、腾讯之所以比经验几十年的企业有更高的市值,是因为价值取决于这些公司能带来效用,或者说收益,而不是取决于其建设成本,跟建设所需的劳动时间关系不大;换言之,价值由未来的收益而定,不是由过去的成本决定。
  
 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为重要。
  
 
  
  
     人际间的金融交易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进行的,只是实现人际金融交易的形式、方式不一样,今天我们熟悉的外部市场提供的金融证券只是其中之一。(原始社会,果实共享,农业社会交易头寸以“人情”记下,中世纪欧洲教会血缘并行互助结盟组织)
  
  
     金融交易的性质-信用和交易安全。
  
 
  
 所以,儒家的“孝道”是一种基于血缘的跨时间、跨空间人际利益交换安排,而“三纲五常”所规范的“名分等级”秩序是支持这种交易体系的文化制度保障。
  
      只不过,儒家的这种刚性体系过于偏重父母、兄长作为“投资者”的权利(甚至权力),压制子女、年幼者的权利。只要你出生的时间晚,哪怕是晚一点,你这一辈子的地位就永远低于先于你出生的人。以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呼唤着“打倒孔家店”、解放个人。特别是,在这样一种隐性金融交易安排下,“养子防老”等于把子女当成了经济工具,家庭的建立、养子等,都过多地受利益驱使令利益和感情无法分离。其结果只能是淡化家庭的情感功能,侵蚀亲情间的情感氛围。
  
      金融市场正在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让家庭的功能重点定义在情感交流、精神世界上,家应该是情感的天地,是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所,而不是利益交换场。金融市场就是这样让中国文化走出儒家的刚性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五四”运动主张的“打倒孔家店”、解放个人,还必须有家庭之外金融市场的发达,否则,“孔家店”还是无法被打倒。
  
      文化价值的目的第一是最大化活下去的概率,第二是最大化个人的自由。当生产能力低下、金融交易工具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为了生存而愿意牺牲一些个人自由,比如,以前人们愿意接受部落公有制、儒家“三纲五常”刚性社会秩序。但是,人一旦物质生产能力足够高、金融市场足够发达,继续牺牲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就没必要,社会文化必然会做出相应调整,这也是中国今天的经历。
  
      总之,儒家主张的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来实现人际金融交易,最终不能激励每个人奋发向上,培养的是等待“免费午餐”搭便车的精神。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基础。

金融的逻辑—陈志武

2. 求陈志武《金融的逻辑》电子书,收到即给分。

链接:
 提取码: 5pej
《金融的逻辑》由作者陈志武创作。

3. 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我学的是经济学流通系统的专业,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都学过一些皮毛,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因此,读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并不是觉得困难。

这本书也是2010年销售榜上100位以内的畅销书,看过之后,推荐大家看看,是本能改变世界观的好书。

读完这本书是在2010年年中左右,近日又把这本书借给了别人——好书要大家分享,呵呵。

 简单的总结一下陈志武《金融的逻辑》的读后感: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空间的价值交换。在古代社会,因为交通、生产的不发达,金融的发展没有社会土壤,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的不存在。

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把家作为基本单位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发展。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
 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隐形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

如上所说,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

 这种情况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种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缺失创新气氛。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

这样,家文化带有很重的责任与义务感,极大地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以就要找另一种方式去规避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
  
 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

如果老年人也能经济独立,那么他们将不会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预,退休基金、养老保险等为规避未来风险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老人参与这些金融活动就会在年老时享受金融投资带来的回报。

  

上面的描述只是从家的角度分析金融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那么对于社会而言其存在性以及发展的必要就不言而喻。
  
 金融初期主要形式是银行以及保险。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是其发展的摇篮。

这些国家为了拓展其海外贸易,维护海上霸权地位,大力发展银行以及保险业务,后来为了维持战争需要,又大量发行国家债券,从而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英国是最早发行股票的国家,但由于缺乏相关监督契约制度,发生南海股市大泡沫,英国决定限制股票发展,从而逐渐在竞争中失去金融霸主地位而被美国取代,读后感《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证券,保险,基金,债券,说到底,就是为了优化资金的配置,将未来收入流现金化,也即资本化。

  
 人们一般在青壮年时期消费需求最大,但此时的钱也最紧张,而到老年时最不需要花钱却最不缺钱,为此利用金融,他们可以通过借贷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来满足消费的需求。
 这样做的好处:

1、优化资金的配置,使资金能按需分配,避免出现没钱时消费需求最大而有钱时消费需求弱的现象;
 2、减轻一次购买时的压力,提前享受生活;
 3、促进社会消费,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因此美国式的消费模式是一种合理理财与投资的模式,是先进的。

 那么,为什么美国还会成为经济危机的源头呢?这是否说明美国式消费的终结?
 答案是:不是。
 美国的金融危机的确来源于这种借贷消费,但不是模式本身所带来的。

举美国住房按揭贷款为例:A想买一套房,但他付不起全额资金,于是他向银行借贷,以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买下这套房。假设还款期限为30年,那么银行就只能在30年后才能连本带息收回所有钱,这就存在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中间需要钱或者30年后收不回来这笔钱怎么办?这势必影响银行的借贷,影响金融的发展。

伴随这个问题的产生就有了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FM),他的作用是专门买那些银行想转手的按揭贷款(现金支付),于是死钱又变活钱了。银行承担的风险小了,贷款量也多了。

接下来的挑战是FM的钱也不是无限的,于是70年成立了GM,专门将从美国买来的各种住房按揭到款打成包,然后将贷款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证券的形式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出售,即按揭贷款证券。这样就将风险分担到社会中,同时使活钱的来源无限变大,但同时借贷者与资金提供者的距离越来越长,交易链长了,风险就大了,中间夹杂着很多的代理商、代理机构,他们很多只负责收取中介费而不管其他的,一环坏了,那么全环就可能出问题。从而引发次贷危机,又因为房贷已经同众多金融产品及其衍生物密切相关所以导致金融危机也就不足为怪了。

  

每次发生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会暂时性地接管大公司,也即救市。

通过政府自掏腰包替这些公司承担损失,金融危机过后又会以某种缓和方式进行私有化。每次危机都促使保障金融的体系制度发生一些变化,使之更适应金融的发展,所以美国式的消费模式不会改变。

  
 而中国的金融洋务运动之所以步履维艰就在于相应契约执行机制,权利保障机制的缺失与不健全。
 其中以证券市场的发展最为艰难。

初期上证的建立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融资,现今虽说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也在增加,但在规模上远不如国有企业。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让当地国企上市就虚报利润,欺骗大众,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相应也缺失责任感,反正损失的也是国家的,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有限,因此虚假信息充斥着股票市场,炒股有时还不如赌博。

  
 与证券相关的法律的发展也是步履维艰,很多上市公司是国有的,如果让违法上市公司赔偿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股民来自全国各个地方,如果收到虚假信息的损害那么可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提起诉讼,各个法院不好判决,若判决不一样有失法律的威严,因此中国对证券诉讼是有严格规定的,且不受理集体诉讼。
 但证券诉讼又具有两大特征:
 1、股民的损失计算快捷清晰,
 2、受害人利益相关性强,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法律发展;
 因此证券民事诉讼在中国的发展还是较快的,至少比与消费品相关的法律发展快。
  
  另外作者还主张放开并鼓励民间借贷的发展,他认为金融越发达,利息就越低。
  
 再列举一些陈志武的经典语句:
  
  1、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2、
千万不要因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学会游泳,即使要交学费,也应该去学;
  
  3、 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养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4、
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尊严;

  
  5、 证券金融技术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么就不要,要么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购物那样只挑自己喜欢的;
  
  6、
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情---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交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4. 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 - 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 - 读后感]
			藏了很久的书,终于在春节长假的飞机上加上火车上消灭了.介绍一下我理解的本书中的主要观点.

金融或者资本化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在最近几百年,尤其是在美国, 依靠股票市场,
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尤其是创新型的企业,别如谷歌苹果, 创业者同样受到了鼓励, 主要体现在原始股的变现 (股票价值反应了企业的未来),
可以支配未来的收益.

相对来说,国内的股市我们听到的更多是过国有企业的上市和融资,本质上面就是圈钱,却没有反应出相应的成长;
因此中国的资本化市场还远未成熟.


传统中国的社会还是依靠儒家的思想,以家庭为单位,血缘关系为基础,包括熟人和朋友,进行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交换,因此才会造成比如养儿防老人情父债子还三代买房,
如果都用借贷的模式,那么人与人的关系会更多的停留在精神层面, 而经济层面会更加独立.所以在国内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这其中包含了小额贷款.

对于小额贷款,书中的观点是支持和开放.因为禁止民间借贷,反而会使得地下钱庄的成本变高,从而借贷的利率变高,
从而反而违反了禁止地下钱庄的初衷.

先这么多.							
		  〔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 - 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5. 生活中的金融学——《陈志武金融通史课》

金融无处不在。
  
  
 提到金融很多朋友非常感兴趣,觉得这是一个离钱近赚钱多的行业,但是金融好像本身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具体的价值,因为它不施展什么实际的商品。而另外一些朋友会觉得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金融离我太遥远了,太难了,我搞不懂也没有必要搞懂。
  
 金融是不是只是为富人服务的金融到底?金融到底为谁服务?金融对社会真的没有价值吗?为何要有金融?
  
 在非洲的部落没没有开始使用钱币时,人们靠什么来承载财富呢?他们发现了,山羊和女人是主要的财富载体,以拥有的山羊越多证明你越富有、越成功,100只山羊可以娶一个妻子,你拥有的妻子越多就证明你越成功。当你需要变现的时候,你可以把妻子卖掉来换生活用品。实际上中国也有买卖妻妾的历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金融逻辑的体现。人们通过花费时间和金钱把儿子养育成人,换取未来我老了以后儿子对我的赡养。
  
 在没有货币的社会里,人也会被当做财富的载体。上面的例子也就说明了金融的社会价值,金融也不只是为富人,也不只是为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实际上对普通人的意义更大。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说到金融,很多人就会想到钱,货币就是人类最早的金融工具。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其他的金融产品,借贷,股票,基金,债券,期货期权。金融到底是什么?说到底金融就是跨期价值交换就是在双方之间进行跨越时间的交易。所有跨期价值交换都是金融。你有1万块钱存在银行里,银行一年给你支付400块钱的利息。这就是1万块钱一年在银行所产生的跨期价值。股票也是一样,你低价时买了股票,在高价时卖出,你就赚到了,因为时间而产生的股票的差价。
  
 普通人如何运用金融知识?
  
 公司有一个同事要结婚,向你发了请帖,你会犹豫去,还是不去呢?这个问题用金融逻辑如何解决?
  
 首先你会考虑这个同事和你的关系如何,如果是泛泛之交,当你有事情要请他的时候,他是否会来参加并还礼。如果他可以来,你的礼金会回到了你的手里面。这时你因为参加了他的婚礼而拉近了你们之间的关系,你随礼的投资行为则是正确的。如果他可能很快离职,今后也不会来参加你的婚礼,那你的礼金就是一去不回。这时不随礼则是你的正确选择。
  
 现在年轻人借钱花非常的普遍。除了各种信用卡,还有各种网络贷款。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往往是借钱来消费,由于挣得不多,花的多,最后就形成了很高的负债。再加上各种网贷利息的高额利息,就出现了很多年轻人因为还不起网贷而自杀的事件。信用借贷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金融工具,但是前提是你借来的钱能够产生的收益要大于你借钱的利息。比如你借钱来投资新的设备,新的设备使用后能够增加你的产能,增加你的收入,这时你可以来借贷。如果你是来借钱消费则是对借贷的一个错误使用方法。但是如果你是借贷来学习交学费成长自己,因为你通过学习之后可能会增加你的收入,这样的借贷就是投资。
  
 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和其他国家的差别很大。中国家庭储蓄在资产配置中占51%,Are欧洲则是34.4% 13.6%。同时中国传统的成家立业,安居乐业的思想使中国房产在资产配置中的比例高于其他国家。
  
 长期来看股权投资的财富增值效果远高于银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公债。如果把钱一直放在银行的储蓄账户,那基本上是贬值的,跑不过通货膨胀。所以投资要选择股性较强,财富回报才会较高。所以在家庭资产配置时,股权投资的占比要高一些。
  
 金融并不是高深难懂的学科也不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够了解的,金融渗透在每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金融知识会使你更接近财富自由。

生活中的金融学——《陈志武金融通史课》

6. 作为金融工具的女人-听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

在历史上的很长时期和很多地方,包括当今世界的金融落后的贫穷地区,女人经常被作为金融工具对待。虽然人们可能并不自知。
  
 其表现形式如下:
  
 一是女人直接被买卖,如今日非洲一些国家的偏远部落,一位能够生育的女人等价于2头牛或十几只羊。或者说,你可以用十几只羊换来一个妻子,也可以在需要时,卖掉一位或多位妻子。一个男人的财富可以用拥有妻子的数量来衡量。中国历史上的灾害年头,也不乏卖妻的实例。
  
 二是女人做为联姻的牺牲品,可能是国与国之间、望族与望族之间,相对来说要门当户对。其目的就是当一方遇到意外的灾难或损失时,亲家可以给予支持,或者联手做些更大的生意。在贫穷的地区或灾害发生较多的地区,一般家庭都希望将女儿外嫁到较远的灾害较少的地区,以便需要时得到对方救济。
  
 之所以 在农业社会,多数是妻子或女儿被买卖,而较少发生卖丈夫或儿子,通常是因为一是农业社会金融工具不发达,二是男人做为劳动力,比女人有更多优势。
  
 在当今较为发达的地区,体力因素在致富因素中的比重大大降低。女性收入不一定比男士少,男女在经济上易于平等。金融工具越来越多,女人做为金融工具的作用越来越变得没有必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