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24-05-17 10:14

1. 如何认识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而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过去的发展建设模式显然是对农民不利的,绝大多数农民无法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胡主席说过:“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
  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之后连年明显扩大,目前仍维持在3.21:1。即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终于走出“八年徘徊”,也只是恢复性增长。
  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反哺之义也不止于增加农民收入。五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以上这些,不仅仅是要经济上惠及农民,更是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你说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重要不重要?
  没有农民,新农村建给城里人旅游?没有农民种地城人里吃都没的吃还旅游?没有农民工盖房,城里人自己买水泥盖房?说的有点搞笑,但农民在中国的作用,从古至今重要性不容质疑!

如何认识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1.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重大意义在于: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来看,我国是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心内容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又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是我国最辽阔的地域但又是最穷的地域,因此,实现工农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从本世纪起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者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我国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然而,从实际看来,至今全国农村还有26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有近5000万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处于较为困难状态。另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城镇居民家庭则为37.7%。“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主要是考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关键是把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在于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在变化中协调,收入在稳定中提高,生活在发展中改善。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等方面的差距还都比较大,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相对落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向城市倾斜、向工业倾斜的政策,是造成今日农村相对落后的一个基本原因。这虽然在一定时期有其必要性,然而到今天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条件。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就是说,新农村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农村,是农村“硬件”、“软件”共同发展的农村,是农村村容村貌与农民精神状态文明进步的农村。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市的基础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新机制。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基础公共设施不断完善,通过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等问题,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公共卫生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营造农村发展的新环境。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变农村的许多传统陋习和封建迷信,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树立文明新风尚,培育新时代的新农民。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4. 财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财政在这场宏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应从公共财政支农入手,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发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作用。

  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

  以财政资金为导向,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民营农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行业协会等家业新型市场主体,使这些农村市场主体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并不断发展壮大。

  2、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为契机,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支持

  要强化对财政支农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对支撑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项目实行优先安排或投入倾斜;要加大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将有限的财政投入真正都用在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上。

  3、消除体制性障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促使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向农村延伸,努力改善农村的金融条件,要减少农村金融资金的外流,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要充分发挥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主力军作用,要改善农村金融的经营环境,消除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一些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政策。

  4、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完善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制度,加快建立惠及更多农村低收入户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逐步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接轨;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应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5、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为目标,加大财政扶持

  当前既要提高目前实行的对农民粮食直补、良种直补的标准,又要扩大农民购置农机的直补范围,还要开展对农民生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进行补贴试点,让粮农获得更多的实惠,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6、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分乡镇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以自然村、中心村为基本单元,以建设村乡公路、发展农村沼气、开展农村饮水户户通工程为根本措施,按照净化、绿化、美化的要求,对农村居民的房屋、厨房、厕所、养殖圈及饮用水、道路、晒场、绿化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分乡镇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农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应充分发挥村民小组、行政村等农村基层组织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引导率先实现经济腾飞的组、村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整合农业开发、财政扶贫等支农专项资金,统一规划、集中使用,分期分批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 谈谈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谈谈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6. 财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财政工作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政策与过去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有什么不同?财政如何构建包括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引导机制、投入机制、扶持机制、补贴机制、税收政策等长效机制?财政在当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切入点在哪里?这一系列的问题,在近日由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峰论坛中,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有关这个主题的高层研讨,在全国尚属首次。参加这次论坛的既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如林毅夫、马晓河、周天勇、徐小青、刘尚希、党国英等,也有来自政府部门、理论学术界、财政工作者和农村基层的代表

7.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发作用

旅游休闲产业最终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更不易获得经济的收益。因此,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必然在市场的引导下,在现实的教育下,培养了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乡村旅游需要文化的支撑,民俗文化的包装,餐饮文化的开发等,都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同时,游客带来的城市文化,对于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也具有极大的作用。 ]形成文明卫生美丽独特的景观b]乡村旅游中,旅游环境打造、农家接待条件的建设都是最基础的内容。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 最为重要的是,旅游休闲要求村庄面貌不是干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文化基础和惟一性等等,所以,乡村旅游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干村一面的最佳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1、产业发展。有1—2个支撑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参合率达到50%以上。2、生产条件。人均有0.5亩以上能排能灌的基本农田;农业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每年提高2%以上。3、收入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市经济发达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含渝东南地区)分别达到7000元、6000元、5000元以上;80%以上农户有较稳定的增收来源。4、人居环境。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视;相对集中的居民点有一个晾晒休闲的院坝和垃圾处理点;农户有单独卫生的厨房和厕所;农民住房砖瓦化,砖混结构达到85%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40%。5、农民素质。实现高质量“普九”;未继续升学的中学生培训率80%以上。6、农村道路。通村公路油化或硬化;主要生产、生活道路硬化(含石板路)。7、社会事业。有“一校三室一园”,即:建好村小学、有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8、农村社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以上;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90%以上。9、文明风尚。有村规民约;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村民对治安状况满意率达到95%以上。10、民主政治。村“两委”班子和谐;村级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设有公开栏,实行党务、村务、政务、财务“四公开”;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满足要求的村有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王村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 在天津东南方跃出了一颗耀眼新农村,这就是大寺镇王村。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国家“AA旅游景区”,被天津市旅游局定为天津市旅游“涉外村”。国家央视4台以《走遍中国》栏目向世界播放了王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风貌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这些年,凡是国内外客人到王村参观旅游的人看到王村巨变都惊叹不己。王村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沐浴下,艰苦创业,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这一切与王村领导团队的核心人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于盛宽同志带领一班人艰苦创业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密不可分的。  十几年来,盛宽书记不负众望,带领王村领导两委班子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去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使坚苦创业的丰硕成果惠及给老百姓,使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一、推倒了所有危陋平房,建成28万平米的新楼房,家家户户住进了别墅和公寓楼,户户生活设施现代化。喝的是滦河水,做饭点的是天燃气。  投巨资在村里开发建设了6公里柏油路,道路两旁安装了太阳能照明,公交车进王村,给老百姓出行带来方便。同时投入资金彻底改造污水河对环境污染问题,将地上污水改造成地下涵洞排放。使人们生活在干净、文明的环境里。  王村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在不断提高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中,同时还加大投资力度,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要求,在村中投巨资开发建设了3万多平米大型的“音乐喷泉广场”和2400平米的村青少年活动中心及文化活动中心,建立了农民书屋、村民学校、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乒乓、台球室  为弘扬历史文化,开发旅游资源,王村修复了千年古刹—峰山药王庙,以此纪念药王孙思邈。王村先后接待了罗马尼亚、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美国、坦桑尼亚、赞比亚、香港、台湾等地区旅游团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发作用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重大意义在于: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来看,我国是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心内容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又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是我国最辽阔的地域但又是最穷的地域,因此,实现工农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从本世纪起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者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我国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然而,从实际看来,至今全国农村还有26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有近5000万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处于较为困难状态。另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城镇居民家庭则为37.7%。“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主要是考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关键是把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在于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在变化中协调,收入在稳定中提高,生活在发展中改善。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等方面的差距还都比较大,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相对落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向城市倾斜、向工业倾斜的政策,是造成今日农村相对落后的一个基本原因。这虽然在一定时期有其必要性,然而到今天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条件。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就是说,新农村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农村,是农村“硬件”、“软件”共同发展的农村,是农村村容村貌与农民精神状态文明进步的农村。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市的基础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新机制。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基础公共设施不断完善,通过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等问题,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公共卫生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营造农村发展的新环境。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变农村的许多传统陋习和封建迷信,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树立文明新风尚,培育新时代的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