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杨修,最后会被曹操杀死?

2024-05-12 14:41

1. 为什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杨修,最后会被曹操杀死?

杨修之死,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个人智商高,不代表他情商也高。相反,很多聪明人往往因为自己太过聪明了,看不起普通人,极为自负,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不招人喜欢。
生活中,大家也许都希望有一个懂得自己的知交好友,但如果这个人总能看出你的心思,还把某些你不想宣之于口的事情大喇喇的说出来,想必你会非常讨厌他。

上位者尤其厌恶这种人,原因很简单,高高在上的人,不会希望心思被底下人看破。在古代,擅自揣摩上意是帝王非常忌讳的一件事情。
假设一下,人家正在那里高深莫测呢,忽然来个人,轻描淡写地说个底朝天,仿佛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上位者刻意保持的神秘感荡然无存。而且这种事儿还不是一次两次,几乎成了习惯,上位者心里什么滋味?肯定想大脚一开,将此人送上西天,从此不再相见。
如果涉及到军国政务,那更是不能让这种人活着。有些时候,知道得太多并不是什么好事,看破不说破才是真正聪明的态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修也只是表面的聪明,还不够通达。那杨修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这么说吧,恃才傲物,极度自负,在他眼里,触目所及皆是蠢材,只有他自己才是聪明人。当然了,杨修也有骄傲的资格。
论身世,他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杨震是东汉名臣,官至太尉,还是个特别厉害的学者,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的称号,极有声望。杨彪也不弱,曾任汉献帝初期的司空、司徒、太尉等职,即三公。
换言之,杨修是官N代。而且弘农杨氏更是几百年以来的世家豪族,历史可能没有司马氏那么悠久,比曹家是绰绰有余。这让杨修在面对曹操的时候,不像别人那样战战兢兢,而是直抒胸怀,有一说一,绝不曲意讨好。
对了,杨家还有一门显赫的姻亲,汝南袁氏。杨修的母亲是袁家的女儿,有史料记载她是袁术的女儿(一说姐妹)。

论个人资质,杨修也属上上乘。才思敏捷,从小就被视为神童,曹操的妻子卞夫人赞他“有盖世文才”。
同样自负且狂傲的名士祢衡曾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意思是说,世上的人物,年长的有孔融(字文举),年轻的有杨修(字德祖),其他都是庸庸碌碌之辈,不值一提。
众所周知,曹操爱才,因而杨修投入曹操账下之后,曹操一开始非常的欣赏他。
某天,曹操和杨修从曹娥碑下路过,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说知道。曹操有点不信,说你先别说,等我想想。

行了三十里路之后,曹操终于想到了,让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杨修解释一番,写了“绝妙好辞”四个字,曹操想到的也是这个,叹道我的才能不及你,足有三十里的差距。
这个时候的曹操,对杨修可能有一点点文人之间的嫉妒。没错,曹操除了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代表作品很多。但若说嫉妒得想杀杨修,还不至于。
后来曹操让人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快修好时曹操亲自来视察,看完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众人不解其意,恰巧杨修经过,说门里加“活”是“阔”字,魏王嫌门大了。众人大悟,赶紧重新制作大门。
各位,曹操卖个关子,明显是想秀一下智商,结果这种乐趣被杨修破坏了,他高兴得起来吗?

接着又有“合字迷”,有人送了曹操一杯奶酪,他吃了一点,在上面写个“合”字,大家都猜是什么意思,杨修却直接打开吃了一口,大家很疑惑,他说“合”是一人一口,魏王赐给我们的。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果说曹操之前只是有点烦杨修,那么此时已经有了警惕之心。身为一个政权的老大,心思被人窥破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但以上这些只是诱因,真正让曹操对杨修起杀心的是两件事。
一是杨修掺合进了夺嫡之事,犯了曹操的忌讳。
曹操晚年,选继承人的时候,在曹丕和曹植之间犹豫。两位公子各有支持者,杨修支持的是曹植。但是,站在臣属的角度,参与夺嫡是对未来的投资,而站在主公的角度,可不愿意看到臣属们提前站队。

尤其曹植拉拢杨修的时候,杨修还是曹操身边的亲信,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对曹操的背叛。
二是的鸡肋事件。
这事儿发生在曹操和刘备争汉中那会儿,当时曹操欲进不能进,欲退不舍得退,很为难。正好护军来问口令,曹操随口说“鸡肋”,众将只觉得略有些奇怪,杨修却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再可惜也只能丢弃,魏王要退兵了。
大家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回去就开始收拾行装,整顿兵马,准备撤退。曹操发现后大为吃惊,知道原由后半天没说话,很快就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为由,杀了杨修。

杨修死得冤不冤?半点也不冤,前面那些卖弄聪明的事儿就不说了,参与夺嫡也暂时不提,单说鸡肋事件,在曹操还没有明确作出决定的情况下,他说那些话完全是在动摇军心,只凭这个,曹操就能按军法处置他。
所以,人的智商高是好事,但情商也得跟上,还不能太高调嚣张,否则结局不会太美妙。

为什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杨修,最后会被曹操杀死?

2. 曹操为什么要处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杨修?

曹操之所以处死杨修,有几个原因,一是他介入了曹植和曹丕的争储之争;二是他是袁术的外甥,曹操对他有所顾忌;第三是杨修经常卖弄小聪明,遭到曹操的厌恶。

杨修介入曹植和曹丕的世子之争
杨修出身于东汉名门“弘农杨氏”,是太尉杨彪的儿子。杨修颇有文采,在诗、词、赋方面颇有成就。作为文人,他与曹操的儿子曹植关系非常好,这也许就是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在曹操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曹操对自己文采出众的儿子曹植也是非常偏爱的,这也与曹操本人也是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有关,曹操开始是有意立曹植为世子的。但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认为自古讲究“立长不立幼”。在曹操对曹植和曹丕两兄弟的考验中,由于曹植放荡不羁的文人性格,做事毫无规矩,在考验过程中几次令曹操失望,最终决定将曹丕立为世子。
在曹植与曹丕争储的过程中,各自身边都聚集了一些谋士,而曹植的身边就聚集了几个和他有同样毛病的文人,其中就有杨修、丁氏兄弟等人,他们的行事风格带有文人特有的作风,吟诗作对、风花雪月是他们的强项,但对于政治他们就差得远了。所以很快,曹植在他们的参谋下,就也被曹操讨厌了,最终放弃了曹植,选择曹丕作为接班人。

曹植虽然在继承人的争夺战中失败了,但他对曹丕还是有一定的威胁的。再加上,杨修这几个文人依然跟随在曹植身边,始终都是不安定的因素。在曹丕被选为接班人后,曹操为了曹家的大业、为了巩固曹丕的地位,就势必要对不利于曹丕的势力进行打击。而杨修就是其中之一。
杨修的出身,令曹操有所顾忌
杨修的母亲袁氏是袁术的姐姐,也有说是袁术的女儿,但据有人从袁术的年龄上推断,这种说法有误,是袁术姐姐则更可信些。杨修是袁家的外甥,而袁术和袁绍都是在与曹操的混战中被击败,袁术与袁绍,也等于是死在曹操的手中,所以袁家和曹操就是仇人,而杨修是袁家的外甥,曹操当然对他有所防备。这也可能是曹操借故处死杨修的原因之一。

杨修卖弄小聪明,令曹操讨厌
杨修有才,但却善于卖弄,耍些小聪明,而且他还不讲规矩、不讲场合,所以令曹操非常讨厌。据《世说新语》里记载的一个小故事,曹操在修丞相府时,其中有一个园门,曹操看了以后没有说话,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大家不解其意,杨修却卖弄的告诉工匠,将门改小一点,说门内有个“活”就是“阔”,意思曹操嫌门大了。
另一个小故事说,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就随手写了一个“合”字,杨修见了,就拿起酥糖便吃,曹操问他为什么,杨修说:
“丞相写个合,不就是一人一口吗?”

杨修平常爱在曹操面前耍些小聪明也算了,但是他在一些军国大事面前也不改本色。在他帮助曹操处理公文的时候,杨修不喜欢循规蹈矩,却喜欢到处乱跑,饮酒、游玩,他为了防备曹操随时询问,就经常喜欢揣摩曹操的心思,提前将答案写在纸条上,交给手下人,以便在曹操询问的时候按纸条回答,可有一次,杨修外出游玩,曹操有事询问,杨修的手下人就按他的纸条回答,可是不巧被一阵大风将纸条吹乱了,这一下,手下人傻眼了。如此时间久了,曹操当然更加讨厌他了。
最著名的故事就是“鸡肋”口令的事了。说的是曹操出兵汉中,困于斜谷界口,处于进退不能之际,士兵向曹操请示夜间口令。曹操当时正在吃鸡肉,随口答:
“鸡肋”
。杨修听到后,耍小聪明的毛病又犯了,便传令收拾行装。他说:“
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在此无益,不如早早退兵。”
曹操得知后大怒,以扰乱军心将杨修治罪。

建安二十四年秋天,杨修被曹操以
“漏泄言教,交关诸侯”
处死,意思说杨修泄露机密,结党营私,勾结诸侯,蛊惑人心。杨修临死前叹息:
“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据《三国志.魏书.曹植转》中记载:
“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从这可以看出来,杨修虽有才智,但毫不顾忌自己是袁氏外甥的身份,反而自持聪明,公然参与曹操极为敏感的继承人争夺战中,也是将其自己陷于死地的主要原因

3. 曹操吃了杨修的奶酪后为什么要杀了他?

译文:有人进贡给魏武帝曹操一杯乳制品,曹操喝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众人没人能理解写这个字的原因。轮到杨修时,他便喝了一口,说:“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原文: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 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杨修啖酪选自《世说新语》。

猜字谜
魏武王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让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
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 臼,是承受辛苦的事。
受辛苦合成一个‘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曹操吃了杨修的奶酪后为什么要杀了他?

4. 食之无味什么意思 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食之无味什么意思?食之无味”[ shí zhī wú wèi ]全句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形容东西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2、曹操与刘备对垒于汉中, 两军相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心正烦恼。这时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曹操正呆呆看着碗内鸡肋思想进退之计,便随口答道: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这家伙自作聪明,怂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兵问其故。杨修说: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于是大家都相信了。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鼓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这便是关于鸡肋的典故。
  3、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曹操嫉妒、痛恨杨修很久,只是一直缺少杀杨的借口,鸡肋”事件正好促成曹操酝酿已久的计划。
  杨修是一个主簿(掌管文书的佐吏),他才思敏捷,恃才傲物,下面一些小故事正是他送命的积聚。
  一活”字。曹操让属下造花园,造成以后曹操观看,只在门上写了一个字活”就离开了。大家不知什么意思,杨修解释说,门内加活就是阔,丞相嫌门大。曹内心嫉妒杨修聪明,能洞察他的意图。
  二、寒北人送曹操一合酥,他在盒上写一合酥”,放在桌上。杨修看见就擅自作主与众人分吃。曹操问原因,杨修回答说: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被杨修的聪明折服而笑,但曹操更厌恶杨修。
  三、曹操多疑,经常担忧他人谋害他,和他的近随讲他梦中喜欢杀人,假如他睡着千万不能在附近。一次白天睡觉,他的近侍看见他盖的被子落地,负责任的近侍上前为他盖被子,被他无端拨剑斩杀。后他还骗人说:何人杀吾近侍?”曹操还装模作样大哭,命令厚葬这个人。太可恶!杨修一针见血告诉大家:丞相不是在梦中,认为曹操梦中杀人的人才是在说梦话。曹听说又被杨修揭露出真情,痛恨自然又增加。
  四、曹操曾经想立曹植为世子,曹丕知道以后就密请一个叫吴质入府商议。担心别人知道,于是用大簏(用竹、柳编成圆状形盛物器具)把吴质藏在其中。杨修知道这事后就径直去告诉曹操。这里要告诉诸位的是因为曹植十分敬仰杨修,和杨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所以杨修要干此事就不难理解了。曹操随后派人在曹丕府周围监督,曹丕很害怕,请吴质对策,吴告丕明天在簏里装些绢。次日监督者奉命监查,肯定告诉曹操说簏里是绢,这样曹操反而怀疑是杨修陷害曹丕。
  五、曹操想考验曹丕、曹植才干,令其出城,却密令守门人阻止出门。曹丕退回。曹植依靠杨修的:奉王命而出,有敢阻拦者可斩”妙计顺利出城。曹操知道是杨修给曹植出谋划策后非常愤怒,对曹植的态度也急转直下。
  六、杨修曾经为曹植制定了许多关于军国之事的精妙问答,以备曹操询问。后来曹操经常考验兄弟俩,曹植对答如流,曹操非常惊奇。后来曹丕知道实情后,也暗中买通曹植的亲随,让他们告诉曹操,曹操得悉以后更是破口大骂。此时,曹操有了杀杨修的思想。
  七鸡肋”之事直接把杨修送上断头台。曹操在汉中斜谷界口驻扎,因为失利,想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犹豫不决。正逢送来鸡汤,曹见碗中有鸡肋,触景生情把鸡肋”命为夜间口令。杨修见鸡肋”口令,马上联想到曹要退兵,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候惇询问原因,杨修解释鸡肋的含意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意味退兵。曹操夜晚拿斧巡营非常惊讶,当曹操责问杨修,修以军口令鸡肋的含意回答,曹操以乱军心之名斩杨修。
  杨修聪明无比,能揣测别人心事,但他说话不注重场合,没有很好把握说话分寸,特别是涉及到军机大事。曹操是军中主帅,一言九鼎,他决不允许别人挑战他的权威,无故散布没有确定的命令,只能扰乱军心,丧失斗志。曹操曾有过踏麦割发”惩办自已的先例,因此杨修的死也顺理成章!

5. 杨修为什么会被曹操杀死?

求贤若渴是后人对曹操的评价,没有理由因此就认为曹操对一切有本事(或多或少)的人都不分具体情况的善待。边让、张邈、孔融不都是被杀了吗?
杨修被杀是因为他干预了曹操的选储问题。他是曹植的支持者本无可非议,但他结党帮助曹植争宠,利用职务之便为曹植押题(曹操时常出几道时政题考考曹丕曹植),这种阴谋加作弊的做法(甚至影响到了曹操对曹植的感情)招致了曹操的怨恨。曹操只要找个借口就可以杀他了。
当然同时吴质、司马懿等辅佐曹丕,就没有阴谋的嫌疑了吗?有。但是他们的阴谋没有太多暴露。况且崔琰作为曹丕的支持者,就是因为公开支持而遭到曹操的怨恨而被寻机杀掉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最终的王储不是曹植而是曹丕,杨修是在立储问题决定后才被杀的。如果曹植当选的话,曹操考虑到杨修可能是将来曹植的辅佐,也就不杀他了。
至于曹操是因为嫉妒杨修才杀他的说法,应该是演义的错误理解。如果曹操真的嫉妒杨修的话,怎会让他身居丞相府主簿的重要位置?早早罢免不就可以了?

杨修为什么会被曹操杀死?

6. 杨修为什么会被曹操所杀?

杨修有才,如果用好了是难得的大才,曹操为什么还要杀掉他?

7. 曹操为什么非杀杨修不可?

我们知道杨修,大体是通过两个途径:三国故事中木秀于林的青年,在那里,他恃才放旷;课本中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因为一个鸡肋,惹来杀身之祸。
按照惯例,要先了解一下鸡肋事件。
曹操准备攻打刘备,然而战争却停滞在了汉中,进无可进,退后又不甘心。曹操于是说“鸡肋”,没人会意。
这杨修聪明机敏,善于细微处寻找逻辑,查阅生平,几个猜字谜典故为他平添了许多光彩(见阔字谜,合字谜,本文不详述)。这回曹操的“鸡肋”当然也难不住他,分析了敌我状况以及丞相胸怀之后,他对旁人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是要撤军了”,随后自顾自地开始收拾行礼,其他士兵见状,都有所动摇。
不久以后,杨修被曹操猜忌,随后杀死。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么杨修的死因大可归结为两点:1.太聪明了,经常揣度领导的心思,留不得。2.汉中一事,泄露消息,引得军心大乱。
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就在《杨修之死》一文的最后,还有一句话,经常被后人忽略: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杀之。
杨修的母亲是袁术的女儿,这样一来,杨修就是袁术外孙,袁绍外甥。虽说血浓于水,但是古代女子既然嫁到杨家,从此以后肯定以丈夫为重,然而就是单论杨修的父亲杨彪,也未必是全然支持曹操的。
汉末大乱之际,涌现出一批文人,他们善于批判时事,又尊重古代文化制度,被称做清议复古派,杨彪就是其中成员。这类人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曹操挟天子这件事,大都拒绝出仕。
其实每个朝代,都有一二个清奇的人,这无伤大雅,只需要帝王掌握好火候即可。但是三国时期这样的特别多,呈现出一定规模,并且对社会中的青年都有影响。就拿司马懿来说,他早年间也是称病拒绝给曹操工作的,这其中杨彪、孔融等人对风评起了很大影响。
杨修既受到父亲政见的影响,又有可能被袁术拉拢,当然留不得。
话虽然这样说,以上却不是杨修必死的原因,令他走上穷途末路的,是另外一件事:夺嫡。
自古以来,参与夺嫡的臣子大都没有好下场,即便加入的是最终胜利的派别,也难保新皇帝不会狡兔死、走狗烹。对于这一点,饱读诗书的杨修肯定知道,但他还是参与了。
曹丕与曹植都是曹操很看重的儿子,两人各有优点。曹植才华横溢,善于写文作诗,当时人都说,曹植的才华最与其父亲接近,而曹操的诗简洁、不华丽、直抒胸怀,可见是极高的评价。反看曹丕,在文学领域也很有成就,可是因为作品比起自己的弟弟,在“飘逸”二字落了下风。
不过选继承人当然不能偏科,要着眼于大局。曹丕身上有嫡长子的身份(当时大哥已经死了),朝中重臣多支持,再者他身边的谋士例如陈群、司马懿等都是稳扎稳打的能人,因此曹丕继位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
杨修当时身负美名,因为有才华,连曹操都非常待见,曹丕与曹植都对他“礼遇有加”,在这里,我们理解为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也不为过。
最终,杨修选择了曹植,可能是基于志趣相投,现在现人的角度,即他站错了队。
那么对于曹操而言:自己年事已高,继承人选好了,杨修不支持曹丕,但是太聪明,又有袁绍的背景,难免会惹祸。
这大概就是他非死不可最大的原因了,当时的人恐怕都知道,只是不愿意说破。
后记:
杨彪对杨修的培养,是费了很大心思的,杨修就好比杨彪的一个作品,饱读诗书,聪明有主见,儿子一死,父亲顿时失去了精气神。古籍中有记录,在杨修死后不久,曹操遇见了杨彪,杨彪已经瘦的不成样子了,这或许是巨大的悲痛造成。
但是丧子之痛并没有把杨彪击的失去方向,生逢乱世,早就做好准备时刻失去身边亲人。曹操上前问候还被他寒碜了一顿,自讨没趣。
杨修死了,留下一儿子,名叫杨嚣,在晋代挺有名声的,因为出身弘农杨氏,家学渊源不会差,长大后做了典军将军,只可惜英年早逝。杨修的孙子杨准,也是当时挺有名一文人,与嵇康等人交好。

曹操为什么非杀杨修不可?

8. 曹操当时为什么要杀杨修呢?

因为杨修多次暗中帮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因此曹操杀了杨修。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
后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
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扩展资料:
杨修生前担任主簿一职。主簿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属于文官。此官职大概开始于汉朝,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即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以及权利各种印章等,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职。
中央机关及郡县官署均置此官,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县的主簿地位仅次于功曹,为门下亲近吏之长。
魏晋以后,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为重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三国时期魏国的杨修就曾经担任此职,见于曹操征西蜀刘备时鸡肋的典故。
唐宋以后各官署及州县仍有此职,职权渐轻。明清各卿寺亦有设主簿的,或称典簿。外官,则设于知县之下,与县丞同为佐官,有时也省并。
在今天来说,当时的主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一职。坦率地讲,从秘书学的角度看,杨修根本不了解秘书工作的性质,虽才华出众,却不具备领导人秘书和与上司相处的素质,因此难免遭杀身之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