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阅读鉴赏 高中语文

2024-05-04 17:48

1. 古代诗词阅读鉴赏 高中语文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颔联中的忽,方二字给人以突然的感觉,看见菊花开了方才想起重阳节到了。
最后两联意谓自已如陶渊明一样,手中虽已摘满菊花,却不见友人崔善为前来。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唐】王绩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首联
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颔联
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颈联
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尾联

注释:
①九月九日,夏历重阳节。古人在这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本篇即写作者由重阳菊开而引起的对友人陶怀念。崔善为,贝州武城(今河北南宫东南)人。唐高祖武德年间任尚书左丞。
②迷节候,忘了节气节。侯,古代以五天为一候,《黄帝内经·素问》:“五日谓之侯,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围,四时谓之岁。”
③尘埃,指世俗人间。
④黄花,指袭花。《礼·记》:“季秋菊有黄花。”菊以黄色为最常见,故云。
⑤素节,秋季。这里特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⑥千段发,形容菊花长满山坡。千段,犹言“千层”,指一层层的山坡。

古代诗词阅读鉴赏 高中语文

2. 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古典诗歌鉴赏一般分为如下几步:

第一步———把握各类诗歌的特点 这里重点谈谈古典诗歌鉴赏。应从掌握律诗、绝句的基本格式和特点入手,至少弄清什么是七律、五律,什么是七绝、五绝;什么时候押韵,什么时候可不押韵;律诗共有几联,哪两联要求对仗;绝句的第3句为什么一定不押韵;律诗与绝句和文章一样,都有起承转合,怎样看。再如词,在什么地方押韵;怎样区分上下阕;词的特点是长于抒情。另外,曲的特点往往比较通俗,相对于诗词来说,要好理解些,熟练掌握了这些,第一步就走出去了。

 第二步———了解诗歌常用的手法并细心体味意境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是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的,常用的手法分为两类:表现手法与修辞方法。 表现手法有衬托,包括正衬与反衬,有象征,有托物言志,有写景状物,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等等。这些手法是你在理解内容、体味意境时所感受到的,比较宽泛,比较虚,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修辞手法有常见的对偶,包括正对、反对、流水对、自为对、错综对等,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难度不大,这一步也要走好。 

第三步———了解并熟悉出题人的思路 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我们浏览近几年的高考题时就会发现,诗歌鉴赏题往往是选错误的一项,这说明出题人在有意降低试题难度。另外,他们命题的手法及思路常常采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无限夸大,判断绝对”等一系列障眼法,为考生设置一个个小陷阱,令你稍不留神就上当。所以要熟悉思路,做到心明眼亮。


 第四步———慎重选择练习题 面对潮水般的诗歌鉴赏题,考生应慎重选择。内容过于含蓄,背景过于模糊,用词过于生僻艰涩,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题不做,以免做多了失去信心;过于浅显,一看就会,没有训练价值的题不做,以免浪费时间;诗歌本身存在理解争议的题也不要做,以免搞乱了头脑。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做一些难度适中,质量较高的题,哪怕高考试题也要慎选。上述作法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以试试,愿有所获。另外,诗词与诗歌大同小异,词首先要看词牌,因为不同的词牌代表不同的格调(音律),也就是说作者选择这样的词牌目的是为了更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境;同时要兼顾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年的处境——这些是作者创作的源泉,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帮助你理解作者的诗或词。


   归纳:多阅读,多积累文史知识,你的鉴赏能力将越来越强。祝你进步!


附录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325295.html

附录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5054026.html

3. 求答案 高中语文 是诗词赏析方面的 急!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答:两首诗中的第三、四句都分别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世人所谓的“红颜祸水”而不平,但是很明显第一首诗是作者简诉了民间人们对西施的同情和不平;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讽刺那些谴责西施的人们来表明自己对西施的同情的!我觉得第二首诗更能表达出作者为西施反案的同情心!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答:第一首诗中作者是利用了拟声的手法,反应了民间人们以及自己对西施的同情;第二首诗中作者只是用讽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求答案 高中语文 是诗词赏析方面的 急!

4. 求高中古诗文鉴赏的题型和答法,谢谢!!!

  1.分析古诗的艺术形象。
  提问方式:对这首诗中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这首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试对诗所吟咏某某形象作简要分析,试分析诗人主人公的形象。
  解答分析: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公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首先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
  ②进而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分析古诗的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分析意境应该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解答步骤: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注意描绘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语言力求优美。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的具体。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①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
  氛?
  答案:


  ②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
  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重在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用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解答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
  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
  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
  恢复。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分析古诗的炼字技巧。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解答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何辨析诗歌的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往往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词语。
  解答步骤同4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
  提问分析: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解答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取得了什么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
  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
  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


  分析句意
  设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设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意思:语表义和语里义,结合全诗,指出它的
  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
  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以及细节描写等。解释诗句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答题模式:(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8、分析主旨型  设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设问变式:(1)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
  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
  (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答题模式(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
  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


  2、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①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
  氛?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
  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
  安详的气氛。
  ②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
  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
  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
  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3、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
  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
  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
  恢复。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
  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5、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6、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
  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
  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
  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
  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
  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
  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7、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A。②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8、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
  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①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
  氛?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
  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
  安详的气氛。
  ②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
  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
  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
  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5. 求答案 高中语文 是诗词赏析方面的 急!

1(1).第一首诗,是说灭吴国的是越国的君臣,又怎能都归加于西施这一介弱女子?这是以公正的视角替其平反,是说看待越灭吴这一问题要抓主要矛盾,而不是就细节而不放。第二首,选用比较的手法替西施平反,倘若西施帮助的是吴国,越国若灭亡又该怨谁呢?本诗从对比的视角看待问题,证明了国家灭亡,绝非一人所为。两诗各有其侧重,但都是在为西施平反。(同楼上)
(2)第一首借景寓意,以水的波纹不平来寓对西施的不公平,第二首从换位思考的角度书写吴国的亡国并不是西施的过错
2(1)“片云”、“孤月”、“落日”、“秋风”都很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当时在萧条的环境下,自己内心落寞、孤独的境界以及自己年老体迈的状况
(2)支持前者,“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就算是老马,跑不了长途,也有其他的用场,所以老马也有存在的价值。意指就算自己年纪大了,但自己依然可以发挥余热。

求答案 高中语文 是诗词赏析方面的 急!

6. 高考古诗文鉴赏习题

一.语言层面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④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但专用鉴赏术语有: 激越高亢。 清婉秀丽。 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 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例如: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杜甫) 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电影语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二.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高考大纲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①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山居秋瞑》王维)b.托物言志(《咏风》王勃)c.感物伤怀(《蝉》李商隐)d.情景交融e.以情驭景f.以景显情 ②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b.借古讽今(《越中览古》李白)c.今昔对比d.怀古伤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③特殊意象: 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④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这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例如:《扬州慢》(姜夔)中杜牧的诗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中拓跋焘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象《长亭送别》(王实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 ⑤蕴含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稍微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甫) 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杜甫) 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 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句如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三.扩展层面 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对诗的把握,使自己的鉴赏提高一个层次的内容。 ①意境及思想感情:主要术语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 ②抒情方式:主要术语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③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呼告是为了表达感情更直接等等。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④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 四.补充层面 同学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三注意":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三要”作到了,诗歌鉴赏你就成功了一半,此言并不夸张。

7. 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读点古籍)的答案过了今天就不要了

睿rui 4声 智  论lun 2声 语  蹙cu 4声 额皱zhou 4声 眉
1)从文中看,读古籍对我们的好处是:
1)对我们的人生修养和文学修养都有极大的裨益
2、对我们学语言、学写作的帮助也很大
(2)纵观全文,作者提倡“读点古籍”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古代典籍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犹如一艘艘满载着思想和         智慧的航船。离开了典籍,就等于离开传统文化,离开了自己的根。
2、读古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和文学修养,对我们学语言、学写作也帮助很大
3、如果我们对古籍弃之如草芥,我们对不起古人,更对不起后人!
(3)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不要忘了回眸的过去,读一些古籍,把根留住。读古籍对中学生有什么意义?请说说你的见解
古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古籍中的历史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古籍中的荣辱兴衰可以陶冶我们的爱国情操;古籍中的诗文小品可以诗化我们的生活 。

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读点古籍)的答案过了今天就不要了

8.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赏析!

 在高考语文中,有一部分的内容是涉及到古诗文的,这一部分的分数不少,也很方便拿到手,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些必备的古诗文进行赏析!
   《师说》 韩愈     《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专门论述教师的文章。古人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述对教师的尊重,韩愈看到魏晋到唐代,社会上形成了以师为耻的风气,感到不满,他勇敢的站出来,指出教师具有“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作用。    在《师说》中,最突出的就是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一个对比,拿比自身高的圣人来相形,第二个对比,拿身边的事来相形,第三个对比,拿比自身地位低的人来相形。这三个对比,揭下了以从师为耻的士大夫的虚假的面具。
   《劝学》 荀子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是劝说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散文。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才干,改变人的品性。这一部也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第三部分,论述学习应该有的态度,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燥,这一部分同样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这篇文章主要使用的就是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等。
   《出师表》 诸葛亮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帝创业未半……可计日而可待也)包括五个自然段。文章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势,并据此提出了改革时弊,励精图治的建议。对形势的分析,是他提出建议的基础。虽然话不多,却很重要。    第二部分(臣本布衣……不知所言)包括四个自然段。文章叙述了作者二十年来以身许国的经过,表露出作者勤于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使后主体念创业的艰难,从而发愤图强,振兴蜀汉天下。    这篇文章是议论、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文中对后主所作的建议是议论,但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当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挚感情。
   《离骚》 屈原     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传记”诗。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    《离骚》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自“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嬃之婵嫒兮”,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描写屈原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顾。后一部分主要描写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    诗歌通篇是第一人称叙事的结构,情节分明,脉络清晰,而它的言志、抒情,则全都融入叙事过程之中,密切结合情节发展的具体阶段来进行,从而达到一种悲愤倾诉的强烈效果。
   《蜀道难》 李白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开头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开辟之难,突出一个“难”字。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写蜀道行走之难,突出一个“险”字。 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把自然环境与政治形势结合起来,写国情的险恶,以引起人们的警惕,突出一个“恶”字。     三个部分的自然衔接和描写蜀道由难而险,由险而恶,劝告友人还家,逐步深化主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咏叹,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蜀道难》,给人的感觉不仅仅入蜀之路的艰难,更多的是人生之路的艰辛。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