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家车企“不务正业”,跨行业造口罩,我们需要记住它们!

2024-05-07 15:32

1. 这三家车企“不务正业”,跨行业造口罩,我们需要记住它们!

近几年,随着中国本土车企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国产品牌,我们细数一下其中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佼佼者,它们有广汽、上汽、比亚迪等等。当然了,这些车企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多消费者的支持,其中除了能造出优秀的产品之外,还有在关键时刻的雪中送炭!

?众所周知,自进入2020年后,我国就遭遇了新冠病毒的挑战,而口罩成为了应对它的最大法宝之一,特别是医用防护口罩和N95口罩,在当下更是一只难求!在此举国上下处于危难的紧要关头,还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些车企,它们再次站了出来,宣布开始跨界生产口罩!
 
比亚迪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头羊的比亚迪汽车,在数天前就宣布进行调配资源,着手防护物资生产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开始援产口罩和消毒液,以满足当前国内对防护物资的迫切需求。据介绍,比亚迪所生产的口罩和消毒液预计在2月17号前后出货,结束生产日期将直至疫情缓解和消除。其中,口罩产能本月底可高达500万/天,消毒液5万瓶/天。

除此之外,根据比亚迪方面透露,其所生产的防护品将统一服从国家调配,重点保障一线疫区的使用,首批紧缺物资将定向捐给如公交车、志愿者等特定人群,后续结合情况还将对外平价供应。要知道比亚迪在此之前捐赠的现金、物资已经高达一千多万元,此举更是无疑于雪中送炭!那么在此之后考虑要买车的中国人民,你们还有理由不选择这家民族车企造的汽车吗?
 
广汽集团
无独有偶,除了比亚迪之外,作为国内车企巨头之一的广汽集团,也声明称正在研究打造口罩生产线。目前,广汽集团正在全力以赴调动资源,并将此项工作交由广汽集团零部件事业部负责推进,还派集团众多领导和技术中心多位员工,赴口罩生产设备制造商进行调研和学习,争取早日建成全国紧需的口罩生产线。

在汽车界,大家都知道广汽是一块金字招牌,其旗下的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传祺等汽车品牌,更是成为中国消费者眼中的品质标杆。在此危难时刻,广汽集团开始研究跨行业生产口罩,也让我们看出来广汽不仅能造出有良心的汽车,更是一家值得尊敬的本土车企制造商!
 
上汽通用五菱
随着前两位的“不务正业”,上汽通用五菱也随之加入到这个行列。没错,就是大家口中秋名山神车的那个五菱!

上汽通用五菱表示,将采取联合上下游供应商通过改建生产线的方式生产口罩,其无尘车间将进行改建,并尽快于本月内建成投入使用,车间共设置14条口罩生产线,其中4条为N95口罩生产线,10条为一般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日生产量预计达到170万个以上。
 
大侠车谈:作为车企制造商,生产口罩本与它们无关,但它们却在主动捐赠大量现金、物资后,又毅然决然的跨行业生产当前最紧缺的口罩等防护品,并接受国家的统一调配安排,这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民族脊梁!中华民族的脊梁!它们就是!作为站在华夏大地的儿女,你确实可以考虑在有生之年买一台它们造出的良心汽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这三家车企“不务正业”,跨行业造口罩,我们需要记住它们!

2. 怎么车企都去造口罩了?“比亚迪牌口罩”靠谱吗?

在疫情期间,我听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哪里还买得到口罩?由于疫情发生突然,全国多地的口罩早已脱销,很多普通人只能通过找代购或靠存货来保护自己。不仅是普通人,在各大医院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口罩缺口,因此,在生产口罩上,相关企业必须加快步伐。
 
正因为口罩缺口较大,很多车企也参与到了口罩生产中,如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上汽等车企都通过改造工厂亲自生产口罩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谓硬核跨界。那么问题来了,车企造口罩靠谱吗?

首先,生产口罩要讲求四大方面,分别是:人员、场地、设备和资质。从人员方面来讲,汽车工厂的工人对产品精密性和安全性的管控能力较高,在员工素质上不比口罩生产厂的工人差。
 
在场地方面,由于部分汽车电子行业本身就具有很多无尘车间、防静电车间,只要重新布置一下,就能刚好可以用来生产口罩。在设备方面,现在的汽车工厂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机器人、全自动化设备、自动化运输设较为丰富,面对较容易生产的医用口罩和外科口罩时完全能够应对。

最后,就是资质问题了,既然可以生产口罩,就意味着这些车企已经拿到了生产资质。看来,在疫情的关键时期资质审批也比平常给力了不少。
 
整体来说,生产医用口罩和外科口罩的工序相对比较简单,对于有场地、设备和员工的车企来说,跨界生产口罩并非难事。同时,车企生产的口罩质量大家也可完全放心,也定能解决疫情燃眉之急!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 
“关注我的车家号有机会赢精美小礼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 车企转战口罩生产是否真的靠谱?

擅长生产精密汽车零件的车企们转战口罩生产是否靠谱呢?
文/Piero
近日收到很多粉丝的私信,问到当前口罩产能缺口那么大,车企是否可以转战口罩生产?从而为国为民在艰难时刻做出更大贡献,因此应大家要求浅析如下:
一、口罩的缺口
众所周知,当前国内疫情形势不容乐观,截至到今日14:00,官方发布数据为确诊病例40235,疑似病例23589,而且此数据还在快速攀升。已经有大量医务工作者、交通、社区等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口罩是这些所有民众做好自身防护的必需品,但目前国内口罩等防护物质的产能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在当前口罩生产企业布局基础上,有必要快速扩充产能。

二、口罩的生产过程
紫鑫药业证券部人士曾对记者解释:“口罩生产工艺并不是很复杂,主要是对生产环境要求很严格。那么具体的生产流程是什么样的呢?
原材料:1.PP无纺布,2.熔喷布,3.鼻梁条,4.耳带等材料。
设备:1.口罩打片机,2.口罩耳带点焊机,3.口罩包装机。
生产流程:将无纺布原材料挂于口罩打片机料架上,调试好后机器自动生产口罩片,口罩片转到耳带机上进行点带,成品出现,进行灭菌和灭菌后解析(一般为14天)。当然N95与KN95级别的口罩生产工艺更为复杂一些。

三、车企的优势
1. 人员素养
车企在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沉淀了大批自动化、质量管控等人才,其质量保障体系和人员素养经过了长期检验。由于汽车零件本身对精密性、安全性等要求极高,在质量管控方面成熟运用五大工具:?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产品质量先期策划;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生产件批准程序;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MSA(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量测系统分析。
因此在大批自动化人才的调控下,产品工艺能够快速稳定并实现产能迅速爬坡,产品的质量也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2.?场地
汽车行业普遍预留部分用地,部分汽车电子行业本身就具有很多无尘车间、防静电车间,因此加以改造和重新布置,可以快速投入使用。
3.?设备
车企有着丰富的产品采购与供应商管理经验,其中一部分就是对于设备供应商的管控;众所周知,车企厂房内有着大量的各种机器人、全自动化设备、自动化运输设备等等,因此口罩设备的快速采购与安装到位应不是问题。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一家山西省晋城的企业24小时完成谈判采购和运输,48小时之内引进落地、恢复生产两条医用口罩生产线,可日产10万只医用口罩。

4.?资质
尽管口罩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但医用生产资质也并不容易获得;但在当前抗疫的关键时期,在产品质量确实能够满足相关标准的情况下,相信各种资质审批与审核将会大幅加速。
四、车企的担忧与应对
1.?疫情褪去,产能空余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由于汽车行业进入寒冬,导致大批汽车产能富余。车企可能会担忧设备和原材料大量投入后,一旦疫情褪去将导致产能过剩,影响企业效益。对于此建议地方政府尽快发布相关政策,鼓励引导企业转产口罩,并根据企业在疫情防控时期的新增产能情况给予包含汽车生产等整体业务的税收减免。
另外,在疫情褪去后,国家也会吸取本次教训,将大量口罩等防护物质作为应急战略物质收入国库,这也意味着口罩的生产不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立马结束,订单量仍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再者,由于目前很多民众家里的口罩数量都不多,能维持使用的时间很短,因此如国内口罩产能提不上来,因员工防护未做好导致群体性感染,将对企业产生毁灭性打击。
2. 场地问题
由于生产口罩需要一部分无尘车间,因此这部分场地,即使在一年半时间过去后,即使生产设备专卖给相关专业厂家,随着汽车行业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该场地可快速转型用于生产汽车电子等相关产品。

3.?人员问题
当前口罩的大批量生产也对自动化程度要求很高,因此为转产口罩招募的相关人员,可以快速经过培训进入到汽车行业中;另外汽车行业中本身就具备大量的自动化人才,因此也可快速安排这批人到口罩企业中接受相关培训。
所以,车企应快速行动,像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那样在各方面抢时间,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将场地、设备、人员、操作规程与相关标准等安排到位。
另外,在当前共同战“疫”的关键时期,企业不应该将更多关注点放在成本和盈利上,疫情防控得到缓解才能真正促进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否则行业先前的库存仍将继续高企,同时新车型的开发与相关实验验证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当然,在此之前诸多车企已经纷纷捐款捐物,展示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截止到发稿,已经有三家车企宣布转战口罩生产,这三家车企分别为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广汽部件。在此向三家车企的敢为人先表示由衷的敬意!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车企转战口罩生产是否真的靠谱?

4. 除了造口罩,车企现在还能干点啥?

武汉疫情爆发以来,对国内各行各业都造成了巨大影响。作为超级黑天鹅事件,没有留给任何人一丝转圜的余地。
口罩只是一块布两根皮筋,尚且产能崩塌,而汽车则是上万个复杂零件。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讲,如此大范围的突发事件,让所有常规Plan B都显得那么无力。一具精密庞大的设备,在快速运转时也可能脆弱到容不下一颗灰尘。
疫情到底如何影响了汽车行业?
回顾一下时间线,全国各地除武汉外,一直到春节假期正式开始,多数企业都没能从官方渠道了解到疫情的严重程度。
而随着疫情快速发展,政策发布按小时更新。
没有人就没有生产力,行业面临全面停车

2月23日,武汉封城的新闻终于触及了每个人的神经,这意味着官方从行动上给出了高级别的疫情防控措施。
这一天,大多数在外漂泊的员工都已经离开奋斗的城市,回到老家。疫情升级后,所有的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一个问题:劳动力无法按时返岗,更可怕的是产业链上的任何一环恐怕都没办法按原计划复工。
可能身处行业外的你无法理解车企是如何受益于强大的供应链把控能力的,而在举国冻结人口迁徙的情况下,这根链条恐变沉重的铁链,束缚着个体企图复工自救的努力。
就像赤壁之战里铁索连船,在大势变化时难以脱身自保。

对于工业生产的集大成者,汽车工业而言,零部件的制造、交付,是掐着表走的,主机厂的产线停产损失,是按照秒来算的。
这是整个汽车产业受到的第一波冲击,身处产业链上,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造成车辆减产甚至停产。中国早已是世界的汽车制造中心,受到波及的远不止中国制造的车辆。

1月29日,位于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南部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伟巴斯特,由于员工在跨国商务活动中感染肺炎病毒,不得不关闭了德国Stockdorf的工厂,多家客户不得不减产。
类似案例不少,所有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都离不开中国市场,也离不开中国员工。
消费者延后购车计划,1月销量大跌

乘联会已经发布了2020年1月的数据,产销数量环比分别下降33.9%和27.1%,同比分别下降27.6%和20.2%,触目惊心。
如果仔细计算,从23日武汉封锁作为国家对疫情防控升级的开端,直至月末为止的6天,刚好占一个月的20%,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疫情升级后,中国市场几乎没有销量。
好像看起来情况不容乐观。
自救措施出台,对内降低销售考核,对外安抚情绪
过去的预警方案不再适用于今天的情况了,但主机厂是不缺人才和方案的。
汽车产业高度依赖供应商体系和经销商体系,车企们的自救措施也往往围绕这两点开展。传统汽车厂商们和供应商的联系更加密切,所以在搜集供应商复工时间和现有产能时更得心应手。
有多少产能恢复,就根据供应商能力来重新排产,直至疫情结束完全恢复。
经销商端,在政府管控措施和员工居家隔离的情况下无法正常有序经营,无法完成既定的销售目标。多家汽车品牌公告表示,暂缓疫情期间的销售业绩考核,酌情调整全年销售目标,与经销商伙伴共同面对困难。
这是大家的普遍措施模板,在消费者端,会提供上门接送、延长保修等政策。
但这些措施实际上并不是那么有力,反而对内的措施看起来更有实际意义。这恐怕是因为,虽然制造端承担着巨额的停产损失,但长远来看还是能弥补大部分的。
疫情对中国汽车行业影响远不止2020年销量

根据中汽研的研究报告,疫情导致产销下降仅是短期现象,如果把观察周期放至全年,并不会产生供应不足的情况。
乍听好像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大多数权威机构和媒体给出的答案都是如此。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产销数量,主要取决于需求端而不在于供应端。
举个简单的例子,即使2月、3月全部停产,开足马力的生产线或许能在一个季度内补足这些产量。
而在需求端,在国家保证大经济环境稳定不变的情况下,大家的钱还在口袋里,需求只是被压抑,而不会被消灭。
甚至疫情给了一个稍显积极信号:没有车不仅仅是不便,还关乎健康安全。

再者,经销商手里的库存在2019年年底时普遍趋近2个月,意味着在正常销售情况下,即使不再购入新车,光4S店所属的仓库里头停的车都能撑两个月!
当然实际上由于车型众多,不能一慨而论。

在中汽研的调研报告中,推演了疫情结束后销量反弹的走势,增量足以覆盖受疫情影响期间的跌幅。
总体来看,疫情在生产端对销量的影响不大。
对汽车产业的真正影响在于劣汰和转型
多样化的销售渠道和更好的服务意识能抵御风险
事实上,中国的制造业还存在大量“僵尸作坊”,这些小工厂勉强维系着收入和支出的平衡,不会有任何投资升级的可能性,通过最原始的方式供应最初级的零件。它看似不会死,因为低廉的成本和供应价格,在不错的情况下还挺有竞争力的。但在面对风险时,这艘漏水的船就像一把湿沙子一样脆弱,所以它又一直是死的,没有未来。
这样的企业不仅仅是小作坊,也可能处在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生态位上。
在人口红利时期,通过低廉的人工成本腾出利润,但这样的商业模式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失去优势了。
同样,作为“总包方”的主机厂,如果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是靠低成本在维持商业关系,那么品牌本身就是立于危墙之下的。
那些靠压榨供应商利润和货款换取自己利润的汽车品牌,其实也是在不断堆高自己的风险。

强者恒强的规律,在疫情来临时愈发明显
上面说到疫情对制造端的影响仅仅来自于产能的压力,而产能压力要传递到销售端其实很难。
而消费者体验对品牌销量的影响比重将会增大,这对产品力和服务能力提出了考验,那些卖的产品好,又能把客户哄开心的车企,会更吃香。可以说,汽车市场早些年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而疫情更是一次对产品和服务品质考验的重磅加码。
海外投资和贸易影响,但全世界都需要中国

此次疫情,已经被WHO定义为 PHEIC(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那么WHO则会针对人员、行李、货物、集装箱等发布一些临时管制措施。势必会对中国企业对外海的投资业务及相关贸易产生不利的影响。但PHEIC可视疫情发展取消,按照目前确诊人数骤降,武汉地区如数收治的措施看,带来的影响或许比原先设想的要小。
在汽车产业全球化后,中国不仅是大市场,更是大基地,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完全脱离中国制造。
最后:
此次疫情将会对汽车行业带来很大的影响,但其中销量部分影响,或许放眼全年来看并不会很大。
但车企是很会做PDCA的,也就是各种分析改进。要把单一的销售渠道拓宽,重视线上内容,纳入完整的销售生态里,这是需要大量软硬件支持的。

今天的消费者,每天花几个小时刷抖音,饿了吗和美团来回切换看优惠,追求极低的选择成本,不论是钱还是时间。这绝对不是现在经销商把卖车信息封闭在店内钓客户上门的传统路子。
疫情下,几乎所有的经销商和垂媒都在布置VR(虚拟现实)展厅和线上看车购车流程,但实际上体验并不好,更像是为了填补两个月的空档临时启用的功能。
危局里,大部分竞争对手都会主动退出竞争,从这个角度出发,可能更容易赢一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 车企说变就变,生产口罩这事靠谱吗?

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数亿人的神经,在这场无硝烟的抗疫之战中,汽车业表现出很强的行动力,截至目前已经有超70家企业捐款捐物,总额超10亿元。
但是仅靠捐赠无法解决口罩等医疗物资短缺的问题,国内口罩生产仍然难以满足庞大的需求。鉴于此,部分车企都通过改造工厂来生产口罩,包括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广汽集团等。对此,想必大家都有疑问,跨行如跨山,车企生产口罩的难度有多大?它们加入后能解决医疗物资紧张的局面吗?

转产口罩的难度有多大?
车企转产口罩,最重要的一点是践行社会责任,这是企业精神所致。另外,在制造上,医用口罩生产技术的壁垒也不高。
从构造层面来看,一般医用口罩由3层材质构成,贴近肌肤的内层为普通卫生纱布或无纺布等亲肤材质;中层为超细聚丙烯纤维熔喷材料层,用于隔离过滤;外层构成则是无纺布或超薄聚丙烯熔喷材料层,用于抑菌。其中,聚丙烯材料与汽车的隔音棉原材料相同。

此前由于此前临近春节,相关生产企业绝大部分已停产放假,工人返乡、原料停供、物流停运,以致口罩供应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不过疫情爆发后,相关企业已恢复生产。除了这些医疗物质厂商供应材料外,中国石化等企业也纷纷提供熔喷无纺布等材质,愿意为缺乏原材料的口罩生产商送货上门。也就是说,目前原材料已经不是制约口罩产能攀升的瓶颈。

另外,口罩的制造过程对于车企来说也不是难题,因为口罩的自动生产线采用成卷的无纺布,自动切割成口罩的外形,叠压后焊接耳带,经过消毒等程序包装成品,全过程均为全自动化。而汽车制造过程同样需要切割、叠压和焊装等工序。

其实在医用口罩生产过程中,主要难点是拥有生产资质和专业的生产环境。
疫情之下,各地相关部门纷纷对资质审批开放了绿色通道。至于生产环境,在医用口罩生产过程中,不仅需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还不能被灰尘等细小杂物污染,并且进入车间的人员必须穿上无尘连体服和通过自动风淋门,这些要求与车企生产基地中的涂装车间工作极其类似。

车企相比其它企业有何优势?
原材料、生产资质、技术门槛都不是问题,那么在社会急需口罩的情况下,车企转营生产口罩也不足为奇。另外,与其它企业相比,车企跨界生产口罩在人员、资金、技术储备、特殊生产场地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优势。
因为汽车业是综合性产业,各领域产品的最终成品大部分都和汽车相关,并且广汽、比亚迪等车企还有较强的制造能力和工业基础,它们在运用全球布局优势采购储备物资的同时,还可以借助自身在生产管理、技术输出等方面的能力,打通原材料采购、设备制造、产品生产等全产业链,从源头增加资料物资的生产供应。

比如上汽通用五菱,它就是通过上游供应商将公司原有的无尘车间直接改造成口罩生产线,而口罩的原料也是由原供应隔音棉等汽车内饰的供应商提供。至于比亚迪更不用多言,它的业务范围触及多个行业,拥有长期合作稳定的上游原料资源,原材料和生产技术准备等方面有很大的保证。
实际上,车企转营生产口罩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受车市销量持续下行影响,部分车企存在空闲产能,这能让它们有更多的条件投入口罩生产,即便正式复工也不影响汽车的正常生产。
车企加入是否有助解决口罩荒?
在产量方面,上汽通用五菱表示会设置14条口罩生产线,其中4条为N95口罩生产线、10条为一般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届时日生产量或会达到170万只以上。而比亚迪规划医用口罩产能高达每天500万只,同时还每日生产5万瓶消毒液,计划在2月17日开始出货。也就是说,在车企跨界援产后,仅比亚迪和上汽通用五菱两家企业就将额外贡献670万只口罩日产能。

关于日产量670万只口罩的概念,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根据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公布的显示,2018年全年我国各类口罩总产量为45.4亿个。而在日产量方面,工信部公布的数字是我国具备一天生产2000万只口罩的能力,当中还包括对隔绝病毒没有太大作用的海绵口罩、活性炭口罩、毛线口罩等。
可以看到,比亚迪和上汽通用五菱两家企业生产的口罩量在社会里占有很大的比重。虽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的口罩需求,但带来的帮助是相当可观的。更重要的是,这两家车企树立了示范作用,宣布转产口罩后,广汽集团和其他企业也纷纷表示加入,整个汽车业都在努力为社会作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月11月,广汽集团已成功安装调试首台口罩生产设备,在本月底将制造完成30台。而上汽通用五菱的改造工作和生产准备工作均已启动,计划在本月完工。相信在不久后,医疗物资紧缺的局面将得到极大缓解。


疫情到来后,车企们纷纷挺身而出,继捐款捐物后,又改产口罩、消毒液等医疗物资,不仅有效帮助社会缓解物资紧缺的窘境,也充分展现出车企强烈的社会责任和强大的综合制造能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车企说变就变,生产口罩这事靠谱吗?

6. 3天变身口罩厂,为什么车企这么快?


7. 为何车企纷纷开始做口罩?

面对着疫情的带来的影响,各行各业基本上都是处于停产歇业当中,而面对着疫情,一些企业停产歇业后口罩的紧缺一度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战胜疫情已成为现阶段最为重要的使命,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些车企纷纷开始做起了口罩。

车企为何开始做口罩,有以下几种因素,首先第一种车企本身有着造口罩的现成条件,做口罩需要无尘等环境的要求,而车企在生产车辆的时候就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一个足够大的无尘厂房。目前所有车企的车间都有严格的无尘标准,就拿涂装工艺的车间来说,就完全符合无尘等环境要求,与其他企业相比,车企在跨界生产口罩时还具备一定优势。

可以把多出来的资源用于转场生产,即利用了现成的场地和人员,也为社会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再者从口罩的生产带来的价值上面来看,也是无形之间为车企做了一次好的宣传,而这种宣传的价值比任何营销上面的宣传来的要实在很多,抛开其它的因素不说,光从跨界上面来看都是很容易让人记住。

再者从产能上面来看,这么大的产能也能为车企带来的一定的经济效益,虽然如今汽车市场不景气,相比于闲置的产能,能够把其利用起来也是一种效益,综合来看,在疫情面前,各大车企纷纷挺身而出,体现了车企的担当,从这份担当来看,无论造口罩还是造车都是是可以放心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为何车企纷纷开始做口罩?

8. 车企硬核跨界,转产口罩很靠谱

庚子年的春节注定令每一个中国人都格外难忘,本该举国欢庆的新春假期却成为全民抵御新型冠状病毒的“抗疫”战场。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的医护人员在武汉和湖北组成“抗疫”最前线,更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企业则积极组织恢复生产,为这场“消耗战”源源不断地提供急需的物资装备。
这些企业当中,也不乏“汽车人”的身影。当口罩成为当下消耗量最大、也是最紧缺的物资时,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广汽等车企纷纷宣布紧急转产,加紧生产口罩和消毒液等防护用品。其中五菱喊出的口号特别能温暖人心:“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
企业社会责任不是空谈,实际行动才能真正让人民和社会受益。

转产口罩,五菱和广汽同天上阵
2月6日,上汽通用五菱在柳州政府的帮助下通过改建生产线的方式产出口罩,其中14条为普通医用口罩,4条为N95,日产量达170万只,据说从产生造口罩的想法到口罩出产仅用了5天时间,可谓行动力强响应快。就在同一天,广汽也派出员工赶赴广州和东莞的口罩生产商进行学习,为之后转产口罩的工作做准备。

比亚迪的决心:打赢这场无声战“疫”
上汽通用五菱宣布两天后,比亚迪也表态准备加入这场无声的战“疫”,为全国“抗疫”胜利再次注入动力。除了生产口罩外,他们还将生产消毒液,口罩计划日产量达到了500万只,消毒液日产量5万瓶。
转产口罩,车企为何能做到?

也许有人会问,车企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跨界转产?他们生产的口罩能否达标?虽然赞赏于车企的企业社会责任态度,但群众还是很关心最实际的问题。

首先,口罩的生产需要无尘车间环境,很多汽车的精密部件也都是在十分苛刻的环境下进行加工制造,所以造车工厂在改造后有能力胜任这一点。其次是口罩所需的原材料和汽车上的某些材料相同,比如上汽通用五菱就将隔音棉加工厂转为生产口罩的车间,是因为汽车隔音棉的主要材料是与口罩生产需求相同的聚丙烯。同时,五菱联合广西德福特集团(专门生产隔音棉的公司)一同制作,进一步提升了口罩原料的专业度。而在今天,上汽通用五菱对外宣布,由企业自主生产的,广西第一台全自动化“五菱牌”口罩机正式下线!该设备运行效率高、制造成本低,投产后将快速提升“五菱牌口罩”的产量。

对于比亚迪而言,他们有自己的第九事业部,不但有医疗器械体系认证,而且本来就在代工医疗器械,所以在医疗专业度和可靠性上是可以令人放心的。此外,口罩在出厂前还会经过相关部门的多次质检,所有指标全部合格才能供给到群众手中。

如此看来,车企转产造口罩这件事不但靠谱,而且其实对他们来说并非很大的转产工程,关键还是看执行力与自身质检体系的整合。

车企们转产口罩为哪般?
有人说车企这样做是为了在特殊时期能保证有收入来源——既然无法生产汽车,口罩多少也能弥补一下损失。这样的论调显然是片面和多少带着点“阴谋论”。还是以上汽通用五菱生产的口罩为例,除了无偿供给一线医务人员,这些口罩还会免费发放给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支柱产业的一线员工,最后剩下的才会进入社会市场。

如果按照售价和产量来算,这些口罩产生的利润远远不如造车来的高(上汽通用五菱的销量之高大家都清楚),而且有关部门表示这些企业也没有借助银行贷款来执行疫情援助工作。对于任何车企来说,这都是一次巨大的付出——不仅要停产正常的产品,还要改造车间和生产线,培训和招募员工,这显然很难仅从经济角度考量做出决定。
当然,车企的确能够通过这样的行为让品牌的影响力得到巨大提升,但是我们还是愿意相信,车企的转产与努力付出,目的其实和每个奋斗在一线的抗“疫”战士一样:希望尽早战胜疫情,人民生活可以回归正常。

更多车企在行动
除了上述这些转产口罩的车企,还有更多汽车企业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抗“疫”大军,有的利用海外物流渠道紧急采购医用物资装备,有的开始代工装配负压救护车,还有的直接筹集捐款,仅截止到2月初,就有共计86家车企贡献了10亿元人民币作为国家抗疫情资金,更多的汽车品牌也在全新推出的产品上新增了车载紫外线杀菌、复合型电子滤芯和高温降菌等功能,借此机会有效提升车厢内的环境安全以更好地保障消费者健康安全。

其实,很多车企都与医疗器械的研发有过合作,这本来也是车企们提升汽车科技含量的途径之一。比如本田就推出过Honda Walking Assist(步行辅助系统),这是本田推出的特别对于老年人、中风病人的创新辅助行走健康装置。
另一方面,汽车企业“战时”转产动员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二战期间,美国就曾有造车企业转型做军工的先例。今天,中国车企进入“战时”状态,扛起了“抗疫”大旗,尽自己最大能力为阻击疫情做出实际而有效的贡献。在这场灾难面前,或许车市遇冷的情形将持续一段时间,但终究抵挡不住人心的回暖。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