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钟摆理论是什么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解释

2024-05-13 03:01

1.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是什么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解释

1、叔本华的钟摆理论:他认为人生如同上好弦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2、叔本华认为因为人有意志,所以就会有欲求和渴望。而欲望只会带来痛苦。因为如果人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这是痛苦的。要实现任何一种欲望的过程,都要遇到无数的麻烦和困难,这也是痛苦的。就算欲望最后实现了满足,也只是暂时摆脱痛苦,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聊和空虚。
 
 3、何况人并不只有一个或少数的几个欲望,满足了一些,其他的也满足不了。旧的欲望刚刚实现,新的欲望又产生了。因此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是什么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解释

2. 叔本华钟摆理论原句

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当你需要为生存而劳作时,你是痛苦的;当你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你会感到无聊。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人生之所以注定要痛苦,首先是因为人无法逃避死亡。人生最大的恐惧就来自对死亡的忧虑。他说,人生就好比吹肥皂泡,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却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些。叔本华还把生命本身比作是布满暗礁和漩涡的海洋,人生有如怒海行舟,虽然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千方百计地避开暗礁和旋涡,但最终等着他却是再也无法避开的“船沉”,即“死亡”。人生如斯,岂不痛苦?
  那么是否放弃这种理智的思考就可以免除人生的痛苦呢?不能。因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而不是理智。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止的冲动。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便感觉痛苦;而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留给人的又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愿望的实现很快就产生饱和:目标只是形同虚设:占有一物便意味着一物失去了魅力。”欲望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的满足却总是暂时的、有限的。当愿望满足、幸福旋即消逝之后,叔本华指出,新的欲望就会继之而起,欲望总是满足一个又引起十个,永无终止,这样欲望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也是痛苦。痛苦就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叔本华认为,人生有如钟摆,摆动于痛苦和无聊之间,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3. 叔本华钟摆哲学理论

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当你需要为生存而劳作时,你是痛苦的;当你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你会感到无聊。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人生之所以注定要痛苦,首先是因为人无法逃避死亡。人生最大的恐惧就来自对死亡的忧虑。他说,人生就好比吹肥皂泡,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却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些。叔本华还把生命本身比作是布满暗礁和漩涡的海洋,人生有如怒海行舟,虽然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千方百计地避开暗礁和旋涡,但最终等着他却是再也无法避开的“船沉”,即“死亡”。人生如斯,岂不痛苦?
  
 那么是否放弃这种理智的思考就可以免除人生的痛苦呢?不能。因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而不是理智。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止的冲动。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便感觉痛苦;而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留给人的又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愿望的实现很快就产生饱和:目标只是形同虚设:占有一物便意味着一物失去了魅力。”欲望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的满足却总是暂时的、有限的。当愿望满足、幸福旋即消逝之后,叔本华指出,新的欲望就会继之而起,欲望总是满足一个又引起十个,永无终止,这样欲望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也是痛苦。痛苦就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叔本华认为,人生有如钟摆,摆动于痛苦和无聊之间,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叔本华钟摆哲学理论

4. 如何摆脱存在的叔本华钟摆啊?

叔本华认为一切外在物都是“我”的表象,我们不知道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我们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甚至可以这么说,当我们跳出自己的概念而研究自身的时候,自我本身也是作为一个概念性的表象而存在,所以在一个“我”的角度,世界都是以“表象”存在的。

    那么世界作为“意志”而存在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叔本华所说的意志也有人翻译为意欲,对人而言,它表现为一种原始的欲望,对生存、温饱、性、荣誉等等一切满足人需要的欲的总括。我们平时的意识只是心灵的表层,只有了解了隐藏在在意识下面的“意志”,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看清自己。当我们想怎么怎么样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有个理由,当我们不想怎样怎样的时候我们也有个理由,这个理由是不需要理智与原因的,这是我们欲望,一种需求指导着我们。“当我们用理智与解释与一个人争辩时,最令人头疼的是最后发祥它不愿理解你,我们必须在它的意志上做文章,...我们说服一个人,最终用的不是逻辑,要说服一个人,你就得打动他的切身利益,欲望和意志。”由此可见指导我们的本质是意志。
    叔本华进而提出,意志概念不仅仅对于人,也不是对于个别事物,它是一种世界万物的总的趋向,是世界内在的蕴涵与根本冲突。意志客体化的过程既表现为事物的各种现象,如“牙齿,食道肠的输送是客观化了的饥饿;生殖器是客观化了的性欲;至于攫取物的手和跑的快的腿,所契合的已经是意志比较间接的要求了,手和脚就是这些要求的表出。”我们再拿常见的水做例子,水的形状是不固定的,但水由于承载物的形状,外物击打而激起的水花而具有的状态则是水的各种特征。因此对水来说,水的变化所由产生的力是意志,水所特有的体现力的方式(水花)是理念,而水的各种形状却仅仅是意志通过理念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同理,对于水的分析可以适用于万物。
    
    叔本华认为万物意志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物体所具有“智力”的差别,意思大概说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和人类对异性的倾慕在本质上来说是同一种力,只是不同在人类的‘智力’比行星等无机物高。这个世界是意志的逐级的客体化,由“智力”的等级差别我们得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同“力”。在无机界和植物界中,意志把自己表现为一种盲目的冲动和无知的奋斗,如行星之间似乎只有万有引力的客观规律起作用;到了动物,则已开始有了行为动机及高级欲望(如温饱欲,性欲等)。到了人类,是智力的最高层,所以意志(欲望)的的需求也是最大的。意志没有终止的界限、没有最后的目的,所以意志就意味着无尽的要求,“而所欲得不到满足,是人的痛苦的源泉”。
   
    在叔本华看来,欲望是痛苦的源泉,因欲望而产生争夺,产生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产生残暴和欺诈,产生一切苦难,其结局是痛苦。而一但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也别开心得太早了,其又会产生新的欲望即新的空虚。对此,叔本华举了个很经典的比喻:“人生是一个摆钟,这端是‘痛苦’,另一端是‘无聊’,当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产生焦虑,痛苦感。而一旦得到满足,便会觉得‘不过如此’,‘百无聊赖’”
    对此,我有些其他的看法。首先欲望不仅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乐的源泉,苦难产生于欲念,美好之物也产生于欲念。人不仅仅有贪欲、物欲、权欲,也有倾慕之心,怜悯之心,爱护之心,这些按照叔本华的学说也是源于意志。我们不仅有追求满足的念头,每时每刻我们也有善的念头,看到爱人有倾慕之心,看到弱者有怜悯之心,看到长者有尊敬之心,看到不平之事有愤慨之心,等等都是意志在积极方面的体现。另外对于叔本华所说的钟摆,我们也可以认为它不是单一左右移动,设想它在向“良好”欲望追求是个无限的过程,也许我们世界会有个更好的蓝图。


    当然,对于解决痛苦,叔本华也有他自己的办法
    一,进行哲学思考,投身艺术创作。
        (控制摆速?)
        理智虽不能支配意志但可以限制意志,使自我忘却物质利益,从欲望的奴役中解脱出来,达到纯粹的无欲的思考,以摆脱烦恼和痛苦。
    二,皈依宗教,进行哲学思考。
        (减小钟摆半径,使其始终处于中间的平衡状态)
        在叔本华的晚年,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他开始通过佛教的教义思索人生的出路,认为到了“涅槃”的状态即可最大可能的消除意欲,从而减少痛苦。
    三,自杀。
        (大概是把钟摆砸了)
        最终的逃脱,只要你原意尝试。

    叔本华在他论说完其悲观的哲学理论与思考后,也提出了积极的看法。他在《论生存的痛苦与虚无》一文中,他认为基督教把我们的生存理解为原罪,过失的结果。认为一旦我们这样对待人生,就会将一切生活中的大小艰难,痛苦,误解及其他可恶事视为规律之中的,我们要懂得每个人存在世上的痛苦,我们都背负罪责,我们要不断偿还,所以我们的存在才变得这么凄惨。别人的缺点也是我们自己的缺点,只不过我们还没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宽恕别人。
    可以说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悲观的,但可以看到叔本华在一个很高角度审视着这个苦难、滑稽的人生;而且唤起我们对同类的怜悯。这种真理的力量又岂是那些肤浅、幼稚、盲目的乐观主义所能给予我们的。

5.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他认为人生如同上好弦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叔本华认为因为人有意志,所以就会有欲求和渴望。而欲望只会带来痛苦。因为如果人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这是痛苦的。要实现任何一种欲望的过程,都要遇到无数的麻烦和困难,这也是痛苦的。就算欲望最后实现了满足,也只是暂时摆脱痛苦,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聊和空虚。
何况人并不只有一个或少数的几个欲望,满足了一些,其他的也满足不了。旧的欲望刚刚实现,新的欲望又产生了。因此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扩展资料 
亚瑟·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
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全隐遁,并且有些被常人所认为的自私。他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能侃侃而谈的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是受他的家庭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等。
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谈讨的,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构建于两个基础概念之上:一是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叔本华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怎样才能超越“叔本华钟摆”?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