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俄罗斯对外战略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2024-05-07 03:44

1. 冷战后俄罗斯对外战略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冷战后俄罗斯对外战略的调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1992年)实行向西方“一边倒”政策,尚未提出明确的亚太战略目标。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为了争取西方经济援助,努力“融进西方文明社会”。这一阶段的对外战略和政策特点:
其一、完全向西方国家倾斜的“一边倒”政策。
其二、以寻求西方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作为推动国内激进经济改革的动力源,把西方的援助看作是解决国内经济困难的灵丹妙药,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与西方国际社会保持一致,在涉及俄罗斯切身利益问题上唯唯诺诺。
其三、1992年初期,俄罗斯外交部制定的外交政策虽然提出不但要偏重于欧美,而且要侧重于亚洲,但并未付诸具体行动,在目标和政策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第二阶段(1992-1993年)积极推行稳定东部安全环境,扩大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影响,确立以“亚太大国”地位为主要目标的亚太战略。
俄罗斯在推行经济改革过程中付出重大代价,但仍未获得大规模援助和西方社会的信任,这大大伤害了俄罗斯人敏感的自尊心。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调整它的外交战略,把目光投向经济快速发展的亚太地区。

在这一时期,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特点主要体现为:
其一、以经济合作为中心,发挥俄罗斯远东的经济潜力和地缘经济优势,争取融入亚太多边经济合作机制,成为亚太经济合作伙伴。
其二、以安全对话为重点,积极推动建立亚太地区安全体系。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全力推行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保持亚太力量均衡格局,借助亚太制衡欧美,实现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大国复兴”战略。

俄罗斯外交政策转变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前一时期推行的亲西方外交造成的俄在亚洲格局中的不利局面,积极参与亚太地区所有的重要政治、经济事务。在亚太地区推行以保障经济利益为重点的安全战略,强化和重视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以显示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

在这一阶段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特点主要体现为:
其一、俄罗斯的亚太战略目标已不仅仅局限在谋求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的层面上,而是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合作,谋求尽快融入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并把亚太地区营造成俄同西方抗衡的战略大后方和政治筹码。
其二、在亚太地区实现以经济利益为重点的安全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和地位。
其三、这一时期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的矛盾日益暴露,它逐步意识到,作为世界大国的俄罗斯在世界大家庭中并没有占据应有的位置,它追求的“俄罗斯大国复兴战略”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种种限制和阻挠。俄罗斯与欧美的关系此时是合作与对抗并存,在对抗和妥协中寻求发展空间。

冷战后俄罗斯对外战略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2. 美国取得冷战胜利,能否在后冷战时代遏制俄罗斯的新较量中取胜

美国还是能够胜利

俄罗斯的经济现在退化地比较厉害,工业在快速萎缩。现在主要依靠能源出口换汇,成为了一个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国

现在,美国石油产出将加大,欧佩克限产的谈判基本破裂,沙特将放弃自律性的限产,准备释放产能,欧洲和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长将放缓。俄罗斯的三桶油(三大能源垄断企业: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运输公司)因为制裁,经营将产生一定困难,影响能源产能和出口的增长。
这几个因素将导致国际油价加速下跌。根据俄罗斯联邦银行计算,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90美元/桶,2015年俄罗斯财政收入将因此减少12%。财政预算平衡折合国际油价的数字是动态的,在2008年前后是70至95美元,这几年由于物价上涨和俄罗斯军队极大地扩充了军费开支,导致平衡点抬升至114美元。原油价格要维持在114美元/桶,俄罗斯才能维持收支平衡。
俄罗斯今年的财政预算就是以2014年初能源产能出口量折算石油价格114美元为基础制定的。国际油价如果低于这个数,俄罗斯财政将发生赤字,现在的油价已经低于90美元,直奔80美元而去。
沙特石油政策战略研究中心利雅得分区的总裁Rashid Abanmy称,为了敦促伊朗限制核项目、促使俄罗斯改变对叙利亚的立场,沙特将在亚洲和北美市场上以每桶50至60美元的低价抛售石油。下周科威特和伊拉克将宣布他们的官方价格,预计基准价格会比以往有大幅下调。
通过能源价格打击对手,历史上有过成功先例。美国曾经用石油价格玩死苏联。苏联解体主要是内部原因导致,但来自外部的颠覆也是重要因素,其中就包括原油价格。1981年,国际油价格坚挺,一度高达39美元/桶,这时苏联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完全不把欧佩克的限产措施放在眼里,产量连年增长。1985年美国怂恿沙特阿拉伯指责苏联、墨西哥等产油国无限制开采,决定不再捍卫欧佩克价格,迅速提高产量,追回市场份额。石油出口国纷纷效仿。世界石油产量猛增,价格暴跌,到1986年跌到只有12美元每桶。至1990年一直压在20美元/桶以下,然后苏联解体了。
美国认为仅仅通过鼓励沙特扩大石油开采量就能把油价打压到85美元,这价格对俄罗斯相当有杀伤力。美国佬玩弄油价,还有好多牌没打出来,俄罗斯处于挨打等死状态。美国佬认为使用货币攻势和能源策略来对付中国这样的经济巨人,而且是工业经济巨人,基本上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你听说过出口衬衫和袜子的价格下跌会严重打击中国经济么。但是使用货币和能源手段对付俄罗斯这样经济结构单一的大国就相当有效。所以现在美国的能源牌主要用来打垮俄罗斯,暂时没中国啥事。面对美国的石油攻势,俄罗斯基本上毫无有效的反击手段,中国断不会不会付出较大的代价去救俄罗斯,所以,普京束手就擒吧,未来俄罗斯的战略收缩是指日可待

3. 冷战时期,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1、遏制来自东方阵营的意识形态宣传。如麦卡锡政策,铁幕演说,遏制政策。
2、直接向共产主义宣战,如杜鲁门主义。
3、通过贷款、援助等途径宣传自身意识形态,如马歇尔计划。
4、经济上,美国采取多种手段打压苏联。其一,实行出口管制。其二,加强控制高新技术转移。其三,操控国际原油价格。
5、军事上,美国通过核武优势和军事同盟对苏联形成威慑,加大军备竞赛拖垮苏联。杜鲁门之后,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企图通过发展核武器和在苏联周围建立由美国操纵的军事同盟来“遏制”所谓“共产主义的扩张”。
6、意识形态上,美国发动宣传攻势和心理战以期颠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心理战被称为“第四种武器”,与外交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军事因素同等重要。

扩展资料
1、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2、在冷战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两方都在极力的避免战争,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4、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5.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冷战

冷战时期,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 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重要表现,对此苏联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对苏联的重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前沿防御,在欧洲布置了其陆军力量的大多数,在英国布置了其空军的主要力量
制造社会主义内部矛盾,如支持不满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南斯拉夫和中国
外围遏制,主要采取经济封锁和直接打击手段,如越南战争,封锁朝鲜,古巴,打击利比亚
代理人战争,主要代表有越南战争扶持南越,朝鲜战争扶持韩国,中东战争扶持以色列,都对抑制共产主义扩张和离间苏联阵营国家的效果。
推进经济科技发展,不同于苏联片面强化军事,美国大力推进私有企业创新,以军民两用的形式分摊军事系统开发成本,以新技术革命推进军事装备进步,以确保对苏联的科技优势。
  6.善于运用国际法,在联合国上常占有法理和道义上的优势。
对此苏联采取的措施是支持民族国家进行民族解放,尤其是欧洲国家殖民地,破坏欧洲国家的经济基础。利用核武器离间欧洲国家与美国的关系,争取中东国家,破坏美国石油来源。在南美洲扶植代理人。过分发展军备以保持常规力量的绝对优势。但是因为经济结构僵化,苏联最终在冷战落败。
部分资料来自于,舰船知识杂志,战舰杂志,海陆空天,惯性世界杂志,和兵器杂志。

5. “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由于 ①美国试图称霸世界 ②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增强

答案C
导致“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美苏双方战后失去了合作的基础;(2)美苏实力增强,为争霸互相对峙;(3)美、苏双方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而两大阵营的形成以及美苏核军备竞赛都是冷战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由于 ①美国试图称霸世界 ②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增强

6. 冷战初期美国遏制战略的形成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疑问,为您查询到冷战的终结与苏联解体密切相关,而苏联的解体作为二十世纪的重大事件给整个世界带来极其强烈的震荡。苏联解体的时候,苏共拥有近2000万党员、4228座办公大楼、180个社会政治中心、16个社会政治研究所,却在一夜之间垮台,个中教训十分深刻。当然,苏联的解体固然有其内部社会、经济等原因,但美国的外部渗透、干扰和和平演变也是原因之一。美国的冷战对苏战略有极强的针对性,就是通过一系列除战争之外的综合手段实现了对苏联影响力的限制,并造成了苏联内部的混乱,从而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美国对苏战略又可以归结为以下几大战略:首先是遏制战略,其次是和平演变战略,第三是秘密战略,第四是经济战略。这四个战略又是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彼此交织。【摘要】
冷战初期美国遏制战略的形成【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疑问,为您查询到冷战的终结与苏联解体密切相关,而苏联的解体作为二十世纪的重大事件给整个世界带来极其强烈的震荡。苏联解体的时候,苏共拥有近2000万党员、4228座办公大楼、180个社会政治中心、16个社会政治研究所,却在一夜之间垮台,个中教训十分深刻。当然,苏联的解体固然有其内部社会、经济等原因,但美国的外部渗透、干扰和和平演变也是原因之一。美国的冷战对苏战略有极强的针对性,就是通过一系列除战争之外的综合手段实现了对苏联影响力的限制,并造成了苏联内部的混乱,从而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美国对苏战略又可以归结为以下几大战略:首先是遏制战略,其次是和平演变战略,第三是秘密战略,第四是经济战略。这四个战略又是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彼此交织。【回答】

7. 美国冷战在军事上的重要表现。苏联采取的措施

美国冷战在军事上的重要表现如下:
美国是根据从顶层设计开始的系统集成思想,建设一支一体化的、打破兵种限制的、结构精致而适应性强的部队。美国对这支部队的要求是,能在各种情况下,在全球范围内同任何对手作战;它须具有5个特点,灵活的作战理论、强大的战略机动能力、便于组合的模块式编制、能有效地进行联合作战与多国部队联盟作战、具有进行包括战争和非战争行动在内的广泛军事行动能力。
保持和拓展冷战后对美国极为有利的安全环境,以北约东扩为主要标志,提出“维护世界关键地区的稳定,防止其被敌对势力控制;维护全球经济和自由贸易的繁荣;推广民主与人权;严密控制核生化和其他潜在的破坏性技术的扩散;增强美国在国际社会的主导作用,与全球的盟国合作,对可能影响美国利益的国家发挥引导作用。
美军在不予警告的情况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构成威胁的恐怖主义组织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必要时甚至可以使用核武器。
苏联采取的措施如下:
苏联初步建立起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武力,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是苏共中央、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国防会议是平时的最高决策机构,战时是军事最高领导机关。国防部是武装力量的中央那领导机关,总参谋部是主要指挥机关,总政治部是武装力量中党的领导机关。
苏联军事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全面加强军事力量建设,重点是扩大战略核武库,以图取得同美国的核均势,从此,苏联进入了大规模生产与部署核武器时期,1964年至1972年国防开支的迅速成长,充分反映出苏联为达到同美国势均力敌的地位而不惜付出巨大代价的心理。
苏联战略核力量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突破:一是苏联的陆基洲际弹道飞弹的精度有了显著提高,二是60年代后期决定发展的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在这个时期研制成功,正是这两个重要原因,使苏联核武力第一次具备了对硬性目标的攻击能力,使美国包括加固的地下洲际弹道飞弹发射井和重要的指挥、管制、通讯设施,处于苏联的有效核子攻击威胁之下。

美国冷战在军事上的重要表现。苏联采取的措施

8. 冷战时美国与苏联的军备竞赛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消极作用: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联各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