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贸易是什么

2024-05-05 19:16

1. 石油贸易是什么

国际石油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全球经济发展的区域结构变化将推动国际石油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一方面,国际石油贸易的区域分布格局和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但随着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和对石油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供需地域不平衡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国际石油贸易规模会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与石油贸易量逐步扩大和石油贸易日渐活跃相伴随的是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和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国际石油贸易将成为石油公司盈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油贸易方式不断向多样化、体系化方向演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石油实货交易中心的规模化、功能化日益突出,形成了包括现货合同、远期合同、中长期合同等在内的体系化交易方式;另一方面石油纸货交易规模增长迅速,尤其是石油期货在整个石油市场交易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金融市场、金融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套利交易、现金交割以及期货转现货、期货转掉期和差价合约等新的衍生工具在石油交易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国际石油贸易基准油价格形成过程中的金融属性日益突出。尽管现货市场仍是形成国际石油贸易基准油价格的基础,但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并能大大增加交易的流动性,通过标的原油品种的交易,对世界原油价格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金融属性在世界原油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石油价格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油价涨势。
    亚洲交易中心地位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以重酸为特征的基准油可能会成为三大基准油之一,亚洲有望成为全球三大原油定价中心之一。随着国际石油市场中重质高硫原油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建立一个有别于西德克萨斯中质油和布伦特油能反映重质高硫原油市场供求关系的、相对独立的石油市场交易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围绕这一新的定价中心的争夺将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我国参与国际石油贸易面临的挑战
    第一,参与国际石油贸易主体需要进一步多元化,贸易公司竞争力亟待提升。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需要逐渐打破国有贸易一统的局面,允许更多有资质的企业参与进来。另一方面,从事原油、成品油贸易的企业受体制与人才的制约,目前还只能以保障国内石油供应为其主要使命,全球石油贸易业务还不足以成为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也无法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展开全面竞争。
    第二,石油进口只能被动接受以美国和欧洲为主导的石油供需形成的价格,国际价格形成过程中没有客观、合理地反映我国石油的供需变化。虽然我国石油贸易量增长迅速并逐渐成为国际石油贸易中的重要部分,但这一因素在基准原油价格中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中国需求因素常常被错误的预期所夸大,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国际石油价格,而我国却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石油价格。
    第三,适应多元化贸易方式的体制和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风险管理远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石油交易机制。一方面,在目前形势下对企业从事国际石油交易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只能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衍生品交易实施限制;另一方面参与石油贸易活动的石油公司灵活运用衍生产品进行交易的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风险而无法主动、有效管理风险。
    第四,支持国际石油贸易的软硬基础设施尚不能为企业赢得有利的贸易机会提供保障。目前国内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发布和研究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石油市场的能源金融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硬基础设施不足以保障国家应对突发事件而导致供应中断所面临的风险,也不能满足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的需要。另外,石油贸易过多地依赖海上运输和“马六甲”通道也是制约中国石油贸易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五,参与多边国际能源合作机制的框架还不足以保障我国石油贸易的安全。国际能源合作机制中,石油是核心。我国有重点地参加了一些多边能源合作机制,但碍于时间、制度、政治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还未完全建立起稳定、有效的能源合作框架,影响了安全、稳定、可靠的石油贸易战略的实施。
    我国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战略选择
    完善国内石油市场体系,提高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中的话语权。
    随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国内石油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应该从世界石油市场的高度出发来看待国内市场建设对保障国内供给的作用。我国应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纸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允许国际大石油公司、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等参与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交易,提高国内石油市场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争取成为全球性石油定价中心之一。
    营造有利的国内外合作环境,构建稳定、可靠、多元化的进口来源渠道。
    发挥国家在争取国际石油供应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此外,在合作的产油国开展先进技术展示,进行产业交流,以市场换取稳定的石油供应,也是稳定与产油国关系的重要方式。在稳固现有石油进口来源渠道的同时,也要逐步拓宽石油进口来源地,以降低由于石油进口集中度过高可能带来的风险。
    提升石油企业国际化和获取权益油的能力,保障国际石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培育企业竞争力最为有效的手段,我国应逐渐打破国有贸易一统的局面,在竞争中促进我国企业国际贸易能力的全面提高。此外,我国石油企业在国外也应积极获取权益油,当然,在国外取得权益油并不是直接的国际石油交易,也不意味着必须将取得的权益油运回国内,但这提供了一种关键时刻的战略选择,会提升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讨价还价能力。
    加快石油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灵活、发达的石油运输网络体系。
    运输方式要实现多元化,尤其是增大海运能力和管输能力。海运仍将是石油运输的主要方式,应改变我国油轮运力小和油轮吨位小的现状,建设一支能基本确保我国石油供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油轮队伍,降低运输成本。通过西北、东北、西南三个渠道建立或扩建输油管道,形成海陆相得益彰的运输通道。目前,要充分利用已建或在建的陆地输油管道,着重扩大中亚、俄罗斯至中国管线的运输能力。
    推进体制和法规建设,提高政府对国际石油贸易的监管能力。
    积极推进体制、法规和石油市场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为政府调控和企业参与国际石油贸易提供制度和信息保障。近2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石油市场信息披露机制为稳定其国内石油市场和保障安全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披露机制建成之后,政府可及时检测国内及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趋势,并对国内有关石油的信息公开和统一披露进行有效的管理。此外,还应该加强信息安全的管理制度建设,我国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交易信息的安全管理和信息的公开披露要建立一套制度,统一口径,以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泄露造成的损失。

石油贸易是什么

2. 石油贸易是什么

国际石油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全球经济发展的区域结构变化将推动国际石油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一方面,国际石油贸易的区域分布格局和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但随着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和对石油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供需地域不平衡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国际石油贸易规模会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与石油贸易量逐步扩大和石油贸易日渐活跃相伴随的是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和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国际石油贸易将成为石油公司盈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油贸易方式不断向多样化、体系化方向演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石油实货交易中心的规模化、功能化日益突出,形成了包括现货合同、远期合同、中长期合同等在内的体系化交易方式;另一方面石油纸货交易规模增长迅速,尤其是石油期货在整个石油市场交易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金融市场、金融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套利交易、现金交割以及期货转现货、期货转掉期和差价合约等新的衍生工具在石油交易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国际石油贸易基准油价格形成过程中的金融属性日益突出。尽管现货市场仍是形成国际石油贸易基准油价格的基础,但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并能大大增加交易的流动性,通过标的原油品种的交易,对世界原油价格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金融属性在世界原油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石油价格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油价涨势。
    亚洲交易中心地位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以重酸为特征的基准油可能会成为三大基准油之一,亚洲有望成为全球三大原油定价中心之一。随着国际石油市场中重质高硫原油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建立一个有别于西德克萨斯中质油和布伦特油能反映重质高硫原油市场供求关系的、相对独立的石油市场交易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围绕这一新的定价中心的争夺将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我国参与国际石油贸易面临的挑战
    第一,参与国际石油贸易主体需要进一步多元化,贸易公司竞争力亟待提升。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需要逐渐打破国有贸易一统的局面,允许更多有资质的企业参与进来。另一方面,从事原油、成品油贸易的企业受体制与人才的制约,目前还只能以保障国内石油供应为其主要使命,全球石油贸易业务还不足以成为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也无法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展开全面竞争。
    第二,石油进口只能被动接受以美国和欧洲为主导的石油供需形成的价格,国际价格形成过程中没有客观、合理地反映我国石油的供需变化。虽然我国石油贸易量增长迅速并逐渐成为国际石油贸易中的重要部分,但这一因素在基准原油价格中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中国需求因素常常被错误的预期所夸大,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国际石油价格,而我国却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石油价格。
    第三,适应多元化贸易方式的体制和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风险管理远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石油交易机制。一方面,在目前形势下对企业从事国际石油交易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只能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衍生品交易实施限制;另一方面参与石油贸易活动的石油公司灵活运用衍生产品进行交易的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风险而无法主动、有效管理风险。
    第四,支持国际石油贸易的软硬基础设施尚不能为企业赢得有利的贸易机会提供保障。目前国内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发布和研究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石油市场的能源金融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硬基础设施不足以保障国家应对突发事件而导致供应中断所面临的风险,也不能满足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的需要。另外,石油贸易过多地依赖海上运输和“马六甲”通道也是制约中国石油贸易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五,参与多边国际能源合作机制的框架还不足以保障我国石油贸易的安全。国际能源合作机制中,石油是核心。我国有重点地参加了一些多边能源合作机制,但碍于时间、制度、政治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还未完全建立起稳定、有效的能源合作框架,影响了安全、稳定、可靠的石油贸易战略的实施。
    我国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战略选择
    完善国内石油市场体系,提高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中的话语权。
    随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国内石油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应该从世界石油市场的高度出发来看待国内市场建设对保障国内供给的作用。我国应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纸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允许国际大石油公司、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等参与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交易,提高国内石油市场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争取成为全球性石油定价中心之一。
    营造有利的国内外合作环境,构建稳定、可靠、多元化的进口来源渠道。
    发挥国家在争取国际石油供应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此外,在合作的产油国开展先进技术展示,进行产业交流,以市场换取稳定的石油供应,也是稳定与产油国关系的重要方式。在稳固现有石油进口来源渠道的同时,也要逐步拓宽石油进口来源地,以降低由于石油进口集中度过高可能带来的风险。
    提升石油企业国际化和获取权益油的能力,保障国际石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培育企业竞争力最为有效的手段,我国应逐渐打破国有贸易一统的局面,在竞争中促进我国企业国际贸易能力的全面提高。此外,我国石油企业在国外也应积极获取权益油,当然,在国外取得权益油并不是直接的国际石油交易,也不意味着必须将取得的权益油运回国内,但这提供了一种关键时刻的战略选择,会提升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讨价还价能力。
    加快石油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灵活、发达的石油运输网络体系。
    运输方式要实现多元化,尤其是增大海运能力和管输能力。海运仍将是石油运输的主要方式,应改变我国油轮运力小和油轮吨位小的现状,建设一支能基本确保我国石油供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油轮队伍,降低运输成本。通过西北、东北、西南三个渠道建立或扩建输油管道,形成海陆相得益彰的运输通道。目前,要充分利用已建或在建的陆地输油管道,着重扩大中亚、俄罗斯至中国管线的运输能力。
    推进体制和法规建设,提高政府对国际石油贸易的监管能力。
    积极推进体制、法规和石油市场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为政府调控和企业参与国际石油贸易提供制度和信息保障。近2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石油市场信息披露机制为稳定其国内石油市场和保障安全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披露机制建成之后,政府可及时检测国内及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趋势,并对国内有关石油的信息公开和统一披露进行有效的管理。此外,还应该加强信息安全的管理制度建设,我国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交易信息的安全管理和信息的公开披露要建立一套制度,统一口径,以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泄露造成的损失。

3. 石油贸易是什么

石油交易的形式主要石油期货交易以及石油现货交易。
国际石油贸易基准油价格形成过程中的金融属性日益突出。尽管现货市场仍是形成国际石油贸易基准油价格的基础,但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并能大大增加交易的流动性,通过标的原油品种的交易,对世界原油价格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
金融属性在世界原油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石油价格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油价涨势。

扩展资料:
石油交易的形式主要石油期货交易以及石油现货交易。由于现货交易在许多方面都优于期货交易模式,石油现货交易是国际上广泛使用且备受关注的交易方式,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
2014年2月14日,北京石油交易所开始推出石油现货交易,是我国首个且一个进行石油现货交易的石油所。
作为世界流通的最大商品,影响原油走势的最大因素是供求关系,其次才是金钱效应。
供求关系包括供应和需求,供应只要体现在世界大产油国的供应稳定性以,如地缘政治会影响供应,会比较大的影响油价。
需求则体现在世界大经济体对原油的需求,如果美国中国等国的经济数据,特别是工业类的,如果工业类的经济数据不佳,那么直接影响到对原油的需求量。
由于WTI原油只要供应美国本土,因此美国的经济数据对其短线波动影响最大,其他国家的经济更多的是一种宏观上的衡量,比如油价持续下跌。
所谓金钱效应就是货币政策,如果货币政策宽松,那么一定程度上也会推高油价,如果货币政策紧缩,市场资金变少,那么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油价的涨幅,但是金钱效应的作用要弱于供求关系。

石油贸易是什么

4. 和中国进行石油贸易有哪些国家

2010年,当年进口总量23931万吨,自产2.03亿吨,消费4.4亿吨。

沙特(4195.3万吨)、

安哥拉(3217 .2万吨)、

伊朗(2314 .7万吨)、

俄罗斯(1530 .4万吨)、

苏丹(1219.1万吨)、

阿曼(1163.8万吨)、

伊拉克(716.3万吨)、

科威特(707.6万吨)、

利比亚(634.4万吨)、

哈萨克斯坦(600.6万吨) 
2011年也是这些国家

5. 国际石油贸易中几种价格的含义?

石油价格的标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程序。随着全球石油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石油标价方法。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是指以沙特阿拉伯的轻油为基准的标准原油价格,是20世纪6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西方跨国公司降低“标价”行为进行抗争的结果。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初以来,在历次部长级会议上,OPEC都会公布标准原油价格作为当时统一的官价。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非OPEC产油量的增长,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价”已不起多大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以世界上7种原油计算的平均价格(7种原油一揽子价格)来决定该组织成员国各自的原油价格。7种原油的平均价即是参考价,然后按原油的质量和运费价进行调整。
现货市场价格:现货交易是传统的货物买卖方式,交易双方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签订货物买卖合同达成交易。现货市场价格有两种:一种是实际现货交易价格;另一种是一些机构通过对市场的研究和跟踪,对市场价格水平所做的估价。
期货交易价格:买卖双方通过在期货交易所公开竞价,对未来特定月份的“石油标准合约”达成的成交价格称为石油期货价。
以货易货价格:有些国家采用以货易货的方式交换其想要的物资。采用这种方式时,其原油价格虽然是按照OPEC官方价格计算,但由于所换物资的价格高于一般市场价,所以实际上以货易货的油价往往低于官方价格,因而这是在市场疲软情况下一种更加隐蔽的价格折扣方法和交易手段。其最基本的形式是用石油换取专门规定的货物或服务,此外,还有以油抵债、以油换油、回购交易等多种形式。
净回值价格,又称为倒算净价格。一般来说净回值是以消费市场上成品油的现货价乘以各自的收益率为基数,扣除运费、炼油厂的加工费及炼油商的利润后,计算出的原油离岸价。这种定价体系的实质,是把价格下降风险全部转移到原油销售一边,从而保证炼油商的利益,因而适合于原油市场相对过剩的情况。

国际石油贸易中几种价格的含义?

6. 世界油气贸易如何?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石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石油日益成为全球性商品,对其进口依赖的国家极为广泛。无论从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金额来说,石油贸易都是世界最大宗的商品贸易。由于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地理分布上极不平衡,因而,世界石油工业从一开始就成了一种国际性极强的行业,大部分原油都需要进入国际市场,这也使石油贸易成为一种必然。
世界石油主要供应地在中东、原苏联、西非、中南美洲、北非、墨西哥和加拿大。而主要的石油输入国为美国、欧洲和日本、中国等国家,其中仅美国2005年的原油进口量就达到5亿多吨,而日本石油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来解决。
世界天然气贸易主要有三个较大的市场,即欧洲、北美和亚太。2000年全球天然气贸易总量达商品总量的20%,约4300多亿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分别占15%和5%。
国家原油进口(百万吨)原油出口(百万吨)美国500.71.9加拿大46.581.8墨西哥—97.4中南美32.7109.6欧洲524.738.1原苏联地区—276.6中东10.2862.9北非8.9122.6西非2.9208.7东南非27.312.4澳大利亚24.37.2中国127.16.7日本210.4—亚太其他地区369.546.3

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原油贸易量(据BP能源统计,2006)
全球天然气贸易中管道天然气出口最多的是原苏联地区,占45%;管道天然气进口最多的是美国和德国,分别是25.6%和23.1%;液化天然气出口最多的是印尼,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3;液化天然气进口量最大的是日本,占世界贸易总量的56.68%。
总的来说,近年来天然气需求量平均年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2004年增至3.3%,2005年增长率为2.3%。今后还将进一步增大,预计天然气需求量在2010年将达到29000亿~31000亿立方米。
今天,世界油气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里海的原油开始流向地中海地区,里海的天然气不久将开始向西输送。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都计划建设通向日本和中国的长输石油管道,加拿大正在扩建出口管道以扩大对美国的石油出口。随着液化能力的扩大、运输船运力的增加以及进口终端陆续投产,液化天然气贸易迅速增加。石油产品的贸易也将出现重大变化,目前的主要原油出口国都将扩大炼油能力,成为国际贸易油品的新来源。
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01—2025年欧佩克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的石油日出口将增加1800万桶以上。到2025年,仅中国就将从中东产油国日进口石油660万桶。同期,北美洲从海湾进口的石油将翻番,而增加的石油进口将主要来自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尼日利亚、安哥拉及其他非洲产油国,油品进口的增加将主要来自加勒比海盆地的炼油商。由于北海的产量减少,西欧的石油进口将增加且主要来自欧佩克产油国和里海地区。全球天然气贸易正在加速增长。液化天然气贸易量将从2003年的1690亿立方米增加到2030年的634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到2030年世界的天然气液化能力将增加2.86亿吨,需要投资430亿美元。届时,液化天然气进口国需要4130亿立方米/年的再气化能力,估计需要170亿美元的投资。
液化天然气贸易需要247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平均容量是13.7万立方米。美国、中国和印度迅速参与液化天然气贸易,这将推高液化天然气的价格。

7. 世界油气贸易

表6.1 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贸易(单位:万吨)


表6.2 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原油和油品进出口量(单位:万吨)


表6.3 2007年世界管线天然气贸易(单位:亿立方米)


续表


表6.4 2007年世界液化天然气贸易(单位:亿立方米)


表6.5 1987~2007年欧佩克及成员国原油出口量(单位:万吨)


表6.6 1987~2007年欧佩克及成员国历年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表6.7 1987~2007年欧佩克分地区原油出口量(单位:万吨)


表6.8 1987~2007年欧佩克及成员国历年天然气出口量(单位:亿立方米)


世界油气贸易

8. 中国石油十分紧缺,那么出口的石油是哪里来的?

我国之所以在石油如此紧缺的情况下出口石油,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为了维持跟国外的正常贸易关系,二是为了换取更多的利润。虽然我国的石油十分紧缺,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却非常多,很多石油资源处于未被开采的状况。

第一,石油其实也分很多种类。
我们所熟知的石油就是大家在加油站花钱购买的石油,其实石油从地下开采出来以后还需要经过提炼才能使用。也就是说,石油其实是分很多种类的,比如轻油和重油。
虽然我国的石油比较紧张,但是这跟我们出口石油没有任何矛盾,因为我们出口的很多石油是未经提炼的原油。这些原油出口到国外以后,国外的加工厂还要对这些石油经过加工以后才能够使用。

第二,为了维持跟国外的正常贸易关系。
我国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开采石油,当时大庆油田的产油量是非常可观的,我国也就开始向国外出口石油。而出口石油这个项目为我国带来了几十亿美元的收益。国家之所以将石油出口到国外,是为了扭转跟国外的贸易逆差,为我国赢得利润。
第三,很多石油资源还没有被开采。
很多司机去加油站加油的时候,都会觉得加油站的石油储存量比较少。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并不是因为我国的石油储量少,而是因为大家加的石油多了以后会增加排放量。
长此以往,我国的空气环境就会越来越差,所以加油站售出的石油量才会逐渐减少,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在买车的时候尽量购买那些电动汽车。

总结:虽然我国在石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出口石油,但是我们出口的石油不一定都是提炼好的成品油,有很多都是未经提炼的原油。这些原油出口到国外以后还需要经过国外加工厂的提炼和提纯才能使用。这些出口的石油是从我国的油田里面开采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