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官经商的陶朱公范蠡,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个富豪的?

2024-05-19 23:12

1. 弃官经商的陶朱公范蠡,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个富豪的?

范蠡,又名鸱夷子皮或陶朱公,“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
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范蠡深知有功于勾践,而后很可能落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劝说文种不成,退隐远走。范蠡迁徙至陶,认定这个地方居于“天下之中”,“乃是诸侯四通的地方,也是货物交易的地方”,便于此定居,操计然之术等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经商如同用兵,除因地制宜,范蠡在商业上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思想,也是他发家可致千金的原因。
其一,范蠡主张把握商机,侯时转物。提出“待乏论”,抢得市场优势。
其二,范蠡主张“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
其三,“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要合理地贮存商品,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货物质量。

他是典型儒商,又深知亢龙有悔的道理,在治家致千金,又收到齐王拜相邀请后,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乡邻。

范蠡退隐后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士农商并举,对于国家与政治,有独到的见解,在平衡农商方面,提出"平粜",不仅战国时李悝推行平粜法和汉代设"常平仓"都是这一思想的发展与实践,与现今经济社会的市场主导,政府宏观调控的做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弃官经商的陶朱公范蠡,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个富豪的?

2. 范蠡是我国的商圣,他是如何成为一代富豪的?

想必大家对范蠡都有所耳闻。他可谓是涉猎广泛,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军事家和道家学者。
他前半生活跃于政治舞台,辅佐越王勾践,为之出谋划策,并最终帮助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时隐退,开始从商,成为家财万贯的富豪。

勤劳、踏实、节俭——通向富豪之路的基础。
范蠡离开越国后,携妻子、儿女和门客、弟子来到了齐国生活,从此隐姓埋名,化名鸱夷子皮,开始了辛勤劳作的日子。他买了海边的一块土地,并不辞辛劳地开垦田地,下地耕作,同时进行渔业捕捞。他和妻子没有因为之前在政治领域的成就而骄傲自大,摆大架子。夫妻俩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干活。在生活方面也很节俭,穿布衣,吃粗食。奠定了他富豪之路的基础。

诚实、守信、仁义——通向富豪之路的推动力。
范蠡为人真诚。从商诚实守信,对待雇工慷慨、随和,因此不会产生摩擦,雇工们的干劲很足。另外,他与人们在年初签订收购合约,承诺如果年底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上涨,他就按照市场的价格购买。如果年底商品价格比合约价格低,他依然按照合约价格收购。这使得人们都喜欢与他合作,并因此建立了一定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口碑。
他为人特别仗义,乐善好施。在国家危难,百姓流离失所之际,他减免地租,救济灾民,在百姓心中的声誉很好。

此外,懂得把握时机,了解商业环境,提前做好准备也是他成为富豪的必要条件。

3. 陶朱公范蠡,为何能够成为中国富豪鼻祖?

范蠡是先从政再从商,在他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便急流勇退,及时从政治中抽身,可见范蠡这个人相当有远见且自我控制力极强。因此他才有独特的眼光与观察力,最后他在商业上,运用自己的智慧,三聚三散千万家产,成为后世富豪的鼻祖。
历史上对范蠡最多的记载,便是他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一雪会稽之辱。据说倾国倾城的西施也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女间谍,正是因为西施出色完成魅惑吴王夫差的任务,将吴国君臣上下离心,越国才能从内部瓦解吴国。再加上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秘密练兵,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一支强大的越国军队,最终吴国亡于越国之手。按照范蠡的功勋,吴国灭亡后,他本该在越国享受胜利的果实。
可他最后选择离开越国,不过是因为他看清越王勾践的本质,勾践是个可以雪耻的君王,但不是一个圣明之君,所以他才会放弃高官厚位,离开越国。事实上范蠡没有看错,他离开后,同样是功臣的文种便受到勾践猜疑,最后落下个悲惨结局。正是因为范蠡观察入微,他才因此躲过一劫,虽然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阶级,但至少性命无忧。
其实范蠡离开越国之后,他的传奇人生并没有结束。据说他去了富庶的齐国,并在齐国务农经商,齐国盛产食盐与鱼产品,这些东西在其他诸侯国也都是紧俏商品,范蠡根据自己的判断,提前采买,预判商品的价格走势,然后从中牟利。这与范蠡在越国做官之时,提出的国家经济政策,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他在越国提出农末俱利的经济政策,其实就是国家控制粮食的价格与数量,来达到引导农民务农的积极性与方向。而范蠡在经商之时,差不多也是这个思想,只不过从国家层面变成他个人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总体来说就是靠预判未来价格走势,或是干涉价格行为,做到有利于自己的利益。
现代很多大富豪之所以可以成功,除了自己非常努力以外,还有就是他们都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和大量的信息来源,这样可以让他们做出做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判断,因此他们才能调整自己的商业行为,或是符合未来趋势,或是引导未来趋势,让自己利益最大化。而范蠡也就是这么做,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因素也比较少,因此即便范蠡离开了越国的上层官僚阶级,但他之前为官之时对诸国的经济调查与判断依旧有用,所以他才能迅速积累起大量财富。而且范蠡最难得的是他三次成为富豪后,又三次散尽家产,真正做到需要便从社会取之,不需要就还之,富贵于他而言便是信手而来,这种人才是真正得隐形富豪。
很多商人有钱之后便会从政,比如吕不韦,但像范蠡这样从政之后再从商之人,而且还做到了千万富豪的人,范蠡还是头一个。范蠡才是真正靠着自己的能力一夜致富,因此陶朱公范蠡就成为了中国富豪们的鼻祖。

陶朱公范蠡,为何能够成为中国富豪鼻祖?

4. 范蠡是怎么大富大贵的?范蠡为什么被称做“陶朱公”呢?

说到范蠡,能想起什么来?
一者他是越王勾践的重臣,替越报仇雪恨成就霸业立下了不世之功;二者他功成身退,传说是带着西施泛舟湖上过着老夫少妻的浪漫幸福生活;三者则为他经商致富,成为大商人,世称陶朱公——且以后有钱人,皆被称为陶朱公——当然,咱觉得,以司马迁对范蠡的刻画,有钱且散财于穷——真正能被称陶朱公者,应该不能是为富不仁之辈,否则,不是坏了范蠡的名声么?

网络配图
世人大多只知范蠡发了财,且以为他本身即有经商的天赋,所以能大富,实际上,并非如此,他经商,乃后天成才的。
据《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勾践有两个谋士,除了范蠡,还一个叫计然。计然出了些点子,都是钻石级的。十年之后,国家富强,有钱厚待兵士,使他们能够一往无前,终于打败吴国,“观兵中国”,问鼎中原,成为霸主。

网络配图
大业已成,范蠡有引退之心。想着,计然提了七项策略,越国只用了其五就打败了吴国。既已在国家层面证明其可行,我用在家庭方面,不照样可以么?于是引退到了陶那个地方,改名易姓为朱公。
他从计然哪句话里得到启发呢?若用原文,有些繁琐;若用现在的话,就是供需关系——再贵重的东西,多了,也就贱了;再轻贱的东西,少了,也就会卖得贵。

网络配图
两句真言啊,现在看来是如此平常,在那重农抑商的时代,却不啻于五雷轰顶之后醍醐灌顶。范蠡利用陶乃诸国货物交易之地,如此如此那般那般,十九年里,三次积累了千金——为何说三次?因为了赚了之后,分了给贫贱时交的朋友以及兄弟们——虽然如此仁义,其实还留了一着——他把致富的秘籍,只留给了子孙,使他们,又成了大富豪。

5. 范蠡为何被称为“陶朱公”?范蠡家产究竟有多少?

 范蠡是越王勾践成功复国的一个功臣,是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越王勾践身边的一名谋士,也是一名出色的商人,为人博学多才,谦逊有礼,懂得明哲保身,深受世人好评。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三户邑,虽然家贫但对从小便有大志,热爱读书,十分刻苦。
  公元前516年,二十岁的范蠡遇见好友文种,两人趣味相投,在思想上也有着同样的见解,后来两人深知楚国政治腐朽,官府黑暗,他们空有一身本领却不得起用,甚是失望。于是公元前511年,两人相约共入越国,投身于越王。虽为越王的门下,但是范蠡却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长处,当时越国和吴国交战之猛,后越国败于吴国,范蠡和文种方被起用。
  范蠡提出委身求和的策略,委身求全以换来他日反攻时日,并献上灭吴九策。公元前490年。隐忍的勾践得以反国,范蠡等人一同归返,之后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在勾践身边为他辅佐提供策略,最终在公元前473年,大败夫差,使其身亡,而在公元前468年,范蠡帮助勾践重得霸业,成为一方霸主。
  同年,范蠡便辞官而去,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泛舟五湖四处经商,范蠡为出色的商人,有着惊人的经商之道,所得之财均散尽以救济贫困之人,为世人所称道。公元前448年,范蠡病逝,享年八十八岁。范蠡一生的政治抱负起于越国也终于越国,帮助勾践灭了吴国成为一方霸主后,深知功高盖主的危险便辞官而去。
  范蠡学识惊人,博览群书,学识广泛,对经商之道很有见解,颇有远见,卓尔不凡的经济活动使范蠡家财万贯。范蠡一开始离开越国到了齐国之地,在这里赚了他的第一桶金,逐渐名声渐大,不凡的经济头脑被齐国人看中,便进宫当了为期三年的宰相。这次也依旧是范蠡主动提出辞职的,他深知一介布衣能官至宰相实属不易,为免祸事便离去。 
   
  为避免政事,范蠡到了陶地定居(后人为纪念范蠡称此地为定陶)。范蠡做生意主张掌握时机,把握现有资源,通过交换赚取利润。一次范蠡到一个镇上经商,这里有大禹治水疏通河道后,留下的大湖,遂百姓于此居住,安居乐业。范蠡很快发现当地盛产核桃、野味等山货,由其缺少食盐、日用品等,范蠡由此发现商机,便高价收购当地山货,经过分类等将这些山货售往各地,而后再回购食盐等物品卖到此地,一来一往,范蠡赚取了很多。
  故这个行为吸引了更多商家像范蠡学习,带动了此地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该地百姓的供货的积极性,渐渐的人们都变得富有起来。范蠡的生意经,不仅能使他自己变得富裕,也很好的带动经济发展,与民同富。范蠡本是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帮助他雪耻灭国之辱,成就霸业。因范蠡深知越王品性,故在成为复国一大功臣后,范蠡便请辞离去,以保性命。
  后范蠡因卓越的商业头脑,成为史上的商圣,因定居于定陶,在这里再一次发家致富,故有陶朱公之称,后世人以陶朱公形容富甲之人。范蠡被世人冠以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典型人物,他前后三次散尽财物,或是救济贫困的家人,或是给困苦的百姓,对于财物从不吝啬,即使散尽钱财,凭借其能力又很快能聚集财物,成为富甲之人。
  且说范蠡从越国离开到了齐国,在这里带着家人进行苦耕劳作,不出数年便家财万贯,成为名人,齐国人听说范蠡精明的头脑,便让他出任齐国宰相,拥有很多财富。但没出三年,范蠡因位居高位深感不安,便辞官而去,自己的财物均散给以前的邻居们和需要帮助的人,带着重要的财物而去。
  随后范蠡便到了贸易中枢的地段定陶,范蠡对这里考察了一番,认为是贸易的最佳地点,经济繁荣、商业往来频繁,是一个重要的商业通道,在这里可以致富,于是范蠡便自称陶朱公,在这里范蠡发挥他先进的经济之道,贸易流通十分谨慎,很看重时机,随没过多久便家财上亿。
   

范蠡为何被称为“陶朱公”?范蠡家产究竟有多少?

6. 范蠡为什么叫陶朱公

范蠡来到齐国,自称“鸱(chī)夷子皮”,与他的儿子生活在海边,他们每天都辛勤耕作,努力生产。不久,他们就积累了几十万的财富。
齐国知道后,就让范蠡做了国相,可是范蠡认为长期享有尊贵的名号,不吉祥,就归还了相印,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了乡邻好友,带着剩余的财产到陶地居住。范蠡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道路通畅,做生意可以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

扩展资料
范蠡派长子探望二子:范蠡在陶地时生了小儿子。后来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抓住了。范蠡认为杀人偿命,但是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在闹市被杀。
于是派小儿子去探望二儿子,小儿子带着一千黄金准备出发时,长子要求去探望二儿子,范蠡不同意。长子就认为派小弟弟去,不派他去,说明他是不肖之子,想要自杀。
范蠡不得已就派长子去,并写了一封信要长子转交给好友庄生,叮嘱长子到楚国后,要把一千黄金送给庄生,听从他去办理,不要与他发生争吵。
长子出发时也私自带了几百黄金,到了楚国后,他看见庄生居住条件不好,于是打开了信,把黄金给了庄生,按照范蠡的嘱咐做。庄生要范蠡的长子离开这里,二弟释放后,不要问原因。长子就走了,但留在了楚国,他把自己带的黄金给了楚国的达官贵人。

7. 陶朱公范蠡究竟是哪里的人呀?

  陶朱公范蠡是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
  范蠡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商思想和较为完整的经商理论,无论是对他的同代人,还是后代人,都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经商的,还是为官的,都在他的思想库中汲取健康的营养,为商为政服务。在受范蠡经商思想、理论影响之最大者,当数越王勾践本身。越王采纳范氢之“商贾”兴国之策,是从自身的国情出发,深知范之道能振兴国家,完成报仇雪耻的任务。勾践经励精图治,“治牧江南,七年而擒吴”,建立霸业,全仗“商贾”兴国。
  战国时期,白圭受范蠢薄利多销的影响,从实践中总结出“欲长钱,取下谷”的经验。他在经营“下谷”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利润虽不高,在丰年收粮时,其价高于一般市场;在歉收年出售时低于一般市场。这样加速周转,薄利多销,也获得“积著率岁倍”的大利。白圭又受范盖天时变化的“时断”与选择贸易对象的“智断”相结合中取利的影响,也认为农业收成与气候有关,并提出:天时有循环,丰歉也有循环的“农业经济循环论”。利用丰年与歉年的价格差异中可以得到成倍的收益。范蠢离越去陶后,有一鲁国穷士椅顿闻陶朱公甚富,往而问术。范暴答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稼(指母马、母牛、母羊、母猪、母狗)。”椅顿依计,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从此驰名天下。
  

陶朱公范蠡究竟是哪里的人呀?

8. 先秦时期大富豪:商圣范蠡,三散家财的陶朱公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春秋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宛地(河南南阳)三户邑。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6年),宛令文种见范蠡。
  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范蠡邀文种入越。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4年),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
   助越灭吴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
  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勾践欲起兵伐吴,范蠡劝阻。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吴再次伐齐,占于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君臣皆有贿赂,进一步麻痹吴人,夫差杀伍子胥。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吴、晋黄池之会,越师乘机袭击吴国,大败之,杀吴太子等,年底吴越讲和。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
  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人大败吴师。
  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
  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年底,越灭吴,夫差自杀。
   归隐江湖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
  楚惠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⑴劝服勾践保全性命;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然而在d李(浙江嘉兴)之战中大败,被击中脚趾,因伤势过重,不久死去。吴王阖闾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公元前494年,勾践听说吴国日夜演练士兵,准备向越国报仇,打算先发制人,再来个d李大捷。南阳人范蠡力谏: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勾践不听范蠡劝谏,执意出兵。范蠡预料此战凶多吉少。果然,越国遭遇会稽山大败。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而吴王没有听伍子胥“今不灭越,后必悔之”的进言,罢兵而归。
  ⑵动摇夫差起恻隐之心: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国战败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想带文种。范蠡愿随勾践同行,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可以看出,范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且具有敢于担当的高贵品格。吴王夫差想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帮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动摇,很坦然说道:“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这是范蠡导演、勾践出演的一出荒诞剧,演出成功对勾践的前途起了至关重要的变化。经过此事,吴王被深深地感动,对勾践动了恻隐之心。而在政治当中,掺入了个人私情,注定夫差的结果是悲惨的。
  ⑶巩固军事力量,消磨敌方意志:战争之后,越国几乎跌到谷底,且其在复兴之时,要慎之又慎,切不能让吴国有所察觉。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不乱民功,不逆天时。先抓经济,继而亲民,稳定社会。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协调内部关系,内亲群臣,下义百姓。有人生病,勾践亲自去慰问。有人去世,就亲自去办丧事。对家里有变故的免除徭役。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为了提高军事力量,范蠡重建国都城。在建城的过程中,范蠡建了两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而大城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这样就迷惑了夫差。重视军队训练,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最高金额奖励。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还向夫差进献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⑷卧薪尝胆,二十年磨一剑:公元前476年,伐吴的条件终于成
  熟了,此时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使国力严重消耗,后方空虚,唯独老弱与太子留守。越国经过近20年的精心准备,国力强大,范蠡建议勾践立即兴兵伐吴。公元前473年,吴军全线崩溃,吴王夫差逃到姑苏台上固守,同时派出使者向勾践乞和,祈望勾践也能像20年前自己对他那样宽容,允许保留吴国社稷,而自己也会像当年的勾践一样倒过来为之服役。勾践动摇了,这时范蠡站出来,陈述利弊,平复了勾践动摇的心态。夫差自杀的时候,想念起伍子胥,认为自己愧对伍子胥,以至于造成如今的结果,遂蒙面自杀。   商业成就   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司马迁称定陶为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
  ⑴注意选择经商环境,把握有利时机,运用市场规律,做事有准备,不盲目。据时而动,得失均衡。范蠡关于把握时机的全面论述很有现代价值。他的待乏原则实际上是要求经营者站在时机的面前,超时以待,就像以网张鱼须迎之方能获猎。
  ⑵“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知道货物何时需用,才懂得货物的价值。只有把时和用这两者的关系搞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情况和行情才能看
  得清楚。  ⑶抓住现时得时无怠,因为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其三是从时而追。处于这种境况要讲究一个快字,指出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
  ⑷销售理论,贵出贱取。贵出如粪土,当商品价格涨到最高点时,要果断出手。贵上极则反贱。贱取如珠玉,当商品价格跌落到最低点,要像珠玉一样买进,贱下极则反贵。
  ⑸三八价格,农末俱利。范蠡以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经营粮食商品;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发展农业生产。商人与农民同时受害,就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最好的办法就是由 *** 把粮食价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间,这样农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时获利。
  ⑹积着理论。“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要合理地贮存商品,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货物质量。
  ⑺薄利多销。范蠡主张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种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思想成就    军事思想 
  ⑴朴素唯物主义战略观,对于整个国家的军事战略问题,范蠡主张: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其实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战争观。’持盈者与天",指出了万世万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就像日月更替,月圆月缺一样,他提醒勾践要按照规律办事,遵守天地间自然的法则,这样才能达到战争的目的。’定倾者与人",同样是唯物论的观点,提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的作用,人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同时积极谋划准备,把’人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节事者与地",指出了发展生产的重要性。在对吴国的战争中,范蠡很重视本国生产的发展,还对吴国发动了’粮食战"。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
  ⑵灵活多变的战术观,范蠡在具体的战争实践和战争指挥中,所运用的谋略十分灵活多变%他主张’后则用阴,先则用阳; 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在战场上,如果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就必须坚定不动摇,并要行动迅速,速战速决,如果要后发制人,则要谨慎周密; 当敌人靠近的时候,可以主动示弱,引诱敌人,而后出奇制胜,当敌人距离较远时,则要以强大的气势来震慑敌人。范蠡还主张在合适的时刻,要尽力促成主客的变化,灵活运用主客这一对矛盾来赢得战争的胜利。
  ⑶富国强民的国防观,范蠡说过,审备则可战,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经过周密的准备,准备周密#谨慎防守,这样才能应对未知的挑战,准备充分才会在面对危险困难时有备无患,这表明他充分认识到了战争准备的重要性,在这一主导思想的指导下,他提出了富国强民的国防战备观: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行,则万物之情可得而观已。"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搞好战备物资,然而战备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首先要发展生产,越国在范蠡和文种的主持下,颁布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富国强民。
   经济思想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农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义。这表现在:首先,他提出了“谷贱伤民、谷贵伤末”的问题,通过把价格调整到一定范围内而作到"农末俱利"。这样既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又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协调发展。其次,他明确提出了商品价格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当地处理好谷价与其他商品价格的关系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范蠡试图通过调整价格促进生产和流通,这都是通过经济手段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再次,怎样把物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呢?范蠡主张用"平粜"的办法,这就需要丰收年国家把粮收购储藏起来,在歉收年缺粮时国家再把粮食平价粜出,这样才能起到平定粮食和其他物价的作用,这就叫做"平粜齐物"。所以"平粜"是范蠡首先提出来的,战国时李悝推行平粜法和汉代设"常平仓"都是这一思想的发展与实践。因此,"平粜"思想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
  范蠡有治国理财的实际经验,他提出的"农末俱利"的价格政策和"平粜齐物"的经济主张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道教思想 
  北魏李暹为《文子》作注,就曾指出:文子“姓辛,葵丘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此乃计然即老子弟子文子的重要文献证据,正是这条材料使我们可以将范蠡与老子的学术联接起来。从年代上来看,范蠡在老子之后约四、五十年,而计然正好处在老子与范蠡之间,他就是老子之弟子文子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计然何时何地师从老子已不可考,或在老子为周守藏史期间,或在老子去周为“隐君子”期间,后“南游于越”为范蠡之师。  从《史记·货殖列传》《越绝书》《吴越春秋》《文子》等典籍的材料看,计然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对老子的道论、自然无为的思想和治国治身的理论有所发挥和运用。特别是计然提出了关于天地阴阳刑德吉凶的理论和时变因循的理论,是对老子道家学说的重要发展,这些理论为范蠡所承袭并进一步运用发挥,后来成为战国时期以《黄帝四经》和《管子》等为代表的道家黄老之学的重要内容。从计然到范蠡,在长期的政治、军事和实业活动中对老子思想加以运用和创新发展,终于形成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局面,开辟了道家学说理论发展的新领域和新方向。
  道家学派创立后,原本主要是在南方的荆楚、吴越等地域流传,而战
  南阳淅川商圣苑国中后期的道家黄老之学,又主要兴盛于北方列国特别是齐国,道家学说何时经由何人传入北方?这是先秦道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迄今尚未有人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在道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范蠡入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春秋战国之际,范蠡将老子的思想传播到齐国,开始了道家学派在北方列国流传发展的新时期。道家学派在北方流传发展的最重要结果,是稷下黄老之学的出现,其标志是帛书《黄帝四经》。  根据《史记》等史书的记载,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霸越之后,急流勇退,“浮海入齐”,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开始了后半生的实业生涯,成为远近闻名的“陶朱公”。他所传承的老子道家思想也随着他在实业上的成功而在齐国传播,并最终发展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学派——黄老之学。由此我们就可以解释《国语·越语下》同《黄帝四经》《管子》等战国黄老作品为什么有那么密切的思想联系,也就可以清楚地勾画出一条从春秋战国之际南方的原始道家到战国的北方黄老之学之间流传演变的清晰线索。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汉史学家司马迁: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名垂后世,臣主若此, 欲毋显得乎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汉史学家褚少孙:夫月满则亏, 物盛则衰, 天地之常也。知进 而 不 知退, 久乘富贵, 祸积文祟。故范蠡之去越, 辞不受官位, 名传后世, 万岁不忘, 岂可及哉! 后进者慎戒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箕子弃国而徉狂, 范 蠡去越而易名, 智过去君, 弟而更姓, 皆见达识微而仁能去富, 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
  北宋文学家苏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宋黄震:春秋战国近五百年, 以功名始终者惟范蠡一人。
  唐诗人高适:天地庄生马, 江湖范蠡舟。逍遥堪自乐, 浩荡信无 忧。去 此从黄绶,归欤任白头。风尘与霄汉, 瞻望日悠悠。
  宋罗大经:范蠡霸越之后, 脱屣富贵, 扁舟五湖, 可谓一尘不染矣。
  明文学家王世贞:五湖淼淼烟波阔, 何处黄金铸范蠡 ?
  宋李纲《 论范蠡张良之谋国处身》:故夫智谋之士, 处困i之时, 能忍辱以伸其志; 当事几之会, 能决断以收其功; 功成名遂, 能高举远引以全其身, 微二子,吾谁与归 ?
  宋代李P《太平广记·神仙传》: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负面评价   唐文学家韩愈:为人谋而不忠者, 范蠡其近之矣。
  北宋文学家苏轼:以吾相蠡, 蠡亦鸟喙也。
  宋林亦之:范蠡之去似可全身, 然卒使后世君臣猜忌百出, 无一日相安者, 其患自范蠡始也。
   轶事典故    范蠡归隐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之后,立刻离开了越国。他从齐国写信给文种说:“蜚
  (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大意是说: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猎狗就会被煮掉。越王为人阴险,工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为什么还不快离开呢?文种在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而范蠡却早早料到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啊!而鸟尽弓藏自此以后便成为了一个成语,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后代诸多名臣都以此为警戒。   兴越灭吴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导致吴王阖闾阵亡,从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无锡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泛舟西湖   勾践灭了吴国,在大摆庆功酒的那天夜里,功劳很大的范蠡,
  悄悄地带了西施,偷偷出齐门,坐上早就等在那里的阿得大叔的小木船,穿过护城河,转了一个圈子,直向太湖而去。他们到了太湖北边的五里湖边,见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几间草房子,隐姓埋名住了下来。期间文种被杀,范蠡为了保住性命曾三迁他地,但是由于西施非常喜爱五湖风光,最后二人还是定居西湖。   三迁定陶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菏泽定陶区),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亲属成员   妻子:西施(有争议),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始祖:范士会(约前660年-前583年),范姓始祖 ,即范武子(随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J之孙。
   后世影响   范蠡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商思想和较为完整的经商理论,无论是对他的同代人,还是后代人,都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经商的,还是为官的,都在他的思想库中汲取健康的营养,为商为政服务。在受范蠡经商思想、理论影响之最大者,当数越王勾践本身。越王采纳范氢之“商贾”兴国之策,是从自身的国情出发,深知范之道能振兴国家,完成报仇雪耻的任务。勾践经励精图治,“治牧江南,七年而擒吴”,建立霸业,全仗“商贾”兴国。
  战国时期,白圭受范蠢薄利多销的影响,从实践中总结出“欲长钱,取下谷”的经验。他在经营“下谷”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利润虽不高,在丰年收粮时,其价高于一般市场;在歉收年出售时低于一般市场。这样加速周转,薄利多销,也获得“积著率岁倍”的大利。白圭又受范盖天时变化的“时断”与选择贸易对象的“智断”相结合中取利的影响,也认为农业收成与气候有关,并提出:天时有循环,丰歉也有循环的“农业经济循环论”。利用丰年与歉年的价格差异中可以得到成倍的收益。范蠢离越去陶后,有一鲁国穷士椅顿闻陶朱公甚富,往而问术。范暴答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稼(指母马、母牛、母羊、母猪、母狗)。”椅顿依计,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从此驰名天下。
  范蠢的经商思想,不仅影响春秋列国,而且一直延续到后代及至今日。范蠡对物价涨跌应有一个合理幅度的主张及由此而提出由国家规定粮食价格的政策,被汉宣帝所仿效采用。因为这种由国家调控粮食价格的政策,有助于“农末俱利”,起到了稳定粮食价格、稳定人心、安定社会的作用。今天,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我们的许多经商者,不管是国营的,还是私营的,或是别的其它形式的,仍然在效仿他的经商理论。为了稳定和鼓励农业生产,现在国家实行了粮棉油预定价格的政策,这无疑是起到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给,稳定民心、社会的作用。在有关副食品供应上,特别是肉类、蛋类等,实行了最高限价的政策,这样既照顾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又照顾到经营者的利益,促进了生产和经营的共同发展。捕捉信息,开发产品,优质服务,无不是为了在商战中取胜。在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中,提倡名牌战略,目的是在吸引消费者的需求,以质取胜,达到获利的目标。许多商场、宾馆、酒楼,打折迎客户,除了客观因素外,也是一种“薄利多销”的战略。
   后世纪念    范蠡墓   范蠡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往东北,就到了一个叫崔庄的小村落。2013年被列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封土南北长70米,东西宽100米,最高处2米。墓项呈椭圆形,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墓地及其周围有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残片。据《史记》载,范蠡辅越灭吴后,弃官经商,先到齐国,后定居于陶,自称陶朱公,曾三致千金。死后葬于此地。
   范蠡祠   范蠡祠共有四处,浙江诸暨范蠡祠 , 山东肥城范蠡祠,浙江德清范蠡祠,湖南沅江市赤山岛有范蠡祠。
   浙江诸暨范蠡祠 
  浙江诸暨范蠡祠主要以范蠡军事政治才能和商业才能及生平业绩为
  主要展示内容、以其它相关人文故事为衬托。全部建筑由范蠡祠及财神庙、魁星阁、三星庙(暂用名)等相关建筑组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正殿内塑高3.5米范蠡全身铜像一座,铜像背后墙面用木条仿竹简形式,再现《史记》中记载范蠡故事的精彩篇章,所有立柱均镶嵌楹联。殿外左右两侧建长廊两条,陈列与范蠡生平业绩相关的诗碑,并以彩绘壁画等形式,生动介绍范蠡卓越的军事、政治和经商才能。其它辅建筑依相应位置而建,错落有致,相关塑像如:比干、赵公明、关公及福、禄、寿三星均以民间传说的形象为依据,或坐或立,神态各异。范蠡祠共有塑像8座,除范蠡全身铜像外,其余均采取民间传统的贴金彩绘相结合的形式。范蠡祠面西南背靠金鸡山,气势恢宏,采用清代民间建筑风格,黛瓦粉墙,古朴典雅。主要建筑除“魁星阁”外,屋架及相应构件均从民间整体购买,各种木雕构件琳琅满目,精彩非常,充分展示了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范蠡祠戏台位于浙江省德清县干山村蠡山,为范蠡祠的门楼部分。   湖南沅江市赤山岛范蠡祠 
  湖南沅江市赤山岛有范蠡祠,建于光宅元年(684年),祭祀越相范蠡。历史上文
  人墨客写赤山范蠡祠的诗文据嘉庆年间编的《沅江县志》即已有十多篇。该祠于嘉庆年间已毁,嘉庆十二年,溆浦贡员戴安礼登临赤山时,写下了《蠡山残庙怀古》:“五湖踪迹竟浮沤,独有兹山庙尚留。座下藓苔春满地,渚边芦苇月千秋。姑苏几见群麋走,相国旋同野鹜游。辟谷高风堪共仰,丞尝为雪楚平羞”。  赤山在唐天宝年间曾改名“蠡山”,就是因为传说范蠡曾在此隐居。岛上还有“香炉山”、“蠡施村”等地名也佐证了这些传说。
   范蠡湖   蠡湖,原名五
  里湖,是太湖之内湖。面积7.2平方公里,环湖一周约21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1.3倍。蠡湖之名,是民国时无锡人根据范蠡和西施的传说而改名。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曾在此逗留,借这个传说便把五里湖改称为蠡湖。相传范蠡曾在蠡湖泛舟养鱼并著《养鱼经》一书。  蠡湖,1934年,无锡的著名民族工商业家荣德生六十寿辰,以寿资办慈善事业,造宝界桥。桥长375米,60孔。从此一桥卧波,架通南北。1993年,荣德生之孙即荣毅仁之子智健又捐资造新的宝界桥。新桥21跨,长390.7米,宽18.5米,新老两桥,称“宝界双虹”。北堍树碑建亭,由书法家启功书写碑文,记述两桥历史沧桑。1991年,五里湖又建成犊山防洪工程,梅园与鼋头渚之间有了第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