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自身应怎样处理好三性原则

2024-05-05 01:53

1. 银行自身应怎样处理好三性原则

论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及其均衡(2008-04-11 08:52:31)
(发表于《金融经济》1995年第12期,并获“3351”金融质量工程征文一等奖)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原则,各国概莫例外。如何认识“三性”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银行永久研究的主题。在我国,几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刚刚起步,对此可以说是正在研究的新课题。

安全性——银行经营的基础

一、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大

其一,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与一般工商业相比较,它与社会各行业的关系更为紧密,更为广泛,微观经济的发展变化状况,直接影响到银行业的经营状况。

其二,银行所经营的特殊商品——货币,受政府或中央银行经济、货币政策的影响,即银行又受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

其三,财政、税收和财会制度改革后,取消了对银行实施保护的措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取消了对国有企业税前还贷的规定;企业破产清偿债务时,银行与其他债权人处于同等地位。企业破产后的债务按内部职工债务——国家债务——其他债务顺序清偿。企业对银行的债务,在有力清偿时,同其他债务一并清偿,在无力清偿时,按贷款占全部债务的比例清偿。因此,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加剧。

其四,各种经济成分的并存,银行放款对象由单一的国营、集体企业变化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等,对象的复杂性,也将加剧信贷资产的风险。

二、存款的偿还具有“钢性”

众所周知,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客户的存款,基于客户对银行的信赖,如果银行不能保证存款本息的支付,就可能出现存款人挤兑现金,银行关门倒闭的风险。一般企业在债务到期无力偿还时,债权人还可申请延迟一段日期,如企业贷款可展期,但银行对存款的偿还则具有“钢性”,到期必须无条件地向存款人支付本息。

以上两点说明,银行业经营风险大于一般企业,而对债务的偿还又具有“钢性”,所以必须视安全性为其经营基础。

银行经营风险来自多方,千变万化。如果从信贷资金的来源与运用的角度看,主要有存款风险和贷款风险。存款风险就是银行超比例放款,备付金不足,不能随时支付提存和顺利吸收存款。贷款风险则表现为审贷不严或企业效益陡降,贷款逾期、呆滞,不能及时地收回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两类风险相比较,贷款风险是实质性的风险。存款支付困难,有可能是因为银行一时出现资金调度上的技术失误而造成的,只要银行及时,灵活调度,组织资金,这种支付困难可以克服。而贷款风险一旦发生,不是银行内部可以解决的。贷款不能及时收回本息,会带来实质性而不是技术性的存款支付困难,还会使银行无资金支付经营费用。贷款风险到一定程序时,不仅使银行自身倒闭,还将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因此,安全性是银行经营的基础,基础的保障又依赖于贷款风险的防范。

任何贷款都存在风险,只是程序不同而已。但是银行为了实现其融通资金的职能、保证存款人的利息,为了支付经营管理费用,为了实现盈利目标,又必须放款于企业。也就是说,银行明知贷款有风险,又不能不放款。这就要求银行积极防范风险,使贷款的风险程序最小。

影响贷款风险大小的因素主要有贷款方式、贷款对象以及贷款所处的形态即贷款发放后的管理三个方面。贷款发放的当初,贷款方式的选择(如信用、担保、抵押形式),银行有比较大的自主权,难度也小,但贷款对象的评估、审查、选定难度就大。即使当初的评估审查完全无误,企业也会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

如何防范贷款风险,我国的交通银行已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明确各方责任,重点是信贷员的责任,信贷员要对贷款的安全性负责。

第二,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在贷款分级审批的基础上,完善审贷分离制度。

第三,加强信贷员的基础工作,主要是资料积累和“三查”制度,对固定资产贷款还要搞好项目评估。

第四,压缩信用放款,推行抵押、担保、贴现放款。

第五,按贷款方式系数、信用系数和形态系数计算贷款的风险度,实行贷款的风险管理。

第六,实施信贷风险资产质量日常监督,做到:正确分析、逐步审定、台帐登记、帐户反映、严格稽核、统计分析、催收办理、奖惩考核。

第七,严格执行信贷通则,全面规范信贷行为。

近几年来,中央银行以及各家专业银行相继引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设置了一系列指标和标准,从资产负债结构、信贷资产质量等方面加强抵抗风险,防范风险,现在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从1995年7月1日起施行。主要做法有:

1、用资本金充足率作为银行是否稳健经营的重要尺度。

根据“巴塞尔协议”,人民银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总额与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最终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中央银行将以风险资产总额控制代替过去的贷款规模控制。具体方法是,首先按照资本的流动性,把银行资本分成一、二两级,考核资本总额,然后再根据资本充足率来决定风险资产总额。譬如,某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为10亿元,规定的资本金充足率是8%,那么,风险资产总额就了定在125亿元以内。(10÷8%),中央银行把125亿元风险资产总额看作监控银行是否稳健的标准值。商业银行则主要通过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度达到资本充足率的标准。

2、用信贷资产比例及质量标准防范风险,保障安全经营。

具体做法有:(1)对根据贷款方式,贷款对象风险权重值计算出的风险程度大于60%的,一般不予放款。(2)对某一企业放款余额不得高于该企业资产余余额的60%。(3)银行对同一企业放款余额不得超过银行自身资金的10%,对最大十家企业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总额的一半。(4)逾期贷款余额与各项贷款余额之和不得超过8%,呆滞贷款不得超过5%,呆帐贷款不得超过2%。(5)固定资产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不能高于15%。(6)银行的短款,错帐损失应控制在业务量的万分之三以内。

以上主要比例的标准值,都是一个相对区间值。在实际监控、运作时,应结合当时的金融外部环境,外部条件,灵活掌握,达到安全经营之目的。

流动性——银行经营的杠杆

流动性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又是盈利性、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流动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存款的支付;其二,满足企业正常贷款的需要。流动性中的满足存款支付,侧重于信贷资金的合理调度。有时银行即使有充足的资金实力,贷款风险低,但在资金运用调度上不合理,如将短期存款大量用于长期贷款,致使银行到期没有足够变现资产来支付存款人的提款。这种支付困难,对于银行来说有可能造成“黑宇破产”。

一般企业遇到资金支付困难时,如到期不能偿还贷款本息等,尚可以与债权人协商,宽限一定期限归还;银行则要无条件地保证债务的清偿。如果银行没保证提现,一旦消息传出,马上就会出现挤兑风潮。国外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在雨中几个行人聚在一家银行的屋檐下躲雨,被人误传为该银行不能保障提现。于是储户纷纷兑取存款,迫使该银行关门倒闭。

银行集中社会大量和分散的资金,必须充分、合理、有效地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这既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银行经营经营职能和目标的需要。实际上流动性的两个内容是由安全性、盈利性原则决定的,所以说流动性是均衡“三性”的杠杆。

流动性的保证程度,银行自身主要通过存贷比率等指标考核。在存款比例方面,人民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先从增量上要求,各项贷款与存款之比,控制在75%以内,先从增量上考核,是因为目前几家专业银行的历史包袱沉重,以后将逐步过渡到存量的考核上,控制存贷款比率,实际上用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如果超比例运用势必造成存款支付困难;商业银行法第39条也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另外还规定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还有一个指标是中期和长期贷款不得超过中长期存款的120%。客户是商业银行从自身资金运用方面来保障流动性。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坚持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分别管理的原则,银行的信贷员应层层深入分析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考察企业短期、长期偿还能力,确保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是资金紧张,据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在于银行贷款的减少,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产值超常规发展,产值和效益不是伴生发展。因此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很大程序上依赖于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盈利性——银行经营的目标

商业银行把追求最大限度的盈利作为经营目标和内在动力。盈利也是安全性、流动性经营的结果。

只有保持理想的盈利水平,银行才能巩固信誉、增强实力,提高竞争能力。

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对微观经济产生影响。在盈利性驱使下,银行致力于贷款的安全和较高的收益,资金流向生产经营效益好的企业,支持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银行较高的利率对工商企业形成资金成本压力,迫使企业节约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

商业银行的自身效益如何,也影响着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首先银行作为企业,构成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一部分;其次,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资金纽带连接千家万户,银行效益削弱,意味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筹集,再分配能力的削弱,造成工商企业启动和运转资金困难,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如果银行经营亏损到不能保证存款支付时,带来的只会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和动荡不安。

商业银行较高的盈利水平,会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信用程度,从而增加存款额,同时也可提高在中央银行的信誉,从而减少过严的监督和过多的干预。

商业银行在高盈利条件下,可以用高薪优厚福利,优良的工作环境等条件招聘与保持一批精明强干的专业人才。防止人才外流,也可使银行经常性地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提高工作效益。

评价考核盈利性指标分为两类:从总体上考察的经营性盈利指标,从个体上分析的项目盈利性指标。

我国交通银行设置了总利润、资产盈利率、资本金盈利率、利息收回率,人均利润几项指标考核盈利性。其中主要指标是资产盈利率和资本金盈利率。就资产盈利率来说,资产包含着盈利和非盈利资产的比例问题,净收益中包含着存款规模、存贷利差、管理费用和税收等因素。所以说该指标反映了资产总体盈利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银行的经营水平。

均衡“三性”——银行经营的难点

商业银行的三项经营原则,从个别看,每一项都是必要的、合理的,而且都有各自的特殊要求。在实际运用中,“三性”又往往会相互牵制,相互影响。如:安全性高的资产——现金,流动性大但盈利性差。盈利性高的资产——贷款,流动性差但风险大。因此,正确处理“三性”之间的关系,在“三性”之间选择一个适当的均衡点,正是银行经营的难点。

如果过分注重某项原则,势必会牺牲其他原则,从而影响总体目标的优化。近几年,一些银行曾只片面追求盈利性而忽视了安全性和流动性。如滥设机构,乱拉客户,一个企业可同时在几家银行开立帐户,至使不管企业经营状况,几家银行同时予以放款,结果大量贷款收不回,变成呆滞,沉淀资金;各家银行搞利率大战,造成存款在金融系统内部大搬家,相互乱占用联行汇差,乱拆借,用信贷资金到沿海地区炒股票,炒房地产,造成内地资金困难,我国金融秩序混乱。以上状况都是银行业不能正确均衡“三性”关系所至,最终不得不迫使中央银行实施全面整顿。“三性”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关系,增强了银行经营的难度。解决这一难题的基本做法是:“总量平衡、对称管理。”

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是总量平衡的指导思想。具体包括的内容有:(1)负债的平衡: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存款负债与其他负债之间保持适当比例。(2)资产的平衡:长期资产与短期资产,信贷资产与其他资产之间保持适当比例。(3)资产与负债的总量平衡:资产与负债要建立在经济合理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平衡——积极平衡,既坚持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量力而行,防止“超负荷”运行,确保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又积极“找米下锅”,扩大经营规模,获取合理盈利。

“对称管理”是以资产负债各项之间的对称原理为基础,协调“三性”之间的矛盾。对称管理的内容包括:

——规模对称,即资产规模与负债规模相互对称,统一平衡。

——偿还期限对称,资产的偿还期与负债的偿还期保持一定程序的对称。

——结构对称,各种类型的负债与相应的资产类型对称。但是以上所述对称又不是绝对的,可以有一个缺口,银行对这个缺口承担较大风险,但如果管理得当,就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赢利。

“三性”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又为均衡协调其关系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从银行的长期经营看:第一,长期的稳健的经营可能取得客户的信任,建立较高的信誉,可以为增加盈利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无损,才能进一步谈得上流动性也盈利性。第二,资产的合理调度。保持充足的清偿力,可以加强巩固业务的基础,争取更多盈利的机会,只有保证了信贷资金的正常流动,才能保证银行信用中介地位的稳定。第三,不断增加盈利是弥补风险损失,保证安全和流动的真正源泉。

在具体业务操作时,银行资金来源较充足,借款需求旺盛,安全性与流动性要求十分紧迫,可以侧重于盈利性的要求;相反,在经济衰退、经济危机时期,则侧重于保持安全性、流动性,获取盈利应放在次要地位。在中央银行放松银根的条件下,可以更多地考虑盈利性;在紧缩银根时,就更多的考虑流动性。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资产较多时,则设法改变原有资产结构,侧重于增加盈利;在长期贷款较多,流动资产减少的情况下,更多地考虑流动性。

“三性”经营是商业银行全行上下共同的任务,行长对此应全面负责,各职能部门分工配合。如资金运用的流动性管理,以计划部门为主;贷款的质量,安全性管理以信贷部门为主;资金成本、利润即盈利性分析以会计部门监督为主;“三性”真实性的监督以稽核部门为主。

总之,商业银行应以“三性”作为经营原则,随时转换“均衡点”,达到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最佳盈利水平。

银行自身应怎样处理好三性原则

2. 银行自身应怎样处理好三性原则?

论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及其均衡(2008-04-11 08:52:31)
(发表于《金融经济》1995年第12期,并获“3351”金融质量工程征文一等奖)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原则,各国概莫例外。如何认识“三性”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银行永久研究的主题。在我国,几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刚刚起步,对此可以说是正在研究的新课题。

安全性——银行经营的基础

一、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大

其一,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与一般工商业相比较,它与社会各行业的关系更为紧密,更为广泛,微观经济的发展变化状况,直接影响到银行业的经营状况。

其二,银行所经营的特殊商品——货币,受政府或中央银行经济、货币政策的影响,即银行又受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

其三,财政、税收和财会制度改革后,取消了对银行实施保护的措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取消了对国有企业税前还贷的规定;企业破产清偿债务时,银行与其他债权人处于同等地位。企业破产后的债务按内部职工债务——国家债务——其他债务顺序清偿。企业对银行的债务,在有力清偿时,同其他债务一并清偿,在无力清偿时,按贷款占全部债务的比例清偿。因此,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加剧。

其四,各种经济成分的并存,银行放款对象由单一的国营、集体企业变化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等,对象的复杂性,也将加剧信贷资产的风险。

二、存款的偿还具有“钢性”

众所周知,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客户的存款,基于客户对银行的信赖,如果银行不能保证存款本息的支付,就可能出现存款人挤兑现金,银行关门倒闭的风险。一般企业在债务到期无力偿还时,债权人还可申请延迟一段日期,如企业贷款可展期,但银行对存款的偿还则具有“钢性”,到期必须无条件地向存款人支付本息。

以上两点说明,银行业经营风险大于一般企业,而对债务的偿还又具有“钢性”,所以必须视安全性为其经营基础。

银行经营风险来自多方,千变万化。如果从信贷资金的来源与运用的角度看,主要有存款风险和贷款风险。存款风险就是银行超比例放款,备付金不足,不能随时支付提存和顺利吸收存款。贷款风险则表现为审贷不严或企业效益陡降,贷款逾期、呆滞,不能及时地收回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两类风险相比较,贷款风险是实质性的风险。存款支付困难,有可能是因为银行一时出现资金调度上的技术失误而造成的,只要银行及时,灵活调度,组织资金,这种支付困难可以克服。而贷款风险一旦发生,不是银行内部可以解决的。贷款不能及时收回本息,会带来实质性而不是技术性的存款支付困难,还会使银行无资金支付经营费用。贷款风险到一定程序时,不仅使银行自身倒闭,还将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因此,安全性是银行经营的基础,基础的保障又依赖于贷款风险的防范。

任何贷款都存在风险,只是程序不同而已。但是银行为了实现其融通资金的职能、保证存款人的利息,为了支付经营管理费用,为了实现盈利目标,又必须放款于企业。也就是说,银行明知贷款有风险,又不能不放款。这就要求银行积极防范风险,使贷款的风险程序最小。

影响贷款风险大小的因素主要有贷款方式、贷款对象以及贷款所处的形态即贷款发放后的管理三个方面。贷款发放的当初,贷款方式的选择(如信用、担保、抵押形式),银行有比较大的自主权,难度也小,但贷款对象的评估、审查、选定难度就大。即使当初的评估审查完全无误,企业也会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

如何防范贷款风险,我国的交通银行已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明确各方责任,重点是信贷员的责任,信贷员要对贷款的安全性负责。

第二,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在贷款分级审批的基础上,完善审贷分离制度。

第三,加强信贷员的基础工作,主要是资料积累和“三查”制度,对固定资产贷款还要搞好项目评估。

第四,压缩信用放款,推行抵押、担保、贴现放款。

第五,按贷款方式系数、信用系数和形态系数计算贷款的风险度,实行贷款的风险管理。

第六,实施信贷风险资产质量日常监督,做到:正确分析、逐步审定、台帐登记、帐户反映、严格稽核、统计分析、催收办理、奖惩考核。

第七,严格执行信贷通则,全面规范信贷行为。

近几年来,中央银行以及各家专业银行相继引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设置了一系列指标和标准,从资产负债结构、信贷资产质量等方面加强抵抗风险,防范风险,现在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从1995年7月1日起施行。主要做法有:

1、用资本金充足率作为银行是否稳健经营的重要尺度。

根据“巴塞尔协议”,人民银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总额与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最终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中央银行将以风险资产总额控制代替过去的贷款规模控制。具体方法是,首先按照资本的流动性,把银行资本分成一、二两级,考核资本总额,然后再根据资本充足率来决定风险资产总额。譬如,某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为10亿元,规定的资本金充足率是8%,那么,风险资产总额就了定在125亿元以内。(10÷8%),中央银行把125亿元风险资产总额看作监控银行是否稳健的标准值。商业银行则主要通过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度达到资本充足率的标准。

2、用信贷资产比例及质量标准防范风险,保障安全经营。

具体做法有:(1)对根据贷款方式,贷款对象风险权重值计算出的风险程度大于60%的,一般不予放款。(2)对某一企业放款余额不得高于该企业资产余余额的60%。(3)银行对同一企业放款余额不得超过银行自身资金的10%,对最大十家企业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总额的一半。(4)逾期贷款余额与各项贷款余额之和不得超过8%,呆滞贷款不得超过5%,呆帐贷款不得超过2%。(5)固定资产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不能高于15%。(6)银行的短款,错帐损失应控制在业务量的万分之三以内。

以上主要比例的标准值,都是一个相对区间值。在实际监控、运作时,应结合当时的金融外部环境,外部条件,灵活掌握,达到安全经营之目的。

流动性——银行经营的杠杆

流动性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又是盈利性、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流动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存款的支付;其二,满足企业正常贷款的需要。流动性中的满足存款支付,侧重于信贷资金的合理调度。有时银行即使有充足的资金实力,贷款风险低,但在资金运用调度上不合理,如将短期存款大量用于长期贷款,致使银行到期没有足够变现资产来支付存款人的提款。这种支付困难,对于银行来说有可能造成“黑宇破产”。

一般企业遇到资金支付困难时,如到期不能偿还贷款本息等,尚可以与债权人协商,宽限一定期限归还;银行则要无条件地保证债务的清偿。如果银行没保证提现,一旦消息传出,马上就会出现挤兑风潮。国外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在雨中几个行人聚在一家银行的屋檐下躲雨,被人误传为该银行不能保障提现。于是储户纷纷兑取存款,迫使该银行关门倒闭。

银行集中社会大量和分散的资金,必须充分、合理、有效地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这既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银行经营经营职能和目标的需要。实际上流动性的两个内容是由安全性、盈利性原则决定的,所以说流动性是均衡“三性”的杠杆。

流动性的保证程度,银行自身主要通过存贷比率等指标考核。在存款比例方面,人民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先从增量上要求,各项贷款与存款之比,控制在75%以内,先从增量上考核,是因为目前几家专业银行的历史包袱沉重,以后将逐步过渡到存量的考核上,控制存贷款比率,实际上用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如果超比例运用势必造成存款支付困难;商业银行法第39条也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另外还规定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还有一个指标是中期和长期贷款不得超过中长期存款的120%。客户是商业银行从自身资金运用方面来保障流动性。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坚持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分别管理的原则,银行的信贷员应层层深入分析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考察企业短期、长期偿还能力,确保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是资金紧张,据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在于银行贷款的减少,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产值超常规发展,产值和效益不是伴生发展。因此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很大程序上依赖于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盈利性——银行经营的目标

商业银行把追求最大限度的盈利作为经营目标和内在动力。盈利也是安全性、流动性经营的结果。

只有保持理想的盈利水平,银行才能巩固信誉、增强实力,提高竞争能力。

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对微观经济产生影响。在盈利性驱使下,银行致力于贷款的安全和较高的收益,资金流向生产经营效益好的企业,支持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银行较高的利率对工商企业形成资金成本压力,迫使企业节约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

商业银行的自身效益如何,也影响着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首先银行作为企业,构成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一部分;其次,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资金纽带连接千家万户,银行效益削弱,意味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筹集,再分配能力的削弱,造成工商企业启动和运转资金困难,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如果银行经营亏损到不能保证存款支付时,带来的只会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和动荡不安。

商业银行较高的盈利水平,会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信用程度,从而增加存款额,同时也可提高在中央银行的信誉,从而减少过严的监督和过多的干预。

商业银行在高盈利条件下,可以用高薪优厚福利,优良的工作环境等条件招聘与保持一批精明强干的专业人才。防止人才外流,也可使银行经常性地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提高工作效益。

评价考核盈利性指标分为两类:从总体上考察的经营性盈利指标,从个体上分析的项目盈利性指标。

我国交通银行设置了总利润、资产盈利率、资本金盈利率、利息收回率,人均利润几项指标考核盈利性。其中主要指标是资产盈利率和资本金盈利率。就资产盈利率来说,资产包含着盈利和非盈利资产的比例问题,净收益中包含着存款规模、存贷利差、管理费用和税收等因素。所以说该指标反映了资产总体盈利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银行的经营水平。

均衡“三性”——银行经营的难点

商业银行的三项经营原则,从个别看,每一项都是必要的、合理的,而且都有各自的特殊要求。在实际运用中,“三性”又往往会相互牵制,相互影响。如:安全性高的资产——现金,流动性大但盈利性差。盈利性高的资产——贷款,流动性差但风险大。因此,正确处理“三性”之间的关系,在“三性”之间选择一个适当的均衡点,正是银行经营的难点。

如果过分注重某项原则,势必会牺牲其他原则,从而影响总体目标的优化。近几年,一些银行曾只片面追求盈利性而忽视了安全性和流动性。如滥设机构,乱拉客户,一个企业可同时在几家银行开立帐户,至使不管企业经营状况,几家银行同时予以放款,结果大量贷款收不回,变成呆滞,沉淀资金;各家银行搞利率大战,造成存款在金融系统内部大搬家,相互乱占用联行汇差,乱拆借,用信贷资金到沿海地区炒股票,炒房地产,造成内地资金困难,我国金融秩序混乱。以上状况都是银行业不能正确均衡“三性”关系所至,最终不得不迫使中央银行实施全面整顿。“三性”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关系,增强了银行经营的难度。解决这一难题的基本做法是:“总量平衡、对称管理。”

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是总量平衡的指导思想。具体包括的内容有:(1)负债的平衡: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存款负债与其他负债之间保持适当比例。(2)资产的平衡:长期资产与短期资产,信贷资产与其他资产之间保持适当比例。(3)资产与负债的总量平衡:资产与负债要建立在经济合理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平衡——积极平衡,既坚持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量力而行,防止“超负荷”运行,确保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又积极“找米下锅”,扩大经营规模,获取合理盈利。

“对称管理”是以资产负债各项之间的对称原理为基础,协调“三性”之间的矛盾。对称管理的内容包括:

——规模对称,即资产规模与负债规模相互对称,统一平衡。

——偿还期限对称,资产的偿还期与负债的偿还期保持一定程序的对称。

——结构对称,各种类型的负债与相应的资产类型对称。但是以上所述对称又不是绝对的,可以有一个缺口,银行对这个缺口承担较大风险,但如果管理得当,就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赢利。

“三性”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又为均衡协调其关系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从银行的长期经营看:第一,长期的稳健的经营可能取得客户的信任,建立较高的信誉,可以为增加盈利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无损,才能进一步谈得上流动性也盈利性。第二,资产的合理调度。保持充足的清偿力,可以加强巩固业务的基础,争取更多盈利的机会,只有保证了信贷资金的正常流动,才能保证银行信用中介地位的稳定。第三,不断增加盈利是弥补风险损失,保证安全和流动的真正源泉。

在具体业务操作时,银行资金来源较充足,借款需求旺盛,安全性与流动性要求十分紧迫,可以侧重于盈利性的要求;相反,在经济衰退、经济危机时期,则侧重于保持安全性、流动性,获取盈利应放在次要地位。在中央银行放松银根的条件下,可以更多地考虑盈利性;在紧缩银根时,就更多的考虑流动性。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资产较多时,则设法改变原有资产结构,侧重于增加盈利;在长期贷款较多,流动资产减少的情况下,更多地考虑流动性。

“三性”经营是商业银行全行上下共同的任务,行长对此应全面负责,各职能部门分工配合。如资金运用的流动性管理,以计划部门为主;贷款的质量,安全性管理以信贷部门为主;资金成本、利润即盈利性分析以会计部门监督为主;“三性”真实性的监督以稽核部门为主。

总之,商业银行应以“三性”作为经营原则,随时转换“均衡点”,达到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最佳盈利水平。

3. 银行自身应怎样处理好三性原则?

论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及其均衡(2008-04-11 08:52:31)\x0d\x0a(发表于《金融经济》1995年第12期,并获“3351”金融质量工程征文一等奖)\x0d\x0a\x0d\x0a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原则,各国概莫例外。如何认识“三性”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银行永久研究的主题。在我国,几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刚刚起步,对此可以说是正在研究的新课题。\x0d\x0a\x0d\x0a安全性——银行经营的基础\x0d\x0a\x0d\x0a一、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大\x0d\x0a\x0d\x0a其一,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与一般工商业相比较,它与社会各行业的关系更为紧密,更为广泛,微观经济的发展变化状况,直接影响到银行业的经营状况。\x0d\x0a\x0d\x0a其二,银行所经营的特殊商品——货币,受政府或中央银行经济、货币政策的影响,即银行又受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x0d\x0a\x0d\x0a其三,财政、税收和财会制度改革后,取消了对银行实施保护的措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取消了对国有企业税前还贷的规定;企业破产清偿债务时,银行与其他债权人处于同等地位。企业破产后的债务按内部职工债务——国家债务——其他债务顺序清偿。企业对银行的债务,在有力清偿时,同其他债务一并清偿,在无力清偿时,按贷款占全部债务的比例清偿。因此,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加剧。\x0d\x0a\x0d\x0a其四,各种经济成分的并存,银行放款对象由单一的国营、集体企业变化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等,对象的复杂性,也将加剧信贷资产的风险。\x0d\x0a\x0d\x0a二、存款的偿还具有“钢性”\x0d\x0a\x0d\x0a众所周知,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客户的存款,基于客户对银行的信赖,如果银行不能保证存款本息的支付,就可能出现存款人挤兑现金,银行关门倒闭的风险。一般企业在债务到期无力偿还时,债权人还可申请延迟一段日期,如企业贷款可展期,但银行对存款的偿还则具有“钢性”,到期必须无条件地向存款人支付本息。\x0d\x0a\x0d\x0a以上两点说明,银行业经营风险大于一般企业,而对债务的偿还又具有“钢性”,所以必须视安全性为其经营基础。\x0d\x0a\x0d\x0a银行经营风险来自多方,千变万化。如果从信贷资金的来源与运用的角度看,主要有存款风险和贷款风险。存款风险就是银行超比例放款,备付金不足,不能随时支付提存和顺利吸收存款。贷款风险则表现为审贷不严或企业效益陡降,贷款逾期、呆滞,不能及时地收回贷款的本金和利息。\x0d\x0a\x0d\x0a两类风险相比较,贷款风险是实质性的风险。存款支付困难,有可能是因为银行一时出现资金调度上的技术失误而造成的,只要银行及时,灵活调度,组织资金,这种支付困难可以克服。而贷款风险一旦发生,不是银行内部可以解决的。贷款不能及时收回本息,会带来实质性而不是技术性的存款支付困难,还会使银行无资金支付经营费用。贷款风险到一定程序时,不仅使银行自身倒闭,还将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因此,安全性是银行经营的基础,基础的保障又依赖于贷款风险的防范。\x0d\x0a\x0d\x0a任何贷款都存在风险,只是程序不同而已。但是银行为了实现其融通资金的职能、保证存款人的利息,为了支付经营管理费用,为了实现盈利目标,又必须放款于企业。也就是说,银行明知贷款有风险,又不能不放款。这就要求银行积极防范风险,使贷款的风险程序最小。\x0d\x0a\x0d\x0a影响贷款风险大小的因素主要有贷款方式、贷款对象以及贷款所处的形态即贷款发放后的管理三个方面。贷款发放的当初,贷款方式的选择(如信用、担保、抵押形式),银行有比较大的自主权,难度也小,但贷款对象的评估、审查、选定难度就大。即使当初的评估审查完全无误,企业也会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x0d\x0a\x0d\x0a如何防范贷款风险,我国的交通银行已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主要内容如下:\x0d\x0a\x0d\x0a第一,明确各方责任,重点是信贷员的责任,信贷员要对贷款的安全性负责。\x0d\x0a\x0d\x0a第二,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在贷款分级审批的基础上,完善审贷分离制度。\x0d\x0a\x0d\x0a第三,加强信贷员的基础工作,主要是资料积累和“三查”制度,对固定资产贷款还要搞好项目评估。\x0d\x0a\x0d\x0a第四,压缩信用放款,推行抵押、担保、贴现放款。\x0d\x0a\x0d\x0a第五,按贷款方式系数、信用系数和形态系数计算贷款的风险度,实行贷款的风险管理。\x0d\x0a\x0d\x0a第六,实施信贷风险资产质量日常监督,做到:正确分析、逐步审定、台帐登记、帐户反映、严格稽核、统计分析、催收办理、奖惩考核。\x0d\x0a\x0d\x0a第七,严格执行信贷通则,全面规范信贷行为。\x0d\x0a\x0d\x0a近几年来,中央银行以及各家专业银行相继引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设置了一系列指标和标准,从资产负债结构、信贷资产质量等方面加强抵抗风险,防范风险,现在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从1995年7月1日起施行。主要做法有:\x0d\x0a\x0d\x0a1、用资本金充足率作为银行是否稳健经营的重要尺度。\x0d\x0a\x0d\x0a根据“巴塞尔协议”,人民银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总额与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最终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中央银行将以风险资产总额控制代替过去的贷款规模控制。具体方法是,首先按照资本的流动性,把银行资本分成一、二两级,考核资本总额,然后再根据资本充足率来决定风险资产总额。譬如,某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为10亿元,规定的资本金充足率是8%,那么,风险资产总额就了定在125亿元以内。(10÷8%),中央银行把125亿元风险资产总额看作监控银行是否稳健的标准值。商业银行则主要通过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度达到资本充足率的标准。\x0d\x0a\x0d\x0a2、用信贷资产比例及质量标准防范风险,保障安全经营。\x0d\x0a\x0d\x0a具体做法有:(1)对根据贷款方式,贷款对象风险权重值计算出的风险程度大于60%的,一般不予放款。(2)对某一企业放款余额不得高于该企业资产余余额的60%。(3)银行对同一企业放款余额不得超过银行自身资金的10%,对最大十家企业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总额的一半。(4)逾期贷款余额与各项贷款余额之和不得超过8%,呆滞贷款不得超过5%,呆帐贷款不得超过2%。(5)固定资产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不能高于15%。(6)银行的短款,错帐损失应控制在业务量的万分之三以内。\x0d\x0a\x0d\x0a以上主要比例的标准值,都是一个相对区间值。在实际监控、运作时,应结合当时的金融外部环境,外部条件,灵活掌握,达到安全经营之目的。\x0d\x0a\x0d\x0a流动性——银行经营的杠杆\x0d\x0a\x0d\x0a流动性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又是盈利性、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流动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存款的支付;其二,满足企业正常贷款的需要。流动性中的满足存款支付,侧重于信贷资金的合理调度。有时银行即使有充足的资金实力,贷款风险低,但在资金运用调度上不合理,如将短期存款大量用于长期贷款,致使银行到期没有足够变现资产来支付存款人的提款。这种支付困难,对于银行来说有可能造成“黑宇破产”。\x0d\x0a\x0d\x0a一般企业遇到资金支付困难时,如到期不能偿还贷款本息等,尚可以与债权人协商,宽限一定期限归还;银行则要无条件地保证债务的清偿。如果银行没保证提现,一旦消息传出,马上就会出现挤兑风潮。国外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在雨中几个行人聚在一家银行的屋檐下躲雨,被人误传为该银行不能保障提现。于是储户纷纷兑取存款,迫使该银行关门倒闭。\x0d\x0a\x0d\x0a银行集中社会大量和分散的资金,必须充分、合理、有效地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这既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银行经营经营职能和目标的需要。实际上流动性的两个内容是由安全性、盈利性原则决定的,所以说流动性是均衡“三性”的杠杆。\x0d\x0a\x0d\x0a流动性的保证程度,银行自身主要通过存贷比率等指标考核。在存款比例方面,人民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先从增量上要求,各项贷款与存款之比,控制在75%以内,先从增量上考核,是因为目前几家专业银行的历史包袱沉重,以后将逐步过渡到存量的考核上,控制存贷款比率,实际上用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如果超比例运用势必造成存款支付困难;商业银行法第39条也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另外还规定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还有一个指标是中期和长期贷款不得超过中长期存款的120%。客户是商业银行从自身资金运用方面来保障流动性。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坚持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分别管理的原则,银行的信贷员应层层深入分析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考察企业短期、长期偿还能力,确保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是资金紧张,据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在于银行贷款的减少,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产值超常规发展,产值和效益不是伴生发展。因此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很大程序上依赖于企业资金的流动性。\x0d\x0a\x0d\x0a盈利性——银行经营的目标\x0d\x0a\x0d\x0a商业银行把追求最大限度的盈利作为经营目标和内在动力。盈利也是安全性、流动性经营的结果。\x0d\x0a\x0d\x0a只有保持理想的盈利水平,银行才能巩固信誉、增强实力,提高竞争能力。\x0d\x0a\x0d\x0a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对微观经济产生影响。在盈利性驱使下,银行致力于贷款的安全和较高的收益,资金流向生产经营效益好的企业,支持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银行较高的利率对工商企业形成资金成本压力,迫使企业节约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x0d\x0a\x0d\x0a商业银行的自身效益如何,也影响着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首先银行作为企业,构成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一部分;其次,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资金纽带连接千家万户,银行效益削弱,意味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筹集,再分配能力的削弱,造成工商企业启动和运转资金困难,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如果银行经营亏损到不能保证存款支付时,带来的只会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和动荡不安。\x0d\x0a\x0d\x0a商业银行较高的盈利水平,会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信用程度,从而增加存款额,同时也可提高在中央银行的信誉,从而减少过严的监督和过多的干预。\x0d\x0a\x0d\x0a商业银行在高盈利条件下,可以用高薪优厚福利,优良的工作环境等条件招聘与保持一批精明强干的专业人才。防止人才外流,也可使银行经常性地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提高工作效益。\x0d\x0a\x0d\x0a评价考核盈利性指标分为两类:从总体上考察的经营性盈利指标,从个体上分析的项目盈利性指标。\x0d\x0a\x0d\x0a我国交通银行设置了总利润、资产盈利率、资本金盈利率、利息收回率,人均利润几项指标考核盈利性。其中主要指标是资产盈利率和资本金盈利率。就资产盈利率来说,资产包含着盈利和非盈利资产的比例问题,净收益中包含着存款规模、存贷利差、管理费用和税收等因素。所以说该指标反映了资产总体盈利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银行的经营水平。\x0d\x0a\x0d\x0a均衡“三性”——银行经营的难点\x0d\x0a\x0d\x0a商业银行的三项经营原则,从个别看,每一项都是必要的、合理的,而且都有各自的特殊要求。在实际运用中,“三性”又往往会相互牵制,相互影响。如:安全性高的资产——现金,流动性大但盈利性差。盈利性高的资产——贷款,流动性差但风险大。因此,正确处理“三性”之间的关系,在“三性”之间选择一个适当的均衡点,正是银行经营的难点。\x0d\x0a\x0d\x0a如果过分注重某项原则,势必会牺牲其他原则,从而影响总体目标的优化。近几年,一些银行曾只片面追求盈利性而忽视了安全性和流动性。如滥设机构,乱拉客户,一个企业可同时在几家银行开立帐户,至使不管企业经营状况,几家银行同时予以放款,结果大量贷款收不回,变成呆滞,沉淀资金;各家银行搞利率大战,造成存款在金融系统内部大搬家,相互乱占用联行汇差,乱拆借,用信贷资金到沿海地区炒股票,炒房地产,造成内地资金困难,我国金融秩序混乱。以上状况都是银行业不能正确均衡“三性”关系所至,最终不得不迫使中央银行实施全面整顿。“三性”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关系,增强了银行经营的难度。解决这一难题的基本做法是:“总量平衡、对称管理。”\x0d\x0a\x0d\x0a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是总量平衡的指导思想。具体包括的内容有:(1)负债的平衡: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存款负债与其他负债之间保持适当比例。(2)资产的平衡:长期资产与短期资产,信贷资产与其他资产之间保持适当比例。(3)资产与负债的总量平衡:资产与负债要建立在经济合理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平衡——积极平衡,既坚持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量力而行,防止“超负荷”运行,确保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又积极“找米下锅”,扩大经营规模,获取合理盈利。\x0d\x0a\x0d\x0a“对称管理”是以资产负债各项之间的对称原理为基础,协调“三性”之间的矛盾。对称管理的内容包括:\x0d\x0a\x0d\x0a——规模对称,即资产规模与负债规模相互对称,统一平衡。\x0d\x0a\x0d\x0a——偿还期限对称,资产的偿还期与负债的偿还期保持一定程序的对称。\x0d\x0a\x0d\x0a——结构对称,各种类型的负债与相应的资产类型对称。但是以上所述对称又不是绝对的,可以有一个缺口,银行对这个缺口承担较大风险,但如果管理得当,就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赢利。\x0d\x0a\x0d\x0a“三性”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又为均衡协调其关系创造了条件和可能。\x0d\x0a\x0d\x0a从银行的长期经营看:第一,长期的稳健的经营可能取得客户的信任,建立较高的信誉,可以为增加盈利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无损,才能进一步谈得上流动性也盈利性。第二,资产的合理调度。保持充足的清偿力,可以加强巩固业务的基础,争取更多盈利的机会,只有保证了信贷资金的正常流动,才能保证银行信用中介地位的稳定。第三,不断增加盈利是弥补风险损失,保证安全和流动的真正源泉。\x0d\x0a\x0d\x0a在具体业务操作时,银行资金来源较充足,借款需求旺盛,安全性与流动性要求十分紧迫,可以侧重于盈利性的要求;相反,在经济衰退、经济危机时期,则侧重于保持安全性、流动性,获取盈利应放在次要地位。在中央银行放松银根的条件下,可以更多地考虑盈利性;在紧缩银根时,就更多的考虑流动性。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资产较多时,则设法改变原有资产结构,侧重于增加盈利;在长期贷款较多,流动资产减少的情况下,更多地考虑流动性。\x0d\x0a\x0d\x0a“三性”经营是商业银行全行上下共同的任务,行长对此应全面负责,各职能部门分工配合。如资金运用的流动性管理,以计划部门为主;贷款的质量,安全性管理以信贷部门为主;资金成本、利润即盈利性分析以会计部门监督为主;“三性”真实性的监督以稽核部门为主。\x0d\x0a\x0d\x0a总之,商业银行应以“三性”作为经营原则,随时转换“均衡点”,达到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最佳盈利水平。

银行自身应怎样处理好三性原则?

4. 商业银行三性原则

三性原则指的是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1.流动性原则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随时提取现金和满足客户贷款的能力。流动性在这里有两种含义,即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资产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在任何时候实现其资产而不发生损失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意味着银行通常可以以合理的成本吸收各种存款和其他所需资金。一般来说,流动性是指前者,即资产的流动性。 2.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指银行资产、收入、声誉以及业务生存和发展的所有条件的可靠性。安全的反面是风险。商业银行业务安全的原则是尽量避免和降低风险。 3.盈利原则。盈利原则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盈利能力是评价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商业银行最终效益的体现。拓展资料:一.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1.从商业银行发展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有两种经营模式。一个是英国模式。商业银行主要融资短期商业资金,其特点是贷款期限短、流动性强。也就是说,以较低的利率借入存款,以较高的利率发放贷款。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这种商业模式对银行来说相对安全可靠。另一种是德国风格,业务全面。商业银行不仅为短期商业资金融资,还为长期固定资本融资,即从事投资银行业务。2.中国实行独立的商业模式。为适应当前我国分业经营的特点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新《商业银行法》修改了原《商业银行法》关于禁止混业经营的有关规定。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该修正案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修正案对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作了两处修改:一是删去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二,删除第七十五条第三项中的“存贷款比率”,特别是第二项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不得超过75%的规定,并将存贷款比率从法律监管指标改为流动性监控指标

5. 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

商业银行三性原则是指

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

6. 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

商业银行三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也称盈利性)”三大原则。1.安全性安全性是指银行管理经营风险,即要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其资产、负债、利润、信誉等方面的影响,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发展;2.流动性流动性是清偿力问题,即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3.盈利性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占有核心地位,是指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力争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也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费用换取最大的经营成果。【拓展资料】相关三性原则一、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三性原则1.管理的科学性,由管理的内在规律所决定,具有普遍性;2.管理的技术性,由管理的内在本质所决定,具有程序性;3.管理的艺术性,由管理领导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所决定,具有差异和个体性。二、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坚持的三性原则在05年汇改之时,我国就提出了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三性”原则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坚持的三性原则1.主动性,就是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改的方式、内容和时机。汇改要充分考虑对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考虑金融体系状况和金融监管水平,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对外贸易等因素,还要考虑对周边国家、地区以及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2.可控性,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3.渐进性,就是有步骤地推进改革,不仅要考虑当前的需要,而且要考虑长远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三、投资理财三性原则1.安全性,即到期能支付本金;2.收益性,指有固定的收益;3.流动性则是指可以将产品变现。

7. 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

三原则,它是指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能力(也称盈利能力)”三原则。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占据核心地位。它意味着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即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经营成果;安全是指本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即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其资产、负债、利润和声誉的影响,以确保本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流动性是偿付能力的问题,即银行随时满足客户存款和满足必要贷款需求的能力。拓展资料:一.商业银行的特征总体来看,预计第二季度工业生产增长8.8%,比第一季度快0.1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工业生产增速将进一步加快,但预计幅度不会太大,预计将增长8.9%左右。具体来说,有三个行业值得关注。1.是计算机、通讯等电子设备制造业。5月,计算机、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这表明,多年来引领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电子产业,在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似乎已经失去了光彩。2.是化工原料和化工成品的制造。5月,化工原料和化工成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比前四个月下降0.3个百分点;1-5月,同比增长11.0%,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两高一低”产业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黯淡。3.是水泥、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5月水泥日均产量同比增长3.2%,比前四个月下降0.9个百分点;1-5月,水泥日均产量同比增长4.1%,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虽然5月份钢材日均产量环比略有增长,但1-5月份的同比增速明显下降了4.7个百分点。这表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产能过剩产业的发展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因此,商业银行在向这些行业贷款时,应增强风险意识,严格审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防止新的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大幅上升。

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

8. 商业银行三性原则之间的矛盾及如何协调?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一般有三条,即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其中,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占有核心地位;流动性是清偿力问题,即银行能随时满足客户提款等方面的要求的能力;安全性是指银行管理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这三性要求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比如流动性强、安全性高但盈利能力弱。只能从现实出发,统一协调寻求最佳的均衡点。我国在银行法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是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一般认为,商业银行三性原则之间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盈利性较高的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就比较差.本文通过对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产品运作机制的阐述,提出了现代商业银行运用金融创新产品有可能实现高安全性、高流动性、高盈利性的三高 目标.
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是指“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大原则,安全性原则就是要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其资产、负债、利润、信誉等方面的影响,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发展。流动性原则就是指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盈利性严重是指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力争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也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费用换取最大的经营成果。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一般有三条,即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其中,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占有核心地位;流动性是清偿力问题,即银行能随时满足客户提款等方面的要求的能力;安全性是指银行管理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这三性要求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比如流动性强、安全性高但盈利能力弱。只能从现实出发,统一协调寻求最佳的均衡点。我国在银行法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是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