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请具体分析

2024-05-05 09:38

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请具体分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历程: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2)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4)20-40年代末,由于四大家族,官僚买办资本的摧残和帝国主义的掠夺,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5)建国初期,中共中央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6)1953-1956年,人民政府对工商业进行改造,使它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题过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大体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日渐萎缩等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鸦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并进行早期的资本输出,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当时,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出现.60年代开始,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军事工业基本上是封建性的近代企业,民用工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业,仍具有封建性.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两大进步潮流,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但受到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压迫.抗战时期,由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加上战争的破坏,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新中国成立后,合理调整工商业,并于1956年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请具体分析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阶段,时间,原因,影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明朝中后期,我国江南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丝织业为例,“机户”开设“机房”,雇用“机工”劳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这种手工工场的出现,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萌芽。到了清朝,手工工场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早期企业,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张裕葡萄酒公司(烟台)等,主要地区分布在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
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这样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诞生了民族资产阶级。

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务局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著名的企业有,张謇——大生纱厂(江苏南通);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江苏无锡);周学熙——启新洋灰公司(河北唐山);刘懋赏、冯济川——保晋矿务公司(山西)等。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重大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制度上的束缚和障碍。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工商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袁世凯窃取政权以后,为了笼络资产阶级,也吸收了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周学熙、张謇等担任工商总长、财政总长的职务,资产阶级通过手中掌握的权力,制订出若干有利于振兴实业的政策法令,一定程度上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大力提倡“实业救国”,大大刺激了国人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当时,“抵制洋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口号。“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外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首先,外国商品输入量下降,从而改善了中国民族工业品的国内市场环境。其次,由于战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部分商品的需求增加,为中国货物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出口增加和国内市场需要,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

1912—1919年的8年间(“一战”期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多达13000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1912年到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发展迅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资产阶级的壮大,也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然而,一战期间,这是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出现的短暂的春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1、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偏于东南沿海,布局不合理;2、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超过本国资本;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3、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业投资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或其他封建剥削。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1935年以后,就工业各行业而言,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这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利因素:①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法币政策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②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利因素:币制改革后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控制,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成为官僚资本聚敛巨额财富的重要工具。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本灭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凋谢萎缩。抗战胜利后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之后,美国大量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为“新二十一条”。在国内,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民族工业陷入了绝境,企业纷纷倒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较短的埋单仙,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3.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的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在自然经济、帝国资本主义与洋务运动影响下在六七十年代产生,二十世纪初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爱国运动以及一战影响迎来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迅速萧条,在南京国民政府时全国基本统一以及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影响下有较快的发展,抗战时期日占区军管理受到空前残酷的打击、国统区因战时体制与官僚阶层掌控经济命脉民族资本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三大改造时民资结束
 六七十年代诞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初步发展,(1912~1919)辛亥后短暂的春天,一战后迅速萧条,
(1927~1936)南京国民政府较快的发展,(1937~1945)日占区空前残酷的打击、国统区民族资本日益萎缩,(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1956年完成)民资结束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的原因。

4.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全球扩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甲午战火刚刚熄灭,列强便纷纷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输出仍然在继续扩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为扩大财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热潮。  2.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概况: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历史纵横”的材料,分析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额扩大;兴办近代企业的地区增多;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3.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影响:(1)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不仅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阶级基础,而且也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内在动力,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  第二目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教材阐释了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背景、概况及其短暂的原因。建议教师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导入。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指导学生看教材插图《清华学校学生抵制并焚烧日货》),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3)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4)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于是,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2.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但“春天”短暂,好景不长,并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1)发展概况:(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主要表现为: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建议教师介绍近代民族卷烟工业的巨擎——简照南及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2)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社会环境,使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同时,新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表现出地区分布的不平衡,因此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次,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第三,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就使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极大的束缚。  (3)“短暂”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进入20年代,大批民族工业或被外资控制兼并,或因产品竞争力弱而亏蚀闭歇,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短暂春天的逝去,昭示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实业救国”虽成难圆之梦,但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第三目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材介绍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和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和概况。  (一)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历史纵横”的材料,分析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额扩大;兴办近代企业的地区增多;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发展的概况, 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建议教师适当补充材料,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并与课后的“探究学习总结·阅读与思考”题结合起来,重点分析在此期间民族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本灭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和插图,思考:造成抗战时期民族工业萎缩的因素有哪些?一是由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二是由于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三是由于官僚资本的压榨。  第四目 “民族工业的萎缩”教材介绍了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凋谢萎缩的原因和概况,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的挤压,加之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不断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1)民族工业的萎缩原因  美国的经济掠夺。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之后,美国大量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为“新二十一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官僚资本有哪些特点?货币急剧贬值对民族工业有何影响?  (2)民族工业的萎缩状况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5.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的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在自然经济、帝国资本主义与洋务运动影响下在六七十年代产生,二十世纪初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爱国运动以及一战影响迎来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迅速萧条,在南京国民政府时全国基本统一以及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影响下有较快的发展,抗战时期日占区军管理受到空前残酷的打击、国统区因战时体制与官僚阶层掌控经济命脉民族资本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三大改造时民资结束

 六七十年代诞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初步发展,(1912~1919)辛亥后短暂的春天,一战后迅速萧条, (1927~1936)南京国民政府较快的发展,(1937~1945)日占区空前残酷的打击、国统区民族资本日益萎缩,(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1956年完成)民资结束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的原因。

6.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全球扩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甲午战火刚刚熄灭,列强便纷纷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输出仍然在继续扩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为扩大财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热潮。 

2.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概况: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历史纵横”的材料,分析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额扩大;兴办近代企业的地区增多;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3.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影响:(1)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不仅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阶级基础,而且也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内在动力,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 

第二目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教材阐释了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背景、概况及其短暂的原因。建议教师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导入。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指导学生看教材插图《清华学校学生抵制并焚烧日货》),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3)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4)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于是,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2.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但“春天”短暂,好景不长,并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1)发展概况:(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主要表现为: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建议教师介绍近代民族卷烟工业的巨擎——简照南及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2)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社会环境,使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同时,新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表现出地区分布的不平衡,因此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次,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第三,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就使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极大的束缚。 

(3)“短暂”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进入20年代,大批民族工业或被外资控制兼并,或因产品竞争力弱而亏蚀闭歇,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短暂春天的逝去,昭示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实业救国”虽成难圆之梦,但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第三目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材介绍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和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和概况。 

(一)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历史纵横”的材料,分析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额扩大;兴办近代企业的地区增多;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发展的概况, 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建议教师适当补充材料,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并与课后的“探究学习总结·阅读与思考”题结合起来,重点分析在此期间民族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本灭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和插图,思考:造成抗战时期民族工业萎缩的因素有哪些?一是由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二是由于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三是由于官僚资本的压榨。 

第四目 “民族工业的萎缩”教材介绍了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凋谢萎缩的原因和概况,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的挤压,加之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不断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1)民族工业的萎缩原因 

美国的经济掠夺。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之后,美国大量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为“新二十一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官僚资本有哪些特点?货币急剧贬值对民族工业有何影响? 

(2)民族工业的萎缩状况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7.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和原因是什么?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甲午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经历短暂的春天,抗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遭到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凋谢萎缩。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扩展资料:
意义:
要把现代化研究范式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结合起来。学术界以前用革命史两条线研究范式研究中国近代史,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其合理性,但是也存在局限性。新时期开始用现代化研究范式研究中国近代史,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有新的审视,丰富了对历史的认识。
实际上,这两种研究范式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前一种研究范式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变更学说,肯定了辛亥革命在社会形态变更中的作用。后一种研究范式更多是从强调了生产力变化来研究社会形态的变迁,从而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和原因是什么?

8.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和原因是什么?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手工工场的出现。以丝织业为例,“机户”开设“机房”,雇用“机工”劳动,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短暂的春天”,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制度上的束缚和障碍。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